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報!邵陽五人新當選兩院院士

2020-12-01 騰訊網

2019年11月22日,同時從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傳來喜訊,有五名邵陽籍科學家當選為兩院院士,他們分別是中科院院士王赤、謝道昕、戴永久、戴宏傑(外籍院士),工程院院士劉少軍。在新增的188名兩院院士(64名中科院院士、20名中科院外籍院士、7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9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中,邵陽籍就達5名之多,特別是84名中、外籍中科院院士中,邵陽籍的就有五名,佔二十分之一,這在全國的地級市中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2019年也堪稱為中國科學院的「邵陽年」。

就讓我們對這5名優秀的科學家、傑出的老鄉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吧。

王赤

王赤,籍貫隆回縣,1967年生,成長於邵陽市。博士,空間物理科學家。曾是美國NASA行星際探險計劃VOYAGER宇宙飛船空間等離子體探測數據分析和理論模型的主要負責人之一。現為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主任 ,兼任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他主要從事日球太陽風結構和行星際擾動(CME及激波)的傳播和演變的數值模擬和數據分析等研究工作。在太陽風大尺度結構和太陽風與地球磁層相互作用等國際科技前沿領域,做出一系列有原創性和國際影響的科研成果。他在國際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60餘篇,被引用2000餘次。他的研究成果作為航天領域重大科學發現之一,被收集在美國宇航局為紀念旅行者飛船發射運行25周年的光碟上。王赤目前承擔的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有空間科學先導專項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工程副總指揮,預先研究項目負責人;嫦娥5號和火星探測有效載荷負責人。他主持的科研項目主要有美國宇航局(NASA)客座課題,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創新團隊和國際合作夥伴計劃」,基金委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重點項目和科技部973項目等。他為建設國際先進的地基空間環境綜合監測系統做出了突出貢獻,曾獲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等多種重大獎勵。

謝道昕

謝道昕,新邵縣人。生物學家,教授,博導,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現任清華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主任。謝道昕主要研究方向是採用植物分子遺傳、生物化學、功能基因組和蛋白組學等方法,研究蛋白降解途徑和植物激素茉莉素調控植物生長發育及抗性的機理。他率先闡明了茉莉素和獨腳金內酯兩類重要植物激素的受體識別機制,系統研究了茉莉素調控植物育性和抗性的信號傳導機制,並首次揭示了新型的「底物-酶-活性分子-受體」不可逆識別機制。他在著名的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有重要影響的研究論文,其中15篇論文入選ESI學科領域高被引論文或前1%被引論文,2014年至今一直入選Elsevier發布的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他的研究成果曾入選2016年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全球生物信號轉導領域重大突破。

戴永久

戴永久,武岡人。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氣象學獎獲得者。戴永久教授長期致力於陸面過程機理與模式研究、陸面模式與氣象/地球系統模式耦合及其應用。創建了三個陸面模式 (IAP94, CLM, CoLM);建立了與模式相匹配的完備的全球陸面數據集;建成了集模式、數據集、參數優化、資料同化和高性能計算為一體的陸面模擬系統。他在全球變化領域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其研發的陸面模式被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的全球氣候系統模式CESM採用為其四大子模式之一,CESM是目前用於預估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模式之一,有來自世界各國研究組織的幾百名科學家參與發展CESM的各個模塊及各種參數化方案。

戴宏傑

戴宏傑,1966年5月出生於中國湖南邵陽,納米材料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現擔任國內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戴宏傑長期從事碳納米材料的生長合成、物理性質研究、納米電子器件研發,以及納米生物醫學以及能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他在碳納米管領域的研究和成果佔據領先地位,他用納米技術檢測早期癌症、成像和治療的發明為癌症病患帶來生命的希望。他主持研發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能長時間穩定循環的鋁離子電池。他發表論文300餘篇,被引用86,000次,湯姆森 路透社公布2000年至2010年全球頂尖百名化學家名單,以過去10年內發表的研究論文被引用量及產生的影響力作參數,戴宏傑名列第七位,華人第一位。戴宏傑於2008年發起和主編的《Nano Research》雜誌,已迅速成為材料科學研究領域屬於中國的第一份真正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雜誌。

