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5 13:32
1月4日,科學家小行星命名儀式舉行,5位科學家獲小行星命名:屠呦呦、謝家麟、吳良鏞、鄭哲敏、張存浩。這些小行星是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並獲國際永久編號,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而正式命名的。屠呦呦因身體原因未出席。
科學家小行星命名儀式現場
另據「中國國家天文」微信公眾號消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國際小行星中心,於2015年12月25日發布第97568號公報,將第31230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屠呦呦星」。從此,太空中有了一顆「屠呦呦星」。
命名公報
屠呦呦,中國著名藥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她發現了新型抗瘧藥物青蒿素,挽救了在全球範圍內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以百萬人的生命。屠呦呦榮獲了包括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內的多項具有崇高聲望的學術類獎項。
「屠呦呦星」部分參數
軌道半長徑:2.6865526天文單位
近日點角距:316.76917度
繞日運行周期:4.40 年
星等:13.4等
「屠呦呦星」的故事
「屠呦呦星」由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於1998年1月18日發現,臨時編號1998 BB47。北京-亞歷桑那-臺北-康涅迪克(BATC)大視場巡天的科研團組,是我國小天體搜尋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利用60/90公分施密特望遠鏡,曾經多次發現小行星等新的天體。1998年1月18日晚的觀測數據中,一個小天體被確認為新發現的小行星,並獲得國際小行星中心的暫定編號 1998 BB47。在確定了它的軌道根數後,國際小行星中心賦予這顆新發現的小行星以永久正式編號31230。經過國際天文委員會所屬的小行星命名委員會討論通過,國際小行星中心於2015年12月25日發布第97568號公報通知國際社會,第31230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屠呦呦星」。從此,在宇宙蒼穹間,有了一顆遨遊的小行星,名叫「屠呦呦」。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浙江寧波人,中國著名藥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藥學系。1955年分配到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至今,1992年受聘為院終身研究員、首席研究員。曾任中藥所化學室主任,現任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屠呦呦因「有關瘧疾新療法的發現」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者,成為首位在中國本土開展科學研究取得原創性成果而榮獲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科學家。
【浙江新聞+】
還有四位獲得小行星命名的科學家是誰?
除了屠呦呦,另外4位獲得小行星命名的科學家分別是中國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者謝家麟、吳良鏞、鄭哲敏和張存浩。
謝家麟
謝家麟院士是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1920年生於哈爾濱,194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系,1951年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獲博士學位,1955年衝破阻力回國,先後在中科院原子能所和高能物理所工作。曾任高能物理所副所長、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經理等職。1980年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等11項獎勵。2011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55年,他在芝加哥醫學中心擔任首席物理學家,主持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臺高能電子治療深度腫瘤的加速器,開拓了電子束治癌的新領域。同年,他放棄國外優厚待遇回國,帶領科研團隊開展加速器研究,建成我國第一臺高能量電子直線加速器,發展了大功率速調管、加速管和微波管等一系列先進技術,帶動了我國加速器事業的發展。
上世紀80年代,他領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設計和建設。他組織了數十次研討,反覆比較質子打靜止靶和正負電子對撞,最終確定2.2GeV正負電子對撞機「一機兩用」的方案,既作為高能物理實驗裝置,也是同步輻射研究平臺。在謝家麟和工程指揮部的正確帶領下,研究團隊成功完成了對撞機的設計,指導完成速調管、加速管、正電子源和高頻腔等核心技術的研製,於1988年高質量完成了建設任務,使我國在τ-粲物理領域佔據了國際領先地位。
上世紀90年代,他提出開展自由電子雷射研究的863項目建議。他科學決策,選用先進技術,制定微波電子槍、波蕩器和諧振腔等核心設備的方案,帶領團隊解決一系列關鍵技術問題。北京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成為亞洲第一臺產生雷射並實現飽和振蕩的裝置。
2000年,他提出速調管同時作為微波源和電子源的緊湊型電子直線加速器的創新性構想,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臺緊湊型加速器樣機。他為我國粒子加速器從無到有並躋身世界前沿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吳良鏞
吳良鏞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和教育家,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1922年5月出生,江蘇南京人,1944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建築系。1946年協助梁思成創建清華大學建築系。1949年畢業於美國匡溪藝術學院,獲碩士學位。1950年回國投身新中國建設。曾任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以及國際建築師協會副主席、世界人居學會主席等職。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0年獲陳嘉庚科學獎,2011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他長期從事建築與城鄉規劃基礎理論、工程實踐和學科發展研究,針對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建設規模大、速度快、涉及面廣等特點,創立了人居環境科學及其理論框架。該理論以有序空間和宜居環境為目標,提出了以人為核心的人居環境建設原則、層次和系統,發展了區域協調論、有機更新論、地域建築論等創新理論;以整體論的融貫綜合思想,提出了面向複雜問題、建立科學共同體、形成共同綱領的技術路線,突破了原有專業分割和局限,建立了一套以人居環境建設為核心的空間規劃設計方法和實踐模式。該理論發展了整合人居環境核心學科──建築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的科學方法,受到國際建築界的普遍認可,在1999年國際建築師協會通過的《北京憲章》中得到充分體現。
