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學科才有頂級論文
曾幾何時,中國高校高端科研人才匱乏,只能不斷從歐美高校吸引人才,高等教育知識全靠海外輸入,甚至到了2000年左右,全國每年可以發表CNS頂級期刊的數量是1~2篇,隨著國家的政策發生改變,偏向於提高高端科研人員的收入待遇,中國人才流失的現象逐步開始變為回流,施一公等新一批高端科研人才的帶動,讓中國目前有了世界頂級學科,作為中國頂級高校每年1~2篇CNS主刊論文成為最低標配,其中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更是每年10+的數據。
2019年數據,中科大數據出彩
相比2018年的數據統計,2019年上半年中國高校CNS主刊的數據統計來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表現出彩,超越了的北京大學,僅在上半年就比2018年全年的數據都強,而南京大學也似乎恢復了活力,從2016~2018年連續三年未能發表CNS主刊論文,而到了2019年,僅在上半年就完成了4篇主刊論文的突破!西北工業大學突然的爆發也異常搶眼,主要是一項長達多年的科研項目做到連發三篇主刊論文的壯舉,說明了中國部分高校已經不再追求數量,而是靜心做科研,蟄伏多年的科研數據換幾篇高質量的科研論文,也顯示出中國高校的進步!
從CNS到諾貝爾獎的蛻變
高校為何要做科研?因為世界頂級高校都是科教型大學,只有實力不濟的普通高校吸取別人研發的新知識以學習和教育為主。CNS代表世界頂級科研的水平,被刊登的論文必須要有原創性和重大影響力,例如2018年華中科技大學測算出世界上最準確的地球引力係數,2019年中科院實現人類首創的1條染色體的釀酒酵母菌。
目前中國頂尖高校的排名數據是靠CNS主刊論文,也許某一天就像顏寧說的一樣,中國高校經過多年的積累,會湧現出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畢竟能獲得諾貝爾獎的大部分是年邁的科學家,都是多年前看似不重要的原創科研成果,沒有經濟和社會價值,然而隨著科技發展,卻顯示出非常重要的作用!未來中國頂級高校的排名數據會實現不再靠CNS數據對比,而是靠諾貝爾獎數量的對比,目前的數據對比是,北京大學屠呦呦1:0領先全國各大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