劉少軍

劉少軍,祖籍邵陽武岡,1962年生於長沙。博士。現任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省「芙蓉學者」特聘教授,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湖南光召科技獎」、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他的父親劉筠院士是著名的魚類繁殖和育種專家,父子兩代人接力從事魚類繁殖科研, 均成果豐碩,成為「院士父子」。劉少軍著手對魚類遠緣雜交和染色體倍性操作開展系統研究,提出了魚類遠緣雜交可形成兩性可育品系的新觀點,建立了系統的魚類遠緣雜交理論和技術體系。他用倍間交配方法大規模研製的具有不育、體型美觀、肉質鮮嫩、抗逆性強、生長速度快、小刺少等優點的優良三倍體魚在全國推廣養殖,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他主持了一批國家、省、部級重大科研課題,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9項;出版了專著《魚類遠緣雜交》,發表科研論文100多篇;培養了17名博士生和41名碩士生和一大批本科生。

迄今為止,已有近20名邵陽籍科學家先後當選為兩院院士,還出現了劉筠、劉少軍這樣的父子院士,形成中國科技界的「邵陽現象」,這與邵陽人敢為人先、開拓創新、吃苦霸蠻、樂於擔當奉獻的性格和精神是分不開的。我們要以兩院院士為榜樣,更好地弘揚邵陽精神,在各個崗位上建功立業。

作者簡介

曾勝程,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邵陽市政協委員,湖南省黨史、新中國史人才庫專家。現任邵陽市地方文化圖書館館長、邵陽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副會長、邵陽市詩詞協會副主席。著有《聯話中華五千年》,主編《邵陽文庫.蔡鍔集》、《名人眼中的蔡鍔》、《邵陽籍人士著作目錄索引》、《邵陽市地名志》、《邵陽市地名詞典》、《大祥區地名文化薈萃》等書籍十餘部。開展各類公益講座數百場。

