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背靠背發表羅沙司他中國臨床研究

2020-11-28 上海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新聞8月14日電 (記者 陳靜)記者14日獲悉,全球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背靠背在線發表兩篇關於腎性貧血創新藥羅沙司他的研究論著,公布其在中國的兩項III期臨床試驗結果;並配發了國際知名腎病專家述評。

  這是NEJM首次發表由中國大陸醫生作為第一和通訊作者的新藥III期臨床試驗,也是該雜誌首次背靠背發表中國團隊的臨床試驗。

  據悉,羅沙司他作為國家1類創新藥、全球首個口服低氧誘導因子脯氨醯羥化酶抑制劑(HIF-PHI),已於2018年12月17日在中國率先上市,用於透析患者的腎性貧血治療。此次羅沙司他III期研究數據發布,是中國腎病領域的重大事件。

  8月6日,羅沙司他中國臨床研究數據深度解讀媒體圓桌會在上海舉行。羅沙司他中國臨床研究牽頭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陳楠教授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郝傳明教授,以及《NEJM醫學前沿》副主編趙劍飛先生到會,與多家知名媒體分享了羅沙司他背後的故事。

  羅沙司他:為腎病患者帶來生命新希望

  慢性腎臟病是我國繼心腦血管、糖尿病之後最常見的重大慢性疾病。10.8%的患病率對於擁有龐大人口基數的中國而言,意味著沉重的醫療負擔。貧血作為慢性腎臟病重要併發症之一,危害巨大,可加速慢病腎臟病進展、增加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及死亡風險,並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目前我國腎性貧血的治療達標率非常低,治療藥物匱乏卻療效和安全性均不能令人滿意,面對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亟待發展全新機制的腎性貧血治療藥物。HIF-PHI——羅沙司他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橫空出世的。

 

 

陳楠教授

  陳楠教授首先介紹了羅沙司他的III期臨床研究結果。該藥是由阿斯利康和琺博進公司合作在中國開發的1.1類新藥,在全球III期臨床研究中,中國區數據率先發布。羅沙司他在中國的兩項III期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臨床研究分別針對透析和非透析患者,對照藥物分別是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和安慰劑。兩項研究均達到主要終點。

  結果顯示,羅沙司他在既往接受過EPO治療的透析患者中可有效糾正和維持患者血紅蛋白(Hb)水平,且未見新的或非預期不良反應;在中國未接受透析治療的慢性腎臟病合併貧血患者中,同樣發現羅沙司他可有效糾正和維持患者Hb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郝傳明教授

  郝傳明教授指出,羅沙司他的誕生源於低氧誘導因子(HIF)的發現,該成果曾獲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拉斯克獎。羅沙司他通過抑制HIF通路的脯氨醯羥化酶(HIF-PHI),可促進內源性生成EPO,並改善鐵的吸收,降低鐵調素,從而有效促進紅細胞生成。

  他強調,羅沙司他的幾大特點決定了其臨床應用前景廣闊,首先,其療效不受炎症影響,在慢性腎病尤其是尿毒症期,體內存在多種炎症反應,而羅沙司他在炎症狀況下仍然有效;其次,無需同時靜脈補充鐵劑;第三,口服劑型,不受飲食影響,因此極大提升了治療依從性;第四,安全性良好,迄今尚未發現有嚴重的藥物相關不良事件。兩位教授都表示「對羅沙司他充滿信心」,並一再強調,羅沙司他在中國的上市,帶給作為腎臟科醫生的他們新的治療希望,也帶給腎病患者生命的希望。

  成功問鼎頂級期刊背後的思考

  陳楠教授說,自從論文在NEJM在線發表,收到來自國內乃至全球的多方祝賀,朋友圈也被刷屏。回顧從事臨床研究的歷程,她坦承,期間面臨了重重困難,也接受了監管機構的多次審查,最終能夠取得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研究的頂層設計非常好,其次,團隊精誠合作,所有參與人員都努力把GCP(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範)精神吃透並嚴格遵守。

  同時,隨著公眾健康理念的提升,越來越多的患者開始理解和樂於參加臨床試驗。研發企業在臨床研究期間也給予了大力支持,派出實力強勁的CRO團隊進行質量監控。正是有了多方的齊心協力,才有了今天成功的喜悅。

  郝傳明教授補充強調,儘管這些年醫學科普發展很快,但目前公眾對慢性腎臟病的了解還遠遠不如腫瘤。羅沙司他臨床研究在頂級期刊的發表對推進公眾了解腎臟病、提升腎臟病的知曉度,也是一個良好的契機。

