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發表北大醫院王東信教授團隊臨床研究成果

2021-01-09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6年8月16日,世界頂尖醫學期刊Lancet(《柳葉刀》)發表了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麻醉科王東信教授(通訊作者)團隊研究論文。研究顯示,右美託咪定對於術後譫妄的預防有明顯的效果。該論文由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麻醉科主任王東信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和倫敦帝國理工大學醫學院麻醉科馬大青教授共同完成,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麻醉科醫師蘇仙博士為第一作者。

本研究為雙盲隨機對照研究,納入了700例非心臟術後進入外科監護室的老年病人。研究證明,外科術後當晚給予小劑量右美託咪定進行持續輸注,可以明顯降低譫妄發生率,減輕疼痛,改善主觀睡眠質量。另外,研究還發現,輸注小劑量右美託咪定,可減少非譫妄併發症發生,縮短了機械通氣時間及ICU停留時間。該研究為術後譫妄的預防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Lancet(《柳葉刀》)發表北王東信教授團隊研究論文

長期以來,手術麻醉對腦功能的影響一直是醫生和患者都十分關心的問題,術後認知功能障礙已逐漸成為圍術期醫學關注的焦點之一。術後譫妄作為術後認知功能障礙的一種,其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據報導約為11~51%。特別是對於老年患者而言,大腦功能對手術應激和麻醉藥物的影響更為敏感。譫妄的發生可能伴隨病人的一系列不良預後,如術後併發症發生率和死亡率增加、住院時間延長、遠期認知功能惡化等。因此,預防譫妄的發生顯得尤為重要。而目前還沒有發現有一種藥物能夠有效地預防譫妄。王東信教授團隊的這項研究,揭示了應用藥物可預防老年患者的術後譫妄,為術後譫妄的預防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對日後指導手術患者的臨床醫療有重大意義。

【作者簡介】王東信,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麻醉科主任、重症醫學科主任。他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現北京大學醫學部),博士期間師從中國現代麻醉奠基人謝榮教授。曾於1997~1998年作為訪問學者赴法國南錫大學醫學院Brabois醫院學習。現為北京大學第一臨床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大學麻醉學系副主任、重症醫學系副主任。兼任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學會圍術期器官保護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老年人麻醉學組副組長等多個學術兼職,並擔任《中華麻醉學雜誌》《臨床麻醉學雜誌》Journal of Anesthesia and Perioperative Medicine等多個雜誌的編委及Chinese Medical Journal/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等多個期刊審稿人。承擔包括國家衛計委科研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大學臨床研究基金在內的多項研究基金。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參與編著相關專著10餘部。

作為謝榮教授的關門弟子,王東信教授師承前人衣缽又有所創新,在危重病人的麻醉與圍術期管理、圍術期器官保護、老年認知功能障礙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有著深厚的造詣和獨到的見解。

