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發現二維體系中的最高電導率

2020-12-03 上海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新聞3月19日電 (龔凡)「電子在納米結構中的傳輸是一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過程,而我們找出了一條綠色通道。」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這樣介紹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納米尺寸的導體中運動著的電子若找不到「寬敞」的通路,相互撞擊,四處「碰壁」,就會使導體發熱,產生能量損耗。尋找超高導電材料是解決此類問題的一把鑰匙。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教授課題組在砷化鈮納米帶中觀測到其表面態具有超高電導率,這也是目前二維體系中的最高電導率,其低電子散射機率的機制源自外爾半金屬特有的電子結構(即費米弧表面態)。

  3月18日,相關研究論文《外爾半金屬砷化鈮納米帶中的超高電導率》(Ultrahigh conductivity in Weyl semimetal NbAs nanobelts)以長文(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於《自然• 材料》(Nature Materials, DOI:10.1038/s41563-019-0320-9)。

  正如實心的管子不能通水,空心的管子允許水流過,如果材料中有大量可以參與導電的自由電子,則稱為導體。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面積的電子數量,決定了材料導電性的好壞。

  銅、金和銀是現行應用最廣泛的優良導體。其中,銅已經大規模用於電晶體的互連導線。但遺憾的是,當這些材料變得很薄,進入二維尺度時,電子的散射明顯增多,其運動方向容易發生大角度偏折,導電性將迅速變差。

  資訊時代,計算機和智能設備體積越來越小,同時信號傳輸量爆炸式增長,晶片中上千萬細如髮絲的電晶體互連導線「運送壓力」隨之加大,「電流從輸入端進入晶片時,相當於千軍萬馬從大草原一下子上了獨木橋,如果電子在獨木橋上有巨大耗散,晶片運行時就會劇烈發熱,影響運行狀態。」修發賢說,這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信息領域的進一步發展。

  不用「排隊」,也不會「擁擠」,有沒有一種辦法讓大量電子在這些納米級互連導線中順暢高速通行?「如果能構建一條『綠色通道』就好了!」

  一般來說,增加導電性無非有兩種辦法,一是把電子變多,二是讓電子跑得快些,然而,這兩者很難同時實現。但在外爾半金屬砷化鈮納米帶的表面,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修發賢課題組基於拓撲表面態(費米弧)的低散射率機制,實現了百倍於金屬銅薄膜和千倍於石墨烯的導電性,這是目前二維體系中最好的。

  砷化鈮其實是物理學家們的「老朋友」了,近幾年作為第一批發現的外爾半金屬被廣泛研究,但以往成果都止步於肉眼可見的高維度體材料,其低維狀態下的物理性質研究遲遲未有涉及。納米材料的製備是要過的第一道難關。

  「鈮的熔點很高,砷的熔點又特別低,要把這兩種材料融在一起非常難。」高溫加熱「蒸」不出來,半年後,修發賢他們改變「硬碰硬」的思路,用氯化鈮和氫氣的化學反應作為鈮的來源,再與砷結合。氣體流量有多大?溫度有多少?是不是需要催化劑?又經過一年多的反覆試驗,納米結構終於長出來了。

  寬約幾微米,長約幾十微米,厚度在納米級別,在指甲蓋大小的氧化矽襯底上,分布著百萬個比頭髮絲還要細的納米晶體。課題組從「0」到「1」製備出了高質量樣品,這本身已是一項創舉。

  《自然•材料》的審稿人對樣品質量給出了高度評價:「用於製備砷化鈮納米帶的方法是有趣的、創新的,這是拓撲材料領域的一項非常及時的工作。」「他們生長出了一些非常好的樣品。」

  在成功製備砷化鈮納米帶之後,修發賢團隊還不滿足,決意攀登更高的山峰:進一步觀察和發現材料特性。課題組發現,製備出的新材料有著驚人的高導電率,材料本身既具有很高濃度的電子又具備超高的遷移率。

  修發賢介紹,砷化鈮納米帶的高電導率要歸功於其表面與眾不同的電子結構—具有拓撲保護的表面態(費米弧),「拓撲保護的表面態的概念可以這樣理解,就像是家裡用的瓷碗外表面鍍了一層金,瓷碗本身不導電,但表面這一層金膜導電。更神奇的是,如果存在拓撲保護,這層金膜被磨掉之後,下面就會自動再出現一層金膜,重新形成導電層。這就是一種由物質本身的電子結構決定的拓撲表面態。」

  那麼如何得知這種表面態導致了高的電導率呢?課題組運用了測量低溫量子震蕩的測試方法,證明了來自費米弧表面態的電子貢獻了大部分的電導率,與低溫霍爾器件的測量方法相比對,可以獲取這些電子的濃度和遷移率。」修發賢接著說,「砷化鈮中的這種費米弧表面態具備低散射率的特性,即使在較高電子濃度的情況下,體系仍然保持低散射機率。這樣就能確保大部分電子都沿一個方向運動,讓電子傳輸的效率大大提高。」

