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生物課本上見過「系統性紅斑狼瘡」。這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帶來的不止臉上的瘡,主要症狀有疲勞、關節炎、肌肉痛、皮疹、脫髮、發熱等,嚴重時會出現心、肺、腎等臟器損傷並危及生命。系統性紅斑狼瘡影響了全世界約500萬人,亞裔人群是最常見的發病群體之一,在中國的發病率約為每10萬人30例。
目前,這種疾病無法「藥到病除」,只能通過治療控制病情緩解。指南建議使用抗瘧疾藥物、糖皮質激素、非甾體類抗炎藥,以及免疫抑制劑來控制狼瘡活動,防止器官損害。對於重度狼瘡(活動期)患者,常用的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治療仍然伴隨著一定的副作用。同時,臨床上也缺乏新的治療選擇,在過去60年中,僅有一種新療法獲得了美國FDA的批准。
現在,一款在研新藥anifrolumab在3期臨床試驗取得積極結果,為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試驗結果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60%-80%的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存在I型幹擾素高表達特徵,而且I型幹擾素濃度與SLE患者疾病活動指數(SLEDAI)評分呈正相關。這是一類參與炎症反應的細胞因子,之前不少嘗試直接拮抗I型幹擾素的在研藥物都沒有獲得成功。Anifrolumab是一種單抗藥物,可與I型幹擾素受體的亞基1相結合,進而拮抗所有1型幹擾素(IFN-α、IFN-β和IFN-ω)相關活動。
這項名為TULIP-2的3期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在16個國家共119個臨床中心開展。試驗中,362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在現有標準治療的基礎上,隨機分組接受anifrolumab或安慰劑治療,每4周給藥一次,為期48周。
在52周後,接受anifrolumab和安慰劑治療的患者,狼瘡綜合評價指數(BICLA)出現改善的比例分別為47.8%和31.5%。Anifrolumab給患者帶來了更明顯的BICLA改善,這意味著患者所有器官的疾病活動程度都有所改善,並且沒有新的症狀爆發,包括發燒、關節疼痛、疲勞和皮疹等,這讓患者得以減少對糖皮質激素的需要劑量。在試驗中,服用anifrolumab的患者更容易患支氣管炎和帶狀孢疹。
Anifrolumab已經在3項臨床試驗中接受測試。在狼瘡綜合評價指數(BICLA)和系統性紅斑狼瘡反應指數(SRI)這兩個重要療效指標上,3項試驗中共有5項結果支持anifrolumab的效果。不過,研究人員還需要更長期的研究來確認anifrolumab的長期益處和安全性。
期待這款潛在新療法在臨床試驗中「開花結果」,儘早來到患者身邊,為這種複雜且難以治癒的疾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