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電子拍照片,操控分子運動,華中大80後博導做玩光的「魔術師」

2020-12-03 楚天都市報

楚天都市報記者樂毅 通訊員王瀟瀟 高翔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黃士峰

數日前,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3位從事雷射研究的科學家獲此殊榮。而在咱們湖北武漢,也有一個從事雷射物理學前沿研究的團隊——華中科技大學超快光學實驗室的12名老師和80多名研究生。迄今為止,他們用雷射做成了這麼幾件大事:用雷射製成快到可以捕捉到電子運動的 「阿秒相機」(1阿秒等於10的-18次方秒,是人類目前實驗上實現的最快的時間尺度);用雷射操控空氣中分子的運動。牛吧?!8日,記者就走進華中大超快光學實驗室,和該實驗室現任「掌門人」、80後博導蘭鵬飛坐而論光。

用雷射打造最快的眼睛

8日上午10時許,楚天都市報記者一行來到華中大超快光學實驗室,說是實驗室,不過是一間約70平方米左右的房間。實驗室的大部分空間都被數臺儀器所佔據,留下的走道不寬,兩人並行的話,一個得側身才能過。

你可別小瞧這間不大的實驗室,阿秒相機就在此。據蘭鵬飛介紹,分子、電子的運動速度是很快的,電子快到一眨眼的時間可以繞原子核轉6500多萬億圈,而他們找到了運用雷射實現超快成像的方法,能夠為分子乃至更高速的電子拍照。「運用雷射來捕捉分子電子的運動,就必須有更快的速度,拍攝的對象才能相對靜止。」蘭鵬飛解釋最快相機的原理時說,這就相當於為人類製造了最快的眼睛。

作為操控雷射的好手,蘭鵬飛團隊的成果可不止最快相機這一項,該團隊還首次觀測到同位素分子(氫氣、氘氣)的動力學「指紋」,研究成果入選2017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今年,他們實現了用雷射控制空氣中分子的運動,可以讓空氣中的氮氣、二氧化碳等氣體按照設定的方向轉動,有人甚至可以用雷射造雨。

和兩位諾獎得主的緣份

現年36歲的蘭鵬飛說,他的雷射物理學研究之路上,和兩位諾貝爾得主有緣。他們一位是199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澤維爾,另一位則是今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穆魯。2004年,當時蘭鵬飛是華中大物理系大四學生,當時澤維爾來校交流,給同學們介紹超短雷射技術在基礎化學上的運用。「澤維爾教授創立的這種超快探測技術給我打開了研究化學反應本質的一扇窗。」蘭鵬飛說,從那時起,他就一心致力於雷射方面的研究。而蘭鵬飛率先提出了雙色光實現單阿秒脈衝量子調控新機制,也得到了澤維爾教授的引用。

而今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穆魯曾於2011年來到華中大講學,他所從事的強雷射領域和蘭鵬飛的研究在很多方向上有關聯。「穆魯教授的研究可以讓人們瞬時產生超強電磁場的雷射,在實驗室創造出之前只有在核爆中心、恆星內部、黑洞邊緣才能找到的極端物理條件。這種強雷射已應用於眾多領域,例如目前廣泛開展的雷射加工、雷射受控核聚變等」蘭鵬飛同時表示:「我們將沿著前人的腳步產生更短的雷射,並用它來操控電子。目前集成電路上都是電子傳輸,速度已經達到瓶頸,若用雷射操控電子進行信息傳輸,速度將有望快上6個數量級,達到目前速度的100萬倍。未來運用到晶片技術上,將使晶片達到驚人的速度。」

蘭鵬飛簡介:

教授,博士生導師。2004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獲學士學位;2009年於華中科大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獲得博士學位。先後作為國際特別研究員和研究員在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工作。2013年至今,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教授並擔任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主要從事飛秒、阿秒雷射物理的研究, 已在物理學、光學重要期刊發表SCI論文100餘篇。目前,發表論文被SCI引用2200多次。首次提出了雙色光單阿秒脈衝量子調控新機制,利用該機制產生了2.6吉瓦的阿秒雷射, 單脈衝能量迄今仍保持世界第一。

