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巾幗之星|屠呦呦:一株濟世草,一顆報國心

2020-12-06 女性之聲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屠呦呦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籤署主席令,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授予42人國家勳章、國家榮譽稱號。

女性之聲特別策劃了「致敬巾幗之星」融媒體系列報導,帶你走近其中獲得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女性。讓我們一起來看這些「巾幗之星」的故事吧。

「共和國勳章」的獲得者中,有這樣一位醫藥學家:她是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60多年致力於中醫藥研究實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研究發現了青蒿素,解決了抗瘧治療失效難題,為中醫藥科技創新和人類健康事業作出重要貢獻。她曾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改革先鋒」等稱號。

她就是時年89歲的屠呦呦

2019年6月17日,「屠呦呦團隊青蒿素新進展」衝上微博熱搜榜,屠呦呦團隊向全世界宣布,新一代青蒿素抗瘧組合對抗藥性瘧原蟲取得顯著療效,同時,在 「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等適應症」方面取得新進展,這些研究成果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內外權威專家的高度認可。

許多網友激動地說:「這才是應該上熱搜第一的」,「屠老師真是中國的驕傲」!

記得上一個這般激動人心的情景,還是4年前。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為發現抗瘧藥物青蒿素,攻克了一個世界性的健康難題,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獲得了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位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2019年1月,BBC新聞網「偶像」欄目發起「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在「科學家篇」名單中,屠呦呦與居裡夫人、愛因斯坦以及艾倫·圖靈一起入圍。值得注意的是,屠呦呦是所有28位候選人中唯一的亞洲人,更是科學領域唯一在世的候選人。在屠呦呦的頁面上,BBC列出她入選的三大理由:在艱難時刻仍然秉持科學理想;砥礪前行亦不忘回望過去;她的成就跨越東西。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2019年9月17日,她被授予「共和國勳章」。

對於已經89歲的屠呦呦來說,她更在意的事情是「在這座科學的高峰上,我還能攀登多久?」

「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

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

瘧疾是世界性傳染病,每年都有數億感染者,並導致數百萬人死亡。20世紀60年代以來,原有常用治療瘧疾的藥物——通氯喹或奎寧已經失效,美、英、法、德等國均花費大量人力和物力,尋找有效的新結構類型化合物抗擊瘧疾。

屠呦呦說

「當年,全世界都面臨著這樣一個重大課題,必須要有新的抗瘧新藥來解決老藥的抗藥性問題,國內外做了大量工作都沒有滿意成果。」

1967年5月23日,我國啟動「523」項目,動員全國60多個單位的500名科研人員,尋找新的抗瘧疾藥物。時年39歲的屠呦呦臨急受命,成為課題攻關的組長。

長期從事中藥學研究的屠呦呦決定帶領科研團隊從歷代醫學典籍、本草和偏方入手,進行實驗研究。380多次實驗、190多個樣品、2000多張卡片……最終,屠呦呦和課題組以鼠瘧原蟲為模型,發現了中藥材青蒿提取物對瘧原蟲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但大量實驗發現,青蒿提取物抗瘧效果並不理想,其他幾家科研機構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經過那麼多次失敗,屠呦呦也懷疑自己的路子是不是走對了,但她不想放棄。」遍查典籍,多方分析,直到有一天,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中的幾句話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絞汁而非煎服,溫度成了關鍵。

「東晉葛洪的處方給了我靈感。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點較低的乙醚製取青蒿提取物,並在實驗室中觀察到這種提取物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這個解決問題的轉折點,是在經歷了第190次失敗之後才出現的。」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發現——中藥的饋贈》中寫道。

屠呦呦說

「北京的青蒿質量非常不好……我嘗試用葉子,事實證明葉子裡才有,梗裡沒有……做完動物實驗後發現100%有效,再在我們自己身上試驗藥的毒性……我們嘗試用乙醚替代酒精,發現去除毒性很有效……我們又做化學結構,通過改變藥物的結構克服原有的耐藥性……後來我自己的肝臟也壞了,我的同事們也有很多得了病……」

經過不懈努力,青蒿素、雙氫青蒿素、蒿甲醚、複方蒿甲醚……多個青蒿素類抗瘧藥先後誕生。至此,我國利用青蒿素抗擊瘧疾達到了新的高度。隨著青蒿素藥物走出國門,在全世界被廣泛應用,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如今已顯著降低,人類對於抗擊瘧疾有了「利器」。2004年5月,世衛組織正式將青蒿素複方藥物列為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英國權威醫學刊物《柳葉刀》的統計顯示,青蒿素複方藥物對惡性瘧疾的治癒率達到97%。

