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王傑課題組揭示層狀鈣鈦礦中晶格畸變競爭的新機制

2020-10-16 知社學術圈

鈣鈦礦材料具有優良的壓電、鐵電、光電等多場耦合特性,在能量轉換和信息存儲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在鈣鈦礦晶體中,不同晶格振動模式的軟化會形成各種不同的晶格畸變,其中包括鐵電極化、八面體旋轉等。不同晶格畸變之間存在著微妙的競爭和耦合,對材料的鐵電性、光電性、磁性等功能特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應變工程、界面工程、組分工程等手段改變晶格畸變之間的競爭和耦合關係,可以對材料的多場耦合特性進行有效地調控,甚至有可能得到全新的功能特性。與常規的ABX3型鈣鈦礦相比,A3B2X7型層狀鈣鈦礦具有非常規的低帶隙、負熱膨脹係數等新特性,最近受到人們極大的關注。層狀鈣鈦礦所表現出來的這些新特性一般與八面體旋轉受到抑制相關聯,因此揭示不同晶格畸變之間的競爭機制,不僅有重要的物理意義,而且可以為新型功能材料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


近日,浙江大學工程力學系王傑教授課題組與比利時列日大學Philippe Ghosez教授課題組合作,採用第一性原理計算,並結合價鍵理論分析和朗道能量模型,揭示了在Ruddlesden-Popper(RP) A3B2O7層狀鈣鈦礦中,氧八面體旋轉與Rumpling晶格畸變之間競爭的新機制。該研究發現,在RP結構鈣鈦礦層/巖鹽層界面處,存在較強的Rumpling晶格畸變,它會完全或部分抑制八面體旋轉,從而對材料的多鐵性、光電性、負熱膨脹等功能特性起著決定性作用。


此外,該研究基於現有實驗手段,提出了調控晶格競爭的多種方法,對於室溫多鐵性材料和負熱膨脹材料的設計、以及光電材料帶隙的調控等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相關工作以「Unraveling the suppression of oxygen octahedra rotations in A3B2O7 Ruddlesden-Popper compounds: engineering multiferroicity and beyond」為題,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浙江大學和列日大學聯合培養博士張亞君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浙江大學王傑教授和列日大學Philippe Ghosez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


圖文導讀



眾所周知,鈣鈦礦中八面體旋轉的出現是為了優化陰離子相對於陽離子的配位環境,從而達到最優的能量狀態,如圖1所示。而八面體旋轉的幅度取決於庫侖力與泡利斥力之間的平衡。基於第一性原理計算,並結合泡利準則和價鍵理論分析,該研究發現在層狀鈣鈦礦SrTb2Fe2O7中,界面Rumpling同樣可以優化陰離子與陽離子的相對位置,進而取代八面體旋轉的作用。在界面Rumpling存在的情況下,如果進一步出現八面體旋轉,會過度改變配位環境,增大原子間的泡利斥力,從而使體系的能量升高。因此界面Rumpling出現時,八面體旋轉會受到抑制,而且界面Rumpling越大,對八面體旋轉的抑制作用越強,如圖2(a)所示。

圖1. RP型化合物SrTb2Fe2O7中晶格畸變。(a)八面體旋轉晶格畸變; (b)八面體旋轉相關的局部氧原子位移模式;(c)Rumpling相關的局部原子位移模式;(d)Rumpling晶格畸變。


圖2.界面Rumpling對八面體旋轉的抑制。(a)不同Rumpling下結構能量隨八面體旋轉大小的變化;(b)不同Rumpling下巖鹽層Tb原子氧化態的變化。

氧八面體旋轉與Rumpling之間的競爭可以解釋為什麼多數RP型鐵電體屬於鹼土元素佔據巖鹽層A位的化合物。對於巖鹽層為鹼土元素的RP結構,其界面Rumpling的幅值遠遠小於巖鹽層A位和B位分別為稀土和磁性原子的RP化合物,如圖3(a)所示。小幅度的Rumpling不足以完全抑制八面體旋轉,因此八面體旋轉會存在於鹼土型RP層狀鈣鈦礦中,而且它會與極化耦合,產生非本徵鐵電性。基於八面體旋轉與Rumpling的競爭機制,以SrTb2Fe2O7為例,該研究還提出了四種調控晶格畸變競爭的方法,對八面體旋轉進行調控,從而得到了非本徵鐵電性,如圖3(b-e)所示,並設計了新的室溫多鐵性材料。


