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AI科技評論
編輯 | 青暮
全球最令人矚目的科技獎項諾貝爾獎,按照慣例將在每年10月陸續揭曉名單。
而國內諸多民間科學大獎,則是不約而同選擇了在諾貝爾獎之前一個月搶先揭曉:今年9月剛開始,未來科學大獎和青橙獎已經公布了獲獎名單,另一項大獎「科學探索獎」,也將於9月下旬揭曉。
這三個大獎各有側重,覆蓋不同的年齡層次和專業領域:對標諾貝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代表終身榮譽性質,而青橙獎和科學探索獎則是將激勵和支持的對象分別定在了35歲和45歲以下的年輕學者——不少偉大的科學家,都是在年輕時便做出了令人矚目的科技成就。
從歷屆青橙獎得獎名單看,清華大學(5人)、北京大學(3人)、浙江大學(3人)、上海交通大學(3人)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3人)五所國內最負盛名的一流學校連續三年有年輕教師入選青橙獎,果真是得年青人者得天下。
再細看這些得獎者的研究領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尤為引人注意:3名得獎者張蘭、劉淇與何向南,均與大數據相關——青橙獎的三大領域包括信息技術、半導體材料與器件、智能製造,而大數據僅是信息技術中6大子領域之一。
在大數據領域,中科大後勁十足,連續三年獲得青橙獎的秘密何在?
1 高起點、寬口徑,科大人工智慧不全靠計算機
科大一直是人們心目中僅次於清北一級的「好學校」,尤其是近幾年人工智慧大熱,不少大名鼎鼎的人物均出自科大,也坐實了科大「人工智慧強校」的地位。
如果單從學科評比的角度來看,中科大的計算機並不算特別出色:在最近一次第四輪學科排名中,科大計算機學科僅為A-(13-24名),這恐怕會大大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但真正細數起來,這些在人工智慧領域叱吒風雲的大牛們,不少來自計算機系之外的其他系,其中的分布可以用「兩雄爭霸,五分天下」來形容:
少年班:張亞勤、姚新、閔萬裡、周靖人、田第鴻、謝幸、吳義堅、王曉剛、陳雲霽、陳天石、董維山、周濤等;
6系(電子工程與信息科學):李世鵬、羅傑波、周少華、劉慶峰、周伯文、李學農、胡鬱、龐建新、陶大程、馮歆鵬、徐東、曹亮亮、楊慶雄、王孝宇、文勇剛、孫歡等;
10系(自動化):熊輝、肖京、梁家恩、李佳、梅濤、馮佳時等;
11系(計算機):王勁、朱松純、徐晨陽、沈曉衛、姚軍、傅衍傑等;
其他系:鄧力、湯曉鷗、黃偉、周曦、任少卿等;
不數不知道,一數嚇一跳:原來在科大論人工智慧,打個比方,如果少年班和6系真的爭起來誰的貢獻大,計算機系只能在一旁勸:哥,你們都很厲害...
