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踐行者】31年研究搭建全球資料庫 中大新晉院士戴永久:「堅持,砥礪前行,永遠奮鬥」
金羊網 2019-12-03
近日,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創新與發展論壇在中大珠海校區舉行。
戴永久
文/圖 金羊網記者 張璐瑤
近日,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創新與發展論壇在中大珠海校區舉行。在論壇上,廣東新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戴永久分享了他和團隊近期的科研成果,以及當選院士的感受。來自中山大學、珠海市、國家氣象中心、廣東省氣象局、中國民用航空局、海洋局南海分局等相關單位負責人以及師生、校友代表出席。
31年研究搭建全球資料庫
「圈外人」可能不太了解這位低調的新晉院士。記者了解到,31年來,戴永久一直堅持做好一件事——數值天氣/氣候/地球系統模式的陸面模式研究。
這項研究要用極其複雜的數學物理模式、數值來描述地球陸地表面的物理、化學、生物、水文等的所有過程。這些模式和數據,與天氣預報/氣候預測的準確性息息相關。
「堅持,砥礪前行,永遠奮鬥。」戴永久說,「這就是我當選院士的體會。」
記者了解到,戴永久用了8年,建立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陸面模式;用了6年,建立了通用陸面模式;用了17年,建立了陸面模擬系統……為了搜集儘可能詳盡的資料,他騎著一輛自行車,幾乎尋遍了北京城。
讓戴永久引以為傲的是,他和團隊關於高解析度陸面過程模式的研究,其模式和數據被中科院、哈佛、劍橋、NASA等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政府部門、國際組織等採用上萬次,並產生了一系列發表在《自然》《科學》等知名期刊上的高影響分子的文章以及一系列重要創新成果。部分研究數據還為我國目前自主研發的天氣預報系統進行精準預測提供了重要支撐。
未來,戴永久還將深入挖掘全球土壤信息,搭建全球高解析度土壤物理系統,為更高解析度、更精準的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提供更精細的數據。
戴永久說,當下科學研究迎來了一個好時代,中山大學這個集體的團結、奮進也一直鼓舞著他。他勉勵年輕學生、學者們,要珍惜這個奮進的環境,心懷感恩。「無論做任何事情,選擇了,就一定要堅持下去,做到世界最頂端。」
中大大氣科研「成績單」亮眼
論壇上,廣東省教學名師、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黎偉標,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副院長袁文平,廣東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環珠江口地區氣候環境與空氣品質變化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範紹佳,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楊清華等專家也「組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科研「初心」。
袁文平介紹,目前,學院正重點建設兩個重點實驗室和一個開放實驗站。實驗室圍繞全球天氣-氣候一體化模式,泛南海氣候變化及其與全球變化的關係,水文氣象災害發生機理及預警預測,空間天氣,全球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等領域展開研究,已取得不少重要成果。
範紹佳介紹了2018年成立的廣東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研究進展。該觀測站研究環珠江口颱風、暴雨、高溫等天氣過程和PM2.5、臭氧、二氧化氮汙染過程等機理,為改善環珠江口、粵港澳大灣區的環境空氣品質提供技術支持。
楊清華則分享了自己開展北極海冰預測研究的經歷。他在報告中指出,過去40年,北極海冰厚度和範圍顯著減少,北極航道通航顯著減少從東亞到歐洲的航程,這迫切需要準確的北極海冰預測信息。
編輯:a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