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諾獎報告演講全文

2021-01-09 中國政府網

屠呦呦瑞典演講現場

屠呦呦瑞典演講現場

屠呦呦瑞典演講現場

屠呦呦瑞典演講現場

屠呦呦瑞典演講現場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已經抵達瑞典並將於10日出席諾貝爾頒獎典禮。當地時間12月7日下午(北京時間7日晚),屠呦呦在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廳用中文做題為《青蒿素的發現 中國傳統醫學對世界的禮物》的演講,由翻譯進行同聲傳譯。

  屠呦呦在演講中說:「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從這一寶庫中發掘出來的。通過抗瘧藥青蒿素的研究經歷,深感中西醫藥各有所長,二者有機結合,優勢互補,當具有更大的開發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央視記者 王薇薇)

  演講全文如下: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獲獎者,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極為榮幸能在卡羅林斯卡學院講演,我報告的題目是: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

  在報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謝諾貝爾獎評委會,諾貝爾獎基金會授予我2015年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不僅是授予我個人的榮譽,也是對全體中國科學家團隊的嘉獎和鼓勵。在短短的幾天裡,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熱情,在此我一併表示感謝。

  謝謝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貝爾)和Satoshi ōmura(大村智)二位剛剛所做的精彩報告。我現在要說的是四十年前,在艱苦的環境下,中國科學家努力奮鬥從中醫藥中尋找抗瘧新藥的故事。

  關於青蒿素的發現過程,大家可能已經在很多報導中看到過。在此,我只做一個概要的介紹。這是中醫研究院抗瘧藥研究團隊當年的簡要工作總結,其中藍底標示的是本院團隊完成的工作,白底標示的是全國其他協作團隊完成的工作。 藍底向白底過渡標示既有本院也有協作單位參加的工作。

  中藥研究所團隊於1969年開始抗瘧中藥研究。經過大量的反覆篩選工作後,1971年起工作重點集中於中藥青蒿。又經過很多次失敗後,1971年9月,重新設計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溫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後用鹼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製備樣品。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標號191#的樣品,以1.0克/公斤體重的劑量,連續3天,口服給藥,鼠瘧藥效評價顯示抑制率達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瘧實驗,也得到了抑制率100% 的結果。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瘧藥效的突破,是發現青蒿素的關鍵。

  1972年8至10月,我們開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臨床研究,30例惡性瘧和間日瘧病人全部顯效。同年11月,從該部位中成功分離得到抗瘧有效單體化合物的結晶,後命名為「青蒿素」。

  1972年12月開始對青蒿素的化學結構進行探索,通過元素分析、光譜測定、質譜及旋光分析等技術手段,確定化合物分子式為C15H22O5,分子量282。明確了青蒿素為不含氮的倍半萜類化合物。

  1973年4月27日,經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分析化學室進一步覆核了分子式等有關數據。1974年起,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繼開展了青蒿素結構協作研究的工作。最終經X光衍射確定了青蒿素的結構。確認青蒿素是含有過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內酯。立體結構於1977年在中國的科學通報發表,並被化學文摘收錄。

  1973年起,為研究青蒿素結構中的功能基團而製備衍生物。經硼氫化鈉還原反應,證實青蒿素結構中羰基的存在,發明了雙氫青蒿素。經構效關係研究:明確青蒿素結構中的過氧基團是抗瘧活性基團,部分雙氫青蒿素羥基衍生物的鼠瘧效價也有所提高。

  這裡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雙氫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蒿乙醚的分子結構。直到現在,除此類型之外,其他結構類型的青蒿素衍生物還沒有用於臨床的報導。

  1986年,青蒿素獲得了衛生部新藥證書。於1992年再獲得雙氫青蒿素新藥證書。該藥臨床藥效高於青蒿素10倍,進一步體現了青蒿素類藥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點。

  1981年,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計劃開發署在北京聯合召開瘧疾化療科學工作組第四次會議,有關青蒿素及其臨床應用的一系列報告在會上引發熱烈反響。我的報告是「青蒿素的化學研究」。上世紀80年代,數千例中國的瘧疾患者得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療。

  聽完這段介紹,大家可能會覺得這不過是一段普通的藥物發現過程。但是,當年從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沿用歷史的中藥青蒿中發掘出青蒿素的歷程卻相當艱辛。

  目標明確、堅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1969年,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參加全國「523」抗擊瘧疾研究項目。經院領導研究決定,我被指令負責並組建「523」項目課題組,承擔抗瘧中藥的研發。這一項目在當時屬於保密的重點軍工項目。對於一個年輕科研人員,有機會接受如此重任,我體會到了國家對我的信任,深感責任重大,任務艱巨。我決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盡全力完成任務!