圖3.調控晶格畸變競爭的方法。(a)不同RP化合物Rumpling的幅值;(b)較小離子半徑的Ca代替鈣鈦礦層的Sr來減小容許因子;(c)置換巖鹽層Tb離子與鈣鈦礦層Sr離子來減弱Rumpling;(d)增加鈣鈦礦層厚減小巖鹽層比重;(e)在巖鹽層插入一層氟原子。


通過調控八面體旋轉來產生非本徵鐵電性具有普適性,不僅適用於氧化物RP層狀鈣鈦礦,同樣也適用於滷化物和硫化物RP層狀鈣鈦礦。此前,王傑教授課題組先後發現了滷化物Cs3Sn2I7[Phys. Rev. B 96, 144110(2017)] 和一些硫化物A3B2S7[J. Phys. Chem. Lett. 8, 5834 (2017)]基態結構中不存在八面體旋轉,因此二者都沒有鐵電性。然而,根據八面體旋轉與應變或壓力的耦合機制,他們提出了採用外延應變和與化學壓力相關的容許因子(tolerance factor),來調控八面體旋轉以及與之相關的鐵電極化和能帶結構,並設計了兩類具有鐵電性的鈣鈦礦光伏材料。


總結與展望



該項工作採用第一性原理計算,從原子尺度揭示了RP型A3B2O7層狀鈣鈦礦中氧八面體旋轉與界面晶格畸變之間競爭的新機制,解釋了層狀鈣鈦礦中八面體旋轉以及與之相關的非本徵鐵電性被抑制的原因,提出了四種不同的方法來恢復八面體旋轉和非本徵鐵電性,從而得到了新的室溫多鐵性材料。與此同時,八面體旋轉與界面晶格畸變之間的競爭,及其對材料性能的調控具有一定的普適意義,可以進一步用於調控其它RP型層狀鈣鈦礦的光電特性、負熱膨脹效應、室溫下強磁電耦合效應等,從而為新型功能材料的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

論文連結:

Yajun Zhang, Jie Wang*, and Philippe Ghosez*. Unraveling the suppression of oxygen octahedra rotations in A3B2O7 Ruddlesden-Popper compounds: Engineering multiferroicity and beyond.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20, 125: 157601.

