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申佔龍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Cell發表研究成果...

2020-11-23 北大新聞網

2020年4月16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胃腸外科申佔龍教授課題組與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學學院、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張澤民教授課題組及美國安進(Amgen)公司Jackson G. Egen、Yu Xin科學家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Cell上以Article形式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Analyses Inform Mechanisms of Myeloid-Targeted Therapies in Colon Cancer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單細胞水平對結直腸癌患者的腫瘤微環境,尤其是其中浸潤的髓系細胞類群進行了系統性的刻畫,分析了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的類群特徵、譜系發育及細胞間相互作用關係,並揭示了這兩種靶向髓系細胞的免疫治療策略潛在的作用機理。

這也是申佔龍教授課題組與張澤民教授課題組及美國科學家團隊於2018年在Nature發表題為Lineage tracking reveals dynamic relationships of T cells in colorectal cancer文章後,再次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報導結直腸癌免疫微環境研究成果。

研究者首先結合了10x及Smart-seq2兩種技術,對結直腸癌患者的腫瘤組織、癌旁正常組織及外周血中的CD45+免疫細胞及CD45-非免疫細胞進行了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刻畫了高解析度的結直腸癌免疫圖譜。

研究發現結直腸癌內的腫瘤相關巨噬細胞可以被分為SPP1+ TAM和C1QC+ TAM兩個具有不同發育來源、不同細胞功能及不同細胞間相互作用關係的細胞類群。其中,C1QC+ TAM與多種T細胞發生相互作用,發揮細胞吞噬和抗原呈遞的功能;SPP1+ TAM則主要與成纖維細胞發生相互作用,發揮促血管生成及促進腫瘤轉移的功能。

基於以上發現,研究者又通過單細胞手段在小鼠模型中探究了anti-CSF1R阻斷型抗體及anti-CD40激動劑的作用機制。研究發現,anti-CSF1R阻斷型抗體會影響處在細胞周期中的巨噬細胞的增殖,其會特異性地刪除掉一定比例的具有C1QC+ TAM特徵的巨噬細胞,卻不會對具有SPP1+ TAM特徵的巨噬細胞起到作用。Anti-CD40激動劑則可以通過激活DC細胞、促進Bhlhe40+ Th1細胞克隆增生以及增強Tem細胞在淋巴結和腫瘤間的遷移能力及Tem細胞與Trm細胞類群間的轉換能力來發揮其免疫治療作用。該工作對此前團隊針對結直腸癌腫瘤浸潤T細胞的研究有很好的延續性和前瞻性。

此前研究中發現MSI結直腸癌病人中會富集一群BHLHE40+Th1樣細胞,認為可能是該類型患者免疫治療響應更好的原因之一。而對於MSS病人的治療響應仍缺乏認識。

在此項結合人鼠單細胞轉錄組的工作中,團隊首次發現靶向DC的治療策略anti-CD40可以顯著地提高此類細胞的水平,為MSS病人的臨床治療策略提供一定的指導,而靶向TAM的藥物機制的研究,將大大有助於後續靶點的挖掘及新的治療策略的開發。

專家簡介:

申佔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胃腸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外科腫瘤研究室副主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外科學博士,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博士後,美國外科學院Fellow (FACS),韓國天主教大學首爾聖母醫院、美國佛羅裡達醫院和英國聖馬克醫院訪問學者。學術兼職: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MDT專委員會副秘書長、青委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經肛門全直腸繫膜切除術專委會(taTME)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委會taTME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性學會結直腸肛門功能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委員會青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肛腸醫師分會青委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實驗外科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亞太胃腸外科研究協作組(APGIS)執行主席,北京抗癌學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癌症防治學會直腸癌新輔助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78篇,其中在國際SCI期刊發表英文論文42篇,總影響因子188.239,最高影響因子43.07。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1項,北大醫學青年科技創新發展平臺基金2項,國家專利6項,國際會議受邀發言10餘次,先後榮獲:北京大學醫學部優秀科研創新獎、優秀教師,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學術新星一等獎、優秀教學研究獎,優秀對外交流獎等。