  學科交叉為研究發現成功提供了準備。這是我剛到中藥研究所的照片,左側是著名生藥學家樓之岑,他指導我鑑別藥材。從1959年到1962年,我參加西醫學習中醫班,系統學習了中醫藥知識。化學家路易˙帕斯特說過「機會垂青有準備的人」。古語說:凡是過去,皆為序曲。然而,序曲就是一種準備。當抗瘧項目給我機遇的時候,西學中的序曲為我從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準備。

  信息收集、準確解析是研究發現成功的基礎。接受任務後,我收集整理歷代中醫藥典籍,走訪名老中醫並收集他們用於防治瘧疾的方劑和中藥、同時調閱大量民間方藥。在匯集了包括植物、動物、礦物等2000餘內服、外用方藥的基礎上,編寫了以640種中藥為主的《瘧疾單驗方集》。正是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鑄就了青蒿素發現的基礎,也是中藥新藥研究有別於一般植物藥研發的地方。

  關鍵的文獻啟示。當年我面臨研究困境時,又重新溫習中醫古籍,進一步思考東晉(公元3-4世紀)葛洪《肘後備急方》有關「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截瘧記載。這使我聯想到提取過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溫,由此改用低沸點溶劑的提取方法。

  關於青蒿入藥,最早見於馬王堆三號漢墓的帛書《五十二病方》,其後的《神農本草經》、《補遺雷公炮製便覽》、《本草綱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記載。然而,古籍雖多,確都沒有明確青蒿的植物分類品種。當年青蒿資源品種混亂,藥典收載了2個品種,還有4個其他的混淆品種也在使用。後續深入研究發現:僅Artemisia annua L.一種含有青蒿素,抗瘧有效。這樣客觀上就增加了發現青蒿素的難度。再加上青蒿素在原植物中含量並不高,還有藥用部位、產地、採收季節、純化工藝的影響,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成功確實來之不易。中國傳統中醫藥是一個豐富的寶藏,值得我們多加思考,發掘提高。

  在困境面前需要堅持不懈。七十年代中國的科研條件比較差,為供應足夠的青蒿有效部位用於臨床,我們曾用水缸作為提取容器。由於缺乏通風設備,又接觸大量有機溶劑,導致一些科研人員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影響。為了儘快上臨床,在動物安全性評價的基礎上,我和科研團隊成員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確保臨床病人的安全。當青蒿素片劑臨床試用效果不理想時,經過努力堅持,深入探究原因,最終查明是崩解度的問題。改用青蒿素單體膠囊,從而及時證實了青蒿素的抗瘧療效。

  團隊精神,無私合作加速科學發現轉化成有效藥物。1972年3月8日,全國523辦公室在南京召開抗瘧藥物專業會議,我代表中藥所在會上報告了青蒿No.191提取物對鼠瘧、猴瘧的結果,受到會議極大關注。同年11月17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會議上,我報告了30例臨床全部顯效的結果。從此,拉開了青蒿抗瘧研究全國大協作的序幕。

  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謝當年從事523抗瘧研究的中醫科學院團隊全體成員,銘記他們在青蒿素研究、發現與應用中的積極投入與突出貢獻。感謝全國523項目單位的通力協作,包括山東省中藥研究所、雲南省藥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廣州中醫藥大學以及軍事醫學科學院等,我衷心祝賀協作單位同行們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以及對瘧疾患者的熱誠服務。對於全國523辦公室在組織抗瘧項目中的不懈努力,在此表示誠摯的敬意。沒有大家無私合作的團隊精神,我們不可能在短期內將青蒿素貢獻給世界。

