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過連續5年全國高校高等職業教育科研論文統計分析發現,公辦本科院校與公辦高職高專院校是高職教育科研的主力,公辦本科院校在該領域的研究貢獻度持續上升。小規模研究團隊是高職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高級和中級職稱作者是論文發表的主要群體,發文量佔據絕對優勢,活躍作者中公辦本科院校的人數更多,非高校研究機構也是高職教育科研的重要力量。高職教育科研論文發表集中在職教發達地區,存在明顯的地域性特徵。從基金支持上看,高職教育科研的屬地性較明顯。從職教科研熱點來看,傳統議題與政策熱點的雙重關注已經成為高職教育研究的穩定特徵。
關鍵詞
高職院校;高職教育;科研論文統計分析
黨的十八大以來,職業教育事業呈現出大改革、大發展的良好勢頭,辦學質量和水平都有很大提升,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辦學元素,推動了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定位和發展。同時,隨著高等教育進入內涵式高質量發展階段,高等職業教育「大而不強」的問題進一步凸顯。新時代對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提質培優高質量發展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之路,這就要求更多的研究者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進行深入研究,回應教育關切,助力提升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能力,構建現代治理體系。
科研論文是學術研究的重要載體,反映了本學術領域內研究者、科研機構、研究熱點等基本狀態和變化。高等職業教育科研論文的整體狀況能夠反映出高職院校教育研究的基本情況和趨勢。《中國高教研究》編輯部組織課題組對高職教育科研論文發表情況進行持續跟蹤和統計分析,以及時描述高職教育科研的現狀,揭示高職教育科研的熱點,分析研究趨勢,提升高職院校教育研究水平,鞏固發展質量。本次統計範圍為2019年18家教育類中文核心期刊的發文,即《職教論壇》(南昌)、《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北京)、《職業技術教育》(長春)、《教育與職業》(北京)4家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的中文期刊(以下簡稱「4家職教核心期刊」),以及14家教育類中文核心期刊(以下簡稱「14家高教核心期刊」)。
2019年4家職教核心期刊共發文2020篇,與2018年(2148篇)相比減幅5.96%;相比2017年總量(2940篇)減少31.29%,反映了期刊減量提質的總體趨勢。經過數年的調整,期刊發文量逐漸趨於平穩。本次統計剔除期刊中的卷首語、筆談、資訊報告、報導、簡訊、廣告、簡介、速讀、投稿須知、要目檢索等文獻信息以及撤稿文章和其他非學術文章共計117篇,獲得高職教育科研論文1903篇,14家高教核心期刊中有關高職教育科研論文共89篇,匯總之後,本次統計分析的有效科研論文數為1992篇。
一、高職教育科研論文發文機構分布情況
本次統計採用2019年6月教育部公布的2956所全國高等學校名單。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688所(含獨立學院257所),成人高等學校268所。普通本科院校1265所,其中公辦822所,民辦434所,內地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2所,中外合作辦學7所;高職高專院校1423所,其中公辦1098所,民辦322所,中外合作辦學3所。
2019年共有599所國內高校在18家核心期刊發文,其中,218所公辦本科院校在上述18家期刊中有論文發表,比2018年減少5所,佔同類高校總數的26.52%;有325所公辦高職高專院校在上述18家期刊發表論文,比2018年增加18所,佔同類院校總數的29.60%;有56所民辦高等學校(含本科和高職高專)在上述18家期刊發表論文,比2018年減少6所,佔同類院校總數的7.41%。發文的公辦高職高專院校佔比比2018年略有增長,公辦本科和民辦高等教育機構的數量則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2019年國內高校在18家核心期刊共發文1677篇,各類型學校發文情況如下。
1. 公辦本科院校發文情況。2019年218所公辦本科院校在18家核心期刊發表高職教育科研論文725篇,佔論文總數的36.40%,校均論文3.33篇。其中,發文4篇及以上的院校46所,比2018年增加1所,佔同類發文院校總數的21.10%;發文486篇,比2018年增加10篇,佔同類院校發文總數的67.03%,校均發文10.57篇。發文5篇及以上的高校32所,佔同類發文院校總數的14.68%,比2018年佔比有所下降;發文430篇,校均發文13.44篇,佔公辦本科院校在18家核心期刊發文數的59.31%。(見表1)
