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些天體星球,我們總會聽到一些很複雜的名字,不懂的人看起來就像是一串亂碼,如:Kepler-425,257248號小行星等等。還有一些用人名或者組織地區來名命的小行星,如:周杰倫星,中國科學院星,北京星等等。
那麼這些小行星的名字到底是怎麼確定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小行星是怎麼命名的。
小行星帶
當我們從望遠鏡中發現了一顆小行星,而這顆小行星又還沒有在國際各天文組織上被發現命名。那麼,我們就會先給它一個臨時編號,這個臨時編號的格式是:4位數的年份+兩個英文字母+阿拉伯數字(下標)。
其中年份是批發現的年份,如:2019。第一個英文字母是表示月份,A為1月1~15日,B為1月16~31日,C為2月1~15日,D為2月16~29日,以此類推,I不用,Z用不到,共24個,表示一年的12個月。
第二個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數字下標,用來表示這半個月發現的第幾個小行星,A為1,B為2,C為3,以此類推,I不用,共25個。
最後的阿拉伯數字下標表示前面的序號循環了幾次,如:第22個,則為W,第25個,為Z,第26個,為A1,第51個,為A2。這就是小行星臨時編號的格式了。
字母對應表格
例如:2017年10月12日為止發現的第105顆小行星,臨時編號為2017TE4。按前面的規則,2017是發現的年份,T是指10月1~15日,E4是指這半個月被發現的第105顆小行星。以此類推,2019年2月23日為止發現的第19顆小行星,臨時編號為2019DT。
大家明白了沒?如果是2016年7月15日為止發現的第34顆小行星,臨時編號為多少呢?評論區寫寫看。
小行星
獲得臨時編號後,我們還要持續觀測這顆小行星,看能不能確定它的軌道根數。如果能夠確定,那麼這顆小行星就會獲得一個永久編號。這個永久編號又是怎麼來的呢?
永久編號就是一串數字,而這串數字其實就是到目前為止發現的第幾號小行星。表達方式就是在臨時編號前加括號,括號內是永久編號。如:(257248)2009 FA19。
確定了永久編號後,就等待發現者提議,或者發現者同意別人的建議後提出命名申請,名字經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通過後,這顆小行星就有了自己的名字了,臨時編號就會取消,就讀作xxxx號xxx星了,如:257248號周杰倫星。
小行星
那麼是不是可以給小行星隨便起名字了呢?當然是不行的,這個名字必須是不重複、無歧義、不會令人「不適」,還有必須能發音、且不超過16個字母。而且這個審核也越來越嚴格了。
小行星是目前為止,天文學界唯一由發現者擁有命名權並獲得公認的天體。小夥伴們是不是也有興趣去發現一下呢?
對於小行星命名,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呢?評論區說說看。
喜歡的記得點讚加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