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秒脈衝揭示了分子中的電子波紋

2020-11-21 騰訊網

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和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小組,第一個利用新技術產生強大的阿秒X射線雷射脈衝的實驗表明,可以在分子中產生稱為「脈衝拉曼散射」的電子波紋。

阿秒(attosecond),為 10-^18 秒。如果將一阿秒當成一秒,那麼一秒就相當於 317.1 億年,約為宇宙年齡的兩倍。

X射線雷射是一種裝置,使用受激發射來生成或放大電磁輻射在不久的透視或極紫外的光譜,即通常是在幾十數量級的納米的波長區域。

由於雷射介質中的高增益,較短的上層狀態壽命(1–100 ps),以及與可能反射X射線的反射鏡構造相關的問題,因此X射線雷射器通常在沒有反射鏡的情況下工作;X射線束是通過單次穿過增益介質產生的。基於放大的自發發射的發射輻射具有相對較低的空間相干性。該譜線大多是都卜勒展寬的,這取決於離子的溫度。

由於常見的可見光雷射在電子或振動狀態之間的躍遷僅對應於高達約10eV的能量,因此X射線雷射器需要使用不同的有源介質。同樣,如果要構建更高頻率的伽馬射線雷射器,則必須使用不同的活性介質(激發的原子核)。

拉曼散射(Raman scattering),一種光子的非彈性散射現象,1928年由印度物理學家拉曼發現,指光波在被散射後頻率發生變化的現象。當光線從一個原子或分子散射出來時,絕大多數的光子,都是彈性散射的,這稱為瑞利散射。在瑞利散射下,散射出來的光子,跟射入時的光子,它的能量、頻率與波長是相同的。然而,有一小部分散射的光子(大約是一千萬個光子中會出現一個),散射後的頻率會產生變化,通常是低於射入時的光子頻率,原因是入射光子和介質分子之間發生能量交換。這即是拉曼散射。

利用這種獨特的相互作用,科學家將能夠研究圍繞分子滑動的電子如何啟動生物學、化學、材料科學等領域的關鍵過程。研究人員在最近一期的《物理評論快報》中描述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通常,當X射線脈衝與物質相互作用時,X射線會導致分子的最內層「核心」電子躍遷到更高的能量。這些核心激發態非常不穩定,衰減速度僅為千萬億分之一秒。大多數X射線實驗就是這樣結束的:被激發的電子通過將能量轉移到相鄰的電子,將其驅逐出原子並產生帶電離子,從而迅速返回其應有的位置。

但是,在足夠短而強烈的X射線脈衝的作用下,原子可能被迫做出不同的響應,從而開闢了新的方法來測量和控制物質。X射線可以激發核心電子,但隨後也可以驅動外圍電子來填充間隙。這允許分子進入激發態,同時將其原子保持在穩定的中性態。由於此拉曼過程依賴於核能級電子,因此電子激發最初在分子中高度局限,因此更容易查明其起源和追蹤其演化。

研究人員說:「如果將分子的電子視為一個湖泊,則拉曼相互作用類似於將一塊巖石扔進水中。」 「這種「激發」會產生從特定點起在整個表面上起伏的波。以類似的方式,X射線激發會產生在整個分子上起伏的「電荷波」。它們為研究人員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法來測量分子發光的響應。」

可見光脈衝也可以用於創建激發態分子,但是這些脈衝更像是會在整個水面上蕩漾的小地震。脈衝拉曼X射線激發提供了有關分子性質的更多信息,相當於在各個地方掉落巖石以產生並觀察到不同波紋圖案的信息。

早期的LCLS實驗證明了原子中的拉曼過程,但是直到現在,科學家仍迴避觀察分子中的拉曼過程。該實驗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產生了比以前短10到100倍的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FEL)脈衝的最新進展。該研究團隊提供了一種生成僅280阿秒的強脈衝的方法。這些脈衝對於實驗的成功至關重要,並將使科學家們在未來迅速啟動化學反應和相干的量子過程。