臨床專長:胃腸腫瘤的診斷與外科治療,尤其是腹腔鏡微創手術,包括:結直腸癌完整結腸繫膜切除術(CME)、肛提肌外腹會陰聯合切除術(ELAPE)、直腸癌taTME手術、胃癌根治術等。基礎研究方向:胃腸道腫瘤的侵襲轉移的機制研究,研究領域包括:蛋白質修飾組學(乙醯化)、非編碼RNA(microRNA、lncRNA、circRNA)、腫瘤微環境(TAMs,T細胞,B細胞)等。

研究團隊:

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CLS博士後張雷博士,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李子逸、Amgen公司炎症與腫瘤部Katarzyna M. Skrzypczynska博士為該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北京大學BIOPIC,生命科學學院, ICG和CLS張澤民教授、Amgen科學家Jackson G. Egen博士和Xin Yu博士以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胃腸外科申佔龍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Amgen炎症與腫瘤免疫部負責人歐陽文軍博士對此研究提供了寶貴建議。

合作專家簡介:

張澤民,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與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研究員,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席教授,北大清華聯合中心高級研究員。1988年本科畢業於南開大學,經CUSBEA赴美留學, 於1995年在賓州州立大學獲得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在舊金山加州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後,於1998年任職於美國Genentech公司,開始生物信息和癌症基因組研究工作,曾任系主任、生物信息首席科學家。2014年加入北京大學,致力於生物信息、癌症基因組和腫瘤免疫研究。他的實驗室目前正利用前沿的實驗技術和生物信息學方法進行腫瘤及其微環境的異質性、耐藥性、以及免疫細胞和腫瘤細胞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2018年作為創始人建立百奧智匯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挖掘單細胞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在人類疾病診斷和治療上的應用。張澤民教授已多次在Cell、Nature、Nature Genetics、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Medicine等國際著名雜誌上發表論文,並擔任多家專業雜誌的編委,包括Cell Systems, Genome Medicine和Cell Reports