2. 公辦高職高專院校發文情況。2019年325所公辦高職高專院校發表高職教育科研論文874篇,佔發文總量43.88%,校均發文2.69篇。與2018年相比,發文院校有所增加,發文規模和校均發文量均略有下降。發文4篇及以上的公辦高職高專院校共計72所,佔同類發文院校總數的22.15%;發文502篇,佔同類院校發文總量的57.44%。發文4篇及以上的公辦高職高專院校中,「雙高計劃」建設院校有41所,發文331篇,佔比65.94%。
發文5篇及以上的公辦高職高專院校共計44所,佔同類院校總數的13.54%;共發文390篇,佔同類院校發文總量的44.62%,校均發文8.86篇,相比2018年有所上升。其中,「雙高計劃」建設院校有28所,發文279篇,佔比71.54%。(見表2)與公辦本科院校相比,公辦高職高專院校發文集中在部分活躍高校。總體來看,公辦高職高專院校的發文量低於公辦本科院校。
對公辦本科以及公辦高職高專院校近5年在中文職教核心期刊和中文高教核心期刊上發表的高等職業教育科研論文進行統計發現,(見表3、表4)活躍的發文機構相對比較穩定。
3. 國家「雙高計劃」建設高校發文情況。「雙高計劃」建設是深入落實《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及《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具體行動,是強化職業教育內涵建設,引領新時代我國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具體措施。「雙高計劃」建設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最高水平,其教育科研發展情況也顯示出總體的研究狀況。
2019年,共有121所「雙高計劃」建設院校發文462篇,校均發文3.82篇,高於公辦高職高專院校校均發文量;發文量佔總發文量的23.19%,佔公辦高職高專院校發文量的52.86%。與上一年相比,發文量(2018年為481篇)和校均發文量(2018年為4.01篇)均有降低。其中,28所「雙高計劃」建設院校發文5篇以上,共計279篇,佔比60.39%,院校的發文頻次反映出「雙高計劃」建設院校對職業教育研究重視程度不同以及研究實力的差異。
4. 民辦高校(含獨立學院)發文情況。2019年全國民辦普通高校與民辦高職高專院校共有56所在18家教育類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職業教育科研論文,發文共計78篇,佔統計論文總數3.92%,校均發文1.39篇,佔比與校均發文量相比2018年均有下降。其中,發文3篇的2所,2篇的18所,1篇的36所。
5. 其他機構發文情況。2019年共有174家其他機構發文315篇,發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有22家,共發文138篇。(見表5)其中,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廣東省教育研究院、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空軍航空維修技術學院、遼寧教育學院、上海開放大學的發文量在5篇及以上,共計104篇,佔同類機構發文總量的33.02%。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及各級教育科學研究院共有16家機構發文,合計發文59篇,佔比18.73%;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連續3年成為發文最多的其他類研究機構,顯示出國家層面的教育科研機構在高職教育科研中佔有重要比重。這類機構依託國家行政資源及自身的研究實力參與到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理論建設與實踐探究之中,成為完善高職教育科研學術生態不可或缺的力量。
6. 區域分布特點。職業教育的區域均衡發展是職業教育追求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面向,是反映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在分布維度上的一個重要指標。2019年東部地區在18家教育類中文核心期刊發文分布中依然佔據絕對優勢,佔據全部高等學校發文量的63.92%,中西部地區發文量持平,但西部地區校均發文量略高於中部地區。(見表6)
具體到省域,除西藏、寧夏兩個自治區沒有發文以外,其餘各省均有發文,江蘇、浙江、廣東3省數據領先,尤其是江蘇發文總量遙遙領先於其他各省區。(見表7)發文量的分布情況既與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職業院校數量有關,也與當地的經濟狀況、職業教育的發展情況存在一定的關聯。