  成功對於不懈追求的科學家來說,意味著一個新的起點。兩位教授透露,羅沙司他的上市,打破了腎性貧血領域30年未有全新機制療法的瓶頸,也為其他領域的新藥研發打開了基於HIF通路的新角度,對整個行業的發展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據悉,羅沙司他在其他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貧血、骨髓瘤等中的應用探索正在進行。「路還很長,我們會更加努力。」

  羅沙司他照亮中國臨床研究新徵程

  趙劍飛副主編熱情洋溢地指出,羅沙司他兩項研究在NEJM發表,代表國際醫學界對這項研究的重要意義和中國團隊的臨床研究水平和質量的高度認可。能夠在頂級期刊在線發表,意味著該研究首先是first(最早),這是國際上第一項靶向HIF通路的新藥研究,也是國際首次由中國完成新藥臨床研究,同時也是the best(最好),表明該研究達到非常高的臨床研究水準,數據質量非常高。這是中國的新藥臨床研究首次獲得國際同行如此高水平的認可,可喜可賀。

 

 

趙劍飛副主編

  他強調,近年來,中國的新藥臨床研究有了長足的進步。從NEJM收到的來自中國的臨床研究投稿,以及每年報批和獲批的新藥數量,可以看到中國新藥研發正在進入井噴期。2017年,中國加入人用藥品註冊技術要求國際協調會議(ICH),標誌著中國藥物臨床研究及相關標準與世界接軌。相信未來我國會有更多的高水平臨床研究在包括NEJM在內的頂級期刊發表。

  那麼,目前我國臨床研究主要的瓶頸是什麼?陳楠教授直言,臨床研究隊伍還很不足。她呼籲,臨床醫生需要更深地認識到臨床研究的重要性,我們需要在全國培養更多能夠嚴格遵循GCP原則開展臨床研究的隊伍。同時,需要在各級醫院建立健全包括倫理委員會在內的臨床研究相關機構,各級政府也需要建立健全相關的監察機構,對臨床研究數據進行密切監督。

  羅沙司他作為全球首個HIF-PHI實現了「三首」創新突破,即,全球首創新藥,首次在NEJM雜誌發表由中國大陸醫生作為第一和通訊作者新藥III期臨床試驗,首次在NEJM背靠背發表中國團隊的臨床試驗。這是中國廣大臨床研究科學家的光榮,也是中國腎臟學界的光榮。欣喜之餘,我們期待有更多的新藥、新研究登上國際學術舞臺,讓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越走越寬廣,讓健康中國的夢想早日實現。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陳靜  

