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視頻/羊城派記者 張璐瑤 通訊員 郝俊 陳詩詩
實習生 倪可欣
「我宣誓,謹記中山校訓,肩負時代使命,恪守學術道德,崇尚科學理性,尊師重道守法,勤學求是創新……」9月2日,中山大學在廣州校區東校園、珠海校區同時舉行了一場特別的2019年開學典禮——
兩個校區「隔空連線」,中大各學科多名院士、專家登臺講述自己的求學故事,中大南海科考團、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廣州超算中心、天琴中心等「學術天團」集中亮相,8000餘名新生們莊嚴宣誓,上了堂不一樣的「開學第一課」。
典禮在莊嚴的國歌聲中拉開序幕。今年首次增設視頻播放和教師現場講述環節,也首次以直播連線的方式實現兩校區的隔空對話。
中山大學校領導陳春聲、羅俊、孫冬柏、國亞萍、李善民、餘敏斌、馬駿、楊清華、王雪華、蘭平、邰忠智,教師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浩然、王復明,中國科學院院士計亮年、陳新滋、張培震、呂達仁等出席開學典禮。
書記寄語:
在拼搏中前行,在砥礪中成長
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致辭歡迎2019級新同學的到來。
他寄語同學們,在中山大學學有所成,以奮鬥的青春實現夢想的未來。他指出,中山大學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大學,是一所具有愛國奮鬥精神的大學,是一所具有追求卓越品格的大學。
他勉勵大家要感懷偉大的革命精神,要將獻身革命、獻身祖國的光榮傳統與家國情懷,內化為自身的意志品格,努力在悠久辦學傳統、深厚學術積澱中汲取智慧與養分,齊心協力為實現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而努力。
他希望大家自覺弘揚踐行愛國奮鬥精神,努力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與這所大學一起為祖國繁榮、民族復興、人民福祉貢獻才智與力量。
陳春聲說,過去的五年,學校事業快速發展、辦學內涵快速提升。三校區五校園辦學格局既定,文理醫工農藝全面發展學科格局顯現,文理基礎雄厚,醫科強勢引領,工農藝發展迅速,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辦學特色鮮明。
他期望同學們,要傳承「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校訓精神,「學在中大,追求卓越」,在拼搏中前行,在砥礪中成長,爭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校長訓詞:
要有大情懷、新追求、真本領、高品位
開學典禮上,中山大學校長羅俊致開學訓詞,對同學們成為「中大人」表示祝賀和歡迎。
他指出,中山大學偉人手創不同凡響的建校歷史、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紅色基因、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辦學傳統,是一代一代中大人創造和積澱出來的偉大精神力量,是每一位中大人應該傳承和追求的內在精神境界。
他對全體2019級新生提出四點期望:
第一,要有大情懷。大情懷就是家國情懷,對同學們來說,就是讀書學習要時刻與黨和國家的命運同頻共振,把個人放在國家、民族、社會發展的大維度中尋求自我成長的軌跡。
第二,要有新追求。有理想有抱負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既是大學的根本任務,也是同學們的歷史責任。
第三,要有真本領。同學們從進校起,就要錘鍊嚴謹認真、堅韌不拔的科學精神,讓勤奮學習、敏銳思考成為大學生活的底色和標配,力求真學問,苦練真本領,增長真才幹,為今後的大寫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四,要有高品位。中大學子應該具備一流大學的精神氣質,有敢為人先、勇立潮頭的心氣、勇氣和豪氣,有超越自我、止於至善的氣魄和夢想。
學術大咖「講課」:
院士也「很拼」,希望「00後」一定勤奮
今年的典禮上,首次增設視頻播放和教師現場講述環節。
在教師現場講述環節,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彭玉平、郭冰茹以講述人的身份登臺,與新生們娓娓講述了同事們——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學院教授張培震,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楊震教授,化橘紅專家、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蘇薇薇教授,中山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陳曾平教授的故事。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培震:
6點起床,讀1小時英語,他的大學幾乎沒有休息
張培震院士是地質構造和地震動力研究方面的專家,從西氣東輸到南水北調,許多大大小小的工程裡,都有他的身影,他的科研成果廣泛應用在中國大地上。汶川地震後,他曾作為災後地震科學考察隊隊長,赴災區進行長達半年的科考,全面了解地震的成因和災害機理,為未來預測地震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甘於寂寞」「很拼」是同事彭玉平對他的評價。這堂課上,張培震說起自己的求學經歷:每天早上6點起床,長跑3000米,讀一小時英語,晚上11點按時就寢。
大學四年,他沒有給自己放過假,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在麻省理工學院讀博期間,他曾連續三天三夜沒有休息。「那拼搏的五年,是我這一生中最難忘、最引以為傲的歲月。」
走南闖北行四方,東奔西走家常飯。如今,在中大,張培震院士這隻「旱鴨子」也要「下海」了。他將用自己的專業研究助力中大海洋學科的全面發展。
