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頂尖高校的數據蛻變,從CNS頂刊科研數據到諾貝爾獎的期待!

2020-12-06 高校網大秀

頂級學科才有頂級論文

曾幾何時,中國高校高端科研人才匱乏,只能不斷從歐美高校吸引人才,高等教育知識全靠海外輸入,甚至到了2000年左右,全國每年可以發表CNS頂級期刊的數量是1~2篇,隨著國家的政策發生改變,偏向於提高高端科研人員的收入待遇,中國人才流失的現象逐步開始變為回流,施一公等新一批高端科研人才的帶動,讓中國目前有了世界頂級學科,作為中國頂級高校每年1~2篇CNS主刊論文成為最低標配,其中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更是每年10+的數據。

2019年數據,中科大數據出彩

相比2018年的數據統計,2019年上半年中國高校CNS主刊的數據統計來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表現出彩,超越了的北京大學,僅在上半年就比2018年全年的數據都強,而南京大學也似乎恢復了活力,從2016~2018年連續三年未能發表CNS主刊論文,而到了2019年,僅在上半年就完成了4篇主刊論文的突破!西北工業大學突然的爆發也異常搶眼,主要是一項長達多年的科研項目做到連發三篇主刊論文的壯舉,說明了中國部分高校已經不再追求數量,而是靜心做科研,蟄伏多年的科研數據換幾篇高質量的科研論文,也顯示出中國高校的進步!

從CNS到諾貝爾獎的蛻變

高校為何要做科研?因為世界頂級高校都是科教型大學,只有實力不濟的普通高校吸取別人研發的新知識以學習和教育為主。CNS代表世界頂級科研的水平,被刊登的論文必須要有原創性和重大影響力,例如2018年華中科技大學測算出世界上最準確的地球引力係數,2019年中科院實現人類首創的1條染色體的釀酒酵母菌。

目前中國頂尖高校的排名數據是靠CNS主刊論文,也許某一天就像顏寧說的一樣,中國高校經過多年的積累,會湧現出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畢竟能獲得諾貝爾獎的大部分是年邁的科學家,都是多年前看似不重要的原創科研成果,沒有經濟和社會價值,然而隨著科技發展,卻顯示出非常重要的作用!未來中國頂級高校的排名數據會實現不再靠CNS數據對比,而是靠諾貝爾獎數量的對比,目前的數據對比是,北京大學屠呦呦1:0領先全國各大高校!

