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隱士葛洪,屠呦呦不會發現青蒿素,也不會獲得諾貝爾獎

2021-01-13 正念挖掘工

1969年1月開始,屠呦呦領導課題組從系統收集整理歷代醫籍、本草、民間方藥入手,在收集2000餘方藥基礎上,編寫了640種藥物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對其中的200多種中藥開展實驗研究,歷經380多次失敗,利用現代醫學和方法進行分析研究、不斷改進提取方法,終於在1971年獲得青蒿抗瘧發掘成功。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一種熔點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們將這種無色的結晶體物質命名為青蒿素。青蒿素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優點的新結構類型抗瘧藥,對各型瘧疾特別是抗性瘧有特效。

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靈感,來源於葛洪的著作《肘後備急方》,原文是:治瘧病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屠呦呦因為青蒿素獲得的榮譽,應該有葛洪的一份,牛頓曾說: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同理,屠呦呦取得的成就是站在葛洪的肩膀上。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葛洪,屠呦呦不會在青蒿素方面有任何成果。屠呦呦是受《肘後備急方》的啟發,才發現的青蒿素,而《肘後備急方》的作者是葛洪。

葛洪是誰?葛洪是中國東晉時期的一位醫學家、隱士,做過官,後來隱居山林修道,著書立說,順便治病救人。葛洪是一名修道隱士,淡泊名利,他可能沒想到,在幾千年後,自己的醫學成果得到後人的發揚光大,造福整個世界。

葛洪的功德太大了,但後人知之甚少。媒體的眼光應該再深入一些,不要讓有功德的人在歷史資料裡坐冷板凳,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尤其是那些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的隱士,儘管隱士們淡泊名利,但是從世間法來說,受到褒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隱士文化是中國特有的文化思想,他們是中國文化中璀璨的一部分,幫助了世人後,自己卻隱居,不羨慕世間的榮華富貴。除了葛洪,還有很多隱士,他們影響了中國的歷史。比如《道德經》作者老子的老師,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名叫商容;比如鬼谷子,是孫臏龐涓的老師,也是蘇秦張儀的老師;比如藥王孫思邈。

葛洪是筆者的偶像,也希望更多的年輕人以那些功成身退的世外高人為偶像。中國幾千年來,太多世外高人,解決了社會問題之後就功成身退,不貪圖名利,反觀現在的一些人為了名利坑蒙拐騙,真是差別巨大,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最後有一點說明,筆者沒有貶低屠呦呦功德的意思,屠呦呦通過現代科技,從青蒿中發現青蒿素提純青蒿素,讓治療瘧疾更高效,也是功德很大的。

