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有不同自旋?已在傳輸實驗中,成果掌握對量子自旋的控制

2020-10-17 科學之美

利用電荷中性原子可以做更出乎意料的事情之一是:用它們來模擬電子的基本行為。在過去的幾年中,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物理系量子電子研究所的Tilman Esslinger小組開創了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中,被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的原子在勢差驅動下通過一維和二維結構傳輸。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非常詳細地研究介觀電子系統中出現的定義現象,包括量化電導,其研究在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和《物理評論A》期刊上。

研究作者博士後Laura Corman、前博士生Martin Lebrat和Esslinger小組報告表明:已經在傳輸實驗中掌握了對量子自旋的控制。研究小組向傳輸通道中添加了一束聚焦緊密的光束,這種光束誘導了相當於將原子暴露在強磁場中的局部相互作用。結果事故自旋態的簡併性被提升,這反過來又成為有效自旋過濾器的基礎:一個自旋取向的原子被排斥,而另一個取向的原子可以自由通過(見上圖)。重要的是,即使施加額外的光場導致原子損失,這些耗散過程也不會破壞電導的量子化。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數值模擬中複製了這一實驗發現,並通過擴展Landauer-Büttiker模型(量子傳輸的關鍵形式)來證實其有效性。Esslinger群所展示的原子自旋過濾器效率與電子系統的最佳等效元素效率相匹配。這一點,再加上冷原子平臺的非凡清潔和可控性,為探索量子傳輸動力學開闢了令人興奮的新視角。

特別地,由於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被調諧,該平臺提供了對強關聯量子系統的自旋傳輸訪問。這種機制很難在其他方面進行研究,但它具有相當大的基礎和實際意義。尤其是在自旋電子器件中的應用和探索物質的基本階段。研究實現了量子點接觸(QPC)中冷費米子原子的微觀自旋濾波器,並在保持電導量子化同時產生完全自旋極化的電流。

方案的關鍵是一個近諧振光鑷子,在量子點接觸內部誘導一個很大的有效塞曼位移,而局域特性限制了耗散。研究觀察到這種移動的重整化是由於量子點接觸中只有幾個原子的相互作用。研究代表了實際自旋電子器件的模擬,並為研究自旋分裂與遠離平衡相互作用鋪平了道路。隨著系統中引入耗散,量子傳輸的特徵預計將迅速消失。這種耗散可以採取幾種形式,包括粒子損失的形式,其結果是總概率電流不守恆。

研究了超冷原子量子點接觸(QPC)時這種損耗的影響。實驗上,耗散由近共振光鑷提供,其功率和失諧控制不同內部原子態的損失率以及有效塞曼位移。通過在廣泛的耗散率範圍內將損失包含在Landauer-Büttiker形式對這種情況進行理論建模。發現測量結果和模型之間有很好的一致性,兩者都具有穩健的電導平臺。最後,可以通過改變量子點接觸內近共振鑷子的位置來繪製原子密度圖,從而實現冷原子的耗散掃描門顯微鏡。

博科園|研究/來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參考期刊《物理評論快報》《物理評論A》

DOI: 10.1103/PhysRevLett.123.193605

DOI: 10.1103/PhysRevA.100.053605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交流、探討、學習、科學圈

請下載我們手機軟體:博科園

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博科園】後

①回復「天象預報」可以看日食、月食、流星雨、行星衝日、凌日、掩星及未來100年天象等各種預報數據,有趣天文奇觀及時更新;

如下博科園全新版本

手機APP軟體發現頁截圖

用電腦的夥伴,也可以來官網:

www.bokeyuan.net

一起追逐大美宇宙科學

老版本不在更新和維護,請及時卸載,下載全新版本!新版本暫還未上架應用商店,目前暫時只能在,博科園QQ群文件下載,也可在博科園官網下載

相關焦點

  • 原子有不同自旋?已在傳輸實驗中,成果掌握對量子自旋的控制!
    研究作者博士後Laura Corman、前博士生Martin Lebrat和Esslinger小組報告表明:已經在傳輸實驗中掌握了對量子自旋的控制。研究小組向傳輸通道中添加了一束聚焦緊密的光束,這種光束誘導了相當於將原子暴露在強磁場中的局部相互作用。結果事故自旋態的簡併性被提升,這反過來又成為有效自旋過濾器的基礎:一個自旋取向的原子被排斥,而另一個取向的原子可以自由通過(見上圖)。重要的是,即使施加額外的光場導致原子損失,這些耗散過程也不會破壞電導的量子化。
  • 自旋電子學:新型材料中量子自旋液態的觀察
    量子物理學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對物質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利用這一學科在工程應用中所獲得的新知識來引發技術革命。自旋電子學,英語:Spintronics,即是這樣的一個新興的領域,旨在通過使用電子自旋作為一種傳輸信息的方式,從而超越傳統電子學的極限。
  • 最新突破:發現量子自旋液體中,非常規的自旋輸運
    進入自旋電子學,這是一個新興的技術領域,旨在給電子學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並有望成為量子計算機發展的關鍵參與者。在自旋電子器件中,電子最重要的特徵是自旋,這是一種本徵性質,可以廣泛地視為它們的角動量,這也是固體中磁現象的根本原因。然而,世界各地物理學家都在努力尋找通過材料產生和傳輸「自旋數據包」的實用方法。
  • 美觀察到原子「自旋對稱性」的首個直接證據
    原標題:美觀察到原子「自旋對稱性」的首個直接證據  科技日報訊 (記者陳丹)就像擁有完美對稱性的鑽石就是大放異彩的寶石一樣,量子世界現在也有了科學價值很高的對稱性體現。美國實驗天體物理聯合研究所(JILA)的理論學家安娜·瑪麗亞·雷伊和實驗學者葉軍(音譯)觀察到了原子的磁性性質——原子核自旋存在對稱性的首個直接證據。
  • 自旋基量子材料的新設計原理
    特別是,具有高質量持久自旋紋理(PST)的材料可以表現出長壽命的持久自旋螺旋(PSH),可用於跟蹤或控制電晶體中基於自旋的信息。儘管許多基於自旋的材料已經使用自旋對信息進行編碼,但是隨著自旋在電晶體的有源部分中傳播,該信息可能會被破壞。研究人員的新穎PST保護螺旋形式的自旋信息,使其成為超低能量和超快速自旋邏輯和存儲設備運行的潛在平臺。
  • 量子自旋液體中的非常規自旋輸運現象
    由於自旋的時間變異性,左側邊緣磁脈衝觸發的自旋激發態隨即轉化為馬約拉納費米子運動目前,電子設備性能已接近其理論極限。新興的自旋電子學有望徹底改變電子設備面貌,並成為開發量子計算機的關鍵。在自旋電子器件中,電子最重要的特徵是自旋性,這是一種涉及角動量的固有特性,也是固體中產生磁性現象的根本原因。全球物理學家都在努力尋找藉助材料生成、傳輸「自旋包」的實用方法。
  • 物理學: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原子中「自旋對稱」的直接證據!
    物理學: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原子中「自旋對稱」的直接證據!這是鍶原子的磁性 - 或核'自旋'中的對稱性的說明。JILA研究人員觀察到,如果兩個原子具有相同的核自旋態(頂部),它們相互作用較弱,相互作用強度不依賴於10個可能的核自旋態中的哪一個。
  • 電子自旋控制:懸浮納米金剛石是基礎研究的瑰寶
    研究人員展示了當電子和雷射懸浮在真空管中,如何控制納米金剛石的「電子自旋」,這將會有助於發現在量子信息處理、傳感器等方面的應用,且有助於對量子力學的物理基礎研究。  電子可以被認為有兩個不同的自旋態,「向上」或「向下」,研究人員能夠檢測和控制電子自旋共振,或者實現其從一個狀態到另一個狀態的變化。
  • 聲學系統中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在聲子晶體中實現雙重狄拉克點2. 拓撲相變過程演示3. 聲自旋相關的單向聲傳輸4. 受拓撲保護的聲傳輸前面的推文中已經向大家展示過了二維系統中的聲谷霍爾效應以及彈性波超材料中受拓撲保護的邊界態傳輸,本文以南京大學何程老師2016年的文章(C. He, et al.
  • 電子自旋信息在超導體內成功傳輸,量子計算又一挑戰被克服
    電子自旋信息在超導體內成功傳輸,量子計算又一挑戰被克服 聶翠蓉/科技日報 2016-10-20 10:30 來源:澎湃新聞