編輯:白楊


相關焦點

  • 趙佔正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在《柳葉刀》系列雜誌發表
    日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趙佔正教授團隊在著名醫學期刊《Lancet Global Health》(柳葉刀-全球健康 IF=21.597)雜誌發表題為:「Ethnic differences inmortality and hospital admission rates between Maori,Pacific,and European New Zealanders with type 2
  • 2017年北大醫學在世界頂級臨床科研雜誌上發表論文數量居全國高校...
    Lancet、JAMA、NEJM和BMJ是世界上公認的四大醫學頂級臨床科研雜誌。據統計,2017年北大醫學共在這四大醫學頂級臨床科研雜誌上發表文章26篇,第一/通訊文章17篇,以研究文章形式發表的第一/通訊文章數達全國總數的25%以上,居全國高校首位。
  •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申佔龍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Cell發表研究成果...
    Egen、Yu Xin科學家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Cell上以Article形式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Analyses Inform Mechanisms of Myeloid-Targeted Therapies in Colon Cancer的研究論文。
  • 北大第一醫院楊勇課題組成果在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上發表
    近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楊勇教授課題組與醫科院基礎所張學教授課題組合作,在遺傳性皮膚病的病因學研究方面再獲重要突破。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確定了純發-甲型外胚葉發育不良的致病基因為HOXC13,揭示了HOXC13基因在人類皮膚附屬器生長發育中的重要作用。
  • 王行環教授以共同通訊作者在《柳葉刀》發表重組新冠疫苗Ⅱ期臨床...
    新聞網訊(通訊員吳建元、王虎、陳博)新冠疫苗是世界之所盼,北京時間7月20日晚,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王行環教授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Lancet(《柳葉刀》)在線發表論文,揭示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共同參與的由陳薇團體領銜研發的重組新冠疫苗
  • 湘雅醫院皮膚科陳翔教授、劉洪教授團隊在《Cancer Cell》發表研究...
    湘雅醫院皮膚科黑素瘤團隊查房合影。紅網時刻3月17日訊(通訊員 羅聞)3月16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皮膚科、中南大學湘雅個體化腫瘤免疫治療臨床研究中心黑素瘤研究團隊在國際頂尖刊物《Cancer Cell》(影響因子23.9)上發表題為《ADORA1 inhibition promotes tumor immune evasion by regulating the ATF3-PD-L1 axis
  • ...學生成果在《Science》雜誌發表;湘雅醫院團隊Genome Medicine...
    湘雅八年制海外聯合培養項目學生成果在《Science》雜誌發表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張衛茹教授科研團隊成員、2011級臨床醫學八年制學生田雨子作為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以原創論著形式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影響因子:41.845)
  • ...黃曉軍團隊研究成果在美國癌症學會(AACR)《臨床腫瘤研究》上發表
    》,影響因子10.199)以論著形式發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黃曉軍教授團隊的「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第一次緩解期清髓單倍型造血幹細胞移植優於化療」的前瞻研究成果,為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第一次緩解期鞏固治療選擇提供了高級別循證醫學證據。
  • 郝永強教授團隊發表3D列印技術臨床轉化應用的最新研究成果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郝永強教授作為第一及通訊作者於2020年11月在《Engineering》雜誌(IF:6.495)「3D Printing Hip Prostheses Offer Accurate Reconstruction, Stable Fixation,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for Revision THA with Complex Acetabular
  • ...誠團隊研究登頂《柳葉刀腫瘤學》:原研藥阿帕替尼「解鎖」脊索瘤
    當地時間9月1日,腫瘤學頂級期刊《柳葉刀腫瘤學》(Lancet Oncology,IF=33.752)在線刊載了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海長徵醫院)肖建如教授、楊誠教授團隊的研究,首次探索了國產原研靶向藥阿帕替尼治療復發/難治性脊索瘤的療效和安全性。《腫瘤瞭望》採訪兩位研究PI,一起分享中國原研藥物研究的榮光,探究阿帕替尼如何延續復發/難治性脊索瘤患者的生存。
  • 湘雅八年制學生成果在《Science》雜誌發表;湘雅醫院團隊...
    湘雅八年制海外聯合培養項目學生成果在《Science》雜誌發表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張衛茹教授科研團隊成員、2011級臨床醫學八年制學生田雨子作為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以原創論著形式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影響因子:41.845)
  • 李昊委員團隊的研究成果發表在《Cancer Cell》
    徐匯區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外科李昊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李林團隊、耶魯大學吳殿青團隊開展的室管膜瘤的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11月12日《Cancer Cell》(IF:26.6)!意義重大本研究成果希望儘快投入臨床運用,讓許多仍處在無助中的患兒家庭看到希望。在兒童顱內室管膜瘤的臨床治療中,徐匯區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外科李昊教授腦腫瘤團隊的這一革命性的研究成果將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柳葉刀》子刊發表中國新冠疫苗臨床試驗進展
    新華社倫敦11月17日電(記者張家偉)中國團隊17日在英國期刊《柳葉刀·傳染病》上發表報告說,他們對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克爾來福開展的Ⅰ/Ⅱ期隨機雙盲對照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這一候選疫苗安全並能在健康志願者身上誘導產生免疫應答。
  • 南大一附院馮珍教授團隊在NNR雜誌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近日,南大一附院康復醫學科馮珍教授團隊在全球神經康復領域排名第一的期刊—NNR雜誌(Neurorehabilitation and Neural Repair)發表重要研究成果《Vagus Nerve Stimulation Attenuates Early Traumatic Brain Injury by Regulating
  • Science(IF=41.058) | 北醫三院付衛團隊、喬傑團隊和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湯富酬團隊合作發表結直腸癌最新研究成果
    付衛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胃腸道腫瘤的臨床治療和應用基礎研究。臨床治療方面,聚焦胃腸道腫瘤的微創治療;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對胃腸道腫瘤發展和轉移過程中的分子生物學機制進行了探索,尤其對胃腸道腫瘤的內部異致性開展了深入研究。
  • Blood雜誌發表北大人民醫院黃曉軍研究組新成果
    2015年6月18日,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黃曉軍教授團隊研究成果「急性髓系白血病第一次緩解期單倍體與同胞全合造血幹細胞移植療效對比」正式發表在血液學領域國際頂級學術期刊Blood雜誌(影響因子10.452)。
  • 國際頂級期刊《JCO》發表廣州醫生團隊8年研究成果
    由此,靶向-手術-靶向模式的研究就在吳一龍帶領下,劍指最麻煩最難對付的局部晚期突變型,探索在病人手術前以靶向治療替代化療,而且從一開始做的就是最精準的頭對頭比對試驗。「真是太難了!」吳一龍教授回憶,8年前全世界沒人做,到現在成果發表,他們依然是「全球唯一」。因為這樣的臨床研究,每個病例都牽涉肺內科、肺外科、放療科等,光是協調就成了大問題;更麻煩的是病例層層篩選挑戰性大。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肖海鵬教授臨床醫學教師團隊先進事跡材料
    團隊成員肖海鵬教授與王庭槐教授組織實施的「三早」教育改革,榮獲2005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團隊成員擅長雙語教學,長期以來堅持上講臺為本科生授課,常年承擔五年制、MBBS、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理論授課任務,有著非常豐富的授課經驗。
  • 韓磊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在《先進功能材料》發表
    韓磊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在《先進功能材料》發表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化學與藥學院韓磊教授課題組在納米酶生物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White Peroxidase-Mimicking Nanozymes: Colorimetric Pesticide
  • 《柳葉刀》子刊發表中國新冠疫苗克爾來福臨床試驗進展
    新華社倫敦11月17日電(記者張家偉)中國團隊17日在英國期刊《柳葉刀·傳染病》上發表報告說,他們對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克爾來福開展的Ⅰ/Ⅱ期隨機雙盲對照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這一候選疫苗安全並能在健康志願者身上誘導產生免疫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