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趕赴北京屠呦呦家 拿了諾獎的寧波老太是怎樣一個人

2020-11-30 浙江在線

本報記者送給老人家一條絲巾,上面有一隻鹿,和她名字「呦呦鹿鳴」。

  浙江在線10月08日訊 (錢江晚報記者 張苗) 今年的醫學和生物學諾獎頒布後兩天,全國人民對屠呦呦、青蒿素耳熟能詳,可這位寧波人屠呦呦到底是怎樣的人,除了她身邊的家人和同事之外,很少有人知道。

  原因很簡單,這位85歲的老太太實在太低調了,上一次媒體對她的報導,還是2011年她獲得美國「拉斯克獎」的時候,而這之前的幾十年,她更是「默默無聞」。

  昨天(10月7日)上午,錢江晚報記者來到了屠呦呦在北京的家,想看看第一位獲得諾獎的中國科學家,生活中的她。

  對浙江有感情

  昨天早上9點,我來到了北京四環內一座建成10多年的小區。

  小區整潔、安靜,綠化很好,樓房有20多層,每幢單元樓之間的間距也很大,走在裡面很舒服。

  在屠呦呦家的單元樓門口,坐著一位保安,這是其他單元樓沒有的「配置」。很明顯,他是小區專門安排在這裡為屠呦呦「擋客」的。

  我跟著買早點的住戶進入刷卡才能打開的樓道門,坐電梯到了屠教授住的樓層。

  這一層共有6戶人家,三戶貼著對聯,另外三戶的門面乾乾淨淨,哪一戶是屠呦呦家?我還不清楚,我所了解到的信息,只精確到老人所住的樓層。

  沒一會兒,隱約傳來一個人打電話的聲音,找到聲源,貼著門仔細聽了聽,「謝謝,謝謝。」那個聲音說道,「對,對,這幾天來看我們的人太多了,謝謝你!」在獲獎當天,我給屠呦呦打過電話,淡淡的寧波口音,就是她了。

  那門上,兩邊還貼著過年的春聯:「一帆風順平安第,萬事如意幸福家」,橫批是「前程似錦」,大門中間是一個大大的「福」字。

  剛要按門鈴,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釗先打開了門,他是出來拿放在門口小鐵筐裡的兩瓶鮮牛奶,我趕緊自我介紹。「進來吧。」即使前一天李廷釗已經在電話裡拒絕了我的採訪意圖,不過面對面時,他好說話多了,「已經推掉很多採訪了,你是浙江老鄉,就進來坐坐吧。」

  愛小鹿愛聊天

  房間很乾淨,偏中式的裝修,家具的色調以棕紅色為主。客廳的鋼琴上擺著兩小盆波斯菊,一盆紅色,一盆黃色。

  客廳與陽臺被大大的落地玻璃門隔開,陽臺上,安靜地躺著8個大花籃,都是這兩天收到的。

  我脫了鞋往裡走,「小夥子,不用脫鞋,沒關係的。」李廷釗說。

  進了屋子,我先遞上一條絲巾,絲巾上繡著一隻鹿,「呦呦鹿鳴」嘛,這兩天朋友圈刷屏率最高的一句詩,這是我特意從杭州帶過來的。「屠呦呦,你看看,這條絲巾上有一隻鹿。」李廷釗顯得很高興。

  屠呦呦從沙發上站起來,拿起絲巾滿臉笑容,「太鮮豔了,我現在不會戴它啦。」即便這麼說,她還是拉起了絲巾對著那隻鹿看了又看。

  屠呦呦穿著深紅色的襯衣,略顯得疲憊。」李廷釗關照記者說,「不要和屠老師說太久,她這兩天都沒怎麼休息。」言語間透露出滿滿的憐愛。

  「我的事情這幾本書裡都有了。」一旁的李廷釗從茶几下面抽出《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與《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進來坐坐聊聊天就好,那些老問題,不用問啦。」老太太用不緊不慢、親切的語氣說道。

