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2日,同時從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傳來喜訊,有五名邵陽籍科學家當選為兩院院士,他們分別是中科院院士王赤、謝道昕、戴永久、戴宏傑(外籍院士),工程院院士劉少軍。在新增的188名兩院院士(64名中科院院士、20名中科院外籍院士、7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9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中,邵陽籍就達5名之多,特別是84名中、外籍中科院院士中,邵陽籍的就有五名,佔二十分之一,這在全國的地級市中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2019年也堪稱為中國科學院的「邵陽年」。
就讓我們對這5名優秀的科學家、傑出的老鄉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吧。
王赤
王赤,籍貫隆回縣,1967年生,成長於邵陽市。博士,空間物理科學家。曾是美國NASA行星際探險計劃VOYAGER宇宙飛船空間等離子體探測數據分析和理論模型的主要負責人之一。現為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主任 ,兼任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他主要從事日球太陽風結構和行星際擾動(CME及激波)的傳播和演變的數值模擬和數據分析等研究工作。在太陽風大尺度結構和太陽風與地球磁層相互作用等國際科技前沿領域,做出一系列有原創性和國際影響的科研成果。他在國際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60餘篇,被引用2000餘次。他的研究成果作為航天領域重大科學發現之一,被收集在美國宇航局為紀念旅行者飛船發射運行25周年的光碟上。王赤目前承擔的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有空間科學先導專項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工程副總指揮,預先研究項目負責人;嫦娥5號和火星探測有效載荷負責人。他主持的科研項目主要有美國宇航局(NASA)客座課題,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創新團隊和國際合作夥伴計劃」,基金委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重點項目和科技部973項目等。他為建設國際先進的地基空間環境綜合監測系統做出了突出貢獻,曾獲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等多種重大獎勵。
謝道昕
謝道昕,新邵縣人。生物學家,教授,博導,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現任清華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主任。謝道昕主要研究方向是採用植物分子遺傳、生物化學、功能基因組和蛋白組學等方法,研究蛋白降解途徑和植物激素茉莉素調控植物生長發育及抗性的機理。他率先闡明了茉莉素和獨腳金內酯兩類重要植物激素的受體識別機制,系統研究了茉莉素調控植物育性和抗性的信號傳導機制,並首次揭示了新型的「底物-酶-活性分子-受體」不可逆識別機制。他在著名的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有重要影響的研究論文,其中15篇論文入選ESI學科領域高被引論文或前1%被引論文,2014年至今一直入選Elsevier發布的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他的研究成果曾入選2016年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全球生物信號轉導領域重大突破。
戴永久
戴永久,武岡人。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氣象學獎獲得者。戴永久教授長期致力於陸面過程機理與模式研究、陸面模式與氣象/地球系統模式耦合及其應用。創建了三個陸面模式 (IAP94, CLM, CoLM);建立了與模式相匹配的完備的全球陸面數據集;建成了集模式、數據集、參數優化、資料同化和高性能計算為一體的陸面模擬系統。他在全球變化領域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其研發的陸面模式被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的全球氣候系統模式CESM採用為其四大子模式之一,CESM是目前用於預估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模式之一,有來自世界各國研究組織的幾百名科學家參與發展CESM的各個模塊及各種參數化方案。
戴宏傑
戴宏傑,1966年5月出生於中國湖南邵陽,納米材料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現擔任國內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戴宏傑長期從事碳納米材料的生長合成、物理性質研究、納米電子器件研發,以及納米生物醫學以及能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他在碳納米管領域的研究和成果佔據領先地位,他用納米技術檢測早期癌症、成像和治療的發明為癌症病患帶來生命的希望。他主持研發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能長時間穩定循環的鋁離子電池。他發表論文300餘篇,被引用86,000次,湯姆森 路透社公布2000年至2010年全球頂尖百名化學家名單,以過去10年內發表的研究論文被引用量及產生的影響力作參數,戴宏傑名列第七位,華人第一位。戴宏傑於2008年發起和主編的《Nano Research》雜誌,已迅速成為材料科學研究領域屬於中國的第一份真正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雜誌。
劉少軍
劉少軍,祖籍邵陽武岡,1962年生於長沙。博士。現任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省「芙蓉學者」特聘教授,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湖南光召科技獎」、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他的父親劉筠院士是著名的魚類繁殖和育種專家,父子兩代人接力從事魚類繁殖科研, 均成果豐碩,成為「院士父子」。劉少軍著手對魚類遠緣雜交和染色體倍性操作開展系統研究,提出了魚類遠緣雜交可形成兩性可育品系的新觀點,建立了系統的魚類遠緣雜交理論和技術體系。他用倍間交配方法大規模研製的具有不育、體型美觀、肉質鮮嫩、抗逆性強、生長速度快、小刺少等優點的優良三倍體魚在全國推廣養殖,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他主持了一批國家、省、部級重大科研課題,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9項;出版了專著《魚類遠緣雜交》,發表科研論文100多篇;培養了17名博士生和41名碩士生和一大批本科生。
迄今為止,已有近20名邵陽籍科學家先後當選為兩院院士,還出現了劉筠、劉少軍這樣的父子院士,形成中國科技界的「邵陽現象」,這與邵陽人敢為人先、開拓創新、吃苦霸蠻、樂於擔當奉獻的性格和精神是分不開的。我們要以兩院院士為榜樣,更好地弘揚邵陽精神,在各個崗位上建功立業。
作者簡介
曾勝程,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邵陽市政協委員,湖南省黨史、新中國史人才庫專家。現任邵陽市地方文化圖書館館長、邵陽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副會長、邵陽市詩詞協會副主席。著有《聯話中華五千年》,主編《邵陽文庫.蔡鍔集》、《名人眼中的蔡鍔》、《邵陽籍人士著作目錄索引》、《邵陽市地名志》、《邵陽市地名詞典》、《大祥區地名文化薈萃》等書籍十餘部。開展各類公益講座數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