https://journals.aps.org/prl/pdf/10.1103/PhysRevLett.125.157601

相關焦點

  • 純相二維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問世
    黃維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一工作基於離子液體調控分子間相互作用力,首次實現了有序取向的、結晶性能良好的二維純相鈣鈦礦薄膜,揭示了純相鈣鈦礦薄膜的形成機制、光學特徵、物相分布以及器件性能。近年來,二維層狀鈣鈦礦材料由於優越的穩定性和光電性能而成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熱點。
  • 我國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獲突破
    前不久,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在《自然·光子學》發文,報導了高效穩定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最新突破性進展。26歲的晁凌鋒是這一成果的第一作者之一。他告訴記者,要把陽光變成「陽光罐頭」,第一步是需要把陽光轉換成能夠儲存的狀態——電。
  • 科學家研製純相二維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黃維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一工作基於離子液體調控分子間相互作用力,首次實現了有序取向的、結晶性能良好的二維純相鈣鈦礦薄膜,揭示了純相鈣鈦礦薄膜的形成機制、光學特徵、物相分布以及器件性能。近年來,二維層狀鈣鈦礦材料由於優越的穩定性和光電性能而成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熱點。
  • 科學家研製純相二維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黃維、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教授陳永華和澳門大學應用物理與材料工程研究院教授邢貴川,首次報導了通過前驅體離子間配位作用、分子間相互作用調控獲得近單分散的鈣鈦礦前驅體膠束粒子中間相,通過溶劑揮發獲得不同量子阱寬度的純相二維鈣鈦礦薄膜。
  • 周歡萍課題組2019年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重要成果集錦!
    因此,在平面異質結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具有413 mV的最小電壓缺陷,實現了20.87%的認證效率。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DOI: 10.1038/s41467-019-09093-1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9-09093-1 4、Sol.
  • 化學學院彭海琳課題組成功解析超高遷移率層狀Bi
    此外,Bi2O2Se的Bi-O層和傳統鈣鈦礦氧化物有匹配的晶體結構,可以與超導、鐵磁、鐵電等多種功能氧化物形成異質結構,並表現出豐富的物理性質。材料的電子能帶結構決定了多種物理特性,特別是電子學和光學性質,而對其電子能帶結構進行解析有助於獲得與半導體器件應用相關的關鍵物理參量,指導優化器件性能。
  • 高效穩定的二維層狀鈣鈦礦來了!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商業化鋪路
    日前《自然—光子學》發表了一篇論文,介紹了科研團隊在高效穩定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方向的重要進展,這項研究由吉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的多位學者共同完成。陳永華告訴《中國科學報》,離子液體鈣鈦礦光伏技術具有效率高、穩定性好、易放大、一步成膜、環境友好等突出的優點,是極具潛力的新型光伏製備技術。這篇論文發表之後得到了學術界和產業界的高度關注。基於該項突破,陳永華和黃維團隊繼續採用離子液體MAAc作為溶劑,製備了高效穩定的二維層狀鈣鈦礦,成為離子液體應用在鈣鈦礦領域的又一突破。
  • 【科技前沿】周軍課題組揭示纖毛穩態調控的新機制
    ,並發現過高O-GlcNAc修飾所導致的纖毛缺陷可能是糖尿病併發症發生的一個新機制【2】。近日,周軍教授課題組在Protein & Cell在線發表題為O-GlcNAc transferase regulates centriole behavior and intraflagellar transport to promote ciliogenesis的論文,揭示了O-GlcNAc在纖毛穩態調控中的新機制【3】。
  • 基於純相二維Ruddlesden-Popper薄膜的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西工大新聞網11月8日電(柔軒)近年來,二維Ruddlesden-Popper層狀鈣鈦礦材料由於優越的穩定性和光電性能而成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熱點。目前,基於液相法製備的二維Ruddlesden-Popper層狀鈣鈦礦薄膜均由多相混合量子阱結構(multiple quantum wells, MQWs)組成,即目標量子阱結構與實際獲得的相結構有很大不同。儘管鈣鈦礦前驅體溶液是嚴格按照化學計量比的方式配置,也難以在沉積的過程中直接形成目標設計的純相量子阱薄膜。薄膜中夾雜的其他多相鈣鈦礦成分對鈣鈦礦器件的性能和穩定性都有極大的負面影響。
  • 藥學院唐海東課題組發文揭示樹突狀細胞PD-L1抑制T細胞活化的新機制
    清華新聞網10月6日電 近期,清華大學藥學院唐海東課題組針對樹突狀細胞的PD-L1分子削弱T細胞活化並調控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的應答開展研究並取得成果,成功揭示了樹突狀細胞上PD-L1分子在T細胞活化與腫瘤免疫治療中的關鍵作用。 近年來,腫瘤免疫療法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並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
