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諾貝爾醫學獎又公布了新的名單,這讓人不禁想起五年前的一位同樣獲獎的唯一一位中國女科學家——中國諾獎"第一人"屠呦呦
五年前,時年85歲的屠呦呦站上領獎臺。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將為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授予諾貝爾醫學獎,表彰她在對瘧疾治療"青蒿素"的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有人說,屠呦呦團隊的價值不是頂禮膜拜就足夠,她以及她領導下所有科研人員,對被挽救的數百萬人來說,是光明和希望。這份殊榮,屠呦呦當之無愧。
屠呦呦自小家境富足,幾乎沒經歷過什麼苦難。
不幸的是在屠呦呦16歲時出現意外,她患上了肺結核,病情嚴重,以當時的醫療條件來說很難治癒。於是她只能暫時放棄學業,在家修養。
在每每飽受病痛折磨時,屠呦呦感到迷茫,她不知道死亡什麼時候會來臨。生病的日子太難熬,還要一邊兼顧著學業,期間屠呦呦也想過放棄,甚至偷懶想:憑藉家世也能過上不錯的日子呢,沒必要辛苦學習。
每當屠呦呦感到困惑時,在外地的哥哥就會寫信勸阻她:"呦妹,當你遇到困難,不要輕言放棄。學問決不能使誠心求她的人失望。"屠呦呦猛然覺醒,她覺得這輩子不能留下什麼遺憾,於是她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讀書,並信奉:"朝聞道,夕可死矣"。
從那後,屠呦呦找到了醫學的樂趣,一邊學習一邊治療,在她的積極配合下逐漸康復起來。多年以後當她站在領獎臺,面對記者提問時,她說出了這個答案:醫術能給人新的生命,應該要幫助更多的人。
一開始,屠呦呦之所以選擇學醫這條路,還是因為受到家庭環境的薰陶。
屠呦呦的父親是一名坐診大夫,外公是一名復旦大學教授,舅舅也是有名的經濟學家。初入醫科,屠呦呦還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白,但她有一股別人沒有的執拗勁兒,催著她前進。對屠呦呦來說,只要認定的事,就沒有回頭。
1951年,屠呦呦考上北京大學,選擇生藥學專列。那時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醫學領域正欣欣向榮,西醫尤為出眾。但屠呦呦選擇它的理由,是希望為被唾棄的中醫學正名,將中醫結合起來,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此,她經常廢寢忘食,不眠不休的查閱中華古籍。
在當時的醫學領域,中醫偏方存在許多爭議,大多數人都保持偏見,將它視為糟粕。可在屠呦呦眼中,中醫有著悠久的歷史發展,優秀的文化基礎,同時散發著神秘的魅力。
屠呦呦認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的神醫有華佗、扁鵲、李時珍、再到張仲景、孫思邈等,這些流傳千古的名字,以及他們的醫術理論和古籍,都是無法估量的財富。
瘧疾、結核病與愛滋病共稱為"全球最嚴重傳染病",致死率極高、感染人數眾多。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2.47億人有瘧疾感染症狀,其中100萬人導致死亡。而治療瘧疾的藥物奎寧,因長期使用過後具有抗藥性已經無法作用。
幾千年來,瘧疾和人類的鬥爭一直在持續,一旦患上,患者會經歷從極寒到極熱兩種症狀,痛不欲生。作為被全世界關注的疾病,瘧疾是人類健康最大的隱患之一。在瘧疾無法通過藥物抑制的時期,病人只能任由生命消逝,痛苦的死去。
1935年由於襄樊大水,瘧疾大肆傳播,而市面上的抗瘧疾藥價格極高,無法廣泛使用。
1940年左右,保康縣爆發瘧疾,死亡人數嚴重,佔比20%。
新中國成立後的1967年,國家對瘧疾尤為重視,將其列為重點解決對象。於是一個代號為"523"的研究組正式成立。
最初研究開始時,並沒有嘗試從中醫方向出發,直到研究一直停滯不前。無奈之下只能廣納賢才,剛好是屠呦呦接到了這個任務。
那時屠呦呦年僅39,丈夫被迫留在雲南,女兒堪堪6歲。屠呦呦為難之下,還是選擇將女兒送到父母膝下,轉身投入科研工作。
三年的時間,屠呦呦和家人聚少離多。一次她回家後,發現女兒對她就像見到陌生人一樣。屠呦呦心情複雜,"大家"與"小家",總是難均衡。她只能再次背起行囊,奮不顧身勇、往直前。
多年後屠呦呦面對此事回應:"既然是任務,就應該努力完成。"她將辛酸和無奈掩埋,再不提起。
研究也有瓶頸時候,屠呦呦作為組長,帶著小組不斷翻閱古籍,走訪中醫,她堅信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一定會化解危難。
最終,屠呦呦從兩千多個古方中篩選出六百四十個,反覆驗證後,擇取其中的一百多個方案。但很快,實驗再次遇到阻礙——最終保留的方案"胡椒"雖然抑制力強,但對病毒抑殺作用至微"。在無數個夜晚,屠呦呦寢食難安。
終於轉機來了,也許是冥冥之中註定,偶然中她看到到晉朝時期的《肘後備急方》中記載的瘧疾治療: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在以往的實驗中,屠呦呦發現青蒿的確能夠對瘧原蟲,但效果不佳。最大的原因,就在於青蒿素的提取。
屠呦呦靈光一現,回到實驗室,用35℃的乙醚代替水和酒精來提取。歷經了380次的實驗,在小心翼翼規避乙醚的危害中,在團隊失望即將要放棄時,實驗取得了成功。結果顯示,青蒿素對於瘧疾的抑制率達到100%!
無人能想到,神奇的中醫學竟然真正解決了世界性難題,這一舉措,瞬間引起轟動。但遺憾的是,屠呦呦的名字被抹去,勝利屬於大家。
40年一晃即逝。直到九年前,美國生物醫學頒獎委員會將"拉斯克"頒布給屠呦呦,來表彰她的貢獻。而此獎一直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這時屠呦呦才真正走入大家的視野。
對此,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長饒毅,撰寫出《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文章指出:由於"523"研究投入了數以百計的科研人員,所以最後的成功屬於集體。
在這幾十年,屠呦呦依舊住在老房子,或者普通的生活。唯一不普通的,是她對醫學始終如一的熱愛。自學醫始,屠呦呦沉浸在中醫學的瑰寶裡,她最大的心願是重振中醫,讓更多的人能夠受益。如今幾年過去,她依舊堅守著理念,絕不為外物所侵。
屠呦呦如今已將近90歲,無論輝煌與否,她始終不驕不躁,淡然處之。而去年六月份,屠呦呦團隊經過時間的攻克,又不聲不響的解決一項大難題——青蒿素的耐藥問題。記者爭相報導,屠呦呦卻不以為意:"不過是點滴進展。" 她對醫學界的貢獻無疑是神級!
如果要問屠呦呦這個名字有著怎樣的意義?知乎上一個關於屠呦呦的回答寫到:"科學家的偉大,是在於給後人帶來希望。她拯救的不僅是病患,還有無數個懷揣夢想的的女孩。她們會相信,身為女子,也可以創造奇蹟。"
我想除了作為科學家的偉大,她的身體力行也值得讚揚。因為一個人的成就,始終源于堅持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