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琳教授課題組Angew:基於二維Bi2O2Se晶體的痕量氧傳感器

2020-07-25 研之成理


彭海琳教授課題組Angew:基於二維Bi2O2Se晶體的痕量氧傳感器

▲第一作者:許適溥,付會霞;通訊作者:彭海琳 通訊單位:北京大學

論文DOI:10.1002/anie.202006745

全文速覽

本工作將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Bi2O2Se晶體應用於亞ppm範圍痕量氧的高選擇性和高穩定性的室溫檢測。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原位X射線光電子能譜技術(原位XPS)、以及霍爾器件的表徵,並結合第一性原理的計算,闡明了二維Bi2O2Se對痕量氧高性能檢測的機制。研究發現,二維Bi2O2Se表面暴露於氧時,形成高比表面積的非晶Se重構原子層,可有效吸附氧,二維Bi2O2Se半導體的遷移率和費米能級得以有效調製而改變其電導率;此外,二維Bi2O2Se陣列式氧傳感器具有增強的信噪比,可實現低於0.25 ppm濃度氧的檢測。

背景介紹

A. 痕量氧傳感的發展趨勢

當前,痕量氧傳感在生物檢測、能源、化工、智能製造等眾多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商用的電化學型氧傳感器利用氧氣在隔膜材料兩側產生的濃差電動勢輸出信號,其構型複雜,難以微型化。相較而言,電阻型氧傳感器的核心結構是一個由傳感材料構成的兩端電阻,結構大大簡化,十分有利於集成化應用。二維材料因其巨大的比表面積和較高的遷移率,可以進一步增強電阻型氧傳感器的性能。當前已有文獻報導二維MoS2具有較好的氧傳感能力,可以實現對濃度為10 %左右氧氣的探測。但是,對痕量氧(ppm級)的檢測目前仍然是一個重大挑戰,其主要原因是MoS2這類材料的表面的活性位點很少,對痕量氧氣的吸附能力不足。為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從材料本身的原子和能帶結構出發,設計和製備具有豐富活性位點的二維材料基氧傳感器。


B. 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材料—Bi2O2Se的引入

2017年,北京大學彭海琳課題組首次報導了具有高遷移率的二維Bi2O2Se晶體。不同於多數二維材料,二維Bi2O2Se的層狀結構由[Se]n2n- 和 [Bi2O2]n2n+離子層構成。基於晶圓級的高質量二維Bi2O2Se生長技術,該課題組已將這種材料成功應用到各種高速低功耗電子器件和量子輸運器件中,取得了優異的器件性能(Nat. Nanotech. 2017, 12, 530; Nano Lett. 2017, 17, 3021; Adv. Mater. 2017, 29, 1704060; Nat. Commun. 2018, 9, 3311; Sci. Adv. 2018, 4, eaat8355; Nano Lett. 2019, 19, 2148; Adv. Mater. 2019, 31, 1901964; J. Am. Chem. Soc. 2020, 142, 2726)。二維Bi2O2Se材料獨特的晶體結構,超高的遷移率(2000 cm2V-1s-1以上)和合適的帶隙(0.8 eV)使其成為潛在的高靈敏度氧傳感材料。


研究的核心問題:對Bi2O2Se表界面進行調控,使其產生更多的吸附活性位點,達到ppm級的氧氣檢測靈敏度。

研究出發點

本研究從二維Bi2O2Se晶體的表界面結構設計和能帶工程的角度出發,旨在實現亞ppm範圍痕量氧的高性能室溫檢測。在表界面結構設計方面,作者證明了Bi2O2Se表面的Se空位能在吸附氧分子後引起表面原子層的重構,使材料表面生成具有高比表面積的非晶Se層。這一Se層具有非常豐富的活性位點,能高效吸附氧分子;在能帶工程方面,作者製備了n型的半導體Bi2O2Se,其導帶底要高於氧分子的LUMO軌道,這一能級關係會導致Bi2O2Se吸附氧分子後載流子濃度顯著下降,使得電阻顯著增加。結合二維Bi2O2Se的高比表面積,有望實現對ppm級痕量氧的檢測。

