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硬核高校:科研取得重要進展,在生態學TOP期刊發文!

2021-01-20 中國教育那些事

北京林業大學森林經營教師團隊對張廣才嶺、長白山、小興安嶺300公頃大樣地中60餘萬株林木開展8-15年定位觀測,並設置了涵蓋東北天然林的地理網格狀監測樣地,大樣地與網格樣地共同構成了點面結合的研發平臺。近日,團隊在生物多樣性形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

團隊於2018年入選教育部"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019年入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林業和草原科技創新團隊"。此項研究是在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京林業大學傑出青年人才培養計劃等共同支持下開展的。

大樣地與網格樣地構成點面結合的研發平臺

團隊通過研究,為東北森林生物多樣性緯向梯度格局提供了機制性的解釋。研究區橫跨暖溫帶、中溫帶及寒溫帶,不同氣候帶之間的生態過渡區通常具有較大的環境變異性,從而導致較高的物種周轉率。

該研究檢驗了兩個與北部溫帶森林區域有關的假設:β多樣性響應於不同生態區之間的環境異質性而具有非單調緯向變化;生境過濾對β梯度的作用效應受區域物種庫大小的影響。

研究發現β偏差隨緯度梯度表現出非單調變化模式,在50°N附近出現峰值,反映出樹種的組成及分布在中溫帶與寒溫帶之間的過渡與轉變;之後由於環境異質性的降低,在寒溫帶隨緯度的增加迅速下降,支持了第一個假設。β偏差的非單調緯向格局主要受東北地區年降水、降水季節性及最乾旱季降水控制,因此環境過濾是β梯度的重要驅動力。環境貢獻大小對區域物種庫具有明顯的依賴性,環境對β偏差的影響隨著區域物種庫的增大而增大,支持了第二個假設。

β偏差緯度梯度及其環境貢獻隨區域物種庫大小的變化

另外,團隊通過分析和研究,為物種共存及群落構建機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SCIENCE雜誌在創刊125周年之際,公布了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其中"物種的多樣性是由什麼決定的"位列前25個被認為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凸顯了破解物種多樣性形成與維持機制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該研究以團隊位於吉林蛟河的42公頃大樣地複測數據、836個幼苗樣方連續5年的動態監測數據為基礎,闡明了生態位分化和負密度制約是影響東北針闊混交林樹木存活的關鍵機制,值得關注的是二者的相對重要性在不同生活史階段表現也不盡相同。

樹木存活對鄰體身份及密度的響應

這項研究進展以"Abiotic niche partitioning and negative density dependence across multiple life stages in a temperate forest in northeastern China"為題,發表在生態學TOP期刊Journal of Ecology(IF:5.6)上。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16級博士姚傑為論文第一作者,趙秀海教授和張春雨教授為通訊作者。

延伸閱讀:"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是教育部黨組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黨中央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舉措,旨在引導廣大教師持續向黃大年同志學習,以團隊建設形成長效機制,使崇敬典型、爭做先進成為教育系統的常態。自活動啟動以來,各地各校高度重視、認真組織、紮實推進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活動,深入學習黃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湧現了一批成績突出的團隊。2018年1月3日,北京林業大學森林經營教師團隊入選教育部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北京林業大學林學學科是國家重點一級學科,是唯一進入"雙一流"建設前5%的涉林學科。森林經營團隊是林學"雙一流"學科建設的核心力量,為我國林業教育事業和生態環境保護做出了突出貢獻。團隊在全球森林經營研究領域具有很高的學術影響力,並體現顯著的中國特色。