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院校的發文也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區域分化,大部分省份的發文,高職高專院校貢獻度比較高,而北京、天津、上海、江西、福建、陝西、吉林等省市的發文更多地來自於本科院校。(見圖1)由於高等教育資源的分布,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本科院校較早形成了職業教育學術研究的聚集。如天津市的總發文量為130篇,天津大學的發文量為51篇,貢獻率為39.23%,這與其教育學院設有教育技術系和教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有一定的關聯性。
二、高職教育科研論文作者情況
經數據統計與分析,2019年高職教育科研論文作者隊伍情況具有如下特點。
1. 合作研究方面。本次範圍統計的1992篇高職教育科研論文中,有932篇為單獨署名,佔論文總數的46.79%,749篇為2位作者合作發表,佔比37.60%,260篇為3位作者合作發表,佔比13.05%,三者合計佔論文總數的97.44%,與2018年持平。(見表8)學術論文署名是研究者對其所研究問題貢獻的標誌,也是判斷智慧財產權歸屬和表述觀點責任的依據。數據顯示,獨立研究依然穩定地成為高職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形式,但合作研究隨署名人數增多而文章數量減少的現象也說明了團隊研究的規模依然被限制在狹小的範圍內,高教研究與高職研究的團隊合作也存在差異性。
合作研究是高職教育科研工作保持活躍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加強跨領域、跨組織的研究協作,形成更為開放和緊密的研究網絡是提升高職教育研究工作活躍度的一條重要路徑。
2. 職稱方面。職稱是反映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工作能力的標誌,因此,作者的職稱信息是反映論文學術質量的一個指標。本次統計的1992篇論文中,有1887篇論文作者有職稱說明。其中,第一作者具有正高級職稱的論文有411篇,佔統計論文總數的20.63%;第一作者具有副高級職稱的論文778篇,佔統計論文總數的39.06%,具有高級職稱作者共論文1189篇,佔比59.69%,與2018年持平。中級職稱論文395篇,佔統計論文總數的19.83%,相比2018年(28.08%)有所下降。
此外,博士研究生發文87篇,佔統計論文總數的4.37%,比2018年增加14篇,佔比提高0.81個百分點,這也是2017年以來的連續增長。分析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科研論文作者擁有正高職稱的比例高於高職教育科研論文作者,而高職教育科研論文作者擁有副高級職稱和中級職稱的比例高於高等教育科研論文作者。
3. 活躍作者方面。作者的發文量是反映科學工作者的科研產出和活躍度的重要指標,也是確立核心作者的一個重要維度。我們仍然將發文3篇及以上的作者定義為高職教育研究領域的活躍作者,2019年共有72人,比2018年增加14人,數據顯示活躍作者人數在增加。通過整理分析發現,活躍作者人數佔全部第一作者總量(1628人)的4.42%;活躍作者共發文262篇,人均發文3.64篇,佔被統計論文總量的13.15%。相比2018年,發文量和佔比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發文4篇及以上的作者之中,聯合署名的文章為73篇,佔比66.97%,21位作者中有12位來自於本科院校。(見表9)
三、高職教育科研論文獲基金資助情況
2019年在18家教育類中文核心期刊發表的1992篇論文中,有1611篇論文為各項基金、課題的研究成果,佔比80.87%,比2018年高2.86個百分點。將論文基金以國家級、省部級和其他進行歸類,受國家級基金資助論文165篇,省部級基金資助論文654篇,其他792篇。(見表10)與2018年相比,受國家級和省部級基金項目贊助的論文佔比分別提高了1.21、0.16個百分點。
四、高職教育科研熱點分析
通過對2019年18家教育類中文核心期刊發表的1992篇高職教育科研論文的關鍵詞作進一步統計分析,總共提取到7973個關鍵詞,平均每篇文章4個關鍵詞。除去只重複一次的關鍵詞,出現兩次(含)以上的關鍵詞852個。同時,將內涵相同的關鍵詞進行整合,如將「高職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合併,「高職生」與「高職學生」合併,「國家資歷框架」與「資歷框架」合併,最終得出用於分析的關鍵詞進行詞頻統計,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2019年高職教育研究的熱點。表11列舉了重複20次(含)以上的關鍵詞。
根據經驗法則及專家德爾菲法,為更好地描述高職教育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及其熱點之間的關聯關係,本研究選取15作為高頻詞的閾值對高職教育科研熱點問題進行統計分析,生成205對共現詞對,共現兩次以上的118對,共現6次及以上的詞對共39對。(見表12)