相關焦點

  • 世界頂級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文電子周刊《NEJM醫學...
    2016年11月15日,由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所長肖瑞平教授擔任副主編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文電子周刊《NEJM醫學前沿》正式發布,肖瑞平擔任該平臺執行主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集團總編輯傑弗裡·德拉岑博士在上海科學會堂宣布了這一消息,並稱這一周刊「將通過交流可靠的醫學信息來解決中國亟待滿足的慢病防治需求」。
  • 世界頂級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推出中文電子周刊
    >● ● ● 2016年11月15日,全球醫學界享有盛譽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集團總編輯傑弗裡·德拉岑博士在上海科學會堂宣布《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文電子平臺《NEJM醫學前沿》正式發布,並稱這一平臺「將通過交流可靠的醫學信息來解決中國亟待滿足的慢病防治需求
  • ...疫情中頻頻出現的《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什麼期刊?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徐夢龍2月29日,由鍾南山院士領銜的「中國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的臨床特徵」研究論文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在線公開發表。
  • ...疫情中頻頻發文的《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什麼期刊
    《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等世界級著名醫學雜誌單獨為武漢疫情開設了專欄並免費向公眾開放,中國學者同仁的名字也頻頻曝光。《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什麼期刊?又有怎樣的重要性和權威性?聽到柳葉刀這個名字,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外科手術用的手術器械,因其彎、小、薄,狀如柳葉,故稱之為柳葉刀。
  • 上海才是中國醫療中心城市,上海交大一周內連發3篇頂級醫學論文
    ,國際化的城市建設,有利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走在世界頂尖醫學的最前沿,2019年7月,上海交通大學在不到一周的時間內,接連發表3篇影響因子高達71的頂級醫學論文,充分顯示出上海交通大學強大的前沿基礎醫學科研能力!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肝癌一線治療研究突破瓶頸
    最新一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文章稱,一項臨床III期試驗IMbrave150的完整數據表明,PD-L1抑制劑阿替利珠單抗(Atezolizumab),聯合抗血管生成藥貝伐珠單抗,取得了晚期肝癌一線治療的成功。
  • 莫樹錦(Tony Mok)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17年度十大重磅論文
    莫樹錦(Tony Mok)教授領銜的國際多中心肺癌研究AURA3入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評選出的2017年度十大「最值得關注」的論文。   近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 評選出了2017年度十大「最值得關注」的論文。
  • 「精準醫學」尚需精準理解 | 對《自然》《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兩篇...
    然而,最近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相繼發表文章對此表示質疑,並引發科學家激烈討論,讓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和認識「精準醫學」 。精準醫學並不能惠及大部分患者?「精準醫學只讓極少人從中獲益,大多數腫瘤患者可能不會獲益。」
  • ...徵程上不斷提升醫學科技創新能力 復旦上醫醫學基礎和臨床研究...
    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新起點要有新目標!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生命科學國際前沿,復旦上醫要不斷提升醫學科技創新能力,在解決醫學基礎和臨床研究重大問題上作出新貢獻!近日,一篇《中國領銜多國合作登上NEJM:全球視角下的空氣汙染》的推文,引發學界廣泛關注,該文介紹了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教授團隊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大氣汙染相關研究最新成果。《新英格蘭雜誌》收錄全球頂尖醫學成果。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關於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文章的說明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關於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文章的說明】2020年1月29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單位有關專業人員共同在新英格蘭雜誌發表了題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的論文,有網友提出質疑。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總編:高福等人論文「有急迫公共衛生需要」
    1月29日,題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的論文在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官網上發表。論文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結論:「自2019年12月中旬以來,密切接觸者之間發生了人傳人。」這引發了外界的質疑,因為人傳人的結論在中國被真正公開,是1月20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對外發布的。
  • ...長海醫院DIRECT-MT研究論文今天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
    新民晚報訊(記者 孫雲)今天上午,由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劉建民教授團隊牽頭組織的大型臨床研究項目「中國急性大血管閉塞性缺血性卒中直接動脈治療的療效評估(DIRECT-MT)」結果正式發布,並被全世界臨床醫學領域最權威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以原創著作形式在線發表。
  • 新藥被《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證實對2019-nCoV感染有效,確定在中國...
    雷鋒網消息,近日,NEJM(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一位2019-nCoV感染者在美國治癒過程的文章。使用的抗病毒藥物Remdesivir(瑞德西韋)是由美國吉利德(Gilead)公司研發用於抗冠狀病毒家族-伊波拉病毒的試驗藥物,該藥目前在美國也處於臨床試驗階段,在中國大陸和港澳臺地區並未上市。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批評美國政府抗疫不力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批評美國政府抗疫不力 人民日報華盛頓10月9日消息,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8日發表社論,批評美國政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不力,幾乎每一步都出現失敗,給美國社會造成了巨大損失。
  • 2017年北大醫學在世界頂級臨床科研雜誌上發表論文數量居全國高校...
    Lancet、JAMA、NEJM和BMJ是世界上公認的四大醫學頂級臨床科研雜誌。據統計,2017年北大醫學共在這四大醫學頂級臨床科研雜誌上發表文章26篇,第一/通訊文章17篇,以研究文章形式發表的第一/通訊文章數達全國總數的25%以上,居全國高校首位。
  • 「精準醫學」尚需精準理解 對《自然》《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兩篇文章的冷思考
    」這一概念自2015年年初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國情諮文中重提後,遠渡重洋,在中國社會各界產生了轟動效應,被廣泛推崇,各地的研討會此起彼伏,研究中心也紛紛掛牌成立,似乎成了醫學未來發展的代名詞。然而,最近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相繼發表文章對此表示質疑,並引發科學家激烈討論,讓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和認識「精準醫學」 。 「精準醫學只讓極少人從中獲益,大多數腫瘤患者可能不會獲益。」
  • ...世界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邢泉生教授團隊研究文章
    中國山東網11月19日訊 自疫情發生以來,除了做好防控硬體建設、發熱門診改造、落實應檢盡檢等疫情防控工作,青島婦女兒童醫院邢泉生教授團隊與香港中文大學Gary Wong教授團隊密切合作,開展新冠肺炎流行病學、疾病發病特點合作研究,先後在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合併其他呼吸道病原體感染
  • 鍾南山團隊中藥治療新冠研究在主流醫學雜誌發表
    (原標題:鍾南山院士團隊中藥治療新冠肺炎相關研究發表在Phytomedicine雜誌)為找尋和驗證哪些中藥對此次新冠疫情防控有效,鍾南山院士團隊對四十餘種中成藥和中藥方劑進行篩選,這些研究(包括病毒抑制試驗)為臨床試驗研究的開展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
  • 柳葉刀、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氯喹撤稿風波:論文作者被大學解聘
    猶他大學發言人對statnews.com表示,帕特爾「被終止的職位是生物醫學工程系的一個無薪兼職職位」。此前,阿米特·帕特爾等四人在《柳葉刀》合作發表論文,稱使用含有羥氯喹或氯喹(同時使用或未使用大環內酯)的治療方案,對於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治療無益處。相反,反而會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和院內死亡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