圖文解析

4.、材料表徵與1理論計算

首先,作者對Bi2O2Se表面Se層的氧吸附行為進行了表徵,然後通過理論計算進行了驗證和解釋(圖一)。在氧吸附表徵中,作者先利用STM掃描了新鮮解離的Bi2O2Se,得到了Bi2O2Se表面的原子像,發現其具有大量二聚的Se空位。接下來,作者在腔體中引入非常少量的氧分子,發現Se空位作為活性位點開始對氧分子進行吸附。隨著引入的氧分子量的增加,Bi2O2Se的表面開始發生重構,形成具有高比表面積的Se非晶層。理論計算的結果表明,Se層的重構是由於吸附分子與Se原子的強相互作用形成。在原位的XPS測試中,具有非晶Se層的Bi2O2Se在環境的氧氣濃度只有大約4.0 × 10-11 mol/L時依然可以有效吸附氧分子。這意味著Bi2O2Se可能對氧氣非常敏感。

彭海琳教授課題組Angew:基於二維Bi2O2Se晶體的痕量氧傳感器

▲Figure 1. Oxygen adsorption on the surface of layered Bi2O2Se. a-c) STM images showing the fresh Bi2O2Se surface containing the Se termination and the Se vacancy after cleavage (a), the surface with little oxygen adsorbed (b), and that adsorbed by lots of oxygen (c). Note that the Se layer turns amorphous for more oxygen adsorbed. d-i) Top views (d-f) and side views (g-i) of atomic structural models for cleaved Bi2O2Se slab (d, g) and different representative O2 adsorption configurations (e, h; f, i). Purple, orange and red balls in structural models represent Bi, Se and O atoms from Bi2O2Se slab, respectively. Green balls serve as adsorbed oxygen molecules. The cleaved Bi2O2Se is terminated by alternate Se and Se vacancy dimers as (a). Single/five oxygen molecules per unit cell are put on Bi2O2Se surface to simulate the few and lots of oxygen introduced, respectively. j) O 1s spectra of the lattice and the adsorbed O under different O2 pressures at room temperature by APXPS measurement.


4.2、器件性能測試

A. 氧傳感機理闡述

在加工成氧傳感器之前,作者先測試了氧氣對Bi2O2Se器件電學特性的調製作用。作者製備了Bi2O2Se霍爾器件,並利用PPMS平臺測試了材料曝露氧氣後電阻、遷移率、載流子濃度的變化。圖二顯示,器件在曝露氧氣後,電阻有了明顯的上升。遷移率和載流子濃度的測試表明,器件電阻顯著上升的原因是Bi2O2Se表面吸附了氧分子後遷移率和載流子濃度同時下降。這一現象可歸結為:氧分子捕獲Bi2O2Se的電子,導致Bi2O2Se載流子濃度的下降;同時,表面吸附的氧分子也會成為散射中心,降低了材料的遷移率。

彭海琳教授課題組Angew:基於二維Bi2O2Se晶體的痕量氧傳感器

▲Figure 2. a) Photograph of a typical Hall-bar device of 2D Bi2O2Se. b) The plot showing the resistance variation of Bi2O2Se after exposure to ~ 21 % O2 in air from the vacuum. c) The reduction in the carrier density/mobility of Bi2O2Se as the function of oxygen exposed time. d) Schematic diagram illustrating that the Bi2O2Se Fermi level Ef1 shifts to Ef2 due to oxygen exposed. (Efi: the intrinsic Fermi level; CB: conduction band; VB: valence band).