研究人員表示:「與基於雷射的阿秒光源相比,該實驗展示了阿秒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的獨特性能。」 「最重要的是,該實驗研究可能帶來令人興奮的新科學。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雷射直接測繪阿秒脈衝的電子動力學
    (a) 雷射測繪阿秒電子動力學;(b) 相位空間和角分布 ▲圖解:(c) 從等離子鏡子中從不同的噴射次數中同反射的雷射脈衝的頂點發射出電子 最近
  • 上海光機所在雷射直接度量阿秒電子動力學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阿秒電子動力學領域取得進展,採用高對比度飛秒雷射脈衝技術與等離子體鏡鎖相機制,解決了飛秒雷射脈衝與阿秒電子脈衝的時空同步難題,實驗中觀測到電子在光場調製下的空間條紋圖,實驗驗證了「全光阿秒電子示波器」的可行性。
  • 雷射直接度量阿秒電子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阿秒電子動力學領域取得進展,採用高對比度飛秒雷射脈衝技術與等離子體鏡鎖相機制,解決了飛秒雷射脈衝與阿秒電子脈衝的時空同步難題,實驗中觀測到電子在光場調製下的空間條紋圖,實驗驗證了「全光阿秒電子示波器」的可行性。
  • 物理所「阿秒雷射脈衝的產生與測量裝置」通過成果鑑定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光物理重點實驗室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利用自己組建的阿秒雷射產生與測量裝置成功地獲得了單個阿秒雷射脈衝。3月19日,該項研究成果通過了由中科院組織的專家鑑定。  阿秒雷射脈衝(1阿秒=10-18秒,為千分之一飛秒,1飛秒為千萬億分之一秒)是目前人們所能控制的最短時間過程,可以用來測量原子內繞核運動電子的動態行為等超快物理現象。自本世紀初誕生以來,已在凝聚態物理、原子分子物理、X射線雷射物理、化學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大應用突破。
  • 中佛羅裡達大學通過工業雷射器產生阿秒雷射
    使該領域發展成為可能的技術突破是基於超短雷射脈衝的產生,這種脈衝只持續電磁波的幾個周期振蕩。這些短脈衝的聚焦強度相當於電子在原子和分子中經歷的電場強度。阿秒科學領域最初是通過將強雷射脈衝非線性壓縮到兩個光學周期以下而得以實現的。二十年後,要產生這樣的短脈衝,仍然需要最先進的雷射器,才能最有效地利用稀有氣體中的「瞬時」光學非線性來進行頻譜加寬和參數頻率轉換。
  • 如何實現兆赫茲量級孤立阿秒脈衝
    這種可行性在十年前就以得到驗證,並且,高次諧波(HHG)有著廣泛的應用領域,包括原子分子物理、表面科學和成像。極紫外輻射發光是源自於強雷射場與原子或分子的相互作用。強場使得庫倫壁壘發生彎曲,能夠使一個受約束的電子波包穿過壁壘,離開母離子。當雷射電場發生反轉時,波包獲得反向加速度,向母離子運動,並與母離子重新結合,激射出一個極紫外光子。
  • 知道「阿秒電子動力學」嗎?與晶體對稱性產生的有趣應用!
    這項新證明的技術可能會在petahertz電子學和新型量子材料的光譜研究中找到有趣應用。氣體中高次諧波產生非線性過程是阿秒科學的基石之一,廣泛應用於許多科學領域,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學。這種強場現象將許多低能光子從強雷射脈衝轉換成能量高得多的光子(小百科:「阿託秒」(阿秒)作為一個理論上的時間量程而存在,為10的負18次方秒)。
  • 產生高強度阿秒渦旋脈衝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發現利用相對論強度的圓偏振雷射與固體靶作用可以產生高強度的攜帶有軌道角動量的表面高次諧波,並揭示出其中的物理本質是光的自旋角動量轉化為軌道角動量,且根據這個新物理提出了一種產生單個阿秒渦旋脈衝的方案。
  • 【前沿技術】利用阿秒雷射跟蹤分子動力學過程
    46 來源: 藍海星智庫 舉報   受美國陸軍研究署資助,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阿秒瞬態吸收光譜跟蹤了溴化碘分子絕熱光解動力學過程