這其實也符合人工智慧的交叉學科特點:在具體的專業上,數學、物理、計算機、自動化、電子信息等專業均有所涉及,只不過人們一般還是先入為主將人工智慧與計算機畫上了等號。
中科大1958年9月創建於北京,從立校之初就開始重視交叉學科研究,創造性地把理科與工科即前沿科學與高新技術相結合,注重基礎課教學,高起點、寬口徑培養新興、邊緣、交叉學科的尖端科技人才。得益於中科大嚴格的學術訓練,中科大本科生的學術普遍紮實,學習能力強,保研率穩居全國前三,出國深造的比例更是多年來一直穩居全國高校第一。肯下苦功,勇於進入新的領域,這恐怕也是在人工智慧浪潮來襲的時候,科大能迅速佔得一席之地的秘訣。
2 被低估的中科大大數據
和人工智慧一樣,大數據也是一門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興學科,主體包括數學、統計學和計算機科學。中科大的數學學科很強,數學系首任系主任是華羅庚,而且在中科大的系科編號中,編號1的就是數學系,可見中科大的數學傳統和對數學的重視。後來2018年3月中科大成立大數據學院,首任院長就是中科大校友、781班的鄂維南院士,數學學得好,做起大數據來的確要有優勢得多。
順便說一下,2018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第三期「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本科獲批高校名單中並無中科大,直到2019年3月的第四期名單才將中科大列入其中。從這個角度說,中科大在2018年3月成立大數據學院,看上去多少有點「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意思。
也正因為如此,在諸多自媒體「高考專業指南」中的大數據專業排名文章中常常忽略中科大。實際上,中科大是國內最早一批關注到數據挖掘領域的國內高校之一,這當中離不開被譽為「華人數據挖掘研究第一人」的韓家煒的影響。韓家煒在1978 年恢復高考後報考了中科院的研究生,因為當時中科院掛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的牌子,所以韓家煒可以算是正兒八經的中科大校友。
中科大很早就在校內組織數據建模比賽,後來在數據建模比賽的基礎上,中科大於2011年舉辦了「首屆全國大學生數據挖掘邀請賽」,這場邀請賽同時也是中科大的第三屆數據建模比賽。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研究生組的冠軍是中科大的RecSys1隊,這支隊伍的主力,正是後來獲得2019年第二屆青橙獎的中科大計算機學院教師劉淇。
劉淇是中科大計算機學院自己培養出來的「親衛軍」,他這一支頗有傳承,在國內高校計算機飛速發展的80年代,中科大是機器學習研究的「急先鋒」,國內最早的機器學習會議第一屆全國機器學習研討會1987年在黃山召開,中科大蔡慶生正是大會的主要組織者。
蔡慶生也是中科大人工智慧研究的開創者,1980年教育部委託王湘浩在吉林大學辦的「人工智慧講習班」中,蔡慶生正是參加講習班的十六名老師之一。蔡慶生的衣缽傳人是陳恩紅,陳恩紅的研究方向更偏向數據挖掘,劉淇正是師從陳恩紅進入數據挖掘領域。
2011年是劉淇的第一個高光時刻,除了在首屆全國大學生數據挖掘邀請賽奪冠,還以第一作者獲得了數據挖掘領域的頂級國際會議之一、IEEE ICDM的最佳研究論文獎。2013年,劉淇博士畢業後留校,隨即入選了2014年春季「微軟青年學者鑄星計劃」。
該計劃為入選的青年學者提供為期六個月至一年在微軟亞洲研究院訪問的機會,並為每一位訪問學者安排微軟員工作為研究合作夥伴,而在微軟與劉淇對接的合作夥伴,正是劉淇的中科大學長、微軟亞洲研究院網際網路搜索與挖掘組主任研究員謝幸。這段經歷幫助劉淇等年輕學者開闊研究視野、提升研究能力,確認了未來長期的研究方向。
此後劉淇又入選了2015年CCF-Intel青年學者提升計劃、2018年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2017-2019)及&CCF「青年人才託舉計劃」,一步一個腳印,2019年拿到青橙獎也是實至名歸。
(微軟亞洲研究院青年教師鑄星計劃2014級春季班畢業合影,左五為劉淇。圖片來源:MSRA官網。與劉淇同批入選的其他年輕學者,包括清華崔鵬、北大萬小軍、復旦姜育剛等已成為各自領域的學術新星)