相關焦點

  • 專利數據顯示,中國的科研遠未到衝擊諾貝爾獎的層次
    這個題目看上去就很氣人,我自己也不喜歡,但這是基於專利數據實證分析的結果。201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生理學或醫學獎、化學獎相繼揭曉,獲獎者都是來自西方和日本的科學家。媒體每到這個時候都會反思中國為什麼不能產生更多的諾貝爾獎,相對於日本幾乎每年都拿諾貝爾獎,中國唯一一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成果還是屠呦呦在上世紀70年代做出的。
  • 2018中國高校在3大頂級期刊CNS論文統計:清華、北大、復旦前3
    《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和《細胞》(Cell)作為目前國際上最頂尖的學術期刊,發表文章基本也代表了相關領域的頂尖研究成果。關於cns這三大國際頂級期刊有多牛,在這裡也就不多介紹了,你只需要知道,就連中國科學院院士也不是隨便就能在上面發文,就ok了。2018已經過去了,縱觀這一年,我國高校科研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和進步,雖然也有些爭議和瑕疵的事情發生,但總體上來說,瑕不掩瑜。
  • 2020年高校SCI頂刊論文排行榜,浙江大學第一,學科分布情況解析
    2020年SCI頂刊論文排行榜科技部最新的政策,將不再唯SCI科研論文數量,鼓勵國內的科研人員努力發表高水平的科研論文,並且對條例進行解釋,今後「非三高」科研論文不得報銷,何為三高論文?由於每個學科和科研單位都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三高」論文由各自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學術委員會來決定,然而對於SCI頂尖綜合期刊的《nature》和《sciece》來說,不論是哪一個學科和科研單位都會是頂級期刊,在2000年左右,中國大陸所有科研機構每年一共僅能發表1~2篇NS主刊論文,隨著中國經濟科技的進步,每年最少1篇NS主刊論文是中國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最低標配,一份有軟科統計的2020年中國內地高校
  • 20年19個諾貝爾獎!從日本「井噴式」獲獎看中國未來科研成果
    就連日本在2001年提出將在50年中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狂妄之言」,如今看來,將很有可能可以實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顧日本諾獎獲得前後,或許能帶給我們一點啟發。這一批日本諾獎獲得者大多出生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大都畢業於日本頂尖大學,並在大學裡任教研究,其中東京大學6人,京都大學5人,名古屋大學3人。
  • 頂尖高校必須有頂尖學科,全球ESI前1‰專業的國內十大高校排名!
    頂尖高校的標配中國教育部的目標是打造世界一流大學,那麼如何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呢?其中頂尖的學科數量是頂尖高校的標配。近日,世界數據統計機構科睿唯安公布了新一期的ESI統計數據,其中中國內地高校共有290所高校入選大名單,中國內地高校有138個1‰學科上榜,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科院大學分別有8個學科並列全國第一,考慮到中科院大學的體量,因此8個學科似乎有點少,似乎中科院大學比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差一些。
  • 頂尖SCI論文有多難?直到2015年武漢大學才斬獲第一篇《nature》
    要知道武漢大學雖然每年發表的論文有很多,但是真正的頂刊論文並不多,武漢大學在解放後,直到2015年才有第一篇《nature》主刊論文的突破。諾貝爾獎更關注基礎科研當年顏寧在清華大學時,很多人都在酸顏寧靠著冷凍電鏡灌水CNS主刊論文,認為發表頂刊論文就是灌水,基礎科研沒有任何的價值,這也是為何中國科技只能不斷追趕和模仿,而不能做到領先的重要原因,主要是基礎科研太過薄弱,大家更喜歡做應用科研,不僅目標明確而且收益高見效快。
  • 2018年1月高校ESI統計數據公布,看看中國和世界頂尖大學的差距!
    中國雙一流工程實施之後,在大學學科和綜合能力的評價指標方面也逐漸開始採用國際標準。此外,進入全球前300名的高校一共有九所,分別是清華大學(126名),浙江大學(128名),上海交通大學(144名),復旦大學(178名),南京大學(226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27)和中山大學(232名)。但是,僅從排名上來看,很難看出來具體名堂,接下來我們來用數據看一下,中國頂尖大學和世界頂尖大學的差距。首先我們選取了世界上知名的一流大學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
  • 從2020年「諾貝爾獎」,看這些世界頂尖高校
    她們是諾貝爾化學史上第一對同時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也是諾貝爾獎得主中的第55、56位女科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1968年出生在法國的奧爾日河畔瑞維西 ,法國科學家,就職於德國柏林馬克斯·普朗克病原學研究室。
  • 2020中國最頂尖的42所高校匯總:上海財經大學上榜!考上就是賺到
    就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有各式高等院校2100餘所,就類型而言,包括師範類、財經類、理工類、綜合類、藝術類等;當然,這些院校也有很多的層次劃分,例如原985工程大學、原211工程大學、雙一流大學等;按照歸屬關係,也分為副部級院校、省屬院校、省部共建高校等。