  • 「前沿技術」利用阿秒雷射跟蹤分子動力學過程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受美國陸軍研究署資助,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阿秒瞬態吸收光譜跟蹤了溴化碘分子絕熱光解動力學過程。通常認為分子動力學過程非絕熱相互作用是各種光學化學反應的關鍵。
  • 科學網—提出產生高強度阿秒渦旋脈衝思路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人員發現,利用相對論強度的圓偏振雷射與固體靶作用,可以產生高強度的攜帶有軌道角動量的表面高次諧波,並揭示出其中的物理本質是光的自旋角動量轉化為軌道角動量
  • 科學家提出產生高強度阿秒渦旋脈衝思路
    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人員發現,利用相對論強度的圓偏振雷射與固體靶作用,可以產生高強度的攜帶有軌道角動量的表面高次諧波,並揭示出其中的物理本質是光的自旋角動量轉化為軌道角動量
  • 上海光機所在產生高強度阿秒渦旋脈衝方面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發現利用相對論強度的圓偏振雷射與固體靶作用可以產生高強度的攜帶有軌道角動量的表面高次諧波,並揭示出其中的物理本質是光的自旋角動量轉化為軌道角動量,且根據這個新物理提出了一種產生單個阿秒渦旋脈衝的方案。
  • 科學家提出產生高強度阿秒渦旋脈衝新思路—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發現利用相對論強度的圓偏振雷射與固體靶作用,可以產生高強度的攜帶有軌道角動量的表面高次諧波,並揭示出其中的物理本質是光的自旋角動量轉化為軌道角動量
  • 阿秒光源: 一臺捕捉電子運動的「相機」
    科技日報記者從會上了解到,決定物質基本性質的超快電子運動通常發生在阿秒量級的時間尺度,要想觀測到電子運動這種超快過程,就需要超高速攝影技術,而阿秒光源就是一種捕捉電子運動的超快光學技術。        人眼的視覺暫留時間一般為0.1—0.4秒,當物體的快速運動過程短於0.1秒時,受眼睛時間解析度的限制,我們就無法看清其運動過程。
  • 又一利器誕生:科學家發明一種,能觀察到電子運動的技術方法!
    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科學家,發明了一種能觀察電子運動的方法,其強大的X射線雷射爆發只有280阿秒。這項名為X射線雷射增強阿秒脈衝產生(XLEAP)的技術,是科學家們多年來一直在努力的一大進步,它為突破性研究分子周圍的電子如何引發生物學、化學、材料科學等領域的關鍵過程鋪平了道路,其研究成果現發表在《自然光子學》期刊上。
  • 超短脈衝雷射與超快現象(一)
    在原子分子體系中,原子及分子運動的時間尺度大約從皮秒(picosecond,10-12秒)到幾十飛秒(femtosecond,10-15秒),如分子轉動的周期約為皮秒量級,振動的時間周期約幾百到幾十飛秒。
  • 給電子拍照片,操控分子運動,華中大80後博導做玩光的「魔術師」
    迄今為止,他們用雷射做成了這麼幾件大事:用雷射製成快到可以捕捉到電子運動的 「阿秒相機」(1阿秒等於10的-18次方秒,是人類目前實驗上實現的最快的時間尺度);用雷射操控空氣中分子的運動。牛吧?!8日,記者就走進華中大超快光學實驗室,和該實驗室現任「掌門人」、80後博導蘭鵬飛坐而論光。
  • 探索亞原子世界的利器——阿秒光脈衝
    在這樣的時間和空間尺度範圍,人們對生物、化學和物理的研究邊界也變得不斷模糊,因為這些微觀現象的根源在於電子的運動。這些微觀過程中電子運動的時間尺度可以從幾十飛秒到更小几十阿秒,如氫原子中電子繞核一周的時間為152as。阿秒光脈衝的出現使人們能夠結合阿秒量級的超高時間解析度和原子尺度的超高空間解析度,實現對原子-亞原子微觀世界中的極端超快過程的控制和了解的夢想。
  • 雷射、啁啾脈衝放大、超快光學和諾貝爾獎
    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 人們利用皮秒雷射器對分子動力學過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包括液體中光致克爾效應、反應中間態壽命、雙分子反應、分子間能量或電荷轉移、分子轉動和振動、分子異構體轉化等等; 使用的激發和探測手段主要包括拉曼光譜、共振吸收以及螢光輻射等; 所研究的過程長至幾個納秒, 短至皮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