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仁
康德曾說:「世界上只有兩件東西最能震撼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璀璨的星空。」
如今,浩瀚太空又多了一顆弘揚熱愛祖國、敢於擔當的科學家精神,見證中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行穩致遠的「吳偉仁星」。
9月8日,「吳偉仁星」命名儀式在京舉行。瀟湘晨報記者聯繫湖南天文協會相關專家,了解行星命名的一些故事。
中國航天六十餘年來,已有以錢學森、孫家棟、欒恩傑等老一輩科學家為代表的多位功勳航天人榮獲小行星命名。如今,浩瀚太空又多了一顆「吳偉仁星」。
為褒揚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的突出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281880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9月8日,「吳偉仁星」命名儀式在京舉行。
小行星命名是一項國際性、永久性的崇高榮譽,獲批後為世界各國所公認,永載天文史冊。此次命名的「吳偉仁星」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於2011年6月獲得國際永久編號281880號。
小行星命名需怎樣才能公布於世
美劇《生活大爆炸》裡,拉傑發現了一顆小行星,討論為其命名時,萊納德建議用女朋友的名字命名,這樣顯得既浪漫又很在乎對方。那麼,現實中小行星的命名權是否屬於個人?
2020年4月,由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和紫金山天文臺推薦,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下設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吳偉仁星」的正式命名獲得通過。對此,湖南天文協會理事曾躍鵬告訴記者,所有的小行星命名,須報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通過後,才公布於世。
早期小行星的命名多選取古代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後來成為對特定人物、地點、組織或事件的紀念。現在,只有太陽系中小行星才能由發現者提出命名。為了統一規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專門組成了由國際著名科學家組成的小行星命名委員會,負責接受和審議全球新小行星的命名工作。
據了解,2014年,來自瀏陽的湘籍院士黎介壽也同樣獲得了此崇高榮譽。黎介壽是南京軍區總醫院的副院長、解放軍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長,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曾躍鵬介紹,黎院士之所以能獲此殊榮,與他從醫時間長達60餘年相關,他是我國腸外瘻治療的鼻祖,一輩子用妙手仁心福澤了萬千患者。於是2014年初,中國科學院推薦並報小行星中心批准,由紫金山天文臺於2007年3月在國際上首次發現,國際編號為192178的小行星便被正式命名為「黎介壽」星。
「黎院士也因此成為我省獲得小行星命名的典型人物。」曾躍鵬說。
普通人是否能獲得小行星命名權
那麼,普通人是否能獲得小行星的命名權?據此,湖南天文協會會長譚巍表示,通常一般人是無法獲得小行星命名權的。雖然社交平臺上常推送「某粉絲送給自家偶像二十多顆小行星命名權」、「情侶之間互贈小行星」等消息,似乎在思想上已造成「小行星是可以進行買賣」的認知。不過,譚巍強調,這只是部分營銷公司在做未受認證的銷售行為。
曾躍鵬也形容,這種行為通常是消費者在「自娛自樂」。的確,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消費者都可以自行「買」小行星。購買之後,賣方會發給買方一本證書,或者能在App上能夠查到的電子編號。但實際上,這樣的購買行為永遠不會被國際天文聯合會批准並承認。
譚巍告訴記者,普通人在「行星命名」上需要付出些努力,如在某方面有建樹,對社會也有影響力,並且權威機構也有意向用你的名字去申請,這樣可能有機會被命名給某顆小行星。再者,若在天文領域卓有貢獻,發現者可以提交專家的名字申請,在小行星命名上,天文學家的名字被命名的要多一些。
「現在彗星命名是完全遵循發現者意願,發現者有權用自己想用的並符合規定的名字給彗星命名。」譚巍說。
曾躍鵬舉例,如「周杰倫星」是由兩岸天文愛好者蔡元生、陳韜、林啟生和梁品等人於2009年在臺灣玉山國家公園的鹿林天文臺合作發現的一顆小行星。由於這四位行星發現者恰好都是周杰倫的鐵桿粉絲,之後經四人商定後,便決定用音樂人周杰倫的名字命名。
名片
吳偉仁: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吳偉仁是我國航天測控通信與工程總體技術著名專家、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是我國深空探測領域的主要開拓者和戰略科學家。吳偉仁高度重視並主持開展我國深空探測發展戰略研究和規劃論證工作,目前,正致力於推動探月工程四期、月球科研站等工程規劃論證工作。
在探月工程中,吳偉仁團隊實現了國際首次月球背面著陸探測,使無人月球探測從跟跑、並跑邁向領跑,帶動了中國空間科學跨越發展。吳偉仁提出嫦娥二號「一探三」技術方案,主持實現了國際首次用一顆衛星對月球、日-地拉格朗日L2點和4179號小行星等多目標探測,開闢了深空探測新領域,使中國成為第三個對日-地拉格朗日L2點和小行星探測的國家。
2020年4月,吳偉仁還被國際宇航聯授予世界航天最高獎。
科普
吳偉仁星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了解到,2021年1月24日衝日時,吳偉仁星距離地球3.25億公裡,吳偉仁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4.76億公裡。
據測算,吳偉仁星繞日運行周期約5.75個地球年,軌道傾角約為17.2度。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介紹,小行星上保存了太陽系形成初期的原始信息,對探索太陽系的起源與演化有重要意義。小行星的發現和研究不僅大大豐富了人們對宇宙和太陽系天體結構的認識、推進了天體力學的發展,而且對促進人造衛星上天、人類邁入宇宙航行時代起了基礎和開拓的作用。
如今命名的這顆小行星,於2007年8月16日晚被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它位於太陽系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不停繞著太陽運轉,2011年6月,該小行星獲得「281880」的永久編號。
瀟湘晨報記者李瓊皓實習生粟雅婷通訊員李晨北京報導
連結
這些中國科學家也有小行星
除「吳偉仁星」以外,此前已有多顆以中國科學家命名的小行星。
祖衝之星
1964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其發現的國際永久編號為1888號的小行星命名為「祖衝之星」。
張衡星
1977年,紫金山天文臺將其發現的國際永久編號為1802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袁隆平星
1999年10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原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將其發現的國際編號為8117號的小行星命名為「袁隆平星」。
陳景潤星
1999年10月,國家天文臺將其發現的國際編號為7681號的小行星命名為「陳景潤星」。
錢學森星
2001年8月,紫金山天文臺將其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763號的小行星命名為「錢學森星」。
錢三強星
2003年10月,國家天文臺宣布把國際編號為25240號小行星命名為「錢三強星」。
茅以升星
2006年,國家天文臺將其發現的編號為18550號的小行星命名為「茅以升星」。
王選星
2008年1月,紫金山天文臺將國際永久編號為4913號的小行星命名為「王選星」。
孫家棟星
2012年6月,根據國際天文聯合會第77508號《小行星通報》,小行星第148081號正式命名為「孫家棟星」。
屠呦呦星
2016年1月,國際永久編號第31230號的小行星被命名為「屠呦呦星」。
據中新社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