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講述中國科學家探索故事 稱讚中醫藥是偉大寶庫

2021-01-10 環球網

7日,屠呦呦在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演講。劉仲華攝

【環球時報駐瑞典特派記者 劉仲華 李玫憶】當地時間7日是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抵達瑞典的第三天。按照慣例,該獎項得主於10日頒獎典禮之前在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舉行諾貝爾演講。屠呦呦在7日的演講中稱青蒿素的發現是中醫給世界的禮物,強調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對全體中國科學家團隊的嘉獎和鼓勵。

7日上午,連日陰雨綿綿的斯德哥爾摩難得陽光普照。《環球時報》記者驅車進入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飄揚的中國、日本、美國和瑞典國旗。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是北歐最大的醫學研究重鎮,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委會是該校下設機構。今年的演講在醫學院新落成的醫學禮堂舉行。

該禮堂外形似一艘巨大帆船,能容納1000多名觀眾,是學院最大的禮堂。禮堂座位分為媒體區和觀眾區。考慮到因屠呦呦獲獎引發的熱潮,此次諾貝爾演講的組織者11月初就開始進行媒體註冊和登記。十多天後註冊網址就顯示媒體區已經爆滿。由於大村智獲獎,從日本和歐洲各地趕來的日本媒體有十多家。屠呦呦獲獎則激起大批國內外華文媒體的熱情。

除了媒體,屠呦呦的諾獎之旅也引起在瑞華人華僑高度關注。演講定於13時舉行,數百名華人提前3個多小時就在冬日寒風中排隊等候入場。他們中有醫學院的留學生,也有教師員工。還有人特意從500公裡外的哥德堡市趕來。剛過12時,禮堂座位就被佔滿了,放眼望去,一半以上是華人面孔。

13時,諾貝爾演講開始。屠呦呦在丈夫李釗和女兒等陪伴下,緩步走到會場正中的座位坐下。首先,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院長安德斯·海姆斯騰代表學院向3位獲獎者表示歡迎,他說,「3位科學家的發現對人類福祉做出了重要貢獻」。隨後,會議由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委讓·安德森主持。他在介紹屠呦呦時說,瘧疾對全球超過2億人口造成影響。通過多次試驗,屠呦呦發現了特定的含有青蒿素的植物,並找到了有效提取青蒿素的方法。

在3位科學家中屠呦呦最後發言。她在題為「青蒿素的發現  中醫給世界的禮物」的演講中說,這不僅是授予她個人的榮譽,也是對全體中國科學家團隊的嘉獎和鼓勵。她講述了40年前在艱苦的環境下,中國科學家努力奮鬥從中醫藥中尋找抗瘧新藥的故事,並特意談到中醫藥說,這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屠呦呦以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結束演講,稱「請各位有機會時更上一層樓,去領略中國文化的魅力,發現蘊涵於傳統中醫藥中的寶藏」。

在演講的前一天,屠呦呦6日上午來到諾貝爾博物館,將她的籤名專著《青蒿抗瘧研究》(1971-1978)捐獻給博物館作為紀念品。它匯集了屠呦呦團隊早期抗瘧研究的成果,記載了青蒿素發現的過程。同一天,她還向諾貝爾基金會捐贈一個中式瓷盤,瓷盤刻有青蒿素的分子結構,並用英文介紹了青蒿素為人類抗擊瘧疾做出的貢獻。