如果說劉淇代表了中科大在大數據研究上的多年積累,中科大另兩位青橙獎得主張蘭和何向南則代表了中科大近年來大力引進人才所取得的成績。
中科大在90年代到00年代曾一度陷入低谷,前文提到中科大計算機系學科評比僅得到A-,這某種程度上反映的是學科評比之時過去5年各高校間實力的對比,而劉淇所在的計算機學院在2016年李向陽到任擔任院長後,2017年青千計劃就有5位入選,其後勁值得期待。
張蘭就是李向陽引進而來。張蘭201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獲博士學位,導師劉雲浩,2014年-2016年在清華大學軟體學院繼續做博士後研究。
劉雲浩與李向陽同年考入清華大學,劉雲浩在自動化系,李向陽在計算機系,本科期間兩人交集並不多;但兩人殊途同歸,進入了同一研究領域,幾乎同一時間參與了INFOCOMM、MobiCom等學術會議的組織工作,併合作指導學生發表了多篇文章。在Google Scholar上查詢李向陽,可以發現在合作夥伴一欄,排名第一的正是劉雲浩。
張蘭從博士期間起跟著導師劉雲浩與李向陽合作,從2010年第一篇文章算起,到目前為止已經和李向陽發表了三十餘篇文章。甚至可以說李向陽在學術上對張蘭的影響要高於導師劉雲浩,張蘭的博士論文《保護隱私的計算及應用》同時獲得2015年ACM中國優秀博士論文獎和2015年CCF優秀博士論文獎兩個大獎,安全隱私這一研究方向也與李向陽更近一些。博士後出站後,張蘭便來到了中科大擔任特任研究員。
張蘭的研究領域是大數據、數據隱私保護和數據共享交易,後來2018年中科大成立大數據學院,從計算機系抽調部分老師支援,張蘭便成為了新成立的大數據學院拉新的一張王牌——張蘭在計算機相關專業學生中有著不小的知名度,在知乎的一個的問題「你在現實生活中見過最美的博士是什麼樣的?」下,關於張蘭的回答是本土博士的最高票(八卦一下,最高票是一位放了比基尼泳裝照的外國小姐姐),而在一些保研論壇裡,也能看到不少學子報科大的夏令營「只為見張蘭老師一面」的話語。
另一位新出爐的青橙獎得主何向南同樣是中科大新近引進的「實力派」。何向南2016年博士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研究方向包括信息檢索、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等。此次青橙獎評選,何向南以「28歲、教授博導、副院長」等眾多搶眼球的標籤為大家所熟知,是眾多青年教師眼中的「人生贏家」。
而AI科技評論進一步深入了解後發現,何向南的起點並不算好——他2007年就讀於名不見經傳的上海電力學院,可以想像,當年高考他的成績並不如意。
但上海市獨有的、面向所有普通高校一年級本科生的「插班生考試」給了何向南第二次選擇的機會,通過插班生考試,何向南於2008年轉入華中師範大學軟體學院,而之後2011年免試保送到新加坡國立大學讀研究生,是追求保研過程中的一個意外之喜。而這一意外之喜也進一步激勵了何向南向更高的目標邁進:「我想在我明確了今後的目標後,我做的每一件事和每個選擇,應該都會讓我充滿繼續前行的力量。」
靠著自律、勤奮和對未來的明確計劃,何向南取得了比他起點更高的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科研成就:2016年何向南博士畢業後選擇新加坡國立大學繼續博士後工作,博士後期間也正是何向南的高產期,他帶領了一個10人左右的團隊相對獨立地開展研究完成了多個項目,也使他從一個初出茅廬的科研新人成長為今天接近7000多次引用的學術新星,2017年發表的論文《Neural collaborative filtering》,目前已有超過1500次的引用。
2019年3月,何向南回國入職中科大任職特任教授,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1項、重點項目1項。2019年,福布斯公布的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何向南入選。
而除了良好的學風、大數據領域的積累、自主人才的培養及行之有效的人才引進三大因素,從某種意義說,中科大三名青年研究者連獲青橙獎只是中科大近十年來再度崛起的一個縮影。
3 承瀚海之遼闊,比星雲之光華