  • 過去十年,中美十大高校高引論文對比,真實的數據顯示科研差距!
    判斷一所高校的好壞有很多標準,但是在目前科技社會下,哪些高校對世界科研貢獻大,哪些高校就可以稱為世界名校,在過去的十年間,中國高校不斷進步,縮小了和世界名校間的差距,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學術規模影響力已經屬於世界級名校,如果單純考慮數量規模甚至強勢接近美國十大高校行列,小編就拿最公平的高引論文數量來對比中美十大高校間的差距,畢竟全球各類排名考慮因素交大,高引論文數據來全球科研工作者的引用
  • 俄頂尖理工大學與中國等高校合作研究核聚變新材料
    中國網5月18日訊 據俄羅斯媒體5月16日報導,俄羅斯頂尖理工大學託木斯克國立大學與中國大連理工大學、白俄羅斯國立大學欲在今年協同合作,共同建立國際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以供專家們共同研究能夠導致熱核反應(核聚變)的新型材料。
  • 數據多跑路 科研人員少跑腿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郝文婷)申請一個自治區級科研項目在立項階段通常要跑3個部門,但2020年,內蒙古各高校教師申請「2021年度自治區高校學校科研項目」時,只需登錄一個平臺提交課題申請即可完成。這樣的變化,源於內蒙古積極推進高校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
  • 調查數據顯示,SCI論文並沒有錯,錯的是科研學術不端蔚然成風!
    近日,針對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公布一則數據,截止2017年的數據,中金國貢獻了全球論文總數的8.2%,然而被撤稿的數量佔比卻高達24.2%,而這麼高的撤稿數量,並沒有見有多少人受到處分,反而各種集中造假和自我審核論文的醜聞不斷出現,甚至有一些SCI雜誌因為中國科研人員集體的惡意灌水和虛假數據而被踢出SCI資料庫。
  • 發表11篇SCI的博士科研之路:從「問題生」到本科一作發14分頂刊
    他從大一下學期需要參加資格考試的「問題生」,到大四創造本科生發頂刊JAS的「奇蹟」,成為別人眼中攬獲研究生國家獎學金、致遠傑出畢業生獎學金、優異學士學位論文的「學霸」。
  • 頂尖論文為何不會選擇投中文期刊?不僅顯得不專業而且會被埋沒!
    頂尖論文必須唯SCI近日,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解讀了《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文件,強調並不是完全廢除SCI參考指標,而是重點鼓勵科研人員發表「三高論文」,不僅可以提升國家的科研影響力,而且也能吸引來自全球的頂尖人才,畢竟全球化模式下,中國高校想要進一步提升水準
  • 最新ESI數據公布,吉林大學18個學科進入全球前1%,居國內高校第7
    近日,科睿唯安(原湯森路透)公布了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的更新數據,數據時間統計範圍為2010年1月1日到2020年8月31日。在此次排名中,吉林大學社會科學總論進入ESI排名全球前1%,截至目前學校共有18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全球前1%,入選數目並列國內高校(不含港澳臺大學)第7位。
  • 2018中國高校入選ESI千分之一學科排名,這才是真正的頂尖專業!
    我國高校教育自實施雙一流工程以來,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已經成為中國高校的一個重點方向。但是學科建設的好與壞,一直都缺少明確的標準,目前國內採用第三方評價的機制,除了教育部開展的學科評估和雙一流工程的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遴選等方式之外,最受我國高校認可的就是ESI學科評價啦。
  • 連續三年獲得阿里青橙獎,中科大大數據被低估了嗎?
    也正因為如此,在諸多自媒體「高考專業指南」中的大數據專業排名文章中常常忽略中科大。實際上,中科大是國內最早一批關注到數據挖掘領域的國內高校之一,這當中離不開被譽為「華人數據挖掘研究第一人」的韓家煒的影響。韓家煒在1978 年恢復高考後報考了中科院的研究生,因為當時中科院掛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的牌子,所以韓家煒可以算是正兒八經的中科大校友。
  • 數據科學課應該如何開展,數據競賽平臺帶來的啟示
    所以,在數據科學相關專業大量開設以後,高校勢必面臨著一個問題:如何教好數據科學這門課?數據科學在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依然是全新領域,這個結合了數學、編程、領域知識的學科,相比傳統學科,教學難度似乎大了很多,教學形式尚待摸索。而高校教師往往承擔著教學和科研雙軌結合的工作,放在學科準備和教學上的時間相對有限,那麼這個專業應該如何高質量、高效率地開展教學?
  • 2018中國氣象 「神氣」大數據算法與應用大賽圓滿結束
    中國天氣網訊 12月7日,2018中國氣象「神氣」大數據算法與應用大賽在京舉行決賽暨頒獎典禮。此次大賽激發了社會各行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對氣象數據應用的想像力和創新力,進一步推動氣象數據共享、開放,促進氣象數據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推進服務於人民美好生活的智慧氣象服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