B. 氧傳感性能測試

在氧傳感性能測試中,作者主要測試了Bi2O2Se傳感器在室溫下對氧氣的靈敏度。為進一步增強性能,作者製備了叉指電極結構的Bi2O2Se傳感器。圖三顯示了該Bi2O2Se器件對低至0.25 ppm,高至400 ppm的氧氣均有很好的響應。這一指標優於已知的所有電阻型氧傳感器,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ppm級氧氣傳感(接近ppb級)。除了對器件靈敏度的測試,作者還檢驗了器件的穩定性、選擇性等器件性能指標。在器件穩定性的測試中,保存一個月以上的器件依然顯示了很好的靈敏度;氣體選擇性的測試中,Bi2O2Se傳感器展現出對氧氣的高度專一性。

彭海琳教授課題組Angew:基於二維Bi2O2Se晶體的痕量氧傳感器

▲Figure 3. Oxygen detection of 2D Bi2O2Se sensors. a) Schematic presenting 2D Bi2O2Se sensor and its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image of selected area marked by a red rectangle (scale bar: 1 μm). b) Dynamic responses of 2D Bi2O2Se to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oxygen. The sample possesses 0.25 ppm of minimum detec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c) Comparison between 2D Bi2O2Se oxygen sensor and other typical oxygen sensors subjected to minimum detection and working temperature (CNT: carbon nanotube). d) Stability test of 2D Bi2O2Se sensor. e) Selectivity test of 2D Bi2O2Se sensor.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target gases is ~3 ppm.


C. 氧傳感器件的集成

為進一步展示Bi2O2Se傳感器在集成化方面的潛力,作者對比了單個Bi2O2Se傳感器與Bi2O2Se傳感器陣列對痕量氧氣的檢測能力(圖四)。結果顯示,陣列器件顯示了很高的信噪比,而檢測極限也有了提升,達到比0.25 ppm更低的檢測下限。這意味Bi2O2Se傳感器具有優秀的集成化潛力。

彭海琳教授課題組Angew:基於二維Bi2O2Se晶體的痕量氧傳感器

▲Figure 4. Integration of 2D Bi2O2Se sensors for trace oxygen detection. a) Schematic showing arrayed sensors integrated in the form of the parallel (I) and the individual (II). b) Optical photograph of the sensor array. Scale bar: 30 μm. c, d) Current variati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dI/dt of the connect forms I and II for the change of oxygen concentration, respectively.

總結與展望

作者在此研究工作中利用二維Bi2O2Se材料實現了對痕量氧(0.25 ppm或更低)的檢測。所製得的器件在傳感器的靈敏度、穩定性、氣體選擇性和可重複性等多項指標中都具有很好的表現。作者通過STM、原位XPS和理論計算證明:這一系列高性能的指標得益於Bi2O2Se材料表面因為重構形成的高比表面積的Se層。這一工作清晰地闡明了Bi2O2Se表面結構與氧傳感性能之間的構效關係,不僅促進了二維材料在氣體傳感領域的集成化應用,也為從原子結構出發設計高性能氧傳感器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工作的通訊作者是北京大學彭海琳教授,共同第一作者為北京大學博雅博士後許適溥和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付會霞博士,該工作的主要合作者還包括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顏丙海教授、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江穎教授、牛津大學的陳宇林教授、上海科技大學的柳仲楷教授和劉志教授。該研究工作獲得了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分子科學國家實驗室、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北京大學博雅博士後等項目的支持。


謹以此文熱烈祝賀唐有祺先生百年華誕!

