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平等在原子模擬研究中揭示分子電子器件中的熱耗散機制

2020-12-05 清華大學新聞網

徐志平等在原子模擬研究中揭示分子電子器件中的熱耗散機制

  清華新聞網7月11日電 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中心徐志平研究組近期的研究《分子結器件的臨界熱功率》(The critical power to maintain thermally stable molecular junctions)揭示了分子結器件中的熱耗散機制,並指出了維持其熱穩定性的條件,這一工作於2014年7月9日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為分子電子器件、熱探針技術等應用設計提供了參考。該論文第一作者為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中心研究生王豔磊,通訊作者為徐志平副研究員。

圖為基於原子模擬的研究揭示了分子器件中的熱耗散機制與熱穩定性條件。

  隨著工業界對電子器件性能需求的提升,其元器件的尺寸不斷減小。分子、納米電子器件由此催生並發展。分子結構作為電子、能量轉換等應用中的關鍵器件,在工作時產生熱量。該熱效應與分子向接觸電極中熱耗散之間的平衡決定了器件自身的溫度。隨著尺度的減小、功率的提高,器件中的熱產變得顯著。實驗數據表明溫升可高達數百開爾文,從而對器件的穩定性造成一定影響,例如引起分子結構強烈的熱致振動,或者使得分子與電極發生脫離等。因此,理解分子器件中的熱耗散過程,提出熱穩定設計準則和性能優化方案成為分子器件應用化的關鍵步驟。然而,人們目前對於分子器件中的熱耗散和熱傳遞過程理解仍頗為有限。

基於原子模擬的研究揭示了分子器件中的熱耗散機制與熱穩定性條件。

圖中所示為金剛石(黃色)/苯分子(灰色)/金剛石分子結結構。

  在發表於《自然-通訊》的工作中,研究組研究了分子結器件中的熱耗散與輸運過程。他們採用原子模擬研究了金剛石/苯分子/金剛石結構中的熱耗散過程,發現維持該器件穩定運行(溫度上升小於50 開爾文)的臨界功率在1微瓦左右,且此值可通過增加分子結中的苯分子數進行提高。他們的研究進一步指出了分子與熱電極之間熱學接觸對熱耗散效率的影響,發現其接觸熱阻在109開爾文每瓦量級,且受界面處的分子結構、受力、環境溫度等因素影響。這一研究發現為分子、納米電子器件的熱穩定性設計提供了參考與準則。

  此外,這項研究還指出了基於掃描探針的熱測量技術在實用中的一些局限性。其中分子結構、受力狀態、產熱功率、接觸界面熱阻的影響須進行標定後才能有效地進行材料局部熱學性質的測定。

  納米尺度界面的電、熱輸運特性對納米電子器件、納米複合材料的應用有重要意義。在之前的研究中,徐志平研究組曾研究了石墨烯、碳納米管等納米材料與基底、接觸材料之間電、熱學性能的工程調控。他們發現通過氣體分子的摻雜可以在保證該界面熱耗散效率的同時實現電學絕緣,為上述應用提供了新的設計思路。

  徐志平博士於2010年入職於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微納米力學與多學科交叉創新研究中心,任副研究員,研究興趣為微納米尺度下的能量傳遞、轉換過程,材料細觀結構與宏觀性能關聯等物理力學問題,以及這些基礎研究在環境、能源等領域的應用。詳細的研究介紹可參見該研究組主頁(http://www.cel-tsinghua.org)。

  這些研究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清華大學自主科研項目的資助。研究中的計算模擬工作在清華大學高性能計算中心探索100平臺上完成。

  文章連結:

   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4/140709/ncomms5297/full/ncomms5297.html

供稿:航院 編輯:襄樺

 

 