相關焦點

  • 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9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75名。
  • 喜報!五位山大人當選2019兩院院士
    喜報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名單公布。我校陳子江副校長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李術才副校長當選為工程院院士。此外,我校三位校友同時當選:數學77級張繼平校友、化學80級馬大為校友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醫學78級曹義海校友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五位優秀山大人簡介陳子江,女,1979年9月入山東醫學院醫療系學習,獲醫學學士,1989年12月獲醫學博士學位(碩博連讀)。
  • 哪所城市新當選院士多!2019年新當選兩院院士工作城市排行
    院士是我們國家最高的學術榮譽,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都是兩年增選一次。2019年共增選139位兩院院士,其中科學院院士64人,工程院院士75人。看高校對2019年新當選的兩院院士工作城市進行了統計。可以看出,北京擁有絕對的優勢,達61人;其次為上海11人,南京、武漢、長沙分別當選7人,杭州當選5人。
  • 山東大學兩位教授當選院士 兩院院士總數達17人
    原標題:山東大學兩位教授當選院士,兩院院士總數達17人11月22日上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2019年新增院士名單,山東大學陳子江、李術才兩位教授分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子江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李術才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
  • 5年來安徽省8位科學家 新當選「兩院」院士
    依託「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和「一室一中心」分平臺和重大科學基礎設施,我省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創成果。今年,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創造世界最高水平。我省8位科學家新當選「兩院」院士2016年以來,安徽省8位科學家新當選「兩院」院士,在皖「兩院」院士累計38人;安徽省7名外國專家成功入選中國政府「友誼獎」,迄今我省已有36名外國專家獲此殊榮;累計引進高層次外國專家24000餘人次,獲批國家級引才引智示範基地8家,入選地方高校新建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基地」)2家,
  • 5位華人當選工程院新外籍院士:有「身價最高華人教授」
    11月27日,中國工程院對外公布了2017年新增選的67位院士名單,同時公布的還有18位新當選的外籍院士名單。  在這18位外籍院士中,最著名的無疑是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在這18位外籍院士中,有5位是華人院士,他們是胡仕新、米耀榮、顧敏、李凱和餘艾冰。  米芾後代米耀榮院士:我是一個有中國心的人  他們五人中,生於1946年的米耀榮院士是年級最大的一位,今年已71周歲。米耀榮是世界著名材料力學專家,他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機械工程系。
  • 朱永官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嘉興兩院院士增加至54人
    朱永官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嘉興兩院院士增加至54人 發布日期:2019-11-26 08:01 信息來源:嘉興日報瀏覽次數:   近日,中國科學院正式公布了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選舉產生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兩位在漢部屬高校校長當選院士,湖北兩院院士增至73人,總人數居中...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羅欣揭明玥通訊員丘劍山陳麗霞吳江龍)繼前日中國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選名單出爐後,昨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7年院士增選名單,選舉產生了6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16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我省武漢大學竇賢康教授、徐紅星教授,武漢理工大學張清傑教授3人當選。至此,我省兩院院士增至73人,居全國前列,中部第一。
  • 兩名溫籍科學家當選新院士
    備受矚目的中國科學院2019年新院士名單22日出爐,其中當選的浙江大學葉志鎮、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獻華均為溫籍科學家。葉志鎮來自蒼南藻溪,是浙江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博導,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
  • 浙江大學:30名本科畢業生當選兩院院士
    來源:浙股2019年兩院新增院士名單揭曉,共有7位院士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其中原浙江農業大學2名,原杭州大學1名。來自浙大本部、42歲的孫斌勇,成為全國最年輕的院士。這7名新增院士簡歷如下:葉志鎮,1955年出生,浙江大學1982屆電機本科,1984屆光學儀器碩士,1987屆光儀系博士。現為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任其龍,1959年出生,浙江大學1982屆高分子化工本科,1987屆化學工程碩士,1998屆化學工程博士。現任浙江大學生物質化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浙江大學衢州研究院院長。
  • 憑什麼最年輕的兩院院士均來自合肥的中科大?
    目前中科院擁有800餘名院士,工程院擁有900餘名院士,其中自恢復高考以來中國高校院士本科校友(不含合併高校)排行榜顯示,北大、清華、中科大當選校友位列全國前三,中科大當選人數21人,總量位居第三位,但是結合中科大小而精的規模體量,人均院士產出高居全國第一,有著「千生一院士」的美譽。
  • 近20年共當選77位兩院院士!地方高校出院士,太難了
    兩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是國內最高學術榮譽,當選者往往被認為是中國學術水平最高的科學家。2001-2019年,我國共增選十屆院士,共遴選院士1106人,其中科學院院士519人,工程院院士587人。而從院士們的當選單位來看,他們大多集中在國內最為頂尖的高校以及中國科學院等頂尖科研機構,其他類單位儘管偶爾也能分到「一杯羹」,但是並不多。據統計,2001-2019年,共新增科學院院士519名。這519名院士來自部屬高校的共有226名,佔比高達43.55%。
  • 重慶大學特聘教授麥可胡德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在渝兩院...
    23日,記者從市科協和重慶大學了解到,依託重慶大學申報的特聘教授Michael Hood(麥可胡德)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在渝兩院院士增加到16位。2019年11月22日,中國工程院正式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依託重慶大學申報的特聘教授Michael Hood(麥可胡德)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 中國「兩院院士」五成有官員背景 山東籍院士約90位
    近五成院士有官員背景「兩院院士」是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統稱,凡是在工程及科學技術領域做出創造性成就及重大貢獻,並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可被推薦並當選為「兩院院士」,享受由國家發放的每月1000元的津貼。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共70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共760人。
  • 四名溫州人當選中國科學院新院士
    ,共有61人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中謝作偉、吳朝暉、滕錦光3名溫籍科學家榜上有名。記者從溫州市科協了解到,在今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公布之前,共產生過23位溫籍兩院院士。從大氣科學到地質科學,從數學研究到材料物理,從細胞遺傳到基因組研究,溫籍院士在多個重要研究領域默默耕耘,取得重大成就。在之前的23人名單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0位,有中國工程院院士3位。
  • 蓋茨當選的外籍院士,只有榮譽沒有待遇
    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2017年選舉產生的新院士名單日前公布,兩院外籍院士增選結果也同步產生。這次增選外籍院士,由於有比爾·蓋茨當選工程院外籍院士,因此引起輿論的關注。有網友好奇地打聽,外籍院士享受的待遇是什麼?
  • 喜報:武漢大學健康產業聯盟名譽會長王小凡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喜報: 武漢大學健康產業聯盟名譽會長王小凡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中國科學院公布2017
  • 什麼樣的人能成為兩院院士?2021年增選院士的硬核條件來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俗稱「兩院院士」,這是中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且這個榮譽伴隨終身。能獲得兩院院士榮譽的,都是我國各條科研戰線的領軍人物和精英人才,因此,他們備受社會尊崇,當然,要當選也有著極為嚴苛的標準。根據相關規定,兩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
  • 2019年新晉兩院院士本科畢業院校統計,中科大實力盡顯,C9大豐收
    院士,又稱學部委員,是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又分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院士。當選院士是對學者、科學家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最高認可,而高校本科校友院士當選情況又是反映高校高端人才培養能力的最直觀指標,因為目前院士就是國家的最高端人才。
  • 我校8位教師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位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正式對外公布,我校陸夕雲、葉向東、楊金龍、俞書宏4位教授,以及常進、陳學思、相裡斌、吳宜燦4位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名譽教授安東·塞林格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