相關焦點

  • 屠呦呦:「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把中醫藥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丨...
    「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中國獲獎者屠呦呦的感言,讓中醫藥站上世界最高、最大的舞臺。1700多年前,東晉醫藥學家葛洪在《肘後備急方》裡寫下「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 盡服之」,為千年之後的科學家了解青蒿的秘密、挽救無數瘧疾患者生命埋下種子。「青蒿素的發現只是發掘中醫藥寶庫的一種模式,繼承與發揚中醫藥有多種模式和途徑,需要中醫藥工作者努力探索,創新前進。」憑藉青蒿素成為諾貝爾獎獲獎者的屠呦呦說。
  • 屠呦呦:不是兩院院士的諾獎得主,被評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
    然而,英國某大媒體發起的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中,屠呦呦是與物理學家居裡夫人、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以及數學家艾倫·圖靈並列的巨人。她入選的理由是:「如果用拯救多少人的生命來衡量偉大程度,那麼屠呦呦無疑是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 屠呦呦:落選院士的諾獎得主,被BBC評為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
    然而,英國廣播公司(BBC)發起的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中,屠呦呦是與物理學家居裡夫人、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以及數學家艾倫·圖靈並列的巨人。她入選的理由是:「如果用拯救多少人的生命來衡量偉大程度,那麼屠呦呦無疑是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大學畢業後,她被分配到中醫研究院(今天的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當時,中醫研究院還在創建期,不僅缺設備,實驗室裡甚至連基本的通風設施都沒有,條件很艱苦。長期和各種化學溶液打交道,屠呦呦的身體受到損害,曾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不過,她並沒因此放棄醫學事業。
  • 品讀屠呦呦的故事:熱愛可抵歲月漫長,擔當閃耀科研人生
    屠呦呦是誰?諾貝爾獎結果出來時,我相信多數人跟我一樣,對這個中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一臉蒙圈。和大多數科學家一樣,屠呦呦低調、樸素、不愛交際,但在了解了屠呦呦的生平事跡後,我衷心被這位樸實、低調的女科學家所折服,也迫切的想要讓孩子閱讀屠呦呦的故事,感受中國頂尖科學家的精神與風骨。
  • 中科院院士陳新滋談屠呦呦青蒿素研究:中藥「大寶庫」值得探索
    接受採訪時,談及日前因在青蒿素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而備受關注的藥學家屠呦呦(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陳新滋表示,新進展的取得,「印證了認真踏實、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重要性。」陳新滋。南都記者 陳輝 攝身為國際知名的有機化學家,陳新滋將中藥(包括植物、動物、礦物等)形容為一個「大寶庫」,其中不但有很多寶物,還有更多人們尚未掌握的奇珍異寶。
  • 歌劇《呦呦鹿鳴》將在寧波首演:講述屠呦呦發明青蒿素故事
    《呦呦鹿鳴》講述的是中國中醫藥科學家、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發明青蒿素的故事,該劇也是首部以女科學家為主要人物形象進行創作的歌劇作品。 1930年,屠呦呦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其父摘引《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蘋」,為她取名呦呦,意為鹿鳴之聲。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
  • BBC屠呦呦短片刷屏: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之一
    請再一次記住她的名字——屠呦呦。BBC今年1月發起了「20世紀最具標誌性人物」票選活動,並公布了榮耀名單。其中,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位列28位候選人名單之中。此次入圍的份量可是沉甸甸的。屠呦呦是此次入選的科學家中唯一的亞洲面孔,更是科學領域唯一在世的候選人。
  • 屠呦呦入圍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怎麼回事?屠呦呦個人資料介紹
    本月初,英國BBC新聞網新版塊「偶像(ICON)」欄目發起「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在14日公布的「科學家篇」名單中,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成功進入候選人名單。本次「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分為包括科學家在內的7個版塊,總計入圍28位候選人。值得注意的是,屠呦呦是科學家領域唯一在世的候選人,也是所有28位候選人中唯一的亞洲人。
  • 屠呦呦瑞典演講:我們為何選擇青蒿素?
    新華網北京12月8日電 諾貝爾獎得主、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7日在瑞典卡羅琳醫學院進行了主題講座,講述了她的團隊如何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從而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  在當天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主題講座上,屠呦呦用中文進行了名為《青蒿素的發現:傳統中醫獻給世界的禮物》的主題演講。  她介紹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極為艱苦的科研條件下,屠呦呦團隊與中國其他機構合作,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並從《肘後備急方》等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全球數億人因這種「中國神藥」而受益。
  • 屠呦呦國人的驕傲