  按照流程,12月她得去瑞典領獎,但她說,這次可能趕不過去了,「身體不好。」她指了指自己的膝蓋,「腿也不太好。」

  2011年,她在丈夫李廷釗的陪伴下,從美國領回了有美國諾獎之稱的「拉斯克獎」,而這一次,她覺得去瑞典有些困難了。

  在今年6月,她又獲得了哈佛大學頒發的醫學院華倫·阿爾波特獎,「是我在美國的女兒代我去領的。」這個獎還沒拿回來,就傳來諾獎的消息了。

  老太太說,消息來的時候,她正在洗澡,一個接一個的祝賀電話打到家裡,「我還以為是哈佛的那個獎。」

  慈愛的外婆

  「寧波老家的照片在報上登出來了。」李廷釗拿著報紙遞給屠呦呦,老太太戴上眼鏡,看到媒體報導她的舊居,「其實這裡不是我家,是我外婆家。」屠呦呦說。雖然如此,她也在這裡度過了一大半青少年時期,「抗日開始之後,我就住到外婆家裡了,一直到上完高中考到北京醫學院才出來。」

  「我父母過世了,我也很多年沒有回去了。」老太太說,最近也沒有重返老家的計劃,不過小女兒有時候還會回寧波看看。

  現在她自己也早已當外婆了,老太太對外孫女的喜愛在家裡隨處可見。

  「這是我外孫女(大女兒的孩子)的鋼琴。」屠呦呦說,「我不會彈琴,這是她的琴。」

  冰箱上貼著外孫女小時候的照片,照片下面是外孫女在當時用英文寫的一篇自我介紹小文章。

  就像很多人家記錄孩子身高一樣,屠呦呦家是在臥室門的門套上,用小紙條貼著外孫女不同時期的不同高度。外孫女在國外,每年來看外公外婆一次。

  為什麼對外孫女這麼疼愛?很大原因是對當年埋頭工作而「疏忽」兩個女兒的補償。

  1969年屠呦呦加入「523」項目時,在冶金行業工作的李廷釗也同樣忙碌,為了不影響工作,他們把不到4歲的大女兒送到別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兒送回寧波老家。

