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獲頒諾貝爾獎:為人類作出最有價值的貢獻

2020-12-04 搜狐網

  12月10日,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登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讓我國科技界乃至全國人民再次為之驕傲和振奮。其實,自今年10月消息傳出,在最初的興奮過去之後,科技界一直在思考:中國的下一個諾獎在哪裡?怎樣讓中國科技界出現更多的屠呦呦?

  屠呦呦獲諾獎顯示中國科技的繁榮進步

  這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正如李克強總理在賀信中所說:「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中國科技繁榮進步的體現,是中醫藥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體現,充分展現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

2015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前排)出席頒獎典禮。 新華社記者 葉平凡攝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際交流日益加深,越來越多中國科學家的成果被國際學術同行所熟知。」在祝賀屠呦呦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座談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說,他在出訪一些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非洲國家的時候,從國家元首到當地老百姓,無不對青蒿素這一克瘧神藥心存感激。

  據陳竺介紹,他曾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院士路易斯·米勒有過一些交流,當路易斯·米勒在談起屠呦呦的貢獻時,眼睛裡閃著淚光。還有很多外國科學家,也是懷著這樣的崇敬之情談起屠呦呦,談到中國科學家的貢獻。

  儘管經過幾代科研工作者的奮鬥,我國科技創新不斷取得重大突破,許多成果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卻唯獨與諾貝爾獎無緣。此次屠呦呦獲獎,終於實現了這一零的突破,也在一定意義上體現出我國的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陳竺感慨地說:「中國科技界正處在歷史發展的最好時代。」

  抗瘧藥研究之路曲折而漫長

  許多人並不了解,抗瘧之戰由來已久,而抗瘧疾藥物的研究之路也充滿曲折。

  1978年6月17日,《光明日報》的頭版頭條位置刊登了青蒿素研製成功的重大報導,並斷言「這是我國醫藥衛生科技人員走中西醫結合道路,發掘祖國醫藥學寶庫所取得的一項重大科研成果,也是繼國際上治療瘧疾的藥物——氯喹後的一個新的突破」。次日,《光明日報》繼續刊發本報記者採寫的文章《深入寶庫採明珠——記抗瘧新藥「青蒿素」的研製歷程》,對青蒿素的研製過程做了全面而生動的解讀。文中提到的「一位新中國成立後從北京醫學院畢業的實習研究員」,就是屠呦呦,而這距今天屠呦呦獲諾獎,竟過去了37年之久。

  瘧疾不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世界性重大流行性疾病之一,還嚴重影響軍隊行動,這在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上有太多例證。資料記載,在越南戰爭中,美軍因瘧疾造成的非戰減員比戰傷減員高出四五倍。為此,美國成立瘧疾專門委員會,組織幾十個機構參加研究。至1972年,美國華爾特裡德陸軍研究院就已篩選了21.4萬種化合物,但仍沒能找到理想的新結構類型抗瘧藥。

  20世紀60年代初期,越南人民軍也同樣遭受瘧疾的困擾。越南領導人在訪問「同志加兄弟」的中國時,向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提出幫助研製新型抗瘧藥的請求。為此,主席和總理指示有關部門,要把「解決熱帶地區部隊受瘧疾侵害問題」作為一項緊急援外、戰備任務立項。

  記者從中國中醫科學院了解到,我國軍內從1964年起開展抗瘧藥研究。1966年,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和毒理藥理研究所設計出防瘧1號、2號片,使預防時間從7天延長到10天至14天。但鑑於任務的緊迫性和艱巨性,1967年5月23日,國家科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在京召開了「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工作協作會議」,自此拉開了軍民合作,共同研究抗瘧新藥的序幕。項目以開會的日期為代號,稱為「523」任務。之後,先後有七省市全面開展了抗瘧藥物的調研普查和篩選研究。至1969年,已篩選化合物及包括青蒿在內的中草藥萬餘種,但仍然沒有取得理想結果。1969年1月21日,全國「523」辦公室主任白冰秋、副主任張劍方及田辛一行三人來到當時的中國中醫研究院(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邀請相關專家加入抗瘧藥物研究。中國中醫研究院指令中藥所成立了科研組,屠呦呦任課題組組長。也正是從那一刻,屠呦呦與青蒿素結下不解情緣。