屠呦呦說

「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

「事業第一,

生活要給事業讓路」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這句來自《詩經》的名句正是屠呦呦名字的由來。宋代朱熹曾注稱,蒿即青蒿。這種堅韌紮根於山野間的平凡野草,似與她有著平生不解的緣分。

屠呦呦是屠濂規第四個孩子,也是第一個女兒,備受長輩疼愛。受父親的影響,她從小就喜歡翻看醫術——《黃帝內經》《神農百草經》《傷寒雜病論》都是她的案頭書。

1950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專業。畢業後,她被分配到正在籌建中的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1967年,屠呦呦39歲,受國家領導人的任命,開始一頭扎進瘧疾藥物的研究中。

開始這項科研攻關之時,正值中醫研究院初創,條件十分艱苦,經費緊張,也無法從國外進口或臨時特製實驗器材。為了加速提純速度,屠呦呦急需尋找能夠容納大量溶劑和實驗品的合適器皿。一籌莫展之時,她急中生智,想到了家中醃鹹菜用的瓦缸。經過處理的瓦缸可以用作提純藥材的器皿,最終用這個「土辦法」實驗得以繼續,當年研究組成功提純了100克的青蒿素。

屠呦呦做青蒿素項目時,兩個女兒都很小,大的4歲,小的1歲。為了研究,她把大女兒寄養在託兒所全託班,小女兒送到寧波爸媽家。等到忙完一個段落,屠呦呦第一時間跑去看女兒。那時小女兒已經3歲多了,有記憶以來第一次見媽媽,屠呦呦親切地叫著她,小女兒見著她就躲。聽到爸爸媽媽要把她接回北京,哭著鬧著就是不肯走。

此情此景,做母親的哪能不心疼?但是沒辦法,屠呦呦只能選擇其一。

屠呦呦說

「那時候,我們絕對是事業第一,生活要給事業讓路。」

「當時對我們來說,就努力工作,把國家任務完成。只要有任務,孩子一扔,就走了。」

對於她的選擇,丈夫李廷釗非常理解:「一說到國家需要,她就不會選擇別的。她一輩子都是這樣」。

「科研不是為了爭名爭利」

在屠呦呦心中,青蒿低調、不慕名利,是具有奉獻精神的植物。雖然沒有美麗的花朵、撲鼻的香氣,卻能挽救許多生命。

她曾寄語年輕科技工作者:

屠呦呦說

「一個科研的成功不會很輕易,要做出艱苦的努力。我也沒想到40多年後,青蒿素研究能被國際認可。總結這40年工作,我覺得科學要實事求是,不是為了爭名爭利。」

屠呦呦從20來歲起就投身於中藥研究,30多歲起就獻身青蒿素研究,一生始終把精力第一時間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她保持低調。平時跟普通老太太一樣,談得最多的就是女兒、孫女。

關於青蒿,她只說:「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範例,由此獲獎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

關於科研,她只說:「一個科研的成功不會很輕易,要做艱苦的努力,要堅持不懈、反覆實踐,關鍵是要有信心、有決心來把這個任務完成。科學研究不是為了爭名爭利,科技工作者要去掉浮躁,腳踏實地!」

從2015年到2019年,這位年近90歲的老科學家,全部的精力仍花在科研上。

屠呦呦說

「得獎、出名都是過去的事,我們要好好『幹活』。」

「我還有很多事要做」

「諾獎落京東,青蒿素名。良藥治瘧救蒼生。百般艱辛實驗難,醫典啟明。協作會戰興,遞補相競。古方須賴科技成。埋頭幹事何顧它,呦呦晚鳴!」這首張伯禮院士為賀屠呦呦教授獲諾貝爾獎填的一首《浪淘沙·諾獎》,生動描繪了屠呦呦經過艱苦探索,使傳統中醫藥煥發出無限青春的過程。

屠呦呦不僅對研究秉持著赤子之心和奉獻精神,也很看重研究的傳承。

1981年,屠呦呦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對待學生,屠呦呦總有操不完的心。她耐心地為學生們確定研究的方向。在她招收的4名碩士研究生中,吳崇明和顧玉誠兩名學生分別承襲了屠呦呦做青蒿素研究的方法,研究出了傳統中藥延胡索、牡蒿、大薊、小薊的有效成分。

她帶的第一個博士生,現任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中藥藥劑學系系主任的王滿元也記得屠呦呦對他科研生涯的啟蒙。2002年,王滿元博士入學。導師屠呦呦十分鄭重地贈給他一個筆記本,這本32開的深綠色筆記記載著屠呦呦對各種中藥進行化學成分提取、分離的相關信息。當時已經72歲的屠呦呦每個月都會打車到實驗室,指導王滿元開展相關研究。在他攻讀博士期間,屠呦呦還出資讓他去北京大學醫學部、協和醫科大學學習中草藥化學、波譜分析等課程。

