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旋——量子力學中微粒奇特的屬性

2020-12-05 愛學習物理的小貓

在量子力學中,自旋(Spin)是粒子所具有的內稟性質,其運算規則類似於經典力學的角動量,並因此產生一個磁場。雖然有時會與經典力學中的自轉(例如行星公轉時同時進行的自轉)相類比,但實際上本質是迥異的。經典概念中的自轉,是物體對於其質心的旋轉,比如地球每日的自轉是順著一個通過地心的極軸所作的轉動。而在量子力學中,自旋並不是指量子真的在旋轉。

說到自旋就一定要說這個實驗——施特恩-格拉赫實驗,這個實驗是德國物理學家奧託·施特恩和瓦爾特·格拉赫為證實原子角動量量子化於1921年——1922年期間完成的一個著名實驗。如圖所示,施特恩-格拉赫實驗設法令高溫的銀原子從高溫爐中射出,經狹縫準直後形成一個原子射線束,而後銀原子射線束通過一個不均勻的磁場區域,射線束在磁場作用下發生偏折,最後落在屏上。如果原子磁矩的方向是可以任意取向的,則屏上形成一片黑斑。而實驗發現屏上形成了幾條清晰的黑斑,表明銀原子的磁矩只能取幾個特定的方向,從而驗證了原子角動量的投影是量子化的。施特恩-格拉赫實驗是歷史上第一次直接觀察到原子磁矩取矢量子化的實驗。

按照經典的物理去解釋,經過加熱的銀原子後通過豎直方向上的不均勻磁場時應該是如圖所示的,但是銀原子卻出分成了兩種,一部分在上一部分在下,那也很好解釋,就是這些原子經過豎直方向上的不均勻磁場時給篩選了出來了。但是奇怪的事情在後面,當我們把經過第一次豎直方向上的不均勻磁場後在上方出現的銀原子再次通過豎直方向第二個不均勻磁場時,也很正常的出現在上方,如下圖所示。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但是當我們把第二個豎直方向上的不均勻磁場換成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勻磁場,就出現了很奇怪的現象了,經過第一個豎直方向上的不均勻磁場的那些銀原子經過水平的不均勻磁場後又分成了水平的兩束,也就是說在所有的銀原之中同時存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銀原子,換一句話說就是同一個原子可能存在自旋向上或者自旋向下的兩種狀態。

在上圖中經過一次豎直方向上的和一次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勻磁場後,按照道理應該所有的原子不同的自旋方向應該都給篩選出來了才對,也就是說經過兩次不均勻磁場後的原子不會再出現經過第三次不均勻磁場時不會再次出現分開才對,但是實驗的結果就是那麼的不遂人意。當它再次經過第三個不均勻磁場時,銀原子再次表現出向西的屬性,按照正常的情況下,向下方向的銀原子在第一次經過豎直方向上的不均勻磁場時就給篩選走了才對,看到這個實驗數據科學家們都傻了,怎麼去解釋這個現象呢?只能用疊加態去解釋了,只能說銀原子同時存在向上和向下的自旋,是同時存在並非部分存在。

首先對基本粒子提出自轉與相應角動量概念的是1925年由拉爾夫·克勒尼希、喬治·烏倫貝克與塞繆爾·古德斯米特三人所開創。他們在處理電子的磁場理論時,把電子想像為一個帶電的球體,自轉因而產生磁場。後來在量子力學中,透過理論以及實驗驗證發現基本粒子可視為是不可分割的點粒子,所以物體自轉無法直接套用到自旋角動量上來,因此僅能將自旋視為一種內稟性質,為粒子與生俱來帶有的一種角動量,並且其量值是量子化的,無法被改變(但自旋角動量的指向可以透過操作來改變)。簡單點說自旋不是我們所認為的自轉,而是粒子的內稟屬性,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因為自旋實在沒法表述出來,例子不太準確,不喜勿噴)好比人有左手和右手,感覺上左和右是對立的,不應該同時存在,但是我們人就確實是同時有左右手,自旋也是,它也是同時存在左旋和右旋的。