中科大創辦於1958年,在一眾百年高校中算是後起之秀,而其六十餘年的發展也幾經波折。中科大的創辦曾被譽為「我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建校第二年即被中共中央列為全國16所重點大學之一,到1962年中科大新生的錄取分數線已超過清華、北大。
但之後不久便趕上文革「失落的十年」,科大遷出北京,經歷了一段「河南不要、江西也不要」的漂泊後在安慶落腳,後遷入合肥。在80年代初短暫輝煌後又陷入風波,接下來的90年代到00年代的二十年間,包括科大等一批學校在經濟大潮中受到衝擊,直到近10年,科大開始才觸底反彈。
正是在這種曲折的發展過程中,科大形成了艱苦奮鬥,勤奮學習的學風,民主辦學、民主管理的辦學風格,以及注重培養年輕人的傳統。建校之初,中科大在教育部和科學院兩大體系的夾縫中,搜羅或保護了一批被錯劃右派的青年知識分子;1970年科大南遷,當時師資力量損失殆盡,中國科大鼓勵這一批年輕的助教們走上講臺,建立獨立於科學院的科研教育體系。
文革後憑藉回爐班與青年教師出國等靈活的人才培育政策,讓中科大師資迅速反超,一躍成為中國大學的領頭羊;2008年「千人計劃」實施以來,中科大將重點放在「青千」(40周歲以下,博士學位獲得四年左右,基本類似於海外助理教授級別)上。在前四批青年高層次人才申報中,中國科大申報入選總人數70人,連續四次位居全國第一,奠定了直到2017年「傑出青年基金」入選者數目全國前三的基礎。
經歷了「文革」、「南遷」等種種磨難的中科大具備著強烈的危機意識,這也使得科大更好地提前考慮年青人才的引進問題。近幾年隨著清北等頂尖高校對青年人才的重視,科大吸引青千年齡段的人才優勢受到了極大衝擊,在2017年前後,中國科大「青千」引進數目雖然仍居全國高校第三,但已與清北拉開差距。對此,中國科大再次提升了引進人才的工資薪酬等,並開始研究更靈活的人才引進位度。
對於引進的人才,科大也儘可能給予最好的待遇。中國科大的總經費在國家C9高校中不算多,但是在中科大很捨得在人才引進上花錢,例如在2018年成立大數據學院時,在招聘啟事中就打出了「提供國內C9高校中同等條件下最優的待遇」的口號。
而在激勵政策上,科大從來不會按資排輩,會按照教學和科研上的成果來對老師進行激勵和評估,最近的例子是何向南來到科大不久,便擔任了大數據學院的副院長,可以說在科研條件和薪水待遇上,但凡能做的,科大基本都做到了。
多年以來,科大所處的位置成為了科大不被看好的原因之一;不過正因為如此,科大才不敢懈怠,激發出一種強大的力量。隨著合肥近年來的飛速發展,合肥市政府被譽為「最牛逼的風險投資機構」,剛剛入圍新一線城市,地理位置的劣勢開始縮小。雖然諸多年青學者還是會優先考慮北京、上海等地的工作職位,但合肥往往能高出他們的期望,也開始成為了年輕學者們的選擇之一。
在安徽全省的經濟支持下,2019年中科大開啟新的高端人才引進政策,科研啟動經費高達900萬元,年薪50萬元,國家和安徽省給予人才200萬元的生活安家費。而更加誘人的政策是,引進人才進校即可購買科大花園住房(均價3000元/平米,約為市價的1/7)。有恆產者有恆心,人才的安居政策成為中科大引進人才的最大法寶,讓引進人才可以以更平和的心態做研究。
中科大BBS的名字叫「瀚海星雲」,取「承瀚海之遼闊、比星雲之光華」之意。回顧歷史,中科大的崛起過程可謂波折不斷。但從新一代青年科學家身上,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無論是學科建設還是人才培養和引進,中科大已經走在了國內高校的前列;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裡,也會有更多的中科大青年學者,爆發出如星雲般的光華。
[贈書福利]
在AI科技評論9月11日推文「《柏拉圖與技術呆子》:探討人類與技術的創造性夥伴關係」留言區留言,談一談你對本書的相關看法、期待等。
AI 科技評論將會在留言區選出5名讀者,每人送出《柏拉圖與技術呆子》一本。
活動規則:
1. 在留言區留言,留言點讚最高且留言質量較高的前 5 位讀者將獲得贈書。獲得贈書的讀者請聯繫 AI 科技評論客服(aitechreview)。
2. 留言內容和留言質量會有篩選,例如「選我上去」等內容將不會被篩選,亦不會中獎。
3. 本活動時間為2020年9月11日 - 2020年9月18日(23:00),活動推送內僅允許中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