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團含有青蒿素?別被騙了,讓屠呦呦獲獎的青蒿素並非提取自青蒿

2021-01-13 小青探花

清明時節雨紛紛,南方很多地區都有清明前吃青團的習俗。說到吃青團這個習俗,有很多不同的傳說。

青團習俗的來源

相傳遠古時期,因為春雷經常引起山火,古人每到這個時期就要熄滅火種,並舉行祭祀活動,之後再重新鑽燧請新火。慢慢地,就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時間從3天到7天都有。沒有火的日子裡,食物沒辦法加熱,所以叫做寒食,「寒食節」因此而來。

到了清代,傳教士湯若望將「寒食節」定在了清明前一天,現在的二十四節氣也沿用了下來。因為不能生火只能準備冷食,青團就成了最受歡迎的食物,也成了清明傳統文化之一。

青蒿的誤會

因為屠呦呦憑著青蒿素拿下諾貝爾獎之後,青蒿素就成了熱詞,誰都想來蹭一把熱度,而最為迷惑人的就是號稱含有青蒿素的青團了。

且不說製作青團的材料是艾蒿,不是青蒿。就算是青蒿吧,也是沒有青蒿素,因為青蒿素來自於黃花蒿。黃花蒿微微濃烈,一般人不太能接受,如果製成吃食,更沒有多少人能下得了口了。

更甚至,即使用黃花蒿製成青團,他也不會「富含青蒿素」,因為黃花蒿在加熱的過程中,青蒿素早就被分解了。

1972年底,多家研究所就發現,在溫度不超過60度的情況下,青蒿素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壞了,後屠呦呦也因此陷入過提煉的困境。《神農本草經》、《聖濟總錄》、《溫病條辨》,一直到東晉時期葛洪的《肘後備急方》裡,「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

也正是這句話給了屠呦呦靈感,為什麼古人用「絞取汁」,屠呦呦決定嘗試用沸點34.6度的酒精來提取青蒿。過程也並不是那麼順利,在試驗了191次之後,屠呦呦才成功地讓世界矚目!

背鍋俠李時珍

最開始的時候,青蒿就是黃花蒿。

追溯到《神農本草經》,裡面對青蒿介紹「「味苦寒,主疥搔、痂癢、惡創、殺蝨、留熱在骨節間,明目。一名青蒿,一名方潰,生川澤。」

而後到了給屠呦呦靈感來源的《肘後備急方》,「青蒿一握,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唐代蘇敬的《唐本草》也有記載「草蒿處處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雜香菜食之……此蒿生挪敷金瘡,大止血,生肉,齒疼痛良」。

以上一切都很正常對不對,馬上,分歧就要來了。

北宋寇宗奭《本草衍義》記載「草蒿今青蒿也,在處有之,得春最早,人剔以為蔬……有青色與深青色兩種。」

沈括《夢溪筆談》記載:「青蒿一類自有二種,一種黃色,一種青色……如松檜之色。」

沈括的這種青色與黃色之分為以後我們青蒿與黃花蒿的混淆「打了基礎」。

真正的麻煩來了,李時珍的巨著《本草綱目》裡,先是認定以往本草書籍的青蒿。但是,李時珍在青蒿之後又新立一個「黃花蒿」的名目。介紹也很簡單,「(又名)臭蒿……此蒿與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綠帶淡黃,氣辛臭不可食」並且與青蒿「通可名草蒿」。