我覺得量子力學其中一個最不可解釋或者理解的就是這個自旋方向同時存在,下一文章會說一說量子力學因自旋而引起的困境。

相關焦點

  • 量子自旋已經超越光速?大錯特錯!量子自旋根本就不是旋轉運動
    大家好,歡迎收看量子科普第114期,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這個在量子力學中很容易造成誤解的名詞:自旋相信了解量子力學的朋友肯定聽說過「量子自旋」這個名詞,如果單單從字面上理解的話,自旋應該指的是自身旋轉,那麼量子自旋就應該是微觀粒子、量子自身進行旋轉的運動
  • 量子力學當中的自旋,可以看做與地球的自轉相類似嗎?
    不可以這樣看待,微觀粒子的性質往往是不能從宏觀物質的性質中來類推的。名字雖然叫自旋,但不全是旋轉的意思,學過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學的朋友們都會知道,自旋其實是微觀粒子的基本屬性,和粒子的質量,所帶電荷一樣都是內稟的屬性,可以稱為內稟角動量,和運動狀態完全沒有關係。
  • 量子力學基本初等框架
    即:在不改變物質屬性的前提下的最小體積物質。它是組成各種各樣物體的基礎,且並不會因為小而斷定它不是某種物質。但在夸克理論提出後,人們認識到基本粒子也有複雜的結構,故一般不提「基本粒子」這一說法。根據作用力的不同,基本粒子分為夸克、輕子和傳播子三大類。在量子場論的理論框架下,這些基本粒子作為點粒子來處理。
  • 電子自旋控制:懸浮納米金剛石是基礎研究的瑰寶
    研究人員展示了當電子和雷射懸浮在真空管中,如何控制納米金剛石的「電子自旋」,這將會有助於發現在量子信息處理、傳感器等方面的應用,且有助於對量子力學的物理基礎研究。  電子可以被認為有兩個不同的自旋態,「向上」或「向下」,研究人員能夠檢測和控制電子自旋共振,或者實現其從一個狀態到另一個狀態的變化。
  • 五分鐘量子力學(九)、量子史話:自旋與全同性原理
    做量子力學的科普真的不容易,這主要是因為小編的水平有限,不知道用什麼樣的描述去準確表達。今天我挑選了一個自認為很重要的量子力學話題來討論——自旋與全同粒子。在很多科普文章中,有人對自旋持有否定的態度,也有些人認為電子自旋跟經典物理中的自旋概念去理解。其實這種想法都是錯誤的。
  • 物理學: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原子中「自旋對稱」的直接證據!
    物理學: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原子中「自旋對稱」的直接證據!這是鍶原子的磁性 - 或核'自旋'中的對稱性的說明。JILA研究人員觀察到,如果兩個原子具有相同的核自旋態(頂部),它們相互作用較弱,相互作用強度不依賴於10個可能的核自旋態中的哪一個。
  • 「電子自旋」趣事(10)——愛因斯坦在磁矩與自旋研究方面的貢獻
    在那場揭開「電子自旋」奧秘的微觀物理學革命中,以「相對論」著稱的愛因斯坦在這方面的研究工作似乎被人遺忘了;其實,愛因斯坦在揭示基本粒子的磁場、角動量和自旋之間的關係中還是做出了一定貢獻的,如「愛因斯坦-德哈斯效應」就是一例,但這在量子力學自旋發展史中卻很難看到這方面的記述。
  • 書單 | 量子力學經典著作
    ④書中每章後還附有與本章內容有關的科學家傳略。《量子力學導論 第4版》目次:物理量的量子化;輻射定律;物質的波動性;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Ⅰ;數學補充;薛丁格方程;諧振子;經典力學向量子力學的過渡;磁場中的帶電粒子;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Ⅱ;微擾論;自旋;含自旋的非相對論波方程;量子力學多體問題初步;全同粒子;量子力學的形式結構;量子力學的概念及哲學問題。
  • 量子力學科普:電子自旋,一種在宏觀世界無法理解的特殊運動
    相信喜歡量子力學的讀者一定聽說過這樣一個名詞:自旋,的確,每一個微觀粒子都存在自旋這種現象,但微觀粒子的自旋行為又與宏觀物體的自旋行為截然不同,在宏觀世界又找不到相同的現象作為參考,所以微觀粒子的自旋是很難理解的
  • 探測量子材料中自旋電流的新方法,有望「解鎖「新一代電子器件
    矽基半導體是現今電子器件的核心,在運作過程中依賴於受控電流,並從中獲取電子電荷所攜帶的能量。不過,電子除了帶有電荷,它還擁有一種內稟屬性——自旋,即自旋角動量。自旋是量子材料的特徵之一,其雖難以捉摸,但卻能被調控以增強電子器件性能。最近,由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 An-Ping Li 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穎的顯微鏡技術來探測拓撲絕緣體中的電子自旋。