相關焦點

  • EMBO reports:北大申佔龍/王杉/羅建沅組報導SIRT2介導IDH1去乙醯...
    2016年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王杉與景傑生物合作,運用定量蛋白質組學發現結直腸癌進展和肝轉移過程中存在IDH1的乙醯化水平異常【1】,但是IDH1乙醯化在腫瘤發生中的功能及具體機制均尚未有報導說明。2020年3月5日,著名學術期刊EMBO reports(IF=8.383)上發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申佔龍、王杉課題組和北京大學醫學部羅建沅教授課題組最新合作成果,深入揭示了依賴SIRT2的IDH1去乙醯基調節細胞代謝並抑制結直腸癌肝轉移的新機制。
  • BIOPIC張澤民課題組與合作者在Cell發文揭示結直腸癌靶向髓系細胞...
    Egen、Xin Yu團隊,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申佔龍課題組在Cell雜誌上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題為"Single-Cell Analyses Inform Mechanisms of Myeloid-Targeted Therapies in Colon Cancer"的文章。
  • 康九紅課題組研究成果發表於《Cell Stem Cell》
    康九紅課題組研究成果發表於《Cell Stem Cell》 來源: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時間:2018-05-11  瀏覽:
  • Cell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周利群教授...
    近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周利群教授課題組與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慈維敏研究員課題組、劉江研究員課題組合作,在單鹼基水平探究了5-甲基胞嘧啶(5-mC)和5-羥甲基胞嘧啶(5-hmC)在透明腎細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中的重編程模式和規律,發現了5hmC作為腎癌潛在的預後標記物以及5hmC在腎癌發生中可能的驅動作用及其分子機制
  • Blood雜誌發表北大人民醫院黃曉軍研究組新成果
    2015年6月18日,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黃曉軍教授團隊研究成果「急性髓系白血病第一次緩解期單倍體與同胞全合造血幹細胞移植療效對比」正式發表在血液學領域國際頂級學術期刊Blood雜誌(影響因子10.452)。
  • 北大第一醫院楊勇課題組成果在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上發表
    近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楊勇教授課題組與醫科院基礎所張學教授課題組合作,在遺傳性皮膚病的病因學研究方面再獲重要突破。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確定了純發-甲型外胚葉發育不良的致病基因為HOXC13,揭示了HOXC13基因在人類皮膚附屬器生長發育中的重要作用。
  • 北大王嘉東/王巍/申佔龍 PNAS 揭示 PD-1 穩態調控機制
    2020 年 10 月 27 日,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王嘉東教授和王巍教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胃腸外科申佔龍教授團隊在 PNAS 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 KLHL22 maintains PD-1 homeostasis
  • 【前沿】李斌課題組在JCEM雜誌合作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8月16日,美國內分泌學會(The Endocrine Society)主辦的內分泌臨床領域主流學術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JCEM)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範先群周慧芳課題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李斌課題組的合作研究成果「Regulation of orbital
  • 北京大學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新冠肺炎防控經驗國際研討會舉行...
    「4月14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Plant Physiology在線發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饒廣遠課題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一系列的演化分析,對植物中R2R3-MYB轉錄因子的序列鑑定、劃分體系、演化歷史、功能分化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為未來對植物R2R3-MYB轉錄因子的功能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北京大學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鈉離子電池等 研究領域取得系列...
    早日入駐化學加,更多優質客戶到你家 導讀 近期,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鈉離子電池等電池材料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 江蘇師大李印威教授課題組在NC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物電學院李印威教授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上發表了題為「Formation of ammonia-helium compounds at high pressure」的研究論文,這是自2018年以來,李印威教授課題組第二次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研究成果,也是本年度其課題組在物理學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
  • 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與合作者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與合作者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能源領域著名期刊《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和化學領域著名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 (《柳葉刀》)發表北大醫院王東信教授團隊臨床研究成果
    2016年8月16日,世界頂尖醫學期刊Lancet(《柳葉刀》)發表了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麻醉科王東信教授(通訊作者)團隊研究論文。研究顯示,右美託咪定對於術後譫妄的預防有明顯的效果。該論文由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麻醉科主任王東信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和倫敦帝國理工大學醫學院麻醉科馬大青教授共同完成,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麻醉科醫師蘇仙博士為第一作者。
  •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系統性紅斑狼瘡新型免疫治療重要成果在《自然...
    近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風溼免疫科慄佔國課題組與澳大利亞Monash大學及山東省科學院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應用低劑量IL-2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研究結果揭示了白細胞介素-2調節免疫平衡、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機制。該成果於2016年8月9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IF 30.357)上。
  • Cancer Cell | 付衛課題組與湯富酬課題組合作揭示結直腸癌腫瘤微環境細胞的遺傳變異
    2020年10月22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普通外科付衛課題組與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湯富酬課題組合作,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腫瘤細胞》()的研究成果。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普通外科周鑫主治醫師
  • 張弛教授課題組在線發表紫外/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成果
    張弛教授課題組在線發表紫外/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成果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國-澳大利亞功能材料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時間:2018
  • 北京大學徐冰君教授課題組最新科研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徐冰君教授課題組在該研究領域取得了新突破。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J. Catal.(DOI: 10.1016/j.jcat.2020.11.004)。其後擔任美國德拉瓦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助理教授,並於2019年起任德拉瓦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Centennial Development講席副教授。2020年起任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
  • ...外科張弩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ell...
    近日,我院神經外科張弩教授團隊研究成果「An Upstream Open Reading Frame in Phosphatase andTensin Homolog (PTEN) Encodes A Circuit Breaker of Lactate Metabolism」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
  • 北京大學入選教育部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北大發布(11.2-11.8)】
    該研究發表在近期的《物理評論快報》上。這項工作也是劉雄軍組近幾年提出的拓撲物相的非平衡表徵理論的最新進展。」「10月27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胃腸外科申佔龍教授課題組與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王嘉東教授課題組、王巍教授課題組
  •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離子電池方面的研究進展
    圖1 在原子尺度原位和聯動探測鋰電池負極界面構建SEI膜機理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課題組與國際知名實驗室緊密合作,將電化學方法與稱量原子/分子重量石英微天平(EQCM)、觀察原子尺度形貌的原子力顯微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