相關焦點

  • 華科的奇思妙想——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的調查報告
    9月初,在華中科技大學生科院一間逼仄的辦公室,從事人工智慧生物學研究的80後博導薛宇指揮幾個年輕人正幹得起勁,他說現在離自己的科研目標越來越近了。但4年前,這個科研項目差點夭折。當時他申報科研項目失利,遭遇資金困擾,潦倒之際幸運地入圍學校一個神秘團隊——學術前沿青年團隊,一下子獲得300萬元科研資金的支持。薛宇坦言,自己沒留過學,之所以幸運入圍,應該是校方認可他們的科研潛力。
  • 大連光源: 給分子原子「拍電影」
    從去年9月底安裝完成首次出光之後,經過3個多月的調試後,總長100米的大連光源終於成為了世界上最亮且波長完全可調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光源。那麼這臺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是幹什麼用的?它為什麼能產生如此的強光?
  • 【科技日報】大連光源: 給分子原子「拍電影」
    自由電子雷射光源提供了高亮度的光源,能夠用來精確並且高靈敏度地探測原子和分子。  近代物理證明,光的本質是電磁波,同時也是粒子,光子本身帶有能量,波長越短,光子的能量就越高。與以前我國研製的光源相比,大連光源不僅能夠像以前的光源那樣給分子原子拍照片,而且能給分子原子「拍電影」。它是一個動態的研究工具,能解決分子動力學的許多問題。  大連光源的光子能量並不是最高的,但對研究分子、原子化學反應動力學來說卻是最合適的——它有極紫外波段最亮的「閃光燈」,有超快的「快門」,其出光脈衝長度能達到飛秒和皮秒量級。
  • 有80後211大學副校長,有90後...
    ,2000~2004年,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學習,師從施一公,隨後在普林斯頓做了2年博後,2007年返回清華,30歲時開始擔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37歲時率領團隊攻克世界難題——首次解析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的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隨後揭示出葡萄糖跨膜轉運這一細胞過程的分子基礎[1],40歲遠赴普林斯頓大學任教。
  • 拍攝「分子電影」——全相干自由電子雷射
    同時,光也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個重要工具。通過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我們就可以觀測物體。 人類從誕生之日起,從未停止對光的追逐。光和人類文明進程相伴。19世紀末,愛迪生發明的電燈將人類帶進電氣時代。1895年,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了x射線,人類第一次看到了肉眼無法看到的物質內部和分子、原子等微觀世界。
  • 一紙一印表機 告訴你80後小時候都玩啥
    80後,為了迎合寶貝也可以選擇喜羊羊與灰太狼。做明星貼畫的關鍵就在於那張紙,小胖用到的是不乾膠照片紙(淘寶有的賣哦),那些年我們照過的非主流大頭貼照片也是用的這種紙哦。小胖製作林俊傑貼畫(不過現在已經沒有書本、筆記本來貼了~)    80後的同學們你都追過哪些明星,不妨來動手做一張貼畫,來回憶一下當初的小悸動吧!
  • 科學家利用電子顯微鏡首次拍到DNA照片
    DNA的雙螺旋結構首次通過這張一小束DNA束的電子顯微鏡照片進行展示  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推斷出DNA的雙螺旋結構59年後,義大利卡坦扎羅馬格納-格雷沙大學的物理學教授恩佐-迪-法布裡奇奧,利用電子顯微鏡拍到這種支持生命的螺旋梯形結構的第一張直接照片。
  • 在光激發分子中捕捉電子與原子核之舞
    《科學》雜誌報導,科學家利用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高速「電子攝像機」,同時捕捉到了光激發分子的電子和原子核運動。這標誌著超快電子衍射技術的首次應用取得了成功。論文作者、史丹福大學脈衝研究所科學家Jie Yang說:「此前,雖然我們能夠跟蹤原子運動,但如果更仔細地觀察,你會發現組成原子的原子核與電子也有特定作用——原子核構成了分子骨架,而電子則是粘合骨架的黏合劑。」在實驗中,科學家們研究了環狀分子吡啶。
  • 科學家利用電子顯微鏡首次拍到DNA照片(圖)
    DNA的雙螺旋結構首次通過這張一小束DNA束的電子顯微鏡照片進行展示  一小束DNA得到兩個矽柱的支撐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推斷出DNA的雙螺旋結構59年後,
  • 上海光源:微觀探索從「分子照片」時代進入「分子電影」時代
