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碳化矽IGBT器件,首次成功實現導通電流密度突破50A/cm2

2020-11-30 電子發燒友

新型碳化矽IGBT器件,首次成功實現導通電流密度突破50A/cm2

悅智網 發表於 2020-01-23 17:05:00

幾十年前,在功率半導體器件領域,半導體矽材料一直「獨唱主角」,矽基超大規模集成技術對矽功率器件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然而,隨著功率領域對小型化、高頻、高溫、高壓和抗輻照特性的迫切需求,矽基功率器件達到了理論極限,第二代半導體材料砷化鎵(GaAs),以及以碳化矽(SiC)半導體材料和氮化鎵(GaN)、氮化鋁(AlN)、氧化鋅(ZnO)、金剛石等寬禁帶半導體材料(禁帶寬度大於3.2eV)等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紛紛登上半導體的舞臺。

與第一代半導體材料矽和第二代半導體材料砷化鎵相比,碳化矽材料具有帶隙寬(矽的2.9倍)、臨界擊穿電場高(矽的10倍)、熱導率高(矽的3.3倍)、載流子飽和漂移速度高(矽的1.9倍)和極佳的化學穩定性和熱穩定性等特點,是製造新一代高溫、大功率、電力電子和光電子器件的理想材料。在相同擊穿電壓的情況下,碳化矽基功率器件的導通電阻只有矽器件的1/200,極大地降低了變換器的導通損耗。據統計,若全國使用全碳化矽電力電子器件進行電能傳輸,每年可節省的電量相當於2個三峽水電站的發電量。根據美國科銳公司的研究,如果在全球範圍內廣泛使用碳化矽功率器件,每年節能將達到350億美元。因此,碳化矽基功率器件將能夠大大降低能耗,滿足未來電力系統對電力電子器件耐高壓、低功耗的需求。

隨著碳化矽襯底、外延生長和工藝技術的不斷進展,中等阻斷電壓(600~1 700V)的碳化矽肖特基勢壘二極體(SBD)和功率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MOSFET)已經逐步實現商業化。然而,人們對材料特性、材料缺陷對碳化矽功率器件性能以及可靠性的影響機制仍然缺乏足夠的了解,尤其是針對10kV以上的大容量碳化矽功率器件,通常需要碳化矽厚膜外延材料。高厚度、低缺陷的高質量碳化矽同質異型外延直接決定了碳化矽基電力電子器件性能的優劣。其次,碳化矽基絕緣柵雙極電晶體(IGBT)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載流子遷移率低(10cm2/Vs),只有碳化矽基MOSFET器件的1/10,比碳化矽體材料(1000cm2/Vs)低兩個數量級。載流子遷移率的高低決定著半導體器件的電導率與工作頻率,影響著器件的開關損耗和工作效率。

當前,碳化矽基功率器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現有的碳化矽基肖特基二極體,MOSFET等器件並不能有效地滿足實際應用需要,對IGBT器件的需求日益迫切,必須突破碳化矽基IGBT研究中的瓶頸問題,增加器件耐壓強度,提高溝道遷移率。針對這些核心技術難題,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從決定碳化矽基IGBT載流子遷移率的最基本科學規律入手,揭示載流子輸運機理、能帶結構對準,生長出高質量碳化矽厚膜外延材料和低界面態柵介質層材料,研究與調控材料界面和表面,最終研製出具有高載流子遷移率和高阻斷電壓的碳化矽 IGBT器件。

實現高溫度、低缺陷碳化矽外延生長與原位摻雜技術

碳化矽厚外延的生長是高壓大容量IGBT器件研製的基礎之一,厚外延層、低背景載流子濃度是碳化矽器件耐擊穿的保證。為此,研究團隊對快速外延生長條件下的溫場和流場分布進行了研究,建立了碳化矽生長速率與工藝條件的內在聯繫,採用熱壁CVD反應生長室,提高碳化矽 CVD系統溫度場的均勻性;同時採用的低壓化學氣相沉積的方法可以調節反應氣體的流量、改變生長溫度等,進而增加碳化矽外延的生長速率,並保證恆定的碳與矽比例,使碳化矽外延在快速生長的同時,成分保持恆定。

最終,研究團隊在中國率先達到碳化矽外延生長速率超過80微米/小時以上的目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通過調節生長條件,碳化矽超厚外延層缺陷密度大大降低,結晶質量高並且無其他晶型,表面粗糙度達到1nm以下。此外,研究團隊通過降低背景載流子濃度,實現了高壓大容量功率器件用低背景載流子濃度的碳化矽厚外延生長。