相關焦點

  • 化學學院彭海琳課題組成功解析超高遷移率層狀Bi2O2Se半導體的電子...
    然而,現有被廣泛研究的二維材料在具有其固有優勢的同時也有著難以克服的缺點。比如石墨烯沒有帶隙、過渡金屬硫化k物遷移率偏低、黑磷在環境中不穩定。因此,尋找並製備同時具有高遷移率、合適帶隙及環境穩定性的二維材料,一直是重大挑戰。
  • 散射機制調控實現二維Bi2O2Se高效熱電轉換
    針對該問題,新加坡科技局材料工程研究院吳靖研究員與東南大學倪振華教授,呂俊鵬教授課題組合作,發現在基於二維Bi2O2Se的場效應電晶體中施加門電壓可以調控極化光學聲子散射到壓電散射的轉變,實現了塞貝克係數與電導率的去耦合,達到了寬溫度範圍的高熱
  • 化學學院彭海琳課題組成功解析超高遷移率層狀Bi
    然而,現有被廣泛研究的二維材料在具有其固有優勢的同時也有著難以克服的缺點。比如石墨烯沒有帶隙、過渡金屬硫化k物遷移率偏低、黑磷在環境中不穩定。因此,尋找並製備同時具有高遷移率、合適帶隙及環境穩定性的二維材料,一直是重大挑戰。
  • 二維Bi2O2Se納米片中遷移率漲落調控的線性正磁阻
    過去的幾十年中,在包括零帶隙半導體在內的一些系統中觀察到了線性磁阻(LMR)現象,即阻值隨磁場的增加而線性增加的情況,例如Ag2±δSe,Ag2±δTe,InSb,多層石墨烯,拓撲絕緣體和Dirac材料Cd3As2。基於此,研究者們提出了Parish-Littlewood模型(PL模型或經典模型)和量子磁阻模型。
  • 進展|基於Bi2O2Se的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Bi2O2Se是這一領域內最近受到關注的一種材料,它具有空氣中穩定、遷移率高、能隙適中(~0.8 eV)、自旋軌道耦合強等優點。目前,大面積的單層和多層Bi2O2Se薄膜已經被成功合成,且在場效應管、光電電晶體等電子學和光電子器件中顯示出優越特性。然而,Bi2O2Se還存在著一維納米線形態。相比於二維薄膜形態,納米線形態由於具有大的表面體積比,將可能展現出更奇特的性質。
  • 北大課題組在推動二維集成電路發展領域有新突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記者今天從北京大學獲悉,近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彭海琳教授課題組首次報導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表面氧化成高κ柵介質並應用於高性能場效應電晶體器件和邏輯門電路,該研究工作突破了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這一瓶頸,有望推動二維集成電路的發展。
  • 北大課題組:高性能二維半導體新材料展現出優異性能
    然而,現有二維材料體系(石墨烯、拓撲絕緣體、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黑磷等)無法同時滿足超高遷移率、合適帶隙、環境穩定和可批量製備的現實要求,開發符合要求的高性能二維半導體新材料體系迫在眉睫。  近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彭海琳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發現一類同時具有超高電子遷移率、合適帶隙、環境穩定和可批量製備特點的全新二維半導體(硒氧化鉍,Bi2O2Se),在場效應電晶體器件和量子輸運方面展現出優異性能。
  • 化學學院劉忠範、彭海琳課題組在Chem. Rev.和Adv. Mater.發文介紹...
    石墨烯是具有獨特的二維蜂窩狀晶體結構的新型納米碳材料,其電學、熱學、光學和力學等性能非常優異,在高端電子和光電子器件、能源轉化與存儲、複合材料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近十年來,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劉忠範院士課題組和彭海琳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的化學氣相沉積製備和應用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 Advanced Materials報導王琳教授課題組二維材料能帶工程新成果
    西工大新聞網3月25日電(王琳教授課題組)近年來,探索二維材料的新類型及將它們自由組合成二維範德華爾斯異質結,極大地促進了新奇基礎物理現象的湧現和超薄型微納器件的優化。然而,有限種類的二維半導體(如過渡金屬硫化物和黑磷大多是窄帶隙半導體)嚴重限制了不同類型異質結的靈活設計及其光電特性研究。
  • 湖南大學段曦東教授課題組JACS:層數可控的二維材料NiTe2的製備
    來源 | 湖南大學 編輯 | 化學加導讀近日,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段曦東教授課題組在在二維材料層數連續大面積調控以及層數依賴的性能調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跳轉閱讀被譽為漢化版SciFinder,非蘋果手機可保存到手機桌面自從2004年石墨烯被英國科學家Geim等人製備出來以後,二維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TMDCs)由於其層數可控的性質引起了科學家們的研究熱潮。很多基於層數依賴二維納米材料的光電特性或者光電器件應用工作陸續被報導。原子級厚度二維材料有望在未來的電學器件,光電器件以及集成電路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 天津大學課題組:大尺寸二維單晶材料在銅基底上的可控成長