    開放8年來,這臺「超級顯微鏡」,以光為媒,持續升級:上海光源二期擴容工程、軟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用戶裝置與活細胞結構與功能成像平臺去年底開工建設,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試驗裝置正在出光調試。在這片科技創新的高地,一個觸及世界前沿的「中國光谷」已然雛形初現。
  •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引進的Vistec電子束光刻系統
    中國武漢/荷蘭貝斯特--(美國商業資訊)--Vistec光刻有限公司今天非常高興的宣布,位於中國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的Vistec EBPG5000pES系統成功完成安裝調試,並且通過驗收.中國光電領域的重點實驗室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WNLO),中國知名高校華中科技大學(HUST),業界領先的電子束光刻設備製造商
  • 90後高顏值女博士火了!17歲進入華科大,26歲擔任湖南大學博導
    說到榜樣,我想到最近網上討論很多的女博導,履歷很是優秀,年紀輕輕就當博導,絕對稱得上「後浪」,還有人說是「巨浪」。那麼,我們來看看這位女博導,她就是湖南大學公布新教師聘任名單,那位26歲的90後女博士生導師李晟曼。
  • 她是浙大首位「90後」博導,16歲上復旦,當之無愧「女學神」
    浙大迎首位90後美女博導 教授楊樹,90年出生,16歲考上復旦大學,20歲從復旦本科畢業,考入香港科技大學讀研,24歲已經拿到了港科大的博士學位。而且還是首批香港博士獎學金獲得者,已在TED、EDL、IEDM、APL等國際頂級期刊及會議發表論文數十篇。
  • 愛因斯坦首次提出光量子概念113年後,上海崛起光子大科學設施群這...
    去年9月,在上海成立的張江實驗室,初期擬採取「1+2+1」布局,其中第一個「1」代表的正是光子大科學設施群及相關基礎研究。 從試運行至今近10年的上海光源,到今年4月開工建設的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一個光子大科學設施集聚地,已成為上海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科學地標。
  • 人類首次拍攝到了材料內部的電子運動
    直到幾天前,來自衝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的科學家們用他們的「飛秒照相機」成功地首次拍到了材料內部電子的運動軌跡,再度實現了突破。 觀測電子運動,需要儀器具備極高的空間解析度和時間解析度,但是傳統儀器無法同時滿足這兩項要求。米切爾·曼博士是實驗室的博士後,他將紫外光脈衝技術和電子顯微技術結合,用以觀察太陽能電池中的電子運動。
  • 華中農大殷平課題組揭示藍光受體CRY2激活的分子機制
    Nature Plants | 華中農大殷平課題組揭示藍光受體CRY2激活的分子機制責編 | 逸雲CRYs被藍光激活後會產生多種響應,包括FAD的光還原、寡聚化等等。藍光激活的CRYs發生寡聚化是一種在進化上極為保守的現象,與生物體內CRYs的光反應特性高度相關。
  • 「大連光源」給分子原子「拍電影」
    這個花費上億元研製的高端先進儀器設備,究竟可以用來做什麼,成為備受矚目的問題。「光源」,顧名思義,就是自己能夠發光的物體,其最大用處就是照亮周圍的世界,幫助人類更好地去認識和改造我們生活的環境。縱觀人類文明史,最偉大的進步之一就是發明了電燈,從某種意義上說有了電燈,人類就可以照亮世界上任何一個黑暗的角落。
  • 北大研究員劉穎:29歲當上博導,保持對生命現象的好奇心
    紫牛新聞3月18日報導,醉心庖廚,自認「上輩子一定是個廚子」;趕時髦「養青蛙」,糾結於「蛙什麼時候才能回家」……準備北大博導劉穎的採訪資料時,紫牛新聞記者數次對信息的準確性產生過懷疑:即將採訪的當真是一位女科學家?29歲就成為博導的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劉穎就是這樣的「接地氣」。
  • 能為分子「拍電影」!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試驗裝置項目通過國家驗收
    記者獲悉,位於浦東新區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試驗裝置項目,日前通過國家驗收。 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試驗裝置由中國科學院和教育部共同建設,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為法人單位,北京大學為共建單位。裝置主體由一臺8億4千萬電子伏特的高性能電子直線加速器和一臺可以實現多種先進運行模式的自由電子雷射放大器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