相關焦點

  • 徐志平等揭示二維材料奇異力學特性中的拓撲與幾何效應
    徐志平等揭示二維材料奇異力學特性中的拓撲與幾何效應  清華新聞網12月18日電 12月18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工程力學系、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中心徐志平研究組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期刊在線發表題為
  • 分子模擬研究高熵合金輻照損傷機製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發現,不同於傳統合金材料, HEAs的缺陷生長早在輻照初始階段便受到抑制。最新成果也表明HEAs的輻照缺陷演變規律較為複雜,相關抗輻照機制仍不明確。目前,高成本的樣品製備、耗時長的性能表徵以及稀缺的高能輻照源等一系列因素,嚴重阻礙了HEAs材料抗輻照性能的研究。分子動力學(MD)方法可在原子尺度上模擬輻照初始階段的級聯碰撞、缺陷生長及演化,對揭示HEAs抗輻照機理具有重要意義。
  • 原子有不同自旋?已在傳輸實驗中,成果掌握對量子自旋的控制!
    利用電荷中性原子可以做更出乎意料的事情之一是:用它們來模擬電子的基本行為。在過去的幾年中,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物理系量子電子研究所的Tilman Esslinger小組開創了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中,被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的原子在勢差驅動下通過一維和二維結構傳輸。
  • 物理所在氧離子輸運動力學的原位電鏡研究中取得進展
    離子輸運伴隨的結構相變微觀機制是決定材料性質和器件功能的關鍵。在原子尺度下對離子傳輸動態行為進行原位實時觀測,揭示材料新性質的原子機制,對材料設計和器件應用具有重要意義。最近,基於原位技術以及像差校正電鏡分析技術的發展,該課題組副研究員王立芬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教授張餘洋等人合作在CeO2中氧擴散的原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團隊利用像差矯正透射電子顯微鏡實時原子成像技術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揭示了CeO在激活條件下氧原子各向異性擴散的原子機制。
  • 大連化物所納米晶熱載流子弛豫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採用飛秒瞬態光譜技術系統地研究了量子限域的鈣鈦礦納米晶的熱載流子弛豫動力學,發現該體系呈現出亞皮秒級別的熱載流子壽命與之前理論預測的「聲子瓶頸」機制不符,進一步研究發現熱載流子能量耗散通道由表面配體分子誘導的非絕熱弛豫機制所主導。
  • 原子有不同自旋?已在傳輸實驗中,成果掌握對量子自旋的控制
    利用電荷中性原子可以做更出乎意料的事情之一是:用它們來模擬電子的基本行為。在過去的幾年中,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物理系量子電子研究所的Tilman Esslinger小組開創了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中,被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的原子在勢差驅動下通過一維和二維結構傳輸。
  • 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實質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
  • 上海技物所等在非局域熱電子能量耗散空間成像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陸衛和復旦大學研究員安正華的科研團隊共同合作,通過散粒噪聲對非局域熱電子能量耗散進行空間成像研究,相關研究成果Imaging of nonlocal hot-electron energy dissipation via shot noise(DOI: 10.1126/science.aam9991)已於3月29日在《
  • 中國科大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1月18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 原子模擬揭示葉綠體如何利用光能
    研究團隊報導,研究人員使用超級計算機重建了13億6千萬個原子組成的葉綠體模型,一個紫色細菌中原始的光捕獲結構。該細胞器受到刺激後,與自然存在的表現相同。 (Christopher Maffeo)科學家模擬了一種光合細菌的光捕獲結構的原子構造,解析了細菌如何將光能轉化成機體生長所需的能量。
  • 單分子器件的電子輸運通道調控及其巨磁阻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信息技術的成功發展離不開電子學器件的小型化。對器件小型化的追求促使了人們對單分子器件的研究和理解,以求最終實現以單分子為基本單元構築電路。單分子器件已經成了在納米尺度研究各種有趣物理現象和機制的平臺。
  • 物理學家揭示了石墨烯中熱電子發射的奧秘
    了解石墨烯的熱電子發射尤為重要,因為石墨烯可能成為革新包括計算電子,生物傳感器,量子計算機,能量收集器甚至驅蚊劑在內的眾多技術的關鍵。石墨烯及其更廣泛的原子稀薄納米材料家族(也稱為``2D材料'')在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上被評選為十大新興技術。
  • 電子與原子分子碰撞反應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圖2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分子動力學組科研人員利用自主研製的反應顯微成像譜儀,在80eV~220eV入射能量範圍內,開展了電子入射Ne、Ar原子以及CH 實驗系統測量了這些反應體系中反衝離子的縱向動量分布,觀測到散射角大於90°的背向散射過程,證明在中低能電子入射原子靶和小分子靶的(e, 2e)反應中,普遍存在包含入射炮彈與靶核之間的大角度彈性散射過程的兩步碰撞作用機制,且該機制的存在與靶分子結構沒有明顯的依賴關係。
  • 基於裡德堡原子的多體模擬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裡德堡原子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該實驗室教授史保森、丁冬生與英國杜倫大學教授Charles. Adams等合作在實驗上實現了基於裡德堡原子的多體自組織模擬,主要研究成果於4月29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期刊Physics Review X上。
  • 進展 | 蛋白質動態結構分子開關:植物捕光天線實現高效捕光和光保護功能間切換的機理研究
    植物的光保護功能是將過剩的激發能以熱的形式耗散掉。在自然環境中,太陽光的輻照強度可以在短時間內呈現出十幾倍的漲落。當雲的陰影遮蔽住受強光輻照的葉片後,葉片還會將光保護狀態持續數分鐘之久,然後才切換到捕光狀態。理論計算表明,由於狀態開關切換的滯後效應,可以導致20%的光能損失。
  • 科學家利用超快時間分辨光譜揭示MXene氧化結構下的傳熱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袁開軍團隊,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李介博、燕鑫合作,在MXene(Ti3C2Tx)氧化界面熱傳遞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熱管理對器件的長效性具有重要的影響,新興二維過渡金屬氧化物MXene被認為在儲能,電磁屏蔽,光電探測和光熱治療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然而,應用過程中由於電子在電極上的移動,導致MXene薄片內部產生大量熱量和局部溫度升高,造成各類型器件的局部熱損傷。
  • 進展|單分子器件的電子輸運通道調控及其巨磁阻效應取得重要進展
    信息技術的成功發展離不開電子學器件的小型化。對器件小型化的追求促使了人們對單分子器件的研究和理解,以求最終實現以單分子為基本單元構築電路。單分子器件已經成了在納米尺度研究各種有趣物理現象和機制的平臺。在原子尺度上對單個原子/分子的量子態實現精確操縱以及對其物性實現可控調製一直是凝聚態物理及其應用領域中最重要的前沿研究之一,相關研究具有極強的挑戰性。
  • 阿秒脈衝揭示了分子中的電子波紋
    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和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小組,第一個利用新技術產生強大的阿秒X射線雷射脈衝的實驗表明,可以在分子中產生稱為「脈衝拉曼散射」的電子波紋。
  • ...佔肖衛課題組在JACS發文揭示稠環電子受體分子設計中的蝴蝶效應
    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非富勒烯受體光伏材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揭示了稠環電子受體分子設計中起始原料的微小差異引發的「蝴蝶效應」,提出了「自下而上」的分子構建策略。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Am.Chem.Soc.,DOI:10.1021/jacs.0c09800)。
  • 王宏偉研究組合作在線發文揭示DNA同源重組分子機制
    王宏偉研究組合作在線發文揭示DNA同源重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12月15日電 12月12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宏偉課題組合作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題為《催化DNA鏈交換的人源重組酶RAD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