  和常規的量子現象不同,費米弧這一特性即使在室溫仍然有效。這一發現為材料科學尋找高性能導體提供了一個可行思路。利用這種特殊的電子結構,可以在提高電子數量的同時,降低電子散射,從而實現優異的導電特性,這在降低電子器件能耗等方面有潛在應用。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為通訊作者,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博士生張成為第一作者,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本科生倪卓亮、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副研究員張警蕾、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博士生袁翔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由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南京大學、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昆士蘭大學、北京工業大學、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愛爾蘭三一學院等多家單位合作完成,其中南京大學萬賢綱教授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Sergey Savrasov教授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同時,第一作者張成在2019年美國物理年會報告相關工作時也獲得Ovshinsky Student Travel Awards,是今年來自中國單位唯一一名獲獎者。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陳靜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在二維超導天線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在二維層狀超導體二硒化鈮的非互易天線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11月6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基於二硒化鈮的超導非互易天線》(Nonreciprocal Superconducting NbSe2 Antenna)為題在線發表於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11,5634(2020))。
  • 復旦研製出二維體系中最高導電率新材料
    集微網消息(文/小北)3月19日,材料領域國際頂級期刊《自然·材料》,發表復旦大學修發賢團隊最新研究論文——《外爾半金屬砷化鈮納米帶中的超高電導率》。修發賢團隊新研製的砷化鈮納米帶材料,電導率是銅薄膜的一百倍,石墨烯的一千倍,製備出了二維體系中具有目前已知最高導電率的外爾半金屬材料——砷化鈮納米帶。
  • 中國科學家製備出新超導材料 擁有目前二維體系中最高電導率
    新華社上海3月25日電(記者吳振東)近日,復旦大學修發賢教授課題組成功製備出砷化鈮納米帶,並觀測到其表面態具有百倍於金屬銅薄膜和千倍於石墨烯的導電性,這是目前二維體系中的最高電導率。相關研究論文已在線發表於權威科學期刊《自然·材料》。
  • 填補世界級研究空白,復旦大學在二維超導天線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在二維層狀超導體二硒化鈮的非互易天線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有趣的是,通過輸運測量發現,在超導溫度以下,樣品的二倍頻磁阻等溫曲線呈現多峰的反對稱特點。通過進一步對不同電流下的二倍頻磁阻信號分析研究發現,這是由於對稱性破缺造成的可逆電磁手性效應,該效應對應的雙伽瑪值(反映電磁手性效應的強度參數)遠大於傳統非超導體系。
  • 復旦學者在三維空間中觀測到了量子霍爾效應,成果登《自然》
    北京時間12月18日0時,《自然》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了基於外爾軌道的三維量子霍爾效應。量子霍爾效應是20世紀以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1985年和199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便出自該領域。
  • 復旦大學研製出新型材料 電導率是石墨烯千倍
    目前最主要的導電材料是銅,隨著計算設備體積越來越小,當銅變得很薄,進入二維尺度時,電阻變大,導電性迅速變差,功耗大幅度增加,這也是制約晶片等集成電路技術進一步發展的重要瓶頸。
  • 物理學系晏湖根課題組揭示二維黑磷 「以少勝多」的紅外光吸收現象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晏湖根課題組首次在實驗上測定了少層黑磷的光吸收強度,發現激子吸收隨著層數的減少反而增大。物理學系博士後張國偉、博士生黃申洋分別為論文第一、第二作者,晏湖根教授和南方科技大學黃明遠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復旦大學和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支持。「由碳原子單層『一層一層』疊加起來的石墨是一種常見的材料,比如鉛筆芯就是由石墨做成的。如果我們把其中的『一層』單獨拿出來,就成為石墨烯,是實驗上發現的第一種二維材料。」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量子...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王靖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陳仙輝合作團隊首次通過實驗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MnBi2Te4)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研究將為未來本徵材料體系中拓撲物理的研究開闢新思路。
  • 量子霍爾效應是20世紀以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
    量子霍爾效應是20世紀以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 2018-12-18 16:06:57 來源:研之成理微信公眾號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觀測到了由外爾軌道形成的新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直接證據
  • 我國研發出最高電導率的外爾半金屬材料 電導率達石墨烯的一千倍
    3月19日,材料領域國際頂級期刊《自然·材料》發表了復旦大學修發賢團隊最新研究論文——《外爾半金屬砷化鈮納米帶中的超高電導率》。論文指出,復旦大學修發賢團隊已製備出二維體系中具有目前已知最高電導率的外爾半金屬材料-砷化鈮納米帶。
  • 復旦研製出超導材料,導電率高了,在室溫下仍有效
    3月19日,材料領域國際頂級刊物《自然.材料》發表了復旦大學修發賢教授團隊最新的研究論文。「外爾半金屬砷化鈮納米帶中的超高電導率」,製備出二維體系中具有目前已知最高導電率的外爾半金屬材料-砷化鈮納米帶。
  • 復旦研究團隊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四個諾貝爾獎曾與之直接相關
    幾十年前發現的量子霍爾效應仍然是凝聚態物理學中研究最多的現象之一,與拓撲相、強電子關聯和量子計算等研究領域相關。然而,科學家們對量子霍爾效應的研究仍停留於二維體系,從未涉足三維領域。近日,復旦大學物理系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上以《砷化鎘中基於外爾軌道的量子霍爾效應》為題,發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了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觀測到了由外爾軌道形成的新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直接證據,邁出了從二維到三維的關鍵一步。修發賢為通訊作者,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博士生張成,復旦校友、康奈爾大學博士後張億和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博士生袁翔為共同第一作者。
  • 復旦課題組在特定結構中首次觀測到量子霍爾效應
    2017年11月03日 17:00 來源:央廣網 編輯:廖志榮   央廣網上海11月2日消息(記者傅聞捷)近日,復旦大學物理系修發賢教授課題組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探測到由表面態費米弧和體態手性能級構成的一種新型電子迴旋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