  屠式發現與大團隊合作的機制保障

  如果說屠呦呦在40多年前發現青蒿素帶有某種偶然性,那麼,在成功的偶然中,一定有著某種必然。

  屠呦呦的執著堅守,是最終成功提取青蒿素的關鍵。據中國中醫科學院資料記載,當時中醫研究院是「文革」重災區,科研工作全面停頓,課題組初期也僅有屠呦呦一人。屠呦呦回憶說,接受重任後心情激動,也深感責任重大。但她堅信,依靠歷史悠久的傳統中醫藥,一定會找到辦法。她從本草研究入手,不厭其煩地收集、整理了包括內服、外用,植物、動物、礦物藥在內的2000多個方藥,又精選編輯了含640個方藥的《抗瘧方藥集》後進行實驗。但之後因種種原因,「中草藥抗瘧」工作難以繼續開展。直到1971年,抗瘧隊伍再次在廣州召開專業會議,周恩來總理對此作了重要指示。自此,屠呦呦重新挑起重擔,重新建立課題組。

  她說,當時由於丈夫被下放到在雲南的「五七幹校」,家裡孩子小無人照看。為了不影響工作,乾脆把孩子送回了老家。「在那個時候,絕對是事業第一,生活要給事業讓路的。」

  終於,在經歷了190次失敗的煎熬後,1971年10月4日,編號為第191號的乙醚中性提取物出現了令人振奮的結果——其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100%。這一成功最終證實了青蒿的抗瘧作用。隨後,多個青蒿素類抗瘧藥先後誕生。

  在那個年代,聚全國學科優勢大團隊合作的力量,也為青蒿素發現提供了有效的機制保障和平臺。1978年11月28日,在揚州召開青蒿素鑑定會時,主要研究單位就列了6家,主要協作單位竟有39家之多,參加鑑定會的人員達100多人。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缺少先進儀器設備,工作量又如此之巨大,需要這樣的協作保障機制。正如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院士所說:「『523』項目集全國精英之力,那是一種建立在團隊精神之上的、永遠不會過時的中國特色研究模式。」

  融合讓傳統醫學汲取營養並綻放光彩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與屠呦呦相識於20世紀50年代。那時他們每天三頓飯都在食堂吃,聊天的機會多。他說,人們只知道,學西醫出身的屠呦呦取得成功是受到中醫藥啟發,但並不了解,她也曾系統地學習過中醫藥。屠呦呦畢業於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系,但在1959年至1962年,她參加了衛生部「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如果沒有那三年的系統學習,她可能不會想到從《肘後備急方》裡面去找靈感,想到採用乙醚低溫提取這一關鍵性步驟。

  正如中醫藥的傳統技術方法給屠呦呦以創新的靈感,現代醫學的許多成果,也是中醫藥和現代科學融合的結晶。「醫學發展沒有必要去刻意計較傳統與非傳統、中醫與西醫的區別。」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張其成說。北京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王慶國談道:「古代典籍中說好的東西,並不是簡單拿來就都可以用,數千年來,中醫基礎理論一直伴隨時代發展向前推進,一刻也沒有停歇。傳統醫學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也需要從當代最先進的理論與技術中不斷汲取營養,才能得到更好的發掘和發展,取得更輝煌的成績。」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姜廷良表示,屠呦呦的成功也啟發我們思考,怎樣更好地探索總結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律的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表示,中醫藥是我國最具有原始創新潛力的領域。國家重大科技計劃中,應進一步加強中醫藥創新研究布局,打破行業和單位的界限,推進傳統中醫藥與現代科技的融合,使之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出現更多的屠呦呦需要什麼

  「獲得這個獎,我並不覺得怎麼樣,我倒是覺得青蒿素真正能救命,能讓很多人免於死亡更重要。即使不給我這個獎,但能救很多人,也值。」獲諾獎後的屠呦呦對張伯禮院士說。

  陳凱先院士在談到屠呦呦獲得諾獎時說,她經歷了多次失敗,但仍堅持不懈,堅持創新,不盲目跟風,不急於求成,這些都是一個科學家非常寶貴的品質。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也在科技界起到了風向標的作用。」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說,我們的科研到底要幹什麼?從哪出發?其實簡單概括,科學研究一定要以造福人類為價值導向和根本宗旨。只有真正為人類作出有價值的貢獻,才有可能獲得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

  陳竺也同樣強調,科學的道路從來都不是平坦的,中青年科學家需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放棄追逐那些簡單的數量指標,放棄所謂的光環誘惑,扎紮實實做好學問。