    胡文平教授課題組簡介,2015年在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師從劉雲圻院士和於貴研究員,隨後相繼在新加坡國立大學Loh Kain Ping教授和新加坡科技大學Yang Hui Ying教授課題組開展博士後研究,於2019年9月加入天津大學理學院分子光電科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帶頭人:胡文平教授)。
  • 顧浩等:基於螢光法的溶解氧傳感器研製及試驗(2020年第2期)
    基於螢光法的溶解氧傳感器研製及試驗[J]. 智慧農業(中英文), 2020, 2 (2): 48-58.GU Hao, WANG Zhiqiang, WU Hao, JIANG Yongnian, GUO Ya.
  • 中國科大在黑磷低維原子晶體中實現高遷移率二維電子氣
    原標題:中國科大在黑磷低維原子晶體中實現高遷移率二維電子氣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仙輝課題組與復旦大學教授張遠波課題組合作,繼去年首次製備出二維黑磷場效應電晶體之後,再次在薄層黑磷晶體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成功在這一體系中實現高遷移率二維電子氣。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5月18日的《自然·納米科技》上。
  • 樓雄文教授課題組:金屬原子摻雜的Co3O4多層納米片用於電催化產氧
    >來源丨二維材料前沿 ← 關注TA電催化基於多層結構和雜原子摻雜的非貴金屬氧化材料對於高效低成本電化學分解水系統具有重要影響。基於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樓雄文教授課題組研究報導了13種不同金屬原子摻雜的超薄Co3O4納米片合成的空心納米片。這個合成材料包含共腐蝕-配位-重組的方法源於咪唑框架67(ZIF-67)納米片,通過路易斯酸蝕刻和金屬物質配位形成獨特交叉通道。
  • 應變光電子學:基於二維材料的光電探測器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撰稿 | Christian(西湖大學 博士)近日,喬治華盛頓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Volker Sorger教授團隊首次展示了一種基於對覆蓋在矽光子波導上的碲化鉬(MoTe2:一種二維半導體材料)進行應變工程的光電探測技術
  • 廈門大學徐俊&南洋理工劉彬課題組Angew無定形CoFe氧化物@二維黑磷...
    成果簡介近日,廈門大學徐俊課題組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劉彬課題組合作,通過在二維(2D)黑磷(BP)納米片上生長無定形過渡金屬(鈷和鐵)氧化物,設計出了一種雙功能電解水催化劑(CoFeO@BP),該催化劑能夠在鹼性電解液中高效催化析氫(HER) 和析氧(OER)。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在二維超導天線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在二維層狀超導體二硒化鈮的非互易天線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11月6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基於二硒化鈮的超導非互易天線》(Nonreciprocal Superconducting NbSe2 Antenna)為題在線發表於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11,5634(2020))。
  • 中國科大製備出二維黑磷場效應電晶體
    近日,我校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室實驗室和物理學院陳仙輝教授課題組在二維類石墨烯場效應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組與復旦大學張遠波教授、封東來教授和吳驊教授課題組通力合作,成功製備出具有幾個納米厚度的二維黑磷場效應電晶體。
  • 封面 | 基於鈮酸鋰光子晶體微腔的全光邏輯門和半加器
    光子晶體中的缺陷波導具有尺寸小、控光能力強的特性,使其成為設計小型化光邏輯門的關鍵方法。到目前為止,全光邏輯門大多是在矽基光子晶體材料上設計和集成的。然而,矽的雙光子吸收和三階非線性效應會引起非線性損耗和信號串擾,導致矽邏輯門的消光比較低。鈮酸鋰具有獨特的電光、聲光、壓電等物理特性,是未來開發集成光子晶片的理想材料。
  • 二維GeSe2面內各向異性及短波偏振光探測研究
    近期,幾種其它面內各向異性二維材料(如ReS2、ReSe2;SnS、GeSe等)也被相繼報導。此類材料獨特的面內各向異性使其區別於以往的石墨烯、MoS2等面內各向同性二維材料,表現出特殊的電學、光學、機械和熱學性能,並被成功應用於集成電路中的反相器、基於晶向的二極體、人造突觸和偏振光光電探測器等器件中。其中,偏振光探測由於在通信中的重要地位,被認為是近年來非常有發展潛力的一個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