相關焦點

  • 葛洪著作啟發屠呦呦發現青蒿素
    原標題:葛洪著作啟發屠呦呦發現青蒿素   王魯湘主持現場版本報記者黃俊琦 攝   昨日,2015年第六屆(惠州)東坡文化節暨第八屆惠州旅遊節閉幕式上,鳳凰衛視主持人王魯湘主持現場版「文化大觀園」,講述羅浮山與蘇東坡、葛洪的關係,抒發對惠州文化與旅遊的鐘情。王魯湘說:「負氧離子含量高、綠色成片成片,惠州的空氣能治百病。羅浮山人傑地靈,葛洪文化、道教文化、東坡文化豐富多彩,我的意中人就是羅浮山。」
  •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獲諾貝爾獎,如今卻不是院士
    而發現這青蒿特性的正是我國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屠呦呦。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曾被媒體報導稱為「三無科學家」。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原來答案就在她的名字中。原來在不久前,屠呦呦以中醫為本在植物青蒿裡提取出了全新的抗瘧藥——青蒿素,而屠呦呦因為這一貢獻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了中國醫學領域第一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早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因為傳統的氯喹對瘧疾產生的作用逐漸失效瘧疾成為了人類最頭疼的疾病之一,沒有任何藥物能夠根治這一疾病。
  • 緣起青蒿素、葛洪與羅浮山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陳竺,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廣東省政府副省長藍佛安,農工黨中央副主席龔建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閆樹江,阿龍·切哈諾沃(Aaron Ciechanover, 以色列)等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 和中醫沒關係?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為在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上的貢獻,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青蒿素來源於傳統中藥青蒿,但是有一種聲音認為,青蒿素研究和中醫沒有關係。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青蒿素是什麼?
  • 青團含有青蒿素?別被騙了,讓屠呦呦獲獎的青蒿素並非提取自青蒿
    沒有火的日子裡,食物沒辦法加熱,所以叫做寒食,「寒食節」因此而來。到了清代,傳教士湯若望將「寒食節」定在了清明前一天,現在的二十四節氣也沿用了下來。因為不能生火只能準備冷食,青團就成了最受歡迎的食物,也成了清明傳統文化之一。青蒿的誤會因為屠呦呦憑著青蒿素拿下諾貝爾獎之後,青蒿素就成了熱詞,誰都想來蹭一把熱度,而最為迷惑人的就是號稱含有青蒿素的青團了。
  • 他儒道醫兼通,師承左慈一派,更啟發屠呦呦團隊發現青蒿素
    起源:青蒿素的問世,使得人類戰勝千萬年來的兇惡疾病瘧疾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至少在熱帶的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每年因瘧疾的死亡和國民生產總值等的損失降到最低。青蒿素的發現至少拯救了數百萬人,尤其是缺醫少藥的非洲兒童的死亡率大大下降。
  •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此時,這位父親並不知道,他的女兒將在未來從大自然裡一種名叫「青蒿」的植物中,提取出青蒿素,成為瘧疾的剋星,拯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16歲那年,屠呦呦不幸染上肺結核,正在讀初中的她被迫休學。幸運的是,經過兩年多的治療和調理,她的身體康復了,重新回到學校開始讀高中。這段患病經歷,也令她對醫藥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多年後,她說:「醫藥的作用很神奇,我當時就想,如果我學會了,不僅可以讓自己遠離病痛,還可以救治更多人,何樂而不為呢?」
  • 屠呦呦就獲得諾貝爾獎發表獲獎感言
    原標題:屠呦呦就獲得諾貝爾獎發表獲獎感言  新華網北京10月5日電 (記者王思北、吳晶) 「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範例,由此獲獎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
  •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致辭感動世界!
    尊敬的主席先生,親愛的使用過青蒿素的人們: 今天我極為榮幸能在卡羅林斯卡學院講演,我報告的題目是:感謝青蒿,感謝四個人。 我不是中國本土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我只是中國科學家群體中第一個獲獎的女性科學家。我相信未來中國將有許多的項呦呦、齊呦呦、柴呦呦、尚呦呦、魏呦呦能夠獲得這一殊榮。
  • 首次發現青蒿素(新中國的「第一」)
    屠呦呦發現的全新抗瘧疾藥物青蒿素,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抗瘧新藥。青蒿素目前仍然是人類治癒瘧疾的唯一選擇。以青蒿素類藥物為基礎的聯合療法,至今仍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瘧疾治療方法,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親歷者說屠呦呦: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青蒿素發現者,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青蒿素是我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新藥,也是由原衛生部頒發的第一張一類新藥證書,授予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前身)中藥研究所:「你單位研製的新藥青蒿素,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經審查,符合我部頒發的《新藥審批辦法》的規定,特發此證。」
