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技物所等在非局域熱電子能量耗散空間成像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1-27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陸衛和復旦大學研究員安正華的科研團隊共同合作,通過散粒噪聲對非局域熱電子能量耗散進行空間成像研究,相關研究成果Imaging of nonlocal hot-electron energy dissipation via shot noise(DOI: 10.1126/science.aam9991)已於3月29日在《科學》(Science)預印版上線。獲得該成果的關鍵手段是基於團隊自主研發的超高靈敏甚長波量子阱紅外探測器的掃描噪聲顯微鏡(SNoiM)技術。

  電子被發現一個多世紀以來,人類社會對它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如今它已成為微電子和光電子技術的物理基石。隨著微電子器件尺度按摩爾定律不斷向納米尺度減小,對於電子運動規律的認識將面臨著從平衡態理論向非平衡態理論的發展。然而,如美國基礎能源科學顧問委員會報告中指出,當前科學上面臨的5大挑戰之一就是對非平衡態尤其是遠離平衡態的表徵和操控,對於電子的非平衡態特徵下運動行為,特別是將電子運動行為從其所依附的晶格背景幹擾下提取出來,對於認識和操控非平衡熱電子進而增強器件功能有著重要作用。

  按平衡態理論,人們預測在微電子器件中電流最大的位置往往會是電子溫度最高的地方。但該新研究發現,在納米尺度結構中,電子溫度最高之處並非局域在電流最大位置,而是明顯地向電流的流動方向偏離,而且電子的溫度高於晶格溫度很多倍。文章從理論和實驗兩方面證實了這種奇異特性就來自熱電子的非平衡態特徵。電子的這種新奇運動行為可以與常見的水流特性作一種近似的形象比對。在平坦的小河中,水流處於平衡態,緩慢流動的水與地貌相依相存,平穩的水流沒有明顯水珠四射的噪聲特徵;然而,一旦通過河床地貌跳崖式下降處,水流會經歷在重力作用下被加速的過程,水流衝擊到河床低谷處就出現了水珠四射的巨大噪聲特徵,此時的水流已經不再完全依附於地貌之上,如同水被高溫加溫後沸騰一般。如果一定要用一種等效溫度來描述此處的水溫,那麼只有很高的水溫才能形成如此沸騰的非平衡態。如果將納米尺度中的電流比作水流,通過在器件源和漏二端加電壓,納米尺度下的強電場形成對電子很大的加速度,可以想像會有類似「湍急的水流」在漏的那端,電子會出現類似沸騰的狀態,如同有非常高的等效電子溫度,遠比其所依附的晶格溫度高得多。

  非平衡輸運熱電子的實驗檢測在技術上具有極大的挑戰。該研究採用的SNoiM技術是一種可以檢測熱電子散粒噪聲的紅外近場顯微鏡技術。其基本機理是非平衡態電子的電流強烈漲落形成的散粒噪聲會直接導致近場甚長波紅外輻射,通過高靈敏的紅外近場檢測可實現僅測量到非平衡態電子特性,而不反映出與晶格溫度達到平衡的平衡態電子特性,從而為直接觀察在納米結構中電子的非平衡態乃至遠離平衡態的特性提供了獨特方法。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究計劃專項、上海市科委重大項目、中科院海外科學家計劃等的資助。

  應用掃描噪聲顯微鏡(SNoiM)進行的超高頻率(~21.3THz)噪聲的納尺度成像:(A)掃描噪聲顯微鏡的實驗裝置示意圖;(B)GaAs/AlGaAs量子阱納米器件的電子受限區域的SEM圖;(C和D)相反偏置電壓(±6V)下二維實空間的近場噪聲強度信號成像,近場信號由針尖高度調製模式獲得,其中彩色表達了電子的等效溫度;(E)近場信號與針尖高度關係,近場信號是由電壓調製模式獲得。

  噪聲強度隨偏置電壓增大的演變:(A-F)由針尖高度調製模式獲得的二維成像圖;(G)y方向(平行於[100])一維近場信號隨位置變化圖;(H)近場(圓和三角形點表達)和遠場(方形點表達)探測到的噪聲強度隨著偏置電壓的變化規律。