  「大女兒當時接回來的時候都不願叫爸媽,小女兒更是前兩年才把戶口從寧波遷回北京。」李廷釗說。

  就愛寧波菜

  得了諾獎後,老兩口要面對絡繹不絕的來訪者,「都沒好好休息。」

  記者看到,茶几上擺著來自北大和中科院的賀信。

  「今天中飯還沒想好燒什麼。」說到這裡,老爺子提高了些音調,「哪裡來得及細想。」

  「飯是我做的。」李廷釗說,又指了指屠呦呦,補上一句,「碗是她洗的。」

  老太太坐在沙發上,老爺子站在一邊,一靜一動,顯得老爺子管家味十足,「過日子,老兩口都是相互照顧的嘛。」

  說到做飯,是李廷釗的擅長,兩位老人都是寧波人,飯桌上當然少不了海鮮,對魚、蝦的烹飪,老爺子不在話下。

  很會過日子的老兩口也愛叫外賣換換口味,在客廳茶几的玻璃板下,壓著一張外賣單,有乾貝鮮蝦粥、補血大麥粥,「偶爾會點點這家的菜。」老太太說。

  「快10點了,又有領導要來。」李廷釗抬頭看了看牆上的掛鍾示意我說。

  「來,我們拍張照吧。」屠呦呦從沙發上站起來,走到鋼琴邊,理了理自己的頭髮,老爺子站在她身後,幫她撫平坐皺了的衣角。

  「小夥子,報導就不用做太多了,屠呦呦很低調,一直很低調。」

  老爺子把我送到電梯口,按了下樓的按鍵,又一次囑咐道。

相關焦點

  • 屠呦呦:獲諾獎並不意外
    老人聽力不是很好,接受採訪時往往向記者的方向前傾身體,專注地望著記者的眼睛。「作為一名科學工作者獲得諾貝爾獎是個很高的榮譽,但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是中國全體科學家的榮譽。青蒿素研究獲獎是當年研究團隊集體攻關的結果,大家一起研究了幾十年,能夠獲獎不意外。」
  • 老伴兒李廷釗心疼屠呦呦:老太太太累了
    昨日上午,成都商報記者在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北京的家中,對她進行了獨家專訪。兩天前,這裡還平靜得無人知曉,現在,卻已是熱鬧非凡。今年85歲高齡的屠呦呦仍然兢兢業業地接受著來訪者的祝賀和問候。
  • 屠呦呦得諾獎中科院應該開心嗎?
    10 月 5 日北京時間下午 5 點半左右,一道驚人的消息橫空爆出,中國中醫研究院 85 歲高齡的屠呦呦研究員,與愛爾蘭和日本兩位科學家,同時獲得 2015 年生物與醫學諾貝爾獎。
  • 中國諾獎「第一人」:屠呦呦的貢獻,到底有多了不起?
    近來,諾貝爾醫學獎又公布了新的名單,這讓人不禁想起五年前的一位同樣獲獎的唯一一位中國女科學家——中國諾獎"屠呦呦猛然覺醒,她覺得這輩子不能留下什麼遺憾,於是她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讀書,並信奉:"朝聞道,夕可死矣"。從那後,屠呦呦找到了醫學的樂趣,一邊學習一邊治療,在她的積極配合下逐漸康復起來。多年以後當她站在領獎臺,面對記者提問時,她說出了這個答案:醫術能給人新的生命,應該要幫助更多的人。
  • 莫言獲諾獎後直言買房,那諾獎的獎金到底是多少?西瓜視頻告訴你
    貝爾文學獎之後,在2015年屠呦呦憑藉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這一在還技術文學領域,最權威的獎項又一次深入的走到了我們中國人的目光中,那關於諾獎到底有哪些我們不為人知的冷知識呢?從諾獎設立支出的20萬克朗,到近幾年獎金的800萬克朗,從數量上來說,在這短短的100多年裡,諾獎的獎金變化還是很大的。
  • 諾貝爾獎曬愛因斯坦成績單,同樣拿諾獎的屠呦呦、莫言成績怎麼樣
    在諾獎歷史上,我國只有2位獲得過,一位是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屠呦呦,一位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讓我們不禁好奇,這兩位在上學時的成績怎麼樣呢?屠呦呦中學時的母校——寧波中學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屠呦呦留給同學和老師的印象是:為人很低調,表現不是很突出,但讀書很認真,只要她喜歡的事情,就會努力去做。
  • 拿不拿獎沒關係,嘲諷諾獎才危險
    01諾獎的延時性諾獎有很強的延時性,不是你今年取得了重大科研成就,就今年提名你獲獎。屠呦呦,是中國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第一人。1930年出生的屠呦呦,在2015年獲得諾獎時,已經是85歲了。好比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它可以有效地運用到瘧疾治療中,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這個就非常厲害了,真正地普惠了大眾,造福了人類。第二、鼓勵甘於寂寞和奉獻的科研精神。科學家的快樂,應該是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最終造福百姓,自己獲得心理和精神上的滿足感。屠呦呦1972年發現青蒿素,但之前就已經投身科研,直到她獲得諾獎,至少投入了50年的精力。
  • 屠呦呦拿下諾貝爾醫學獎 獲獎成果最初在南京發布
    該獎評選委員會主席吉拉斯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從中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於瘧疾治療,這表明中國傳統的中草藥也能給科學家們帶來新的啟發。」她表示,經過現代技術的提純和與現代醫學相結合,中草藥在疾病治療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很了不起的。
  • 媒體採訪屠呦呦所在中學:已培養15名中科院院士
    作為中國本土第一位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有關屠呦呦中學時代的學習生活情況是廣大青年學生最為關注的。近日,諾獎獲得者中學母校——寧波效實中學獨家接受了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並披露了一些珍貴的史料。
  • 中國人如何才能拿到更多諾獎?