自此之後,青蒿與黃花蒿成了兩種植物。

所以,好好吃青團,不要追求其他功效,我們的目標只要好吃就行了。

相關焦點

  • 屠呦呦獲獎感言: 青蒿素,人類徵服疾病的一小步
    請看知社學術圈獨家編譯整理的屠先生2011年榮獲 Lasker 臨床醫學研究獎獲獎感言全文、她親筆撰寫,發表在 Nature Medicine 的, 對青蒿素發現的歷史回顧,以及對中國醫學的評價。2011年屠呦呦 Lasker 獲獎感言女士們,先生們,非常榮幸在這裡接受今年的 Lasker 臨床醫學研究獎,生物醫學領域最富盛名的一個獎項。我也衷心感謝評委會肯定我在發現青蒿素及其瘧疾療效的貢獻。
  • 屠呦呦在解決的「青蒿素耐藥」是什麼?
    瘧原蟲對青蒿素類抗瘧藥物產生抗藥性是當前全球抗瘧面臨的最大技術挑戰。青蒿素是從植物黃花蒿莖中提取的一種藥物,它的抗瘧原理是:活化產生的自由基與瘧原蟲的蛋白相結合,作用於瘧原蟲的膜繫結構,使其核膜、質膜均遭到破壞,線粒體腫脹,內外膜脫落,從而對瘧原蟲的細胞結構及其功能造成破壞。這一作用機理主要是在瘧原蟲環狀體期發生的。
  • 屠呦呦團隊青蒿素研究獲新突破!這個青蒿到底是什麼仙草?
    6月17日,屠呦呦及其團隊宣布關於青蒿素的最新研究成果, 針對近年來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區出現的「抗藥性」難題,屠呦呦及其團隊經過多年攻堅,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於近期提出應對「青蒿素抗藥性」難題的切實可行治療方案,並在「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等適應症
  •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 和中醫沒關係?
    ——提取自青蒿的抗瘧藥抗瘧新藥二戰之前,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主要是從植物金雞納樹皮上提取出的奎寧。然而這種疾病也在演變,引發瘧疾的瘧原蟲產生了抗藥性;20世紀60年代初,瘧疾再次肆瘧東南亞,疫情難以控制。科學家們重整旗鼓,開始尋找對付這種疾病的新藥。在這股浪潮中,傳統中藥青蒿脫穎而出。
  • 「四史」關鍵詞|一輩子專注青蒿素研究的屠呦呦是如何做的?
    Campbell、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和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分享了此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獲獎的理由是「有關瘧疾新療法的發現」,她設計出一套提純方法製成青蒿素,這種活性藥物被譽為「拯救2億人口」的發現。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第一位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女科學家。
  • 屠呦呦 低調的「青蒿素之母」
    ,命名儀式在北京舉行,屠呦呦獲得小行星命名證書和運行軌道銅牌。  屠呦呦說,當年經過了那麼多次的失敗之後,那時自己都懷疑路子是不是走對了,當發現青蒿素正是瘧疾剋星的時候,那種激動的心情也是難以表述的。屠呦呦一再稱,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植物化學研究人員,但作為一個在中國醫藥學寶庫中有所發現,並為國際科學界所認可的中國科學家,她為此感到自豪。  當年,因瘧原蟲對喹啉類藥物已產生抗藥性,所以瘧疾的防治重新成為世界各國醫藥界的研究課題。
  •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獲諾貝爾獎,如今卻不是院士
    2019年8月在北京大興,中國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落地建成,是中國的中醫藥科研平臺之一。作為一種最廉價最普通的藥材,青蒿遍布中國各地,而就是這樣一株小小的青蒿卻被國家重視,並且為其特意建造青蒿素科研中心,這不可謂不令人驚訝。
  • 越南戰爭瘧疾肆虐,胡志明求援中國,屠呦呦受命研發青蒿素
    屠呦呦女士因為成功研發青蒿素,在2015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前些天屠呦呦團隊又公布了重大消息,他們在瘧疾抗藥性的問題上又斬獲勝利,這也是一個巨大的突破,因為如果瘧疾對青蒿素形成抗藥性,這就意味著瘧疾將無藥可救,而屠呦呦團隊攻克了這一難題。
  • 她的「青蒿素」到底是個啥?
    此外,另外兩名同時獲得此次諾貝爾醫學獎的威廉·坎貝爾和日本科學家聰大村因發現了蛔蟲寄生引發感染的新療法也同時獲獎。  曾有11名女性獲獎  經歷了190多次的失敗後,屠呦呦終於從青蒿葉子中成功提取青蒿素,獲得對鼠瘧、猴瘧瘧原蟲100%的抑制率。
  • 「藥神」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究竟值多少錢?
    6月17日早間,新華社發文稱,屠呦呦及其團隊經過多年攻堅,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於近期提出應對「青蒿素抗藥性」難題的切實可行治療方案,並在「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等適應症」「傳統中醫藥科研論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進展,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內外權威專家的高度認可。
  • 屠呦呦再獲大獎!一文讀懂:神藥青蒿素那些我們不知道的事
    總部位於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0月22日公布2019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獲獎名單,共3人獲獎,其中包括來自中國的屠呦呦。 此前,屠呦呦先後拿下多項大獎:2011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而獲得拉斯克醫學獎。