  • 莫言和屠呦呦獲諾貝爾獎時,為何很多人還沒有聽說過他們的名字?
    這是他的作品能夠走出國門被諾貝爾獎認可的一個重要原因。屠呦呦獲諾貝爾獎之前,曾獲得過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拉斯克獎,這也是國際同行對其成就的一項肯定。莫言、屠呦呦獲獎後,他們的名字在國內變得幾乎家喻戶曉,這是好事,起碼能夠體現出對作家、科學家的尊敬。在他們獲獎之前,他們的名字在公眾中其實也應該更響亮一些。
  • 屠呦呦 低調的「青蒿素之母」
    ,命名儀式在北京舉行,屠呦呦獲得小行星命名證書和運行軌道銅牌。  屠呦呦說,當年經過了那麼多次的失敗之後,那時自己都懷疑路子是不是走對了,當發現青蒿素正是瘧疾剋星的時候,那種激動的心情也是難以表述的。屠呦呦一再稱,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植物化學研究人員,但作為一個在中國醫藥學寶庫中有所發現,並為國際科學界所認可的中國科學家,她為此感到自豪。  當年,因瘧原蟲對喹啉類藥物已產生抗藥性,所以瘧疾的防治重新成為世界各國醫藥界的研究課題。
  • 文靜女屠呦呦:「三無」科學家,三次失利,85歲贏得諾貝爾獎
    屠呦呦說:「青蒿素的發現是中國傳統醫學給人類的一份禮物。」想諾貝爾獎太難了。世界頂級的科學家一起競爭,世界頂級的科學發現一起參與評估。然而,由「三無」科學家獲得的獎勵比由升天獲得的獎勵更難。屠呦呦,1930年出生。當她得到諾貝爾獎的時候,她已經85歲了,而且她還不累,所以她不得不推遲一些在瑞典安排的活動。
  • 中國驕傲、世界之幸——屠呦呦
    屠呦呦,不是兩院院士,她沒有留洋背景;不是博士,發表的論文數量也不夠,但她卻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屠呦呦,在2015年10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物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如果不是因為她獲得了諾貝爾獎,也許就算是在中國,甚至在科學界也沒有幾個人知道她。
  • 文靜女性屠呦呦:「三無」科學家,3次落選院士,85歲獲諾貝爾獎
    :「青蒿素的發現是中國傳統醫學給人類的一份禮物。」想得諾貝爾獎太難了,全世界頂尖科學家一起競爭,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發現一起參評。然而獲獎難比登天的獎項,被一個「三無」科學家獲得了。屠呦呦,1930年出生。獲得諾貝爾獎時,已經85歲高齡,身體也有些不能勞累,所以她不得不推掉在瑞典安排好的一些活動。國人聽到獲獎的消息後,激動自豪感油然而生。
  • 文靜女性屠呦呦:「三無」科學家,3次落選院士,85歲獲諾貝爾獎
    屠呦呦說:「青蒿素的發現是中國傳統醫學給人類的一份禮物。」想得諾貝爾獎太難了,全世界頂尖科學家一起競爭,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發現一起參評。然而獲獎難比登天的獎項,被一個「三無」科學家獲得了。屠呦呦,1930年出生。
  • 從三無科學家到諾貝爾獎,屠呦呦是如何在沉默中爆發的
    屠呦呦,這個名字在2015年10月之前,少有人知道。但在這之後,卻名冠中外,譽享全球。2015年10月,屠呦呦因發現了治療瘧疾的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我國首個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也是首個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本土科學家。
  • 越南戰爭瘧疾肆虐,胡志明求援中國,屠呦呦受命研發青蒿素
    屠呦呦女士因為成功研發青蒿素,在2015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前些天屠呦呦團隊又公布了重大消息,他們在瘧疾抗藥性的問題上又斬獲勝利,這也是一個巨大的突破,因為如果瘧疾對青蒿素形成抗藥性,這就意味著瘧疾將無藥可救,而屠呦呦團隊攻克了這一難題。
  • 致敬巾幗之星|屠呦呦:一株濟世草,一顆報國心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為發現抗瘧藥物青蒿素,攻克了一個世界性的健康難題,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獲得了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位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2019年1月,BBC新聞網「偶像」欄目發起「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在「科學家篇」名單中,屠呦呦與居裡夫人、愛因斯坦以及艾倫·圖靈一起入圍。
  • 屠呦呦獲諾獎:西晉葛洪的處方給了我靈感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說,由寄生蟲引發的疾病困擾了人類幾千年,構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問題。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應用在治療中,使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顯著降低;坎貝爾和大村智發明了阿維菌素,從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絲蟲病的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