中國首次研製出10kV p溝道50A/cm2 碳化矽 IGBT器件

熱生長二氧化矽是碳化矽基IGBT柵介質材料的首選,而二氧化矽與碳化矽界面的缺陷對IGBT器件的載流子遷移率、正嚮導通電阻等性能參數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為了提高碳化矽 IGBT的導通特性,研究團隊通過介質鈍化技術,有效降低二氧化矽與碳化矽的界面缺陷密度,提高了MOS界面溝道遷移率。同時,針對製備IGBT所需要的多次離子注入,研究團隊通過調整高溫退火過程中溫度、時間、升降溫速率及氛圍等工藝參數對雜質激活和晶格恢復,優化工藝條件,為IGBT器件製備奠定基礎。

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調整元胞布局結構,成功實現導通電流密度突破 50A/cm2 ,這在國內尚屬首次。在功率密度為300W/cm2的封裝極限下,研究團隊採用六角形元胞將碳化矽 IGBT的導通電流密度提升至接近40A/cm2,微分比導通電阻提升至56.92 mΩ•cm2,相比於同等阻斷電壓的碳化矽 MOSFET器件,碳化矽 IGBT漂移層具有載流子注入增強效應,因而導通性能大大提升,這極大地降低了高壓電力電子功率變換器的導通損耗。研究團隊所研製的條形元胞和六角形元胞IGBT器件均超過碳化矽材料單極型極限,性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這再一次表明:通過減少碳化矽厚膜外延層中的缺陷密度,尤其是深能級缺陷密度,減少MOS結構界面態和表面態,提高碳化矽快速外延生長技術,可以大幅提高碳化矽 IGBT器件的導通能力。

新型碳化矽超高壓器件終端技術

在碳化矽 IGBT的研製過程中,離子注入摻雜工藝在器件外圍形成球面結和柱面結,因此需要設計有效的終端結構來提高高壓碳化矽器件的擊穿能力。常用於碳化矽終端技術的結構包括結終端擴展(JTE)、場限環(GR)、場板等。研究團隊利用階梯空間調製結終端擴展(SSM-JTE)終端結構有效提高了器件阻斷電壓對摻雜濃度的容忍範圍,大大減小了10kV情況下器件的漏電流,碳化矽 IGBT 10 kV時漏電流僅為10nA。科研團隊所研製的大容量碳化矽 IGBT器件可應用於新一代智能電網領域,進一步優化電力分配系統,使電網的效率更高、切換更快,特別是遠距離輸電線路。使用該種碳化矽器件可將功耗降低一半,由此將減少電力裝備熱量,從而大幅度降低電力變換器的體積和重量,這對於工作溫度可達200℃的電力系統是相當有益的。據報導,2010年世界平均電能消耗與總能源消耗的比率約為20%,並且在近幾年該比率迅速增加。而調節電能離不開功率半導體器件,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將在高效節能方面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接下來,研究團隊將繼續深化研究,為全面提升我國全控型電力電子器件的原始創新能力提供科研助力,進而增強我國在這一戰略性領域中的國際競爭力。