新學期開始了,他說,他要給新生們、「00後」們講課,把最基礎的理論用最能讓年輕人接受的方式交給他們。「你們只要在學習上勤奮,就一定能取得比我更加輝煌的成就。」
援外醫生楊震:
他赴異國救死扶傷,一年救助病人5100多人
今年6月28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楊震教授回到了廣州。
去年6月23日,他和他的團隊受國家衛建委委派,奔赴多米尼克共和國進行醫療援助。在異國他鄉的那一年,條件一場艱苦,連蔬菜都基本上只能出現在夢裡。回到廣州後,他的第一頓飯,就是點了各種各樣的蔬菜,吃得特別香。
多米尼克是一個一帶一路沿岸國家,該國在醫療設備、醫療基礎、醫療條件等方面都比較落後。在這個島國上,他是唯一的註冊心血管內科醫生。
為了儘快進入工作狀態,他們對醫院進行調研,制定詳細援助計劃。過去一年中,他們救助病人5100多人,其中危重病人240多人。
過去一年,這個醫療隊經歷了許多第一次——第一次開設心血管內科門診,第一次進行多學科會診,第一次把心血管病最新理念引入當地病人治療中。
楊震也經歷了許多第一次——第一次被病人緊緊擁抱,第一次站著寫病歷,第一次在頻繁發生地震的過程中出診。
經過一年時間,他們與當地政府、民眾、醫院締結了深厚友誼。「他們是白衣外交官,他們不僅是中大隊,更是中國隊。」講述人彭玉平說。
「不畏艱苦、甘於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楊震說,「這就是我們的援外醫療精神。」
「學術天團」亮相:
中大南海科考隊、粵港澳發展研究院、超算中心、天琴中心
紮根中國大地,近年來,中山大學實施大團隊、大平臺、大項目三大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學校科研總體實力快速提升。
這堂「大學第一課」上,中大南海科考團、中大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天琴中心的團隊代表們也輪番亮相,分享他們的研究歷程。
中山大學南海科考隊——
中山大學南海科考團2015年開始啟動南海科考,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科考團隊不懼艱險、狂風暴雨,挺進深海,進行一次又一次全新嘗試,採集大量珍貴第一手資料。
中大南海科考隊員李源告訴師弟師妹們,第一次出海時,船只有1000多噸,稍微有一點大風浪就搖晃特別厲害,大家都暈船特別厲害。但科考隊裡的黨員們沒有休息,還主動承擔守夜任務。在科考結束前一天,深受感召的李源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是中大重點建設的國家高端智庫,整合了中山大學經濟學、金融學、法學、社會學、公共管理、新聞傳播等優勢傳播力量,圍繞粵港澳合作發展等重大問題,以一流的決策和成果,服務於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需求。
「我們要牢記校訓,學好文化和專業知識,把校訓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中大粵港澳發展研究院代表、副院長郭天武說。
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
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中心坐落於中山大學東校園,面向大科學、大工程、新產業,承擔著一系列國家級科研項目,支持著近千項國家、省市科研計劃和重要工程項目研究。中心業務主機「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系統,是全世界利用率最高的超級計算系統之一。
「超級計算機是國之重器,在國家的戰略支持下,超算中心肩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全方位支撐我國科技、經濟和社會各領域的快速與可持續發展。」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代表、「天河二號」副總設計師盧宇彤說。
天琴中心——
中山大學2015年正式啟動天琴計劃推進工作。天琴計劃的目標是在2030年代發射一組衛星,運行在高度10萬公裡的繞地軌道上,在太空中組成一個超大型等邊三角形編隊,進行引力波的空間探測,開展引力波的天文學、宇宙學和基礎物理研究。
「天琴計劃的實施將彰顯我國科研實力,在國際上體現中國聲音和中國力量。這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科學家們的夢想,希望同學們也加入天琴計劃的研究中來。」天琴中心代表梅健偉教授說。
大學生說:
中大人有夢想、有追求、有責任、有擔當
中山大學在校學生代表郎熙向師弟師妹們分享時說,2016年9月,他從中山大學參軍入伍,先後參與安徽抗洪等重大任務。2018年9月,他退伍返校,擔任中大國旗班教官,以護衛國旗為己任,用青春熱血譜寫國旗讚歌。
今年暑假,他還組建了一支13人的調研團隊,前往家鄉雲南開展為期9天調研,深刻體味了鄉村振興的重大意義,堅定了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決心。他說:「我是一個農村走出來的孩子,深知中大學習機會來之不易。」他希望新入學的師弟師妹們,不負韶華,立鴻鵠志,做奮鬥者,續寫中大新的輝煌。
新生代表曹楊楊是一名來自江西的17歲女孩。10年前,她就在心裡根植了一個中大夢,醉心雲朵、痴迷藍天。今年,她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考入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成為一名「新中大人」。她說,中大人有夢想、有追求、有責任、有擔當。自己定當努力學習、刻苦鑽研,希望能夠學有所成,肩負起中大學子的時代責任,回饋社會,回報祖國。
張培震、楊震、蘇薇薇、陳曾平……一個個「學術大咖」面對面講課,讓中山大學2019級新生於書源很受觸動。「他們的科研精神激勵著我們,未來,我也希望能向他們學習,紮根社會實質性問題,為解決我國環保難題儘自己的綿薄之力。」(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派
責編 | 陳亮 呂航
實習生 | 梁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