    2019年9月17日,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國勳章」。在9月份各大傳統媒體及自媒體的播報中,我們大眾才真正意義上對這位本土科學家有所了解。上世紀50年代(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藥學系(後更名「北京醫學院藥學系」),幾年的現代醫藥學習使她受益終生。1959年,(中國中醫)研究院為屠呦呦提供了兩年半脫產學習中醫藥的機會,使她掌握了豐富的中醫藥學知識,為後來發掘中醫藥寶庫奠定了堅實基礎。
  • 屠呦呦入圍BBC「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與愛因斯坦並列
    屠呦呦入圍BBC「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與愛因斯坦並列  本月初,英國廣播公司(BBC)發起「20世紀最具標誌性人物」票選活動。在14日公布的「科學家篇」名單中,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成功進入候選人名單。
  • 屠呦呦入圍BBC「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和愛因斯坦並列
    【文/觀察者網 徐乾昂】本月初,英國BBC新聞網新版塊「偶像(ICON)」欄目發起「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在14日公布的「科學家篇」名單中,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成功進入候選人名單。
  • 屠呦呦,踐行科學家精神的楷模
    屠呦呦說,「希望青蒿素能夠發揮更大作用,造福全人類。」屠呦呦的名字又一次引起國內外關注,佔據了各大網站熱搜榜。  屠呦呦是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獎者,也是歷史上第12位獲諾貝爾醫學獎的女性。這樣一個為人類的健康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是全民榜樣,引導更多女性,特別是青少年,從小立下投身科學的志向。
  •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專家:這是中國的實力和中醫藥的勝利
    【導讀】李克強總理致信祝賀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發表獲獎感言: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央廣財經評論》本期關注:中國的實力和中醫藥的勝利。李克強在賀信中說,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中國科技繁榮進步的體現,是中醫藥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體現,充分展現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  屠呦呦對抗瘧疾藥物的研究始於近半個世紀前。1969年,作為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科技組組長,屠呦呦和團隊開始尋找新的抗瘧疾藥物。
  • 屠呦呦獲獎啟示:傳統中醫醫學應與現代科技更多交叉
    東方網11月12日消息:中醫藥是中國送給世界的禮物——屠呦呦因青蒿素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之後,中醫藥寶庫再次舉世矚目。日前在科技館舉行的上海科普大講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陳凱先建議,傳統中醫醫學應和現代科技儘可能實現多學科交叉。
  • 中醫藥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屠呦呦
    屠呦呦 新華社發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第一位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女科學家。她60多年致力於中醫研究實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研究發現了青蒿素,解決了長期困擾的抗瘧治療失效難題,為中醫藥科技創新和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屠呦呦,1930年12月生,浙江寧波人,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從中醫古籍《肘後備急方》中得到啟發,創建了低溫提取青蒿抗瘧有效成分的方法,並最終發現了青蒿素,為人類帶來了一種全新結構的抗瘧新藥,標誌著人類抗瘧步入新紀元。
  • 屠呦呦諾獎報告演講全文
    屠呦呦瑞典演講現場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已經抵達瑞典並將於10日出席諾貝爾頒獎典禮。當地時間12月7日下午(北京時間7日晚),屠呦呦在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廳用中文做題為《青蒿素的發現 中國傳統醫學對世界的禮物》的演講,由翻譯進行同聲傳譯。  屠呦呦在演講中說:「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從這一寶庫中發掘出來的。通過抗瘧藥青蒿素的研究經歷,深感中西醫藥各有所長,二者有機結合,優勢互補,當具有更大的開發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
  • 屠呦呦: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
    原標題:屠呦呦: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   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廳」的大屏幕顯示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的科研成果。新華網記者 羅布·順巴姆攝 》》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等人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中國科協電賀屠呦呦獲諾獎   新華網北京10月5日電(記者王思北、吳晶)「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 屠呦呦事跡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2011年度拉斯克獎頒獎典禮正在舉行,80歲的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捧起獎盃,面帶微笑地讓記者拍照,之後發表獲獎感言:「在青蒿素發現的過程中,古代文獻在研究的最關鍵時刻給予我靈感」,「我相信,努力開發傳統中醫藥,必將給世界帶來更多的治療藥物」。拉斯克獎為此獎勵屠呦呦從1600多年前中國古代藥典《肘後備急方》得到啟發,發現青蒿素,並讓青蒿素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一線抗瘧藥,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