  瘧疾對於世界公共衛生依然是個嚴重挑戰。WHO總幹事陳馮富珍在談到控制瘧疾時有過這樣的評價,在減少瘧疾病例與死亡方面,全球範圍內正在取得的成績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雖然如此,據統計,全球97個國家與地區的33億人口仍在遭遇瘧疾的威脅,其中12億人生活在高危區域,這些區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於1/1000。統計數據表明,2013年全球瘧疾患者約為1億9千8百萬,瘧疾導致的死亡人數約為58萬,其中78%是5歲以下的兒童。90%的瘧疾死亡病例發生在重災區非洲。70% 的非洲瘧疾患者應用青蒿素複方藥物治療(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 ACTs)。但是,得不到ACTs 治療的瘧疾患兒仍達5千6百萬到6千9百萬之多。

  瘧原蟲對於青蒿素和其他抗瘧藥的抗藥性。在大湄公河地區,包括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和越南,惡性瘧原蟲已經出現對於青蒿素的抗藥性。在柬埔寨-泰國邊境的許多地區,惡性瘧原蟲已經對絕大多數抗瘧藥產生抗藥性。請看今年報告的對於青蒿素抗藥性的分布圖,紅色與黑色提示當地的惡性瘧原蟲出現抗藥性。可見,不僅在大湄公河流域有抗藥性,在非洲少數地區也出現了抗藥性。這些情況都是嚴重的警示。

  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遏制青蒿素抗藥性的全球計劃。這項計劃出臺的目的是保護ACTs對於惡性瘧疾的有效性。鑑於青蒿素的抗藥性已在大湄公河流域得到證實,擴散的潛在威脅也正在考察之中。參與該計劃的100多位專家們認為,在青蒿素抗藥性傳播到高感染地區之前,遏制或消除抗藥性的機會其實十分有限。遏制青蒿素抗藥性的任務迫在眉睫。為保護ACTs對於惡性瘧疾的有效性,我誠摯希望全球抗瘧工作者認真執行WHO遏制青蒿素抗藥性的全球計劃。

  在結束之前,我想再談一點中醫藥。「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從這一寶庫中發掘出來的。通過抗瘧藥青蒿素的研究經歷,深感中西醫藥各有所長,二者有機結合,優勢互補,當具有更大的開發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大自然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資源,醫藥學研究者可以從中開發新藥。中醫藥從神農嘗百草開始,在幾千年的發展中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對於自然資源的藥用價值已經有所整理歸納。通過繼承發揚,發掘提高,一定會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從而造福人類。

  最後,我想與各位分享一首我國唐代有名的詩篇,王之渙所寫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請各位有機會時更上一層樓, 去領略中國文化的魅力,發現蘊涵於傳統中醫藥中的寶藏!

  衷心感謝在青蒿素發現、研究、和應用中做出貢獻的所有國內外同事們、同行們和朋友們!

  深深感謝家人的一直以來的理解和支持!

  衷心感謝各位前來參會!

