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畫傳 | 蜚聲國際的有機化學家陳新滋:「我不聰明,誰努力誰贏」

2021-01-10 澎湃新聞

陳新滋

1950年出生,廣東臺山市人,知名有機化學專家,中山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校長。研究領域為不對稱合成及其工業應用,手性醫藥中間體合成、相關工藝的研究與應用,新型抗癌藥的研究與開發等,獲得多項中國和國際發明專利,200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人物

小傳

蜚聲國際,自稱不聰明

20世紀60年代,求知若渴的少年陳新滋從廣州出發到香港求學。多年後,他成了譽滿天下的科學家、名校校長。

70年代末,陳新滋首次揭示並證明了「主要手性產物來自微量的催化中間體」 這一不對稱催化反應中的微觀自然現象。

後來,他又帶領研究團隊成功地研發了手性鎮痛藥物萘普森的不對稱催化合成工藝,該成果被寫入《大英百科全書》並被列為1991年度「國際化學重大進展」。

而陳新滋卻一直謙遜地把「我不聰明」掛在嘴邊,「大家別總覺得自己聰明,其實到最後是誰用功誰贏。」

公眾面前的陳新滋總是笑容可掬,鬆弛從容。事實上,他總把人生的弓弦拉滿,韌性卻來越強,直至箭中靶心。

求|學|之|路

誰用功誰贏

在香港,為了入讀「中四」(相當於高一),陳新滋用了「最笨」的方法克服英文難關——背詞典。日復一日機械的工廠生活中,他翻出小紙條偷看,每天記50個,最終如願入學,會考中榮膺全港狀元。

遠渡日本求學時,為了學日語,他每天聽著老師講課的錄音帶入睡,第二天起床再錄新課,夢裡都迴蕩著日語,堅持「煲」了半年耳朵。後來,他慢慢能聽懂課堂內容了,還以理學院第一名的成績獲薦赴美讀博。

學|術|之|光

最早涉足手性催化

他是全世界最早涉足手性催化的學者之一。

手性化合物就如同人的左右手看似一樣,卻戴不進同一隻手套。

互為手性藥物進入人體後往往會呈現療效、毒性等方面的差異,科學家們儘量控制只合成單一手性藥物,在減少後期分離所造成成本浪費的同時降低其毒副作用。

解決重大問題要靠知識、努力與運氣的完美結合,陳新滋相信總有一條通路存在,「不找,就永遠找不到;找,也不一定找得到,至少有機會。」

科|學|之|旅

功成?還在奔跑

飽讀經典的陳新滋總結說,科學研究應該追求真、善、美。

「最善的是幫助老百姓解決問題,例如做出一種藥品治癒很多人,這就是最大的善。」

為此,功成名就的他還在努力「奔跑」——

為新能源電池中的電解液研製添加劑,以延長電池壽命、提高安全性;