  「科技創新還需要用改革來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更多的創新提供政策空間。」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劉謙說,創新需要系統集成、聯合攻關、協同合作,需要組織機制的保障。如形成更科學、更符合科學技術發展規律的評價機制;下放科研評價和人才評價的權力,給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避免科研資源浪費和無效配置等,從而形成最優質的創新土壤,更好地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

  唯有如此,才能出現更多像屠呦呦這樣勇攀高峰的科學家,才能讓中國早日成為創新型國家。

  (光明日報北京12月10日電光明日報記者 田雅婷)

news.sohu.com false 光明網 http://news.gmw.cn/2015-12/11/content_18053547.htm report 4377 12月10日,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登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讓我國科技界乃至全國人民再次為之驕傲和振奮。其實,自今年10月消息傳出,在最初的興奮過去之後,科技界一直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屠呦呦讓我們自信更自省
    北京時間10月5日,85歲的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獲頒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屠呦呦在發現青蒿素和治療瘧疾上的卓越研究,顯著降低了瘧疾患者死亡率,為促進人類健康和減少病患痛苦作出了無法估量的貢獻。諾獎既是對這一成就的褒獎,更是對科學家們智慧與心血的回報。而實驗室裡千迴百轉後柳暗花明那一刻的驚喜和滿足,或許也會比不曾奢求的榮譽更恆久。
  • 85歲高齡獲諾貝爾獎的屠呦呦有多牛?到底為社會做了怎樣的貢獻?
    四年前所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她到底有多牛?她不僅是給祖國帶來無盡的榮譽更是為瘧疾患者們帶來了生的希望!這位高齡老人在獲獎之後並沒有沉浸在獎項所帶來的榮譽中,而是繼續投身在科研事業當中。
  • 中國81歲屠呦呦獲被稱諾貝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
    饒毅在昨天接受北京晨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說:「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希望很大,事實上,她獲得這個獎甚至比獲得諾貝爾獎更厲害。」  諾獎「風向標」  迄今為止,共有超過300人次獲得拉斯克獎,而其中有80位在後來獲得了諾貝爾獎,所以該獎項也被看作諾貝爾獎的「風向標」。
  • 國士無雙湯飛凡:我國第一次病毒學家,為醫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諾貝爾獎在世界上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國(本土)目前只有兩個獲得過諾貝爾獎,分別是文學獎莫言和諾貝爾醫學獎屠呦呦,這是我們中國的驕傲,說到醫學方面,早在屠呦呦之前有一位就有資格能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他就是我國第一代病毒學家,也是世界赫赫有名的病毒學家。他的名字叫湯飛凡!
  • 國士無雙湯飛凡:我國第一次病毒學家,為醫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是我們中國的驕傲,說到醫學方面,早在屠呦呦之前有一位就有資格能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他就是我國第一代病毒學家,也是世界赫赫有名的病毒學家。這其實是一項了不起的貢獻。  在同一時期他在上海和中國眼科專家周城滸合作,依照大量的實驗和可靠的資料做依據,他們發表了《沙眼桿菌與沙眼之研究》的論文,否定了當時由日本學者野口矢提出的「沙眼杄菌」的發現。 這也為他以後分離出沙眼衣原體打下了基礎。  當時處在全面抗戰時期,這些研究可能不出彩,但是他的一項研究,給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就是他成功的發明了中國首批青黴素。
  • 2016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每周一練答案: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的啟示
    【練習題】  2016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每周一練: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的啟示  屠喲喲這次獲得諾貝爾獎,在社會上有一次引起了廣泛的討論。由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你想到了什麼?  【參考答案】  在多數中國人內心深處,有一個揮之不去的諾獎情結。
  • 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導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屠呦呦的獲獎理由是「有關瘧疾新療法的發現」。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2萬美元),屠呦呦將獲得獎金的一半,另外兩名科學家將共享獎金的另一半。   屠呦呦是諾貝爾醫學獎的第十二位女性得主。
  • 屠呦呦先進事跡
    屠呦呦研究員是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優秀共產黨員的傑出代表,歷年來曾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等稱號。40多年來,她全身心投入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疾病瘧疾的防治研究,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為人類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 屠呦呦又獲獎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獎的屠呦呦再獲國際大獎!
    2019年10月2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2019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獲獎名單,其中包括來自中國的屠呦呦,因在寄生蟲疾病方面的研究獲獎。昨天,屠呦呦又獲獎了。摘取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屠呦呦再獲國際大獎!據悉,這是該獎項第五次頒發,其旨在獎勵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傑出生命科學研究,研究主體可以是個人或機構。屠呦呦發現的全新抗瘧疾藥物青蒿素在20世紀80年代治癒了很多中國病人。
