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2 08:07 |溫州發布 |資料:溫州市科協
日前,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118220-118221號《小行星通告》新增了四顆中文小行星名稱。其中,第297161號小行星以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蘇步青來命名。
據國際命名公報顯示,編號297161小行星由紫金山天文臺於2008年2月29日在江蘇盱眙觀測站發現,命名為「蘇步青星」是為了更好紀念蘇步青先生,銘記他在數學研究和教育領域作出的傑出貢獻。
「蘇步青星」國際命名公報
蘇步青
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人物簡介
蘇步青(1902.09—2003.03),著名數學家,浙江平陽人。1927年畢業於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數學系,1931年獲理學博士學位。曾任浙江大學教授、復旦大學教授、校長、名譽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溫州大學名譽校長等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蘇步青主要從事微分幾何學和計算幾何學等方面的研究,在仿射微分幾何學和射影微分幾何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一般空間微分幾何學、高維空間共軛理論、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從1927年起在國內外發表數學論文160餘篇,撰有《射影曲線概論》《射影曲面概論》《仿射微分幾何》等專著10部。「K展空間和一般度量空間的幾何學、射影曲線論」榮獲1956年首屆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船體數學放樣」項目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合作)」和「曲面法船體線型設計程序系統(合作)」兩個項目同時獲得1985年首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3年8月,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ICIAM)設立「ICIAM蘇步青獎」,獎勵在數學對經濟騰飛和人類發展的應用方面作出貢獻的個人。2004年,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CSIAM)設立「 CSIAM蘇步青應用數學獎」。
和復旦大學數學系師生在一起(1980年)
「溫州之星」,除了新命名的「蘇步青星」之外,還有這幾顆,一起隨小編來看看~
「谷超豪星」
2009年8月6日,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批准,編號為171448號小行星命名為「谷超豪星」,作為對谷超豪這位著名數學家的褒獎。
谷超豪
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
谷超豪(1926.05—2012.06),著名數學家,浙江溫州人。1948年夏畢業於浙江大學數學系,留校任教。1957年受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推薦赴莫斯科大學力學數學系進修。1959年獲物理數學科學博士學位。1982年至1986年出任復旦大學副校長,1986年任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1987年主編的《數學物理方程》獲全國高等學校教材優秀獎。1988年至1993年出任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曾任溫州大學校長。1991年被聘為全國基礎性研究關鍵項目"非線性科學"的首席科學家。多次應邀在各種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報告,並前往美國、法國、德國、前蘇聯、日本等國家的著名學府訪問、講學。還是全國人大第三、六、七屆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孫義燧星」
2010年7月26日,國際編號為185640號小行星,獲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正式命名為「孫義燧星」。
孫義燧
中國科學院院士、天體力學家
孫義燧,1936年12月20日出生於南京,不久即隨父母回到瑞安,整個童年是在瑞安度過的,1942年就讀瑞安縣立中心小學(瑞安市實驗小學前身),1949年進入瑞安中學學習,1954年考入南京大學天文系,1958年畢業後留校工作至今,其中1979年9月至1981年10月在法國Nice天文臺作訪問學者。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一次,中國高校科學技術(自然科學)一等獎一次、江蘇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一次、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四次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在國內外重要雜誌上發表論文80餘篇,出版專著兩本。
「徐遐生星」
此外,還有一顆小行星以溫籍天文物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徐遐生英文名字「Frank Shu」命名。
徐遐生
溫籍天文物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徐遐生,1943年出生於雲南昆明,籍貫溫州市永嘉縣楓林鎮 。他提出了普適理論框架,解釋恆星產生的環境,如湍動的氣體、無序的磁場以及從新形成的恆星噴出的氣流。他進一步建立了恆星形成標準模型,氣體雲在引力的作用下塌縮,聚集到雲的中心,形成原恆星,並停止了在新誕生恆星周圍的再補充氣體。徐遐生的理論也關係到太陽系的起源。
「瑞安中學星」
2005年,鑑於瑞安中學的辦學成果及對近代浙江的影響,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把國際永久編號為4073的小行星,命名為「瑞安中學星」。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特地發來賀電:瑞安中學榮獲國際小行星命名,在我國中等學校中尚屬首次。
這些小行星是如何命名的?
目前負責小行星整理、編號和命名審核的是總部設在哈佛大學的國際天文聯合會小行星中心(IAU Minor Planet Center)。
一般來說,在小行星獲得永久編號後的10年內,發現者有權對小行星進行命名。但這個命名也有一些禁忌,比如在世的政治人物不能命名。
如果能發現一顆小行星,在上報IAU後,會先得到一個臨時編號,由小行星的發現年份和兩個字母組成,比如2015 HH。由IAU確認後,再精確測量軌道,然後就會有一個永久編號。
這時,發現者也獲得這顆小行星的命名權。發現者可以在10年內,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為這顆小行星取一個名字,並上報給小行星中心,當小行星中心審核通過後,便會公開確認此命名。有時候,一些小行星遲遲沒有命名的話,IAU也會在官網上公開徵集小行星的名字,一般第一個比較靠譜的名字就會被徵用。不過,徵用是沒有什麼報酬的。
(原標題《編號297161小行星正式命名「蘇步青星」!一起盤點那些「溫州之星」》,編輯 王豔瓊)
157524525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