    屠呦呦沒有當選院士,卻拿了諾獎同在東亞,截止2019年,已有27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包括2名美籍日裔諾貝爾獎獲得者俄羅斯有23人拿過諾貝爾獎,奧地利有21人拿過這個獎。至於美英德法就不用說了。中國潛在的諾獎科學家們在幹啥?不是忙著在報銷排隊,就是忙著在討好領導,希望多拿幾個項目,又或者是在想如何多拼湊幾篇論文完成任務。
  • 【爭做新時代巾幗奮鬥者】屠呦呦:青蒿一握,呦呦鹿鳴,堅守到底的...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共和國勳章」榮譽獲得者、首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屠呦呦的故事。△ 視頻:屠呦呦——堅守到底的中國「勁草」來源:央視新聞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1930年12月生,浙江寧波人,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 諾獎獲得者莫言、屠呦呦,誰對中國影響大?莫言的說法,值得借鑑
    諾獎獲得者莫言、屠呦呦,誰對中國影響大?莫言的說法,值得借鑑諾貝爾獎恐怕是世界上最令人關注的一個獎項,它包含有文學、物理、醫學、經濟、化學等5個獎項。目前我國獲得諾貝爾獎的有楊振寧、屠呦呦、莫言,分別斬獲諾貝爾物理學、醫學、文學等3大獎項。
  • 86歲諾獎得主屠呦呦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0年至今,共有27位科學家榮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去年該獎曾空缺。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生於浙江寧波一個書香世家。呦呦一詞出自《詩經·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呦呦」意為鹿鳴之聲,「食野之蒿」, 據宋代朱熹注稱,「蒿即青蒿也」。當時並沒人預見到詩中的那株小草會影響到屠呦呦的一生。
  • 以屠呦呦為原型 浙產民族歌劇《呦呦鹿鳴》有哪些幕後故事
    歌劇《呦呦鹿鳴》走進貴州黔西南州布依族村寨樓納村受到觀眾歡迎 寧波演藝集團 供圖 浙江在線寧波7月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曾楊希 見習記者 段松豔 實習生 張慕昭)「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近日,一部浙江民族歌劇《呦呦鹿鳴》走進貴州黔西南州布依族村寨樓納村,受到當地觀眾的熱烈歡迎與廣泛讚譽。
  • 屠呦呦「第10名效應」了解一下!
    還記得在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後,寧波的兩所中學——效實中學和寧波中學一下子熱了起來,因為屠呦呦的中學生涯是在這兩所學校度過的。 據學校一位老師說,屠呦呦小的時候學習成績不是非常突出,也有些不均衡,成績單上有90多分的,也有60多分的。
  • 中考作文素材:屠呦呦拿諾貝爾獎
    屠呦呦簡介  屠呦呦,1930年生於浙江寧波。「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小雅》中的名句寄託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選擇藥物學系生藥學專業為第一志願。她認為生藥專業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歷史的中醫藥領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
  • 憑啥日本科學家19年拿19個諾獎?這兩點是關鍵,值得我們學習
    諾貝爾1833年10月出生在瑞典,他一生獲得355項專利發明,並在200個國家開辦100家公司,1895年11月,諾貝爾將920萬美元拿出成立基金,並將利息拿出來當作獎金,獎勵給那些成績斐然的科學家,這之後諾貝爾獎誕生。
  • 2019年諾獎最年長得主,獎金額達到了多少?可以買一套北京房子嗎
    意思一人能得約222萬元,222萬元能在北京買房子嗎?這個估計也只有懂得北京房價行情的人知道了,根據我們所知,100多萬在北京五環能買到二手的四五十平毛坯房子就算不錯,可想200多萬在北京能買到什麼樣好房子呢?可以說得諾貝爾獎真的不容易,從這位97高齡的諾貝爾獲得主的經歷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很多人一輩子都在熬,都在努力奮鬥,都沒有得到諾貝爾獎!
  • 北京交大教授王元豐:諾獎已經過時!認真看了內容,非常有道理
    ,這是因為諾獎已經過時。如果諾獎「躲進小樓成一統」,那只能為社會所拋棄。細心的網友可能會發現,諾獎頒發的科學成果基本都是30多年前的,而不是近期對科學技術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比如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約翰·古迪納夫已是97歲高齡,打破了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阿瑟·阿什金(96歲)的獲獎年齡紀錄。更何況,諾獎得主在獲獎之後,科研生產率下降1/3,十年內又會下降27%。因此,諾獎並沒有達到刺激科學進一步發展的目的。
  • 屠呦呦 低調的「青蒿素之母」
    諾獎頒給一直默默做事的屠呦呦,也告訴我國學術界,學術不是說出來的,要踏踏實實做出來  ◎本刊記者 餘瑋  1月4日,為獎勵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的傑出成就,經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提議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屠呦呦獲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