  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屠呦呦:獲諾獎並不意外
    正是如青蒿一樣默默無聞的屠呦呦等科學追夢人,歷經艱辛提取出青蒿素,使全球數億人因這種「東方神藥」而受益。 2015年10月5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揭曉,愛爾蘭醫學研究者威廉?坎貝爾、日本科學家大村智以及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共同分享該獎項。幸福總是來得這麼突然。屠呦呦當晚在家中通過電視新聞才得知自己摘取諾獎的消息。 一時間,向老人祝賀的、採訪的電話已經打得發燙了。
  • 諾獎獲得者莫言、屠呦呦,誰對中國影響大?莫言的說法,值得借鑑
    諾獎獲得者莫言、屠呦呦,誰對中國影響大?莫言的說法,值得借鑑諾貝爾獎恐怕是世界上最令人關注的一個獎項,它包含有文學、物理、醫學、經濟、化學等5個獎項。目前我國獲得諾貝爾獎的有楊振寧、屠呦呦、莫言,分別斬獲諾貝爾物理學、醫學、文學等3大獎項。
  • 記者趕赴北京屠呦呦家 拿了諾獎的寧波老太是怎樣一個人
    浙江在線10月08日訊 (錢江晚報記者 張苗) 今年的醫學和生物學諾獎頒布後兩天,全國人民對屠呦呦、青蒿素耳熟能詳,可這位寧波人屠呦呦到底是怎樣的人,除了她身邊的家人和同事之外,很少有人知道。  原因很簡單,這位85歲的老太太實在太低調了,上一次媒體對她的報導,還是2011年她獲得美國「拉斯克獎」的時候,而這之前的幾十年,她更是「默默無聞」。  昨天(10月7日)上午,錢江晚報記者來到了屠呦呦在北京的家,想看看第一位獲得諾獎的中國科學家,生活中的她。
  • 屠呦呦向諾貝爾博物館贈書 記載青蒿素發現歷程
    昨天,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屠呦呦抵達諾貝爾博物館。新華社發  京華時報訊 昨天,「諾貝爾周」拉開帷幕。包括2015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在內的10位諾獎得主已陸續抵達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
  •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2020-08-31 09: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時佔祥 全球醫生組織 諾獎風向標
  • 收穫諾獎之後,屠呦呦團隊又有新突破,但屠依舊不是院士該怎麼看
    屠呦呦進入大眾的視野,可能是在2015年開始,在那一年,因為發現了青蒿素,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一獎項,打破了國內科學界在該獎自然科學領域為零的尷尬,當然這一獲獎,也讓屠呦呦立馬獲得了非常多的大眾的關注,不過屠呦呦並沒有因為這種額外的關注而放下自己的學術研究,在領完獎之後,屠呦呦帶領自己的團隊
  • 莫言獲諾獎後直言買房,那諾獎的獎金到底是多少?西瓜視頻告訴你
    諾貝爾獎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和醫學、文學、和平以及之後由瑞典銀行增設的經濟學獎,在世界範圍內被認為是這六個領域內最權威最重要的獎項,那關於諾獎又有什麼樣的冷知識呢,西瓜視頻漲知識告訴你。貝爾文學獎之後,在2015年屠呦呦憑藉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這一在還技術文學領域,最權威的獎項又一次深入的走到了我們中國人的目光中,那關於諾獎到底有哪些我們不為人知的冷知識呢?
  • 諾獎頭銜的屠呦呦又一次落選院士!中科院院士的評選標準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屠呦呦早在2015年就曾獲得過諾貝爾醫學獎,這也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進行科學研究而首次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的獎項。能得到諾獎的肯定想必屠呦呦的科研實力毋庸置疑,那是什麼原因導致她老人家一直無法獲得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呢?
  • 中國諾獎「第一人」:屠呦呦的貢獻,到底有多了不起?
    近來,諾貝爾醫學獎又公布了新的名單,這讓人不禁想起五年前的一位同樣獲獎的唯一一位中國女科學家——中國諾獎"第一人"屠呦呦五年前,時年85歲的屠呦呦站上領獎臺。這份殊榮,屠呦呦當之無愧。無奈之下只能廣納賢才,剛好是屠呦呦接到了這個任務。那時屠呦呦年僅39,丈夫被迫留在雲南,女兒堪堪6歲。屠呦呦為難之下,還是選擇將女兒送到父母膝下,轉身投入科研工作。三年的時間,屠呦呦和家人聚少離多。一次她回家後,發現女兒對她就像見到陌生人一樣。屠呦呦心情複雜,"大家"與"小家",總是難均衡。
  • 屠呦呦得諾獎中科院應該開心嗎?
    這些問題,隨著一位偉大的中國女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而得到了答案。對普通學者和科學家來說,屠呦呦給無數中國學者,帶來了希望,更帶來了信心。不過,諾貝爾獎為什麼會獎給屠呦呦,卻是很多人想不到的。但是,屠呦呦為什麼可以超過目前所有的院士而得諾貝爾獎?中科院的院士們,可能還不會理解,諾貝爾獎可以獎給實驗科學家,可以獎給能夠拯救無數生命的科學家吧?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在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減少的情況下,使中國的的水稻產量不斷提高。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是天大的問題,能夠解決吃飯問題的科學家,卻當不了院士,這是怎樣的科學評價體系?
  • 對比我國諾獎得主的個人情感和閱歷,屠呦呦是個傳奇,但他最痴情
