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在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後,寧波的兩所中學——效實中學和寧波中學一下子熱了起來,因為屠呦呦的中學生涯是在這兩所學校度過的。
據學校一位老師說,屠呦呦小的時候學習成績不是非常突出,也有些不均衡,成績單上有90多分的,也有60多分的。
實際上,諾獎得主小時候學習不好的現象很多,有一家科研機構專門統計了近年來幾十名諾獎得主上學期間的考試成績,發現很少有考前幾名的,不少人甚至在中小學期間成績一般。
許多諾獎得主上學時平庸,這也因此被稱為「諾獎現象」。
Many Nobel laureates have mediocre grades at school, which is also known as the "Nobel phenomenon".
屠呦呦恰巧也在其列。
而在中國,我們也早有類似的發現。一九八九年,中國大陸杭州市天長小學老師周武受邀參加一次畢業學生的聚會。
當時他暗自吃驚:那些已經擔任副教授、經理的學生,在學校時的成績並不十分出色。相反的,當年那些成績突出的好學生,成就卻平平。
這個現象引發周武的好奇,他開始追蹤畢業班學生,經過十年、針對151位學生的追蹤調查,周武發現,學生的成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The growth of students is a dynamic process.
諾獎和常識教育之間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呢?
其一,一個人在學校中的學習對未來的發展是有一定關係的,但並不是必然有關係。
A person s learning in school has a certain relationship with his future development, but it is not necessarily related.
學校的考試僅僅只考察了學生有限的幾種能力,小學主要以成績排名,反映的主要是基礎的學習能力和勤奮程度,而其它一些對學生將來發展有重要作用的能力卻沒能有效地考察。
一個學生在學習上投入了較多的精力,他取得好成績是很自然的,但是這個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並不一定突出,相反,一個學生如果想像力、創造力非常強,但如果他在學習上投入的精力很少,他也可能在學校的成績比較差。
他們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培養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力上,增大了未來獲得某個領域傑出成就的概率。
其二,同分不同質的問題。
The problem of mismatch between score and knowledge reserve.
有的家長感到很奇怪:為什麼有的孩子在小學時很優秀,上了初中就成績平平了呢?
小學的學習內容少而且簡單,多數內容通過感性認識即可獲得,學生學習的依賴性強;初中的課程多,學習內容難度加大,許多內容要通過理性認識來獲得,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強。
由於種種區別,考試時同是100分,其含「金」量是不一樣,有的是機械訓練得來的,有的是真正理解掌握了得到的,對不同學生來說,95分也可能大於等於100分,含「金」量的不同是未來發展的真正不同。
分數之差主要是差在會與不會、細心與粗心、努力與不努力等方面,不是差在想像力和創造力上,因為平時考試考查科目、內容以及評價方式並不是指向未來成功的標準,它只是一個區別的標準。
其三,「第十名現象」至今仍有重要的教育學意義。
The "tenth phenomenon" still has important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第十名左右的學生雖然成績不是頂尖的,但是他們大都比較活潑,靈活性強,學得較為輕鬆,興趣廣泛,老師不大注意這些學生,因此其學習的獨立能力較強,有很大的潛力。
另外,這些學生沒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壓力,使他們在健康的心態中學習。這是他們有「後勁」,進步和成才概率較高的主要原因。
優秀學生通常心理壓力很大,在培養興趣愛好、拓寬知識面、發展個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制約,獨立性較差。
學生考試分數優秀與一般的區別可能是:用10分力氣得9分收穫與用5分力氣得了8分收穫的差別。
因此,家長和老師向孩子的學習要的不僅僅是分數,而且是分數的含「金」量。
屠呦呦在中學時期學習成績並不是一騎絕塵的,她的獲獎再次證明了:
一個人將來的成就大小,與他在學校期間的表現沒有太大關係,但與這個人是否有堅定信念、明確的人生目標、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持之以恆的韌性有很大的關係。
點亮「在看」,關於孩子的成長,分數之外,還有更多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