上任不到半年,香港浸會大學第四任校長陳新滋便已公布學校十年大計,以高素質教與學、創意研究和服務社會為3大發展重點。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陳新滋說:「最終目的是這所學校100年後會變成怎樣。」
常熟市設科研中心,建立長三角據點
剛於今年7月履新,陳新滋已為浸大科研的長遠發展覓得可貴機遇。浸大與江蘇省常熟市政府早前籤訂了為期5年的合作協議,常熟市政府承諾撥出當地研究園內一塊7000平方米的土地予浸大發展研究中心,並每年向該校捐贈200萬元人民幣作研究經費。
「常熟市對我們來說是重要的地方。」作為中科院院士、從事化學研究的陳新滋看重學校的科研發展,眼見浸大校園地方有限,研究人員難以把實驗成果放大,因而希望以常熟市的研究中心作為浸大在長三角的據點,以便進行知識轉移,就是把科研成果放大後轉移到工業投入生產。
他表示,隨著內地交通網絡越來越發達,常熟與上海的距離將逐漸拉近,在長三角設立據點有助於進一步鞏固浸大與上海各院校之間的合作。而浸大於數年前與北京師範大學在珠海合作成立的聯合國際學院則被視為浸大在珠三角的據點。
目前常熟市研究園已吸引多所內地頂尖研究機構進駐其中,浸大將於2011年正式進駐園內,進行新材料、中醫藥和化學等方面的知識轉移。此外,浸大也將在園內開辦高層次課程,為當地政府人員和工廠高級員工等提供有關工商管理、傳播等方面的培訓。
除了與常熟市政府合作,陳新滋指出,浸大十年發展計劃中的3大發展範疇均會與內地相關單位合作,當中包括與內地高校共同培養博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等計劃。
盼學生品德與學校排名並駕齊驅
在早前公布的《泰晤士報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行榜中,浸大名列第111位,較去年攀升了近200位。雖然這名次未及得上位列前茅的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等本地龍頭學府,但也足見浸大在學術發展和人才培養方面的潛力。
「學校排名第幾與能否把學生教育好,哪樣更重要呢?我會選擇後者。」陳新滋說,他們會注意排名,但不會視之為目標去追逐,並認為學校把研究做好的同時,還能教導出品德良好的學生,使他們能自力更生,並對家庭和社會負責任,這就等於做好了教育,排名自然會上升。
陳新滋重視的還有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他喜與學生結伴出海、茶聚,在輕鬆的環境中彼此對話,很快便打成一片。「溝通是很重要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他說,雖然不是所有問題都能立刻迎刃而解,但這樣至少提供了渠道讓學生直接表達意見,例如宿舍短缺和新生適應大學生活等問題,都值得大家一起討論和面對。
談到內地學生對香港校園生活的適應,陳新滋表示理解他們或會因生活模式上的差異而感到不習慣,所以校方會為他們舉行迎新活動,並鼓勵他們多與香港學生交流,務求他們在浸大讀書期間所得到的關心,不會比在內地學校得到的少。
在不少人眼中,時下的「80後」「90後」年輕人個性衝動反叛,陳新滋笑言,這些年輕人跟他小時候其實沒有兩樣,因為每個年代的父母都會覺得自己的兒女反叛。
他認為,年輕人有自己的理想,只是處事手段未必跟上一代一樣,但最重要是對社會有承擔。學校方面,若能在灌輸知識以外,教年輕人懂得發揮自己的長處,這樣的教育則更具意義。(記者 張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