將詞頻20以上的關鍵詞與共現詞對形成的共現矩陣處理後,導入Ucinet 6.0進行網絡關係分析,生成網絡關係圖。(見圖2)我們能夠發現,「高職教育」作為傳統議題仍舊處於高職教育研究網絡的中心位置。「產教融合」繼2018年成為高職教育研究網絡的中心節點後,2019年仍然居於中心節點位置,顯示了產教融合作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得到持續關注。「現代學徒制」第一次進入中心節點位置,這既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深入使然,也有政策的引導推動作用。2014年8月教育部印發《關於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並陸續開展了3批試點單位遴選工作。將政策引導的項目建設與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深入結合在一起,使得現代學徒制的研究受到更多研究者的關注,也因此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科研的重點和熱點。
同時,與職教改革相關的「高質量發展」「資歷框架」「新時代」「混合所有制」等研究議題逐漸成為熱點,並開始逐漸向網絡中心靠攏,而傳統議題如「職業院校」「高職學生」「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改革」「課程體系」等也進入活躍議題之中。另外,在分析中發現「1+X證書制度」作為網絡關係孤島獨立存在,雖然與閾值設定有關,但也說明其雖然是重要的研究議題,但與傳統議題之間的聯繫稍顯薄弱。
總體而言,對比2018年的職業教育研究熱點情況,對傳統議題與政策熱點的雙重關注已成為高職教育研究的穩定特徵。同時傳統議題與政策議題深度結合的話題也開始逐步出現。
五、結論
高質量的經濟發展需要高質量的職業教育支撐和推動。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描繪了職業教育改革的藍圖,明確了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的實施路徑,職業教育進入了爬坡過坎、提質培優的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高質量的職業教育發展需要高質量的教育科研活動和學術共同體作為智力支撐,也需要遵循著共同的學術標準,助力學術研究生態的逐步完善。18家教育類核心期刊是各級各類學校、機構對高等職業教育進行研究的成果展示平臺,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高職教育領域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趨勢。持續關注高等職業教育科學研究活動對於職業教育大改革、大發展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職業教育科研作為我國職業教育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得到了空前的重視。2019年10月,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加強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對教育科研工作進行了系統謀劃。《意見》指出,教育科研對教育改革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驅動和引領作用。要把教育科研成果「轉化為教案、決策、制度和輿論」,匯聚成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強大動力。職業教育科研在我國各個歷史時期對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面臨困難與挑戰。與高等教育研究、基礎教育研究相比,職業教育研究還比較薄弱,還不能滿足支撐決策、創新理論、指導實踐、引導輿論的需要。為此,我們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科研體系,改革評價機制,激發職教科研活力,努力實現職教科研提質增效,跨越式發展,為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學術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延然、王晗、林佳璇在本文的數據統計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特此感謝!)
作者
王小梅,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秘書長,《中國高教研究》主編、編審,北京100191
周詳,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北京100872
李璐,《中國高教研究》編輯,北京100191
劉植萌,全國高校信息資料研究會研究部副主任,北京100872
溫靜怡,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原文刊載於《中國高教研究》2020年第12期第96-102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