清華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後卜鵬濱回憶說,2002年,他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中藥化學研究室攻讀碩士學位。那時候,儘管屠呦呦已經退休,身體也不好,但在實驗室還是能經常看到她,她特別願意和年輕人交流。「屠老師總是拍著我的肩膀,勉勵我:小卜,科研的事業還是屬於你們年輕人的。你們既然走上了這條道路,就要有一種執著堅持的精神。」

2016年,她拿出諾貝爾獎獎金中的100萬元人民幣捐贈給北京大學醫學部,設立「屠呦呦醫藥人才獎勵基金」,又把100萬元人民幣捐給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創新基金,激勵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中醫藥科研中去。沒有什麼捐贈儀式,她就像處理一張水費電費單一樣平常。

青蒿素用去了屠呦呦大半生時間,她卻依然痴迷於此,未曾停歇。

屠呦呦說

「榮譽多了,責任更大,我還有很多事要做。」

直到今天,年近九旬的屠呦呦仍未把自己納入退休人員行列。為中醫藥事業培養更多的後繼人才,成為她90歲以後的新目標。「中醫藥是個偉大的寶庫,但也不是撿來就可以用的,還是需要創新,需要繼承與發揚。」

屠呦呦60多年致力於中醫藥研究實踐,

帶領團隊攻堅克難,

研究發現了青蒿素,

解決了抗瘧治療失效難題,

為中醫藥科技創新和人類健康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共和國不會忘記

讓我們向這位偉大的女性致敬!