  • 中國諾獎「第一人」:屠呦呦的貢獻,到底有多了不起?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將為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授予諾貝爾醫學獎,表彰她在對瘧疾治療"青蒿素"的研究中取得的成就。有人說,屠呦呦團隊的價值不是頂禮膜拜就足夠,她以及她領導下所有科研人員,對被挽救的數百萬人來說,是光明和希望。
  • 屠呦呦獲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
    新華社巴黎10月22日電總部位於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2日公布2019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獲獎名單,共3人獲獎,其中包括來自中國的屠呦呦。該獎項旨在獎勵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傑出生命科學研究,研究主體可以是個人或機構。今年是該獎項的第五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公告中說,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因其在寄生蟲疾病方面的研究獲獎。她發現的全新抗瘧疾藥物青蒿素在20世紀80年代治癒了很多中國病人。
  • 祝賀屠呦呦,不妨叫她「女士」
    1月9日,屠呦呦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在上一年度時,對於屠呦呦為何獲得諾貝爾獎而為什麼沒有獲得最高科技獎,國家科技獎勵辦負責人表示「屠呦呦先生發明的青蒿素為保護人類健康做出了重大貢獻,她獲得諾獎也為國家爭得了榮譽,但是最高科技獎有自己的法定程序——如果沒有人推薦她,我們也沒有辦法。」
  • 中醫藥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屠呦呦
    中醫藥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屠呦呦屠呦呦 新華社發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她60多年致力於中醫研究實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研究發現了青蒿素,解決了長期困擾的抗瘧治療失效難題,為中醫藥科技創新和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屠呦呦,1930年12月生,浙江寧波人,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從中醫古籍《肘後備急方》中得到啟發,創建了低溫提取青蒿抗瘧有效成分的方法,並最終發現了青蒿素,為人類帶來了一種全新結構的抗瘧新藥,標誌著人類抗瘧步入新紀元。
  • 屠呦呦獲諾貝爾醫學獎 系首位獲得諾獎科學類獎項中國人
    拉斯克獎是美國最有聲望的生物醫學獎,也是世界上最有聲望的大獎之一,是僅次於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大獎。屠呦呦獲得的拉斯克臨床醫學獎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級大獎。  拉斯克獎設有四個獎項:基礎醫學獎、臨床醫學獎、公共服務獎和特殊貢獻獎。
  • 屠呦呦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新聞—科學網
    由寄生蟲引發的疾病折磨了人類數千年之久,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全球性問題。特別是這類疾病感染了世界上最貧困的人群,為人類改善健康和追求幸福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今年獲獎者的研究成果,對治療這世上最可怕的寄生蟲病而言,是一種徹底的革新。 William C.
  • 趙忠賢屠呦呦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分別以超導和青蒿素為顯著成就
    一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屠呦呦,15個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的第一完成人為女性,多個獲獎團隊中的一半成員為女性……1+15+50%=國家科學技術獎勵隊伍中的「花木蘭」,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史上最強大的女性力量。這些獎勵成果既有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重大項目,也有致力於改善民生的科技創新。
  • 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1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詳盡闡述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的理念和政策主張,反映出新時代中國國際發展合作所取得的實踐成果和進展,闡明了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作的積極貢獻。
  • 屠呦呦:獲諾獎並不意外
    17個字給世界一個驚喜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傳出後的當天下午,一則「熱烈祝賀北大校友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消息就迅速在多個北大官方微信公眾號傳播。 屠呦呦是寧波人,老家在寧波市海曙區開明街一帶。1951年,她考入北京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藥物學系,選擇當時一般人不太了解的生藥學專業為第一志願。
  • 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到底有多大價值?
    據新華社消息,屠呦呦團隊的青蒿素抗藥性研究取得新進展!簡而言之,瘧原蟲產生抗藥性的難題解決了,並且困擾人類多年的紅斑狼瘡有望能治癒!昨天上午,「屠呦呦團隊」的新研究進展訊息一經公布,多方媒體競相報導,話題熱度如火箭般躥升。
  • 真正的科學真正的科學家 ——屠呦呦貢獻與人品讓誰蒙羞?
    ▲屠呦呦女士工作中二、屠呦呦對世界的貢獻與影響力她的影響力除了上面提到的她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國家功勳獎章獲得者。在2016年4月21日,屠嗷嗷還入選《時代周刊》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