他運用人居環境科學理論,成功開展了從區域、城市到建築、園林等多尺度多類型的規劃設計研究與實踐,在京津冀、長三角、滇西北等地取得一系列前瞻性、示範性的規劃建設成果;主持開展京津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對2004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天津總體規劃修編等起到重要作用,在實踐中取得的創新方法,被納入《城市規劃編制辦法》,有力推進了城鄉建設的科學發展;主持完成北京菊兒胡同四合院工程,推動了從「大拆大建」到「有機更新」的政策轉變,為達成「個體保護」到「整體保護」的社會共識,做出了重大貢獻;主持設計曲阜孔子研究院等建築,創造出一批傳統文化內涵和現代藝術整體性相統一的建築。。
鄭哲敏
鄭哲敏院士是國際著名力學家,我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1924年10月出生於山東省濟南市。194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1948-1952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學習,先後獲得碩士、博士學位。1955年回國後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工作至今,歷任室主任、副所長、所長等職,現任所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3年當選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2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鄭哲敏闡明了爆炸成形的機理和模型律,解決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難題,發展了一門新的力學分支學科—爆炸力學。他長期主持力學學科發展規劃的制定,倡導建立了多個新的力學分支學科,並做出了重要的學術貢獻。在地下核爆炸效應的研究中,他與合作者一起提出了流體彈塑性模型。該模型將爆炸及衝擊荷載作用下介質的流體、固體特性及運動規律用統一的方程表述,堪稱爆炸力學的學科標誌,可準確預測地下核試驗壓力衰減規律,為我國首次地下核爆當量預報做出了貢獻。在穿破甲研究方面,他帶領團隊開創性地提出了射流開坑、準定常侵徹、靶板強度作用的相關理論;得到了穿甲相似律和比國際流行的Tate公式更為有效的穿甲模型;建立了破甲彈高速流拉斷的理論;建立了金屬裝甲破甲機理模型和破甲相似律,獲得了比國際公認的 Eichelberger公式更符合實際的侵徹公式。這些工作為我國相關武器的設計與效應評估提供了堅實的力學基礎。基於流體彈塑性理論,鄭哲敏還開闢了爆炸加工、瓦斯突出、爆炸處理水下軟基等關鍵技術領域,解決了重大工程建設中的核心難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此外,在材料力學的研究中,他提出的硬度表徵標度理論,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並以其與合作者的姓氏命名為C-C方法。
作為中國力學界在國際上的代表,他積極參加和組織各方面的國際交流,促進國際合作,顯著提高了中國力學在國際上的地位。
張存浩
張存浩院士是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我國高能化學雷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奠基人之一。1928年2月出生,山東無棣人,1947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化工系,1950年在美國密西根大學獲碩士學位。1950年10月回國,歷任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執行局成員等職務。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2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13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世紀50年代,他與合作者研製出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的高效熔鐵催化劑,乙烯及三碳以上產品產率均超過當時國際最高水平。60年代,致力於固液和固體火箭推進劑及發動機的研究,與合作者首次提出固體推進劑燃速的多層火焰理論,比較全面完整地解釋了固體推進劑的侵蝕燃燒和臨界流速現象。70年代,開創了我國高能化學雷射研究領域,主持研製出我國第一臺氟化氫\氘化學雷射器,整體性能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他開拓和引領我國氧碘化學雷射等體系的研究和探索。1985年,在國際上首次研製出放電引發脈衝氧碘化學雷射器,效率及性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1992年,研製出我國第一臺連續波氧碘化學雷射器,整體性能處於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為推動我國化學雷射的快速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他十分注重化學雷射機理和基礎理論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他帶領團隊率先開展化學雷射新體系和新「泵浦」反應的研究,主要以雙共振多光子電離光譜技術研究分子激發態光譜和分子碰撞傳能動力學。在國際上首創研究極短壽命分子激發態的「離子凹陷光譜」方法,並用該方法首次測定了氨分子預解離激發態的壽命為100飛秒,該成果被《Science》主編列為亞洲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在國際上首次觀測到混合電子態的分子碰撞傳能過程中的量子幹涉效應,並明確此量子幹涉效應本質上是一種物質波幹涉。
他一貫注重培養青年科技人才。尤其是在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期間,積極推動制定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等人才資助政策和舉措,為優秀青年科學家快速成長提供了良好發展空間。
據觀察者網、一點資訊
145197192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