相關焦點

  • 『納米 研究』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 納米科技獨佔2席
    《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5家編輯部推薦了353項科學研究進展,所推薦的科學進展須是在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期間正式發表的研究成果。
  • 上海技物所等在鐵電隧道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每日科技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褚君浩以及研究員孟祥建課題組在鐵電量子隧穿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這一研究首次利用厚度只有幾個納米的鐵電PVDF聚合物超薄膜作為隧道結的勢壘結構,發現了鐵電極化對隧穿電流的調控比超過1000%,為探索隧穿電子與極化耦合特性以及發展基於鐵電隧道結的新型電子器件提供了基礎。該研究工作與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段純剛及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教授Garcia合作完成。王建祿為論文通訊作者,田博博為論文第一作者。
  • 大連化物所納米晶熱載流子弛豫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採用飛秒瞬態光譜技術系統地研究了量子限域的鈣鈦礦納米晶的熱載流子弛豫動力學,發現該體系呈現出亞皮秒級別的熱載流子壽命與之前理論預測的「聲子瓶頸」機制不符,進一步研究發現熱載流子能量耗散通道由表面配體分子誘導的非絕熱弛豫機制所主導。
  • 上海技物所在中波紅外偏振操控超表面功能器件方面取得進展
    上海技物所李冠海副研究員、陳效雙和陸衛研究員團隊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Andrey E.Miroshnichenko教授團隊合作,利用超表面對中波紅外光子偏振、相位和色散等維度的獨特操控能力,提出了一種可用於中波紅外偏振探測集成的高效多功能偏振-色散調製超構光子器件(如圖1),相關結果9月12日以 「Mid-Infrared Polarization-Controlled Broadband Achromatic metadevice」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9-30 上海藥物研究所 【字體: 2016, 7, 6325)報導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螢光分子探針構建與應用方面的研究進展,這是繼今年七月以來(Chem. Sci. 2016, 7, 4004)《化學科學》第二次以封面形式報導上海藥物所李佳課題組在分子探針與診斷方面的前沿交叉科研工作。
  • 徐志平等在原子模擬研究中揭示分子電子器件中的熱耗散機制
    徐志平等在原子模擬研究中揭示分子電子器件中的熱耗散機制  清華新聞網7月11日電 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中心徐志平研究組近期的研究《分子結器件的臨界熱功率》(The critical power to maintain thermally
  • 大負色散耗散孤子光纖雷射器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光纖雷射技術實驗室在大負色散耗散孤子光纖雷射器方向的研究取得了新進展。
  • 上海光機所X光波段關聯成像技術研究取得突破
    上海光機所X光波段關聯成像技術研究取得突破 2016-09-22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量子成像研究團隊與上海光源BL13W1生物醫學成像及應用光束線站合作,利用波長0.1nm的非相干X光,通過測量光場的二階強度關聯函數,在菲涅爾區獲得了非晶態復振幅樣品的傅立葉變換衍射譜
  • 我國科學家大負色散耗散孤子光纖雷射器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光纖雷射技術實驗室在大負色散耗散孤子光纖雷射器方向的研究中取得進展。通過一種九字形光纖雷射器結合啁啾光纖光柵,獲得工作在大負色散區域耗散孤子脈衝,並通過數值仿真揭示大負色散耗散孤子的工作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Optics Letters上。耗散孤子光纖雷射器已被證實是一種獲得高單脈衝能量、高峰值功率的超快雷射脈衝的有效手段。目前,多數報導的耗散孤子光纖雷射器工作在正色散區域。
  • 平帶鐵磁有序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雙聘教授陸輕鈾與中國科大教授曾長淦合作,首次在具有平帶結構的Fe3Sn2晶體中,獲取了鐵磁結構研究的新進展,並且結合理論闡述了其高溫鐵磁機制。
  • 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該成果8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近日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
  • 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該成果8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 西安光機所光學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西安光機所光學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2019-02-21 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字體:生物結構在不同尺度、不同維度和不同部位的觀察與形態分析,為科學研究結果提供最直接的證據,在眾多學科領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目前高解析度三維成像技術已經在生物學領域有了廣泛的應用,並推動著生物學研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但是已有的技術與研究工具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對大樣品進行三維成像時數據量大且耗時,高解析度與大成像視場難以同時滿足,樣品自然色彩難以獲取等。
  • 上海光機所等在隨機相位散射光的相干性與渦旋動力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光機所等在隨機相位散射光的相干性與渦旋動力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7-15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兩大載荷助力「看清」火星
    圖說:火星礦物光譜分析儀實驗室測試照片 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亞寧)到火星去!今天中午12時41分啟程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之旅,是2020年最令人期待的空間任務之一。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研究員徐衛明告訴記者,中國火星車採用的表面成分探測技術,與此前美國技術的不同,主要包括主動雷射誘導擊穿光譜探測和被動短波紅外光譜探測技術。它們都能對著陸區的火星表面元素、礦物和巖石開展高精度的科學探測,對研究火星的形成、地質的長期演變過程等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中科院黨組巡視組向上海技物所反饋巡視情況
    張福生在反饋意見中指出,上海技物所黨委和領導班子能夠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集中資源組織開展紅外光電領域科技攻關,在院「一三五」評估中成績突出,在基層黨組織規範化建設、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兩個責任」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 物理所層狀量子材料的電子相干性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表面物理實驗室副研究員趙繼民與研究員孟勝合作通過空間自相位調製,在具有帶隙的2D層狀量子材料MoS2中誘導實現了交流的電子相干性。不加光場時,離散的MoS2片層懸浮於液體中,電子完全獨立,相互之間無相位相干。
  • 上海光機所光刻機投影物鏡熱效應模型研究取得進展
    光刻機工作過程中,照明系統輸出的光照射到掩模上,未被阻擋的光攜帶掩模圖形信息,經投影物鏡匯聚後形成掩模圖形的光學像。被光學像照射的光刻膠發生光化學反應,從而實現掩模圖形的轉移。  投影物鏡材料吸收光的能量並引起物鏡內部溫度變化的現象稱為投影物鏡熱效應。
  •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 作者:謝小芳 2019-12-01 01:18   來源:大連日報   大連理工大學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有望從根本上突破傳統晶片發熱耗電等瓶頸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