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滋
1950年出生,廣東臺山市人,知名有機化學專家,中山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校長。研究領域為不對稱合成及其工業應用,手性醫藥中間體合成、相關工藝的研究與應用,新型抗癌藥的研究與開發等,獲得多項中國和國際發明專利,200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人物
小傳
蜚聲國際,自稱不聰明
20世紀60年代,求知若渴的少年陳新滋從廣州出發到香港求學。多年後,他成了譽滿天下的科學家、名校校長。
70年代末,陳新滋首次揭示並證明了「主要手性產物來自微量的催化中間體」 這一不對稱催化反應中的微觀自然現象。
後來,他又帶領研究團隊成功地研發了手性鎮痛藥物萘普森的不對稱催化合成工藝,該成果被寫入《大英百科全書》並被列為1991年度「國際化學重大進展」。
而陳新滋卻一直謙遜地把「我不聰明」掛在嘴邊,「大家別總覺得自己聰明,其實到最後是誰用功誰贏。」
公眾面前的陳新滋總是笑容可掬,鬆弛從容。事實上,他總把人生的弓弦拉滿,韌性卻來越強,直至箭中靶心。
求|學|之|路
誰用功誰贏
在香港,為了入讀「中四」(相當於高一),陳新滋用了「最笨」的方法克服英文難關——背詞典。日復一日機械的工廠生活中,他翻出小紙條偷看,每天記50個,最終如願入學,會考中榮膺全港狀元。
遠渡日本求學時,為了學日語,他每天聽著老師講課的錄音帶入睡,第二天起床再錄新課,夢裡都迴蕩著日語,堅持「煲」了半年耳朵。後來,他慢慢能聽懂課堂內容了,還以理學院第一名的成績獲薦赴美讀博。
學|術|之|光
最早涉足手性催化
他是全世界最早涉足手性催化的學者之一。
手性化合物就如同人的左右手看似一樣,卻戴不進同一隻手套。
互為手性藥物進入人體後往往會呈現療效、毒性等方面的差異,科學家們儘量控制只合成單一手性藥物,在減少後期分離所造成成本浪費的同時降低其毒副作用。
解決重大問題要靠知識、努力與運氣的完美結合,陳新滋相信總有一條通路存在,「不找,就永遠找不到;找,也不一定找得到,至少有機會。」
科|學|之|旅
功成?還在奔跑
飽讀經典的陳新滋總結說,科學研究應該追求真、善、美。
「最善的是幫助老百姓解決問題,例如做出一種藥品治癒很多人,這就是最大的善。」
為此,功成名就的他還在努力「奔跑」——
為新能源電池中的電解液研製添加劑,以延長電池壽命、提高安全性;
從中藥中發掘抗腫瘤物質,並利用手性催化合成技術為其減毒增效
……
原標題:《院士畫傳 | 蜚聲國際的有機化學家陳新滋:「我不聰明,誰努力誰贏」》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