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天文聯會小行星中心12月25日出版的第96939-97570號公報,第31230號小行星被命名為屠呦呦(Tuyouyou)星,公報描述如下:
屠呦呦(生於1930年)是一名中國藥理學家與諾貝爾獎獲得者,她發現了抗瘧藥青蒿素,尤其在發展中國家拯救了數百萬生命。她贏得許多獎項,其中包括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從此,太空中有了一顆「屠呦呦星」。
「屠呦呦星」部分參數
軌道半長徑:2.6865526天文單位
近日點角距:316.76917度
繞日運行周期:4.40 年
星等:13.4等
第31230號小行星軌道位置圖,距離太陽約2.63個天文單位
「屠呦呦星」的故事
「屠呦呦星」由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於1998年1月18日發現,臨時編號1998 BB47。北京-亞歷桑那-臺北-康涅迪克(BATC)大視場巡天的科研團組,是我國小天體搜尋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利用60/90公分施密特望遠鏡,曾經多次發現小行星等新的天體。1998年1月18日晚的觀測數據中,一個小天體被確認為新發現的小行星,並獲得國際小行星中心的暫定編號 1998 BB47。在確定了它的軌道根數後,國際小行星中心賦予這顆新發現的小行星以永久正式編號31230。經過國際天文委員會所屬的小行星命名委員會討論通過,國際小行星中心於2015年12月25日發布第97568號公報通知國際社會,第31230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屠呦呦星」。從此,在宇宙蒼穹間,有了一顆遨遊的小行星,名叫「屠呦呦」。
小行星命名歷史
第一顆小行星是皮亞齊於1801年在西西里島上發現的,他給這顆星起名為穀神·費迪南星。前一部分是以西西里島的保護神穀神命名的,後一部分是以那波利國王費迪南四世命名的。但國際學者們對此不滿意,因此將第二部分去掉了。因此第一顆小行星的正式名稱是小行星1號穀神星。
此後發現的小行星都是按這個傳統以羅馬或希臘的神來命名的,比如智神星、灶神星、義神星等等。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小行星被發現,最後古典神的名字都用光了。因此後來的小行星以發現者的夫人的名字、歷史人物或其他重要人物、城市、童話人物名字或其它神話裡的神來命名。比如小行星216是按埃及女王克麗歐佩特拉命名的,小行星719阿爾伯特是按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命名的,小行星17744是按女演員茱迪·福斯特命名的,小行星1773是按格林童話中的一個侏儒命名的,等等。截至2007年3月6日,已計算出軌道(即獲臨時編號)的小行星共679,373顆(查詢),獲永久編號的小行星共150,106顆(查詢),獲命名的小行星共12,712顆。
小行星的名字由兩個部分組成:前面是一個永久編號,後面是一個名字。每顆被證實的小行星先會獲得一個永久編號,發現者可以為這顆小行星建議一個名字。這個名字要由國際天文聯會批准才被正式採納。
假如小行星的軌道可以足夠精確地被確定後,那麼它的發現就算是被證實了。在此之前,它會有一個臨時編號,是由它的發現年份和兩個字母組成。
比如「姚貝娜」星,首次發現於2000年,其臨時編號即為「2000 YD21」。(生物谷 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