    ·為何說屠呦呦最為傳奇屠呦呦又被稱為「三無」科學家,沒留學背景、沒院士頭銜、沒博士學位,有的只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和努力。當別人在拼命寫論文時,屠呦呦在搞科研;當別人通過各種「努力」升官發財時,屠呦呦還在搞研究。有人說她傻,有人說她痴,有人說她不懂國學之奧秘,除了科研還是科研,是一個傻兮兮的、不通人情世故的傻女人。但這影響人家獲得諾貝爾獎了嗎?影響人家為國爭光了嗎?
  • 諾獎這枚蛋,是環境產的卵
    繼202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科學獎和文學獎名花有主後,就在昨天,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也塵埃落定,由史丹福大學的米爾格羅姆和威爾遜師徒兩共同分享這一隆重殊譽。今年與往年一樣沒有例外,諾獎的國籍歸屬依然是美國拔得頭籌,在12位個人獎項中,有9位來自美國。它標誌著,美國在基礎科學和原創領域的霸主地位不可動搖。
  • 趙忠賢屠呦呦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分別以超導和青蒿素為顯著成就
    1月9日,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我國高溫超導研究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因發現、提取抗瘧藥物青蒿素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共同獲得此項殊榮。屠呦呦的獲獎,也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首次授予女性科學家。
  • 山中伸彌發表諾獎紀念演講 稱大自然是其老師—新聞—科學網
    12月7日,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得主、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在斯德哥爾摩發表諾獎紀念演講。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獲得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的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12月7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發表了諾獎紀念演講。他回顧稱:「獲得預料之外的結果、得遇傑出的老師,我非常幸運。」他還表示,今後將進行面向醫療應用的研究。 諾獎頒獎儀式將於10日舉行,紀念演講是頒獎儀式前向眾人介紹研究成果的慣例活動。
  • 諾貝爾獎曬愛因斯坦成績單,同樣拿諾獎的屠呦呦、莫言成績怎麼樣
    在諾獎歷史上,我國只有2位獲得過,一位是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屠呦呦,一位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讓我們不禁好奇,這兩位在上學時的成績怎麼樣呢?屠呦呦中學時的母校——寧波中學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屠呦呦留給同學和老師的印象是:為人很低調,表現不是很突出,但讀書很認真,只要她喜歡的事情,就會努力去做。
  • 中國人如何才能拿到更多諾獎?
    屠呦呦沒有當選院士,卻拿了諾獎同在東亞,截止2019年,已有27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包括2名美籍日裔諾貝爾獎獲得者這樣的機制,難以產生更多諾獎科學家很正常。最後我們甚至可以驕傲地說:我們瞧不起諾獎,為什麼?
  • 五年前屠呦呦榮獲諾獎,她說,科學工作者要用創新精神去尋找新事物
    復篩時,屠呦呦根據在本草和民間的「絞汁」服用說法中得到的啟發,猜測有效成分可能在親脂部分,於是改用乙醚提取,使動物效價顯著提高,讓青蒿的動物效價由30%~40% 提高到95% 以上。這個結果讓屠呦呦小組無比興奮,但後面還有很多挑戰在等待著他們,藥物對鼠瘧、猴瘧有效,對人體是否有效,又對人體是否產生毒副作用、藥物的有效成分是什麼……這一個個難題等待他們解決。
  • 屠呦呦講述中國科學家探索故事 稱讚中醫藥是偉大寶庫
    7日,屠呦呦在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演講。劉仲華攝【環球時報駐瑞典特派記者 劉仲華 李玫憶】當地時間7日是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抵達瑞典的第三天。按照慣例,該獎項得主於10日頒獎典禮之前在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舉行諾貝爾演講。屠呦呦在7日的演講中稱青蒿素的發現是中醫給世界的禮物,強調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對全體中國科學家團隊的嘉獎和鼓勵。
  • 2020年度諾獎:更多女性站到聚光燈下
    至於後來增發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則一共只有兩位女性獲獎者。諾獎得主女性比例少與女性權利環境息息相關5年前,有一項針對50名諾獎獲得者的調查。參與調查的50位諾獎得主都是科學、醫學與經濟學的卓越人物,他們參與調查的問題是:為什麼諾獎多數都頒給了男性?諾獎評選是否存在對女性的偏見?
  • 拿不拿獎沒關係,嘲諷諾獎才危險
    文|家庭教育自助參2020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又引發了大眾對於諾獎的討論。言論自由,無可厚非。不過,有些年輕人對諾獎不屑一顧,甚至調侃和嘲諷,這個就完全沒有必要了。你可以調侃科學家,但是請不要調侃科學。我們簡單剖析一下諾獎,讓年輕人重新認識諾獎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