從中藥中發掘抗腫瘤物質,並利用手性催化合成技術為其減毒增效

……

原標題:《院士畫傳 | 蜚聲國際的有機化學家陳新滋:「我不聰明,誰努力誰贏」》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他是蜚聲國際的化學家 卻說「我不聰明,誰努力誰贏」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新滋70年代末,陳新滋首次揭示並證明了「主要手性產物來自微量的催化中間體」 這一不對稱催化反應中的微觀自然現象。後來又帶領研究團隊成功地研發了手性鎮痛藥物萘普森的不對稱催化合成工藝,該成果被寫入《大英百科全書》並被列為1991年度「國際化學重大進展」。而陳新滋卻一直謙遜地把「我不聰明」掛在嘴邊,「大家別總覺得自己聰明,其實到最後是誰用功誰贏。」公眾面前的陳新滋總是笑容可掬,鬆弛從容。
  • 陳新滋院士談求學之道:別比聰明 最後誰用功誰贏
    原標題:院士「不聰明」 科研「很好玩」 200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知名有機化學專家,中山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校長。   研究領域為不對稱合成及其工業應用,手性醫藥中間體合成、相關工藝的研究與應用,新型抗癌藥的研究與開發等,獲得多項中國和國際發明專利。
  • 有機化學家陳新滋:千金難買少年窮
    陳新滋:要很努力。就是靠努力,我其實不聰明的。我大部分到國外讀書的朋友,都在餐廳裡洗過碗,他們叫「洗大餅」。我也做過服務員,還犯過很多對當時來說是錯誤的事情。田川:您還記得發生過什麼事嗎?陳新滋:假如客人不多的時候,我就看書。這是不對的,因為你是服務員,就應該盯住每一個客人,看到他們有什麼問題就馬上幫忙解決。
  • 有機化學家陳新滋:千金難買少年窮
    對話陳新滋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校長。催化劑、抗癌藥、環保材料,他的各項研究正改變著你我的生活。陳新滋:當時會考我考了第一名,現在想來也是有點不可思議。田川:那您是怎麼克服困難的呢?陳新滋:要很努力。就是靠努力,我其實不聰明的。
  • 陳新滋院士落戶中大
    曾在中大附中讀書 「很早之前就是中大人」陳新滋院士是廣東臺山人,1975年畢業於東京國際基督教大學,1979年於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系獲得博士學位。200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先後任職美國孟山都(Monsanto)公司、臺灣大學、香港科技大學,2007~2010年任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2010~2015年任香港浸會大學校長。陳新滋和中山大學早有淵源。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陳新滋: 用無盡的熱情去追逐夢想
    陳慶新 攝&nbsp&nbsp&nbsp&nbsp■「院士大手牽小手 不忘初心永遠跟黨走」系列報導&nbsp&nbsp&nbsp&nbsp「你們的想法很好,設計也非常棒!」
  • 著名不對稱合成化學專家陳新滋院士受聘中山大學
    科技日報訊(杞人)「我一直都覺得中山大學就是我的家」,53年前曾在中山大學附中讀書,2002—2007年間曾兼任中山大學藥學院首任院長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陳新滋,日前正式受聘為中山大學教授、中山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在受聘儀式上,陳新滋深情感嘆,「回中大有種回家的感覺」。
  • 中科院院士陳新滋談屠呦呦青蒿素研究:中藥「大寶庫」值得探索
    近日,南都「大國院士」專題報導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藥學院教授陳新滋。接受採訪時,談及日前因在青蒿素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而備受關注的藥學家屠呦呦(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陳新滋表示,新進展的取得,「印證了認真踏實、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重要性。」陳新滋。
  • 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陳新滋院士訪問蘭化所
    近日,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新滋教授應邀訪問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陳新滋院士參觀了蘭州化物所科技展覽室,了解了羰基合成與選擇氧化國家重點實驗室近年來取得的科研成果與所承擔的科研項目。實驗室科研人員就各自研究領域取得的工作成績向陳教授進行了匯報與交流。陳新滋教授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化學擔當——記著名有機化學家戴立信院士—新聞—科學網
    ■熊家鈺 戴立信(1924年—) 戴立信,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24年11月13日出生於北平,1947年國立浙江大學畢業。1953年進入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後一建議在唐勇院士等人的努力下已得到很好的實踐,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多項產品正在發展中。戴立信著手不對稱合成等國際前沿科學命題研究,不到十年便確立了他在有機化學領域的科學地位,成為上海有機所第十位中科院院士,為我國老科學家學術成長史寫下出彩的一頁。 戴立信幾十年的科研生涯,記載了一位化學家的科學擔當和科學忠誠。
  • 著名有機化學家蔣錫夔院士逝世—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市第六、七、八屆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蔣錫夔先生
  • 陳新滋:港校北上貴在提供「香港模式」教育
    身為有機化學家的校長陳新滋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講述迎接大學四年制的情況,亦談及教育產業化和港校北上的憂慮與機遇。  陳校長認為,港校北上辦學貴在提供「香港模式」,這對刺激內地高校文化、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及兩地教育的交流融合都有益處。
  • 觀點|陳新滋: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性機遇!
    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浸會大學第四任校長,中山大學藥學院名譽院長、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校長陳新滋29日在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第七屆年會暨海歸創新創業廣州峰會上如是說。11月29日,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第七屆年會暨海歸創新創業廣州峰會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開幕。陳新滋出席開幕式並作主旨報告。
  • 高福院士的英語,李蘭娟院士的紹興話,誰更能展現國際話語權?
    高福院士的英語,李蘭娟院士的紹興話最近幾天,高福院士、李蘭娟院士又分別在鏡頭上露面了,他們一個全程「飈英語」,一個全程「紹興話」,引發了眾多網友的熱議。高福院士接受CGTN(CGTN是中國國際電視臺,或稱「中國環球電視網」的英文簡稱)的採訪,說:「我從未說過不存在『人傳人』」。
  •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有機化學家黃志鏜逝世,享年88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有機化學家黃志鏜逝世,享年88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著名有機化學家和高分子化學家黃志鏜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6年11月13日凌晨4時5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有機化學家胡宏紋逝世,享年91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有機化學家胡宏紋逝世,享年91歲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綜合報導 2016-05-24 13:42 來源:澎湃新聞
  • 科學網—著名有機化學家周維善院士逝世
    【科學網 黃辛報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 「誰都贏不了」的歧義分析
    「中國桌球,誰都贏不了」這句話省略了賓語,補充完整應該為「誰都贏不了中國桌球」,把「中國桌球」移到了主語「誰」的前面就變成了話題。「中國男足,誰都贏不了」,深層的句式應該是「中國男足都贏不了誰」,位移過程是先省略了原來的主語「中國男足」,再把作為賓語的「誰」提前,變成「誰都贏不了」,最後把「中國男足」作為話題,才變成了「中國男足,誰都贏不了」。
  • 陳新滋:各盡所能激發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活力
    不久前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校長陳新滋教授在接受專訪時表示,這可以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破除影響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瓶頸和制約,進一步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
  • 榮譽屬於我的祖國——記著名化學家陳榮悌院士的學問人生
    館主曰:今天是著名化學家、南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榮悌先生誕辰101周年紀念日,謹以此文緬懷陳先生。因我對陳先生的了解有限,所以我有些猶豫,沒有及時答應,只好說先了解一下陳先生。我在南開化學系求學過七年,但因專業所限未能有緣得到陳先生親炙,只知道陳先生是一名學術造詣很深的著名化學家。當年南開化學是中國化學高等教育重鎮,大師雲集,天津市僅有的六名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在稱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