  • 物理所預言矽烯中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很快,史丹福大學的張守晟研究組提出在HgTe/CdTe量子阱體系可以實現量子自旋霍爾效應【Science 314,1757(2006)】,並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被德國的Laurens Molenkamp研究組實驗證實【Science 318,766(2007)】。
  • 物理學院任捷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聲自旋傳輸調控研究的...
    該項研究凝聚了團隊成員三年的努力,同時在理論和實驗上展示了一種新的超表面波導,實現了聲的自旋角動量及其自旋傳輸的各種新奇調控,比如轉角散射的抑制、自旋選擇的聲路由器、旋轉聲自旋和相位調製器等。自旋角動量是物理系統的一種內稟性質,預言了從宏觀系統到微觀量子的很多物理效應。從彈性波到光波,其自旋角動量(SAM)都與它們的局域旋轉極化場有關。
  • 物理所在退相干對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影響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它的體電子態是有能隙的絕緣態;但它的表面(對三維體系)或者邊緣(對二維體系)電子態則是零能隙有手性的金屬態。由強磁場引起的量子霍爾效應是第一類被發現的拓撲絕緣態。它的發現已對現代物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二次共四人從而獲得諾貝爾獎。最近幾年人們陸續預言並實驗發現幾種二維或三維材料在特定條件下會形成新的拓撲絕緣態。
  • 北航科研團隊在基於原子自旋效應的超高靈敏磁場與慣性測量研究中...
    基礎物理學中的電偶極矩測量、腦科學與地質學研究、高精度慣性導航等領域的突破需要超高靈敏的磁場與慣性測量裝置。基於原子自旋效應可實現對磁場與慣性超高靈敏的測量,其理論靈敏度可大幅超越現有方法所達到的精度。
  • 科學家在新型自旋液體材料中首次觀測到有能隙的自旋子
  • 首個基於磁共振的原子自旋陀螺儀原理樣機研製成功
    隨著量子精密測量技術的快速發展,基於量子精密測量的陀螺及慣性導航系統具有高精度、小體積、低成本等優勢,將對無縫定位導航領域提供顛覆性新技術。    「十二五」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主題項目「基於磁共振的微小型原子自旋陀螺儀關鍵技術」由北京自動化控制設備研究所承擔,項目研究開展一年半取得突破性進展。
  • 日用光脈衝完全控制電子自旋
    據11月13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報導,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近日聲稱,國立信息學研究所的科學家成功的控制了不同自旋狀態的電子,其成果轉化為應用後,將為極大促進量子計算機的產生。
  • 自旋電子學新進展:生成並控制波長極短的自旋波!
    讓我們感到幸運的是,除了電荷這一特性之外,電子還有「自旋」的特性。自旋,是電子與生俱來的量子物理特性,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角動量,要麼「向上」,要麼「向下」。具有自旋特性的微小粒子,表現得如同圍繞著自己的軸持續旋轉,從而創造出了磁矩(磁矩可用於傳輸或存儲信息)。
  • 科學家成功實現電子自旋信息在超導體內傳輸
    據科技日報10月19日報導,美國哈佛大學官網近日發出公告稱,該校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科學家成功實現在超導材料內傳輸電子自旋信息,從而克服了量子計算的一大主要挑戰。這一發表在《自然·物理學》雜誌上的最新突破,將為構建量子傳導裝置奠定基礎。
  • 自旋——量子力學中微粒奇特的屬性
    在量子力學中,自旋(Spin)是粒子所具有的內稟性質,其運算規則類似於經典力學的角動量,並因此產生一個磁場。雖然有時會與經典力學中的自轉(例如行星公轉時同時進行的自轉)相類比,但實際上本質是迥異的。經典概念中的自轉,是物體對於其質心的旋轉,比如地球每日的自轉是順著一個通過地心的極軸所作的轉動。而在量子力學中,自旋並不是指量子真的在旋轉。說到自旋就一定要說這個實驗——施特恩-格拉赫實驗,這個實驗是德國物理學家奧託·施特恩和瓦爾特·格拉赫為證實原子角動量量子化於1921年——1922年期間完成的一個著名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