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滋。廣州日報記者王維宣 攝
中大目前全職院士已達10人 另有雙聘院士10人
廣州日報訊 (記者徐靜 通訊員丘國新、王麗霞、蔡珊珊)昨日,中山大學舉行聘任儀式,聘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陳新滋教授為中山大學全職教授、中山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記者獲悉,中山大學目前已有院士20人,其中全職院士10人。
在聘任儀式上,中山大學校長羅俊教授、藥學院院長黃民分別代表學校和學院與陳新滋院士籤署聘任合同。
截至今年5月,中山大學有院士17人,不過其中10人是雙聘,人事關係在學校的有7人。分別是羅俊、計亮年、許寧生、蘇鏘、陳小明、曾益新和林浩然。隨著陳新滋的加盟,這一數字已經增加到8個。羅俊校長昨日在聘任儀式上透露,中山大學又已全職聘請兩位院士到中山大學工作,這意味著,中山大學目前全職院士數量已達到10人。
此前,中山大學提出五年內引進和培育12~15位院士,現在已經完成最低目標的1/4。
曾在中大附中讀書 「很早之前就是中大人」
陳新滋院士是廣東臺山人,1975年畢業於東京國際基督教大學,1979年於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系獲得博士學位。200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先後任職美國孟山都(Monsanto)公司、臺灣大學、香港科技大學,2007~2010年任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2010~2015年任香港浸會大學校長。
陳新滋和中山大學早有淵源。1962年,陳新滋曾就讀於中山大學附中。他說,「我很早之前就是中大人了,我對中大一直都有一種親切感,今天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記者獲悉,聘請陳新滋院士到中山大學也非一日之功。中大幾任校領導都不遺餘力延攬人才,誠摯邀請陳新滋院士回中山大學工作。今年6月底卸任香港浸會大學校長後,陳新滋欣然應允加盟中山大學,並於7月份正式來到中山大學藥學院開展工作。「德藝雙馨、文武雙全。」中山大學原校長黃達人這樣評價陳新滋。
推動中大藥學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陳新滋是國際知名的有機化學專家,在均相不對稱催化氫化反應、手性藥物合成及新型高效的手性配體及催化劑等研究領域成績斐然,在國際上具有很高威望。
記者獲悉,中山大學引進陳新滋院士,旨在依託陳院士的學術水平和感召力,打造高水平的藥學學科創新平臺,整合藥學及相關學科研究力量,建設高水平的藥學創新團隊。提升中山大學藥學一級學科的整體水平,使中山大學的藥學研究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此外,還會整合中山大學藥學研究相關資源,成立中山大學藥物研究院,開展創新藥物研究,推動中山大學藥學與化學領域相關科研成果的轉化,為地方經濟服務,提升藥學及相關學科在國際上的學術聲譽和學術影響。
羅俊:中大需要各方面領軍帥才和學術骨幹
中大校長羅俊30年前在中山大學獲得碩士學位,他對中大有很深的情誼。昨日,他也在履職中大後首次對媒體公開講述自己的辦學理念和思路。
他說,作為中大的校長,希望追求中大的目標。2006年,中山大學提出要進入國內高校前列,2012年提出要建設一個文理醫工融合發展的世界一流大學。追求中大的目標,就是要把中大建設成世界一流大學。「這個過程我們需要各方的力量,尤其需要各個方面領軍的帥才,需要各方學術的骨幹,需要我們大家的努力。」
羅俊表示,要傳承中大的文化。中大的文化是領袖氣質、開拓創新、求真務實、大氣包容。傳承中大的文化,應該是由全體中大人來傳承、完成。他說,陳新滋院士在這方面有領袖氣質、有開拓創新的精神、有求真務實的態度、有大氣包容的氣度。「他既是校長,也是科學家;既有個性鮮明的研究領域,又能腳踏實地地做研究,德藝雙馨、文武雙全。所以我相信陳院士的到來對傳承中大文化的幫助是非常大的。」
中大在最新的一個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277位,國內高校排名第8。 在羅俊看來,還要繼續延續中大的輝煌。他說,教授是大學的核心,所以要保持學校的輝煌得以延續,除了文化,還要依法治校,要有一個合適的大學章程來作為大學的「憲法」,作為學校行為的準則,學校議事的依據,並加以遵守。陳新滋將擔任中大學術委員會主任,通過教授治學促進中大的發展。「中山大學在過去的發展中有許多進步,在國內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不斷得到提升,當然我們跟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學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需要學術上有大師來把關,凝聚各位大師以及學生的智慧,學校學術的發展才會更好。」羅俊說。
中大專職院士(部分):
蘇 鏘:應用化學
陳新滋:有機化學
計亮年:生物無機化學
曾益新:醫學
陳小明:合成化學
羅 俊:物理學
許寧生:物理學
林浩然:生命科學
中大雙聘院士(部分);
石鐘慈:數學
徐至展:物理學
黃榮輝:大氣動力
孔祥復:分子生物
鄭 度:自然地理
陳 霖:生命科學
孫 玉:信息通訊
謝立信:醫學
(註:研究方向為主要研究方向所屬大類)
高校院士數量對比
北京大學:78
清華大學:76
復旦大學:38(含雙聘)
上海交大:42(含雙聘)
浙江大學:29
南京大學:31
中科大: 46
南開大學:8
武漢大學:16
天津大學:14
哈工大: 34(含雙聘)
華中科大:12
西安交大:25(雙聘14人)
中國農大:11
大連理工:11
廈門大學:22(雙聘10人)
中山大學:20(雙聘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