責任編輯:gt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碳化矽電力電子器件的發展現狀分析
    襯底減薄技術能夠有效地減小低壓SiC肖特基二極體的導通電阻,增強器件浪湧電流能力,減小器件熱阻。Infineon公司於2012年9月發布第五代SiC SBD產品,首次採用襯底減薄技術。但是增強型器件往往是在犧牲一定的正嚮導通電阻特性的情況下形成的,因此常通型(耗盡型)JFET更容易實現更高功率密度和電流能力,而耗盡型JFET器件可以通過級聯的方法實現常斷型工作狀態。級聯的方法是通過串聯一個低壓的Si基MOSFET來實現。級聯後的JFET器件的驅動電路與通用的矽基器件驅動電路自然兼容。級聯的結構非常適用於在高壓高功率場合替代原有的矽IGBT器件,並且直接迴避了驅動電路的兼容問題。
  • 碳化矽MOSFET器件的特性優勢與發展瓶頸!
    IGBT通過電導率調製,向漂移層內注入作為少數載流子的空穴,因此導通電阻比MOSFET還要小,但是同時由於少數載流子的積聚,在關斷時會產生尾電流,從而造成極大的開關損耗。 SiC器件漂移層的阻抗比Si器件低,不需要進行電導率調製就能夠以高頻器件結構的MOSFET實現高耐壓和低阻抗。
  • 碳化矽器件的分類及典型應用
    2.技術優勢   碳化矽半導體的優異性能使得基於碳化矽的電力電子器件與矽器件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的優點:   (1)具有更低的導通電阻。在低擊穿電壓(約50V)下,碳化矽器件的比導通電阻僅有1.12uΩ,是矽同類器件的約1/100。在高擊穿電壓(約5kV)下,比導通電阻提高到25.9mΩ,卻是矽同類器件的約1/300。
  • 碳化矽(SiC)功率器件或在電動汽車領域一決勝負
    SiC器件的供應商包括Fuji、英飛凌、Littelfuse、三菱、安森半導體、意法半導體、Rohm、東芝和Wolfspeed(Wolfspeed是Cree的一部分),X-Fab是SiC的唯一代工廠商。碳化矽功率器件的電氣性能優勢:1. 耐壓高:臨界擊穿電場高達2MV/cm(4H-SiC),因此具有更高的耐壓能力(10倍於Si)。2.
  • 廈門芯光潤澤新型碳化矽MOSFET器件
    【嘉德點評】廈門芯光潤澤的該項專利提出的碳化矽MOSFET器件在提升器件續流能力的同時,還可防止肖特基接觸區在器件工作於高壓阻斷模式時洩漏電流過大的問題。
  • 淺談矽IGBT與碳化矽MOSFET驅動的區別
    在高壓大電流條件下進行開關動作時,器件開關會產生高dv/dt及di/dt,對驅動器電路產生影響,提高驅動電路的抗幹擾能力對系統可靠運行至關重要,可通過以下方式實現:- 輸入電源加入共模扼流圈及濾波電感,減小驅動器EMI對低壓電源的幹擾;- 次邊電源整流部分加入低通濾波器,降低驅動器對高壓側的幹擾;- 採用共模抗擾能力達到100kV/μs的隔離晶片進行信號傳輸
  • igbt的使用方法
    GTR飽和壓降低,載流密度大,但驅動電流較大;MOSFET驅動功率很小,開關速度快,但導通壓降大,載流密度小。IGBT綜合了以上兩種器件的優點,驅動功率小而飽和壓降低。非常適合應用於直流電壓為600V及以上的變流系統如交流電機、變頻器、開關電源、照明電路、牽引傳動等領域。
  • 碳化矽MOSFET性能的優勢與技術的難點
    SiC器件的結構和特徵 Si材料中,越是高耐壓器件其單位面積的導通電阻就越大(通常以耐壓值的大概2-2.5次方的比例增加),因此600V以上的電壓中主要採用IGBT(絕緣柵極雙極型電晶體)。IGBT通過電導率調製,向漂移層內注入作為少數載流子的空穴,因此導通電阻比MOSFET還要小,但是同時由於少數載流子的積聚,在關斷時會產生尾電流,從而造成極大的開關損耗。
  • MOS管,IGBT,以及三極體他們有什麼區別?正向單流柵極IGBT驅動電路...
    目前igbt技術主要是歐美和日本壟斷,國內最近2年也幾個公司研究工藝,但目前都不算成熟,所以igbt基本都是進口。igbt的製造成本比mos高很多,主要是多了薄片背面離子注入,薄片低溫退火(最好用雷射退火),而這兩個都需要專門針對薄片工藝的昂貴的機臺(wafer一般厚度150um-300um之間)。
  • SiC功率半導體器件技術發展現狀及市場前景
    2、單極型功率電晶體,碳化矽功率MOSFET器件   矽功率MOSFET器件具有理想的柵極電阻、高速的開關性能、低導通電阻和高穩定性。在300V以下的功率器件領域,是首選的器件。有文獻報導已成功研製出阻斷電壓10 kV的SiC MOSFET。研究人員認為,碳化矽MOSFET器件在3kV~5 kV領域將佔據優勢地位。
