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月開始,屠呦呦領導課題組從系統收集整理歷代醫籍、本草、民間方藥入手,在收集2000餘方藥基礎上,編寫了640種藥物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對其中的200多種中藥開展實驗研究,歷經380多次失敗,利用現代醫學和方法進行分析研究、不斷改進提取方法,終於在1971年獲得青蒿抗瘧發掘成功。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一種熔點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們將這種無色的結晶體物質命名為青蒿素。青蒿素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優點的新結構類型抗瘧藥,對各型瘧疾特別是抗性瘧有特效。
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靈感,來源於葛洪的著作《肘後備急方》,原文是:治瘧病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屠呦呦因為青蒿素獲得的榮譽,應該有葛洪的一份,牛頓曾說: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同理,屠呦呦取得的成就是站在葛洪的肩膀上。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葛洪,屠呦呦不會在青蒿素方面有任何成果。屠呦呦是受《肘後備急方》的啟發,才發現的青蒿素,而《肘後備急方》的作者是葛洪。
葛洪是誰?葛洪是中國東晉時期的一位醫學家、隱士,做過官,後來隱居山林修道,著書立說,順便治病救人。葛洪是一名修道隱士,淡泊名利,他可能沒想到,在幾千年後,自己的醫學成果得到後人的發揚光大,造福整個世界。
葛洪的功德太大了,但後人知之甚少。媒體的眼光應該再深入一些,不要讓有功德的人在歷史資料裡坐冷板凳,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尤其是那些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的隱士,儘管隱士們淡泊名利,但是從世間法來說,受到褒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隱士文化是中國特有的文化思想,他們是中國文化中璀璨的一部分,幫助了世人後,自己卻隱居,不羨慕世間的榮華富貴。除了葛洪,還有很多隱士,他們影響了中國的歷史。比如《道德經》作者老子的老師,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名叫商容;比如鬼谷子,是孫臏龐涓的老師,也是蘇秦張儀的老師;比如藥王孫思邈。
葛洪是筆者的偶像,也希望更多的年輕人以那些功成身退的世外高人為偶像。中國幾千年來,太多世外高人,解決了社會問題之後就功成身退,不貪圖名利,反觀現在的一些人為了名利坑蒙拐騙,真是差別巨大,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最後有一點說明,筆者沒有貶低屠呦呦功德的意思,屠呦呦通過現代科技,從青蒿中發現青蒿素提純青蒿素,讓治療瘧疾更高效,也是功德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