  • 如果沒有隱士葛洪,屠呦呦不會發現青蒿素,也不會獲得諾貝爾獎
    1969年1月開始,屠呦呦領導課題組從系統收集整理歷代醫籍、本草、民間方藥入手,在收集2000餘方藥基礎上,編寫了640種藥物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對其中的200多種中藥開展實驗研究,歷經380多次失敗,利用現代醫學和方法進行分析研究、不斷改進提取方法,終於在1971年獲得青蒿抗瘧發掘成功。
  • 首次發現青蒿素(新中國的「第一」)
    屠呦呦發現的全新抗瘧疾藥物青蒿素,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抗瘧新藥。青蒿素目前仍然是人類治癒瘧疾的唯一選擇。以青蒿素類藥物為基礎的聯合療法,至今仍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瘧疾治療方法,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上世紀60年代,在氯喹抗瘧失效、人類飽受瘧疾之害的情況下,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的屠呦呦於1969年接受了國家瘧疾防治項目「523」辦公室的任務,39歲的屠呦呦任中藥抗瘧組組長,從此開始徵服瘧疾的艱難歷程。歷經380多次實驗、190多個樣品、2000多張卡片,屠呦呦和課題組發現,青蒿提取物對鼠瘧原蟲的抑制率只有12%—40%。
  • 名人經歷系列之屠呦呦——回望與青蒿素為伴的那段艱苦歲月
    ——題記相信許多人認識屠呦呦教授是其在2015年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但她對青蒿素的探索早在1971 年 5 月 21 日召開的全國瘧疾防治研究工作座談會就開始了。會後,北京中藥所重新組織了研究小組,屠呦呦任組長,與組員鍾裕蓉繼續提取中藥,郎林福和劉菊福做動物試驗。
  • 粵教授揭秘青蒿素研究 他臨床證實療效(圖)
    南方日報記者 王輝 攝  北京時間10月5日晚,正在編寫「青蒿素快速消滅瘧疾」材料的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李國橋接到老朋友的電話,獲悉抗瘧路上的「戰友」、中國藥學家屠呦呦憑藉發現治療瘧疾的開創性療法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好事情!青蒿素治療瘧疾(的發現)早就該獲諾貝爾獎了!」  上世紀60年代至今,這位年近八旬的廣東科學家一直奮戰在青蒿素抗瘧的臨床研究中。
  • 屠呦呦瑞典演講:我們為何選擇青蒿素?
    新華網北京12月8日電 諾貝爾獎得主、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7日在瑞典卡羅琳醫學院進行了主題講座,講述了她的團隊如何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從而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  在當天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主題講座上,屠呦呦用中文進行了名為《青蒿素的發現:傳統中醫獻給世界的禮物》的主題演講。  她介紹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極為艱苦的科研條件下,屠呦呦團隊與中國其他機構合作,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並從《肘後備急方》等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全球數億人因這種「中國神藥」而受益。
  • 中科院院士陳新滋談屠呦呦青蒿素研究:中藥「大寶庫」值得探索
    接受採訪時,談及日前因在青蒿素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而備受關注的藥學家屠呦呦(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陳新滋表示,新進展的取得,「印證了認真踏實、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重要性。」陳新滋。南都記者 陳輝 攝身為國際知名的有機化學家,陳新滋將中藥(包括植物、動物、礦物等)形容為一個「大寶庫」,其中不但有很多寶物,還有更多人們尚未掌握的奇珍異寶。
  • 「致敬」屠呦呦:「523」項目讓她與青蒿結緣,從此一生便只做一件事
    並在此基礎上精選編輯了包括640個方藥的《瘧疾單秘驗方集》,交於「523」辦公室,這其中就包含了後來用於提取青蒿素的青蒿。歷經數次失敗,她終於成功研製出抗瘧新藥青蒿素1971年,經過反覆篩選,屠呦呦團隊最終決定將工作重點集中於中藥青蒿。
  • 【爭做新時代巾幗奮鬥者】屠呦呦:青蒿一握,呦呦鹿鳴,堅守到底的...
    青蒿素標本,青蒿素,青蒿素製品(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青蒿」雖然成了現成的答案,但每次通過高溫方法提取的青蒿素,實驗效果總不盡人意。用什麼辦法,可以在提取青蒿素之時,儘量完整地保留其有效成分,成了屠呦呦的一塊心病。長夜漫漫,焦慮的她常常無法入眠。
  • 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到底有多大價值?
    據新華社消息,屠呦呦團隊的青蒿素抗藥性研究取得新進展!簡而言之,瘧原蟲產生抗藥性的難題解決了,並且困擾人類多年的紅斑狼瘡有望能治癒!昨天上午,「屠呦呦團隊」的新研究進展訊息一經公布,多方媒體競相報導,話題熱度如火箭般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