來源/全國婦聯網信中心綜合新華網、光明日報、中國中醫藥報、《屠呦呦傳》等

視頻製作/全國婦聯網信中心

編輯/全國婦聯網信中心 孟芹、李思琦、雷陽

相關焦點

  • 今天,向偉大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轉發致敬!
    女性日曆 【今天,向偉大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轉發致敬!】五年前的今天,因其發現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首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屠呦呦對青蒿素的發現,已挽救上百萬人性命,大大降低了瘧疾致死率,點讚致敬!
  • 【爭做新時代巾幗奮鬥者】屠呦呦:青蒿一握,呦呦鹿鳴,堅守到底的...
    點擊標題下「昆明女聲」可快速關注學習英雄模範 爭做新時代巾幗奮鬥者日前,全國婦聯向廣大婦女發出倡議,向申紀蘭、屠呦呦、於漪等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最美奮鬥者」等英雄模範學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爭做新時代巾幗奮鬥者。
  • 第31230號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屠呦呦星」
    )星,公報描述如下:屠呦呦(生於1930年)是一名中國藥理學家與諾貝爾獎獲得者,她發現了抗瘧藥青蒿素,尤其在發展中國家拯救了數百萬生命。從此,太空中有了一顆「屠呦呦星」。「屠呦呦星」的故事「屠呦呦星」由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於1998年1月18日發現,臨時編號1998 BB47。
  • 用自己名字命名一顆星要多努力?「吳偉仁星」來了,湖南天文協會專家講述星星取名那些事
    如今,浩瀚太空又多了一顆弘揚熱愛祖國、敢於擔當的科學家精神,見證中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行穩致遠的「吳偉仁星」。9月8日,「吳偉仁星」命名儀式在京舉行。瀟湘晨報記者聯繫湖南天文協會相關專家,了解行星命名的一些故事。
  • 繁昌紫鳶香草莊園汪瓊走進省屬高校開展「巾幗創業之星」巡講
    繁昌紫鳶香草莊園汪瓊走進省屬高校開展「巾幗創業之星」巡講 2020-10-21 22: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巾幗不讓鬚眉!盤點幾位中國的偉大女科學家
    中華上下五千年,有著無數的英雄豪傑,而女中豪傑也數不勝數,今天讓我們來了解下近代以來巾幗不讓鬚眉的女科學家吧。林巧稚她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及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院士),雖然她一生沒有結婚,卻親自接生了5萬多嬰兒,被尊稱為「萬嬰之母
  • 「功勳」屠呦呦:一株小草改變世界
    央廣網北京9月26日消息(記者丁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也是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第一位女性科學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89歲的屠呦呦又獲得人生最重的一個獎項: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頒發的「共和國勳章」。
  • 巾幗之花,用奮鬥綻放最美芳華
    作者:宋文強  「古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縱觀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巾幗英雄留下無數傳奇故事。花木蘭替父從軍、穆桂英掛帥破天門、秦良玉代領夫職剿叛亂……巾幗無畏,充分展現出「女子能頂半邊天」的豪壯氣概和颯爽英姿。
  • 致敬最美巾幗勞動者!每一個奮鬥著的你都自帶光芒
    王豔,青島公交集團隧道巴士有限公司駕駛員,高級工,青島巴士「暖行」服務品牌形象大使。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科技致富女能手、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全國農業科技致富帶頭人、山東省三八紅旗手等榮譽。趙小娟,山東水發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部主任,中級工程師。
  • 「致敬巴南最美巾幗奮鬥者」(17)|重慶市第七人民醫院郝世莉的故事...
    「致敬巴南最美巾幗奮鬥者」(17)|重慶市第七人民醫院郝世莉的故事:平凡而堅毅的白衣女戰士 2020-03-20 17: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此天上有顆屠呦呦星 中國5位科學家獲小行星命名
    科學家小行星命名儀式現場另據「中國國家天文」微信公眾號消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國際小行星中心,於2015年12月25日發布第97568號公報,將第31230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屠呦呦星她發現了新型抗瘧藥物青蒿素,挽救了在全球範圍內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以百萬人的生命。屠呦呦榮獲了包括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內的多項具有崇高聲望的學術類獎項。
  • 中醫藥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屠呦呦
    中醫藥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屠呦呦屠呦呦 新華社發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屠呦呦,1930年12月生,浙江寧波人,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從中醫古籍《肘後備急方》中得到啟發,創建了低溫提取青蒿抗瘧有效成分的方法,並最終發現了青蒿素,為人類帶來了一種全新結構的抗瘧新藥,標誌著人類抗瘧步入新紀元。從發現青蒿能抗瘧到青蒿素首次臨床試用,只用了2年,速度之快,在藥物研發史上極為罕見。
  • 我被一顆長刺兒的無名草扎了一下
    只是在「物競天擇」的自然環境中,長得過於「柔弱」的狗尾巴草為了避免人和動物的「侵擾」,進化出來的讓人和動物避之不及的「鋼刺兒」呢?亦或是,這種扎人草為了自身傳宗接代和種群擴散,粘附在人的衣服或者是動物身上的毛上面(比如吃草的羊),然後隨著動物和人活動,將種子攜帶到其它地方?嗯,這個也未可知,留待科學求證吧!說到現在,還是不知道這種扎人草的植物學名稱?!嗨,總得給它正個名吧!
  • 為什麼屠呦呦被網友稱為「國家之光」、中國「居裡夫人」?
    昨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2019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獲獎名單,共3人獲獎,其中就包括來自中國的屠呦呦。在此之前,很多人了解對屠呦呦教授的最初認知僅來自於諾貝爾獎。是的,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同時也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她也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 瓊瑤、關雎爾、屠呦呦、朱自清等那些來自詩經楚辭中唯美的名字
    燕於飛燕於飛出自《邶風-燕燕》,這是一篇出色的送別之作,情感哀婉,深沉動人,直擊人心。燕燕於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於飛,頡之頏之。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 黃花蒿,屠呦呦教授的「幸運草」
    2015年10月,屠呦呦教授以發現青蒿素的成果榮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成為第一個獲諾獎自然科學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 「中國小草」挽救全球數百萬生命 下一個屠呦呦在哪?
    青蒿濟世,中國醫藥為世界健康謀福祉  上世紀六十年代,瘧原蟲對「老藥」產生抗藥性使惡性瘧疾橫行。1969年,時年39歲的屠呦呦臨急受命,帶領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抗瘧新藥科研組整理典籍、走訪名醫,收集到2000多個方藥,對其中200多種中草藥380多種提取物進行篩查,從浸泡液體的嘗試篩選到提取方法反覆摸索。
  • 巾幗創業之星(之五)|楊秀琴:燭火之光 不求回報
    編者按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大力宣傳新時代下巾幗創業創新典型事跡,鼓勵引導女大學生以及更多婦女把握時代大勢,勇當新時代經濟發展的奮鬥者,在創業創新的廣闊舞臺上展英姿、顯身手,在省婦聯的領導下,蕪湖市婦聯開展了「巾幗創業之星」推薦活動
  •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屠呦呦,事跡編入教材,激勵新青年!
    據悉,今年秋季學期將開始推廣的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已確定將屠呦呦,2011年的獲獎感言及同年發表的論文改編成課文《青蒿素:人類徵服疾病的一小步》,此外,初中歷史教材也在《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中對屠呦呦,科研團隊先進事跡進行了專題介紹。
  • 屠呦呦,踐行科學家精神的楷模
    屠呦呦說,「希望青蒿素能夠發揮更大作用,造福全人類。」屠呦呦的名字又一次引起國內外關注,佔據了各大網站熱搜榜。  屠呦呦是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獎者,也是歷史上第12位獲諾貝爾醫學獎的女性。這樣一個為人類的健康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是全民榜樣,引導更多女性,特別是青少年,從小立下投身科學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