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雙一流工程實施之後,在大學學科和綜合能力的評價指標方面也逐漸開始採用國際標準。而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是基於SCIE/SSCI所收錄的全球12000多種學術期刊的1000多萬條文獻記錄而建立的計量分析資料庫,可以按照按被期刊論文的引用頻次的高低確定出位居世界前1%的研究機構等,因此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範圍內普遍用以評價高校、學術機構、國家/地區國際學術水平及影響力的重要評價指標工具之一。
一般來說,ESI每兩個月更新一次,主要針對22個專業領域,按照論文數、論文被引頻次、論文篇均被引頻次、高被引論文、熱點論文和前沿論文等6大指標對其進行評價,近期,2018年1月份ESI排名已經公布,我國排名最靠前的是北京大學,位居全球第107名,緊隨其後的是中國科學院大學,此次排在第110位。此外,進入全球前300名的高校一共有九所,分別是清華大學(126名),浙江大學(128名),上海交通大學(144名),復旦大學(178名),南京大學(226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27)和中山大學(232名)。
但是,僅從排名上來看,很難看出來具體名堂,接下來我們來用數據看一下,中國頂尖大學和世界頂尖大學的差距。首先我們選取了世界上知名的一流大學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並且統計了各個高校諾貝爾獲獎者人數和所有學校前百分之一學科,千分之一學科,萬分之一學科的數量以及整體覆蓋率。經過統計發現,首先在諾貝獎獲得人數方面中國高校相差甚遠,還有很長的一段道路要走。另外,在優勢學科方面,哈佛大學做到了前1%學科全覆蓋的優秀成績,麻省理工學院也做到了96%的覆蓋率,而我國高校中能與之相抗衡的也只有北京大學而已。但是如果從中國頂尖大學前1%學科的入選數量來看,還是比較不錯的。
一般來說,前千分之一學科要比前百分之一的學科更優秀,當然前萬分之一的學科基本上都位於世界頂尖位置。而在我國各個學科前千分之一和前萬分之一方面,哈佛大學能夠做到91%和41%的覆蓋率,而中國表現最好的是中國科學院大學,分別有6個學科和2個學科入選,除此之外,清華大學在頂尖學科的表現還是差強人意的。通過上面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中國頂尖大學的王牌學科在世界範圍內已經佔據一席之地,但是前萬分之一的頂尖學科方面還是非常薄弱的,全國高校加到一塊也就六個學科入選,還沒有哈佛大學一所高校入選的數量多。由此可見,中國雙一流大學在學科方面的建設還是任重而道遠的,希望中國高校能夠認清差距,努力奮進,砥礪前行,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