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名單

團隊負責人趙秀海教授冬季在東北林區確定目標樹

素材來源:北京林業大學

相關焦點

  • 2019頂級學術期刊CNS發文盤點!浙大高水平基礎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9年已經進入尾聲回望2019這一年想必讓大家印象最為深刻的必定有浙大在高水平基礎研究中取得的一系列重要進展有人說2019是浙大科研開掛的一年究竟有多強?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盤點今年浙大在頂級學術期刊Cell、Nature、Science(合稱CNS)上的發文情況吧~2019浙大CNS發文一覽截至目前,2019年浙江大學在CNS三大刊上以第一完成單位發表文章9篇,比2018年多5篇,約為近五年年均發文數的3倍;非第一單位但有共同通訊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的發文5篇;此外
  • 2019年共374所高校在14家教育類期刊發表高等教育科研論文1938篇
    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誌。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從精英化到大眾化並邁入普及化的歷史性跨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仍然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推動高等教育實現內涵式發展,成為新時代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的質量與水平是高等教育內涵的重要體現,也將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 中國、加拿大、比利時、瑞典專家合作取得科研突破!
    大學,既是培養人才的搖籃,也是科研創新的重要陣地。作為科研創新的重要主體,我國高校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北京林業大學積極承擔高校的社會責任,在科研領域不懈探索,成果頻出。近期,北林科研人又在不少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 科研動態 | 北林大近期科研進展掃描
    >北京林木分子設計育種高精尖創新中心青年研究員在統計遺傳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北林大環境學院營養元素去除與回收科研團隊在新型衛生廁所系統研發領域取得新進展>北林大環境學院科研團隊在工業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反應領域取得新進展北林大團隊在生物質能源材料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 2020年7月內地高校再添17篇Nature & Science發文
    中國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含共同通訊作者單位)共發表N&S原創論文17篇,佔比為10%,其中Nature論文11篇,Science論文6篇(統計數據來自Nature和Science期刊官網,僅包含已經刊出的期刊;部分已經接收或在線發表,但尚未刊出的期刊,會在後續統計中計入其刊出日期的月份內)。
  • 硬核!陝科大科研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重要論文
    近期,陝科大張美雲教授團隊、王傳義教授團隊分別在國際工程技術與材料科學領域和重金屬離子吸附分離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一起看看這些新突破、新成果! 01 「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我校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張美雲教授團隊近日在國際工程技術與材料科學領域頂級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發表題為「Fabrication, Applications, and Prospects of Aramid
  • 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以下簡稱國家實驗室)召開第一屆理事會第三次會議。與會理事及有關部門領導聽取了國家實驗室陳東敏主任的工作匯報和周興江研究員的研究進展報告,現場考察了實驗室自主研製的儀器裝備,充分肯定了國家實驗室籌建工作取得的重要進展。  國家實驗室籌建以來,高質量科研成果持續增長,2006年在Nature、Science、PRL及JACS等高水平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數量再次突破歷史記錄,達到了46篇,其中第一作者單位25篇,申請國際專利8項。
  • 2019年在IF大於20的材料類期刊上的發文情況
    易智編譯的編輯來自於生物醫學、材料科學、化學、計算機科學、環境科學等專業領域,擁有平均20年以上的科研經驗,提供SCI論文潤色、論文翻譯、評估、評審及期刊推薦,基金標書撰寫、評估及審核,文件編輯等優質服務。
  • 2019年至今,哪些高校在NSC上發文?
    近年來,隨著國家科研經費投入的增加,中國基礎科學研究進步顯著,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中國科學家發表的高水平學術論文也越來越多
  • 這個高校主辦的學術期刊居中科院JCR一區!全國僅6個!
    北京林業大學主辦的英文學術期刊《森林生態系統(英文)》(Forest Ecosystems)在全球農林科學類609種期刊中排名第41位,居農林科學大類一區(41/609),為TOP期刊;在林學類68種期刊中排名第5位,居林學小類一區(5/68)。Forest Ecosystems進入農林科學大類和林學小類的一區,創造了中國林學、生態學等相關學科的英文科技期刊的歷史!
  • 《中國高教研究》編輯部|2019年全國高校高職教育科研論文統計分析...
    小規模研究團隊是高職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高級和中級職稱作者是論文發表的主要群體,發文量佔據絕對優勢,活躍作者中公辦本科院校的人數更多,非高校研究機構也是高職教育科研的重要力量。高職教育科研論文發表集中在職教發達地區,存在明顯的地域性特徵。從基金支持上看,高職教育科研的屬地性較明顯。從職教科研熱點來看,傳統議題與政策熱點的雙重關注已經成為高職教育研究的穩定特徵。
  • 分析一本目前發文量過千的美國期刊
    美國期刊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ISSN: 0021-8561)是一本老牌期刊,創刊於1953年,是農林科學領域的top期刊,中科院1區,由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出版,主編Thomas F. Hofmann是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生命與視頻號科學中心教授兼主任,今年影響因子4.192。
  • 2018年全國高校高職教育科研論文統計分析——基於20家教育類中文...
    本次統計範圍為2018年20家教育類中文核心期刊的發文,包括《職教論壇》(南昌)、《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北京)、《職業技術教育》(長春)、《教育與職業》(北京)4家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的期刊(以下簡稱「4家職教核心期刊」),以及16家高等教育類中文核心期刊(以下簡稱「16家高教核心期刊」)。
  • 我國高校在Nature和Science期刊上發表的情況
    易智編譯EaseEdting統計了今年我國高校在Nature和Science期刊這些頂尖期刊上發表的情況。易智編譯隸屬於北京易智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科研論文一站式服務,專業、高效、安全,期待為您服務!
  • 近期,四川大學10項重要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科技創新能力是一所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作為國家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四川大學科研實力雄厚,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近期,川大師生在多個研究領域均又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分別登上Nature、Cell、Science等國際權威期刊。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怎麼樣,學科科研好不好
    在最新發布的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我國共有137所中國高校入榜,包括91所內地高校,6所香港高校,2所澳門高校和38所臺灣高校,相比去年數量有所上升。從細分領域來看,我國內地頂尖高校在引文影響力和研究收入方面得分較高,這反映出我國對高等教育的持續投入。同時,與世界大學前200強中的競爭對手相比,這些大學在科研和教學指標方面繼續表現良好。
  • 同比增加兩成,2020年前三季度內地高校Nature & Science發文數超過...
    這10篇論文來自於7所高校,其中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發文3篇,北京協和醫學院、上海科技大學、西湖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5所高校的發文數均為1篇。目前共有57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S發表至少一篇文章,其中的39所高校較去年同期的發文數有所增加。從發文數佔比來看,2020年前3季度,中國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的發文數佔N&S全部發文數的10.5%,較去年同期的8.7%提高了近2個百分點,增幅為19%。
  • 內地高校單年度發文數首超150篇!11月高校Nature & Science統計
    內地高校單年度發文數首超150篇截至11月30日,中國內地高校今年的N&S總發文數達到了157篇,首度突破了單年度150篇的大關。目前共有62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S發表至少一篇文章。中國科學院大學單月再增3篇發文,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以27篇的總發文數在內地高校中獨居榜首。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均以17篇的總發文數並列全國第3位。
  • 兩辦發文近一年後,已有多所高校建立期刊「負面清單」
    距離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文提出「支持相關機構發布國內和國際學術期刊預警名單」已近一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近日查詢發現,目前已有多所國內高校明確建立了各自的期刊預警名單。不過,不同高校的期刊預警名單命名方式各不相同,包括《期刊黑名單》、《「重點監控期刊」目錄》等。
  • 城市與環境學院生態學系舉辦第十三屆「北京大學生態講壇」
    講壇現場講壇首日上午由劉鴻雁教授和樸世龍教授主持,唐豔鴻教授作「北京大學生態學系2016年工作進展」報告,全面回顧了2016年生態學系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研教學等方面的進展,簡要介紹了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