  • 碳化矽肖特基二極體在PFC電路中的應用!-國晶微半導體
    這主要是因為SiC材料比通用的材料有更高的電場擊穿電壓2.4×106V/cm、更快的電荷移動速度、更寬的能帶間隙,材料導熱能力是Si的2~3倍。這些優點使得基於SiC製成的肖特基勢壘二極體表現出高的溫度特性(允許最高工作溫度達到300℃,是Si材料的2倍)、高的反向耐壓、低的導通電阻和高的開關頻率。以上特點能使電源系統中的串聯開關器件體積最小化,開關頻率的提高也使系統的體積進一步縮小。
  • 致力於高功率密度碳化矽模塊的研發與生產,「利普思半導體」獲得...
    第三代半導體尤其是碳化矽(SiC)需要工作在更高的溫度,更大的電流密度,晶片散熱面積也只有IGBT的1/4以下,給散熱、可靠性與機械連接設計帶來極大的挑戰。截至2020年9月,公司已獲得多項發明專利,在提升模塊電流能力和功率密度方面進行了多項技術創新。
  • igbt驅動電壓和功率分別是多少
    igbt驅動對電源的要求   對於全橋或半橋電路來說,上下管的驅動電源要相互隔離,由於 IGBT 是電壓控制器件,所需要的驅動功率很小,主要是對其內部幾百至幾千皮法的輸入電容的充放電,要求能提供較大的瞬時電流,要使 IGBT 迅速關斷,應儘量減小電源的內阻,並且為防止 IGBT 關斷時產生的 du/dt 誤使 IGBT 導通,應加上一個
  • 聯合碳化矽基於第四代先進技術推出新型SiC FET器件
    領先的碳化矽(SiC)功率半導體製造商UnitedSiC(聯合碳化矽)公司,現已基於其第四代SiC FET先進技術平臺推出四款首批器件。 這四款新型SiC FET包含18 mΩ和60mΩ兩種方案,其FoM無與倫比,並且其單位面積通態電阻更低
  • 高驅動電流的隧穿器件設計
    隧穿場效應電晶體(TFET)具有低亞閾值擺幅和低關態電流的優點,然而受到隧穿面積和隧穿機率的限制,TFET器件的電流密度通常比MOSFET低2~3個數量級左右,限制了TFET器件的實際應用[3]。在器件中使用高K介質提升電場強度[4-5]或者窄禁帶材料減小禁帶寬度已經成為提升TFET性能常見的方法。
  • 各種SiC功率器件的研究和開發進入迅速發展時期
    4H-SiC因為其較高的載流子遷移率,能夠提供較高的電流密度,常被用來做功率器件。下表是4H-SiC與Si物理特性對比。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4H-SiC禁帶寬度為Si的3倍,擊穿場強為Si的10倍,漂移率為Si的2倍,熱導率為Si的2.5倍。這些優異的特性是如何帶來功率器件的改變呢?我們接下來分三個方面詳細地分析一下。
  • 在光伏逆變器中運用SiC BJT實現更低的系統成本【圖表】
    最近,碳化矽 (SiC) 的使用為 BJT 賦予了新的生命,生產出一款可實現更高功率密度、更低系統成本且設計更簡易的器件。SiC BJT 運用在光伏電源轉換器中時,可實現良好效率,並且(也許更重要的是)能夠使用更小、更便宜的元件,從而在系統級別上顯著降低成本。
  • 重新應用 BJT:在光伏逆變器中運用新型SiC BJT 可實現更低的系統成本
    首先,Si BJT 中的低電流增益會形成高驅動損耗,並且隨著額定電流的增加,損耗變得更糟。 雙極運行也會導致更高的開關損耗,並且在器件內產生高動態電阻。 可靠性也是一個問題。 在正向偏壓模式下運行器件,可能會在器件中形成具有高電流集中的局部過溫,這可能導致器件發生故障。 此外,電感負載切換過程中出現的電壓和電流應力,可能會導致電場應力超出漂移區,從而導致反向偏壓擊穿。
  • 氮化鎵還是碳化矽,電氣工程師該如何選擇?
    最後由於是兩個功率器件級聯在一起,限制了整個氮化鎵器件的導通電阻的進一步減小的可能性。由於級聯結構存在以上問題,在功率半導體界氮化鎵電晶體的主流技術是增強型氮化鎵電晶體。以英飛凌科技有限公司的氮化鎵電晶體CoolGaN為例,其詳細結構如圖6所示。
  • 碳化矽JFET助推功率轉換電路的設計方案
    )JFET是一種電晶體類型,它提供單位面積上最低的導通電阻RDS(on),是一種性能穩定的器件。與傳統的MOSFET器件相比,JFET不易發生故障,適合斷路器和限流應用。例如,如果你用1毫安的電流偏置一個JFET的柵極,並監控柵極電壓Vgs,見圖1,你可以監控器件的溫度,因為Vgs隨溫度線性降低。此屬性對於需要功率場效應管(Sic JFET)的功率模塊應用程式特別有用,它可以監視其自身的運行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