  • 最新研究確定Zc(3900)的自旋和宇稱量子數
    在這篇題為「完善四夸克態檔案」(Filling in a Tetraquark’s Profile)的推介文章中,編輯寫道:「對正負電子對撞數據的分析確定了含四夸克粒子的自旋和宇稱。」  近幾年來,物理學家相繼發現了幾個粒子,最好的解釋是它們含有四個夸克,而不是通常由兩個或三個夸克組成的強子。
  • 統一路 10-自旋的奧秘
    在量子力學誕生的那一年,沃爾夫岡·泡利(Wolfgang Pauli,1900年-1958年)也在奧地利的維也納呱呱墜地,二十多年後,他成為量子力學的先驅者之一,是一個頗富特色的理論物理學家。泡利在物理學界以犀利和尖刻的評論而著稱,絲毫不給人留面子。有一次,泡利對一個剛做完報告的同行說:「我從來沒聽過這麼糟糕的報告!」
  • 物理所預言矽烯中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量子自旋霍爾效應即二維的拓撲絕緣體最早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Kane和Mele在單層石墨烯樣品中提出【Phys.Rev.Lett. 95, 226801(2005);95,146802 (2005)】。但物理所姚裕貴研究員等隨後的工作表明,由於自旋軌道耦合在石墨烯中打開的能隙僅μeV量級,大小可忽略不計,由此可以斷定在石墨烯中很難觀測到量子化的自旋霍爾效應【Phys.
  • 重離子碰撞中矢量介子自旋對準的第一個證據
    ALICE實驗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對重核之間的高能碰撞過程中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形式的性質有更好地了解。該實驗最近引起了許多有趣的觀察,這些觀察發表在最近的《物理評論快報》上的一篇論文中概述,這些觀察提供了相對論重離子碰撞中自旋軌道角動量相互作用的第一個證據。
  • 量子力學的核心部分薛丁格的波函數及其物理意義
    薛丁格一直找不出來,找了很多類似的方程,比如流體力學的方程,最後量子力學的大神級人物提出了概率幅的概念。其實薛丁格方程是波函數的在不同變量下的演變過程,波爾指出這個波函數模的平方是機率密度,也就是代表在T時刻是,以R為半徑的球體空間內能找到這個粒子的概率,這就是波函數的機率解釋。
  • 量子力學中的量子場論
    量子力學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反直覺的理論,然而就純粹的預測能力而言,它也是最成功的。僅僅從量子力學的數學公式中就得出了無數驚人的發現,其巨大的成功說明量子力學提供的數學描述反映著更深刻的現實真理,到目前為止,最成功最具預測性的公式就來自量子場論。
  • 自旋
    核自旋是一個十分難理解的概念,它不能直接觀察只能通過實驗發現自旋存在的證據,如果要完全理解這一個概念需要我們掌握量子力學,但作為非專業的讀者,我們也有另外一套更簡單的方法去了解自旋
  • 粒子的自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與地球的自轉有何不同?
    雖然有時會與經典力學中的自轉(例如地球自轉)相類比,但實際的本質是迥異的。經典力學中的自轉,是物體對於其質心的旋轉,比如地球自轉是順著通過地心的極軸所作的轉動。角動量的另一種形式是軌道角動量,軌道角動量算符是軌道轉動的經典角動量的量子力學對應物,當角度變化時,波函數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結構出現。
  • 量子力學的本質是不確定性嗎?
    量子力學中詭異、甚至反直覺的要素,因何而產生。在量子力學領域,物理學家已經習慣用「概率」來描述現象,但概率難道不是體現了我們對研究對象了解得還不完全嗎?什麼是概率?不管你們承不承認,其實量子力學的概率,和現實宏觀中的概率本質是一樣樣的。就好像現實中的人,我們經常問:「你相信緣分嗎?」「緣分」這個詞,一點也不神秘。
  • 量子力學的三大階段性
    兩個粒子的波函數定義在六維空間(如果考慮到自旋,維數可能更高)裡。量子力學討論波函數在六維空間中的演化,完全不討論粒子在三維空間中的運動。在第三階段,如果測量動量,就把波函數「縮編」到六維動量空間裡的確定的某一點附近,兩個粒子的動量就都被確定了;如果測量自旋,就把波函數「縮編」到六維自旋空間裡的確定的某一點附近,兩個粒子的自旋就都被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