  • 吳哲褒課題組揭示垂體瘤藥物治療耐藥的新機制
    原創 吳哲褒醫療組 瑞金神外醫哲褒揚今日(2020年6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外科吳哲褒教授課題組、上海生化與細胞研究所胡榮貴教授課題組合作揭示垂體腺瘤耐藥的全新機制—— KBTBD6/7介導多巴胺2型受體(DRD2)蛋白的泛素化降解調控垂體腺瘤對其治療的敏感性
  • Protein & Cell | 周軍課題組揭示纖毛穩態調控的新機制
    2018年11月,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周軍教授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上發表文章Ciliary defects caused by dysregulationof O-GlcNAc modific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diabetic complications,首次報導O-GlcNAc修飾這一細胞營養感受器與纖毛這一細胞天線之間的密切關係,並發現過高O-GlcNAc修飾所導致的纖毛缺陷可能是糖尿病併發症發生的一個新機制【2】。
  • 劉國生課題組揭示金屬調控氮自由基選擇性攫氫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劉國生課題組揭示金屬調控氮自由基選擇性攫氫新機制10月24日,這項重要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 碳氫鍵活化是有機化學的聖杯,而基於碳氫鍵活化的有機分子精準轉化則是聖杯中的明珠,一直備受合成化學家關注。自由基的氫原子轉移策略是實現碳氫鍵官能團化一種有效途徑,得到廣泛地研究。然而,為了實現有機分子的精準轉化,實現有機分子中碳氫鍵的自由基選擇性攫氫和控制攫氫後的碳自由基的不對稱轉化等兩個非常關鍵的科學問題亟待解決。
  • 化學學院彭海琳課題組成功解析超高遷移率層狀Bi2O2Se半導體的電子...
    此外,Bi2O2Se的Bi-O層和傳統鈣鈦礦氧化物有匹配的晶體結構,可以與超導、鐵磁、鐵電等多種功能氧化物形成異質結構,並表現出豐富的物理性質。材料的電子能帶結構決定了多種物理特性,特別是電子學和光學性質,而對其電子能帶結構進行解析有助於獲得與半導體器件應用相關的關鍵物理參量,指導優化器件性能。
  • 層狀鐵電體中非易失性電場可控的高效光電轉化
    近日,北京師範大學張金星課題組聯合清華大學南策文院士團隊、北京師範大學殷志平課題組、
  • 李君課題組發文揭示B肝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發病新機制
    針對東西方人群ACLF患者的不同臨床特徵,浙大一院李君教授課題組前期已聯合上海交大瑞金醫院、陸軍軍醫大學附屬西南醫院、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等十三家國內著名三甲醫院肝病中心開展了一項多中心、前瞻性、開放性大隊列研究,建立了適合B肝人群的HBV-ACLF診斷的中國標準(COSSH-ACLF),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胃腸肝病學雜誌Gut (2018;67:2181
  • 廣州健康院揭示造血幹細胞穩態調控的新機制
    近日,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王金勇課題組和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程輝/程濤課題組合作攻關,在造血幹細胞穩態調控領域研究取得新突破,最近在Haematologica(血液學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Loss of Nupr1 promotes engraftment by tuning the quiescence threshold of hematopoietic
  • 範衡宇課題組《科學》發文揭示維持女性生育能力新機制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範衡宇課題組最新的研究發現:一個叫CRL4的蛋白質複合體對維持卵子的活性至關重要,從分子機制上揭示了維持雌性生育能力、延緩女性更年期的新機制,為了解卵巢早衰、妊娠失敗等女性不孕不育疾病的病因提供了全新的認識。相關成果發表在12月20日最新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進展總結
    2.2  高穩定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由於鈣鈦礦中的有機金屬滷化物受溼度和光照的影響較大,在自然條件下易分解,會造成電池效率的快速衰減甚至失效。因此,為了實現生產具有成本效益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目標,製備高穩定性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也成為該領域未來的必然趨勢。為了解決鈣鈦礦型太陽能電池的穩定性問題,研究人員嘗試尋找其他合適的傳輸層材料來改善電池穩定性。
  • 武漢大學方國家課題組在全無機鈣鈦礦光伏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武漢大學物理學院方國家教授課題組與吳奕初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路新慧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全無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全無機鈣鈦礦CsPbX3 有優異的熱穩定性, 具有連續可調的寬帶隙(1.73〜2.3 eV),在半透明電池以及疊層太陽能電池等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潛力,吸引了廣泛的關注。但是,全無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相穩定性方面以及光電轉換效率方面仍面臨挑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與之匹配的空穴傳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