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首次提出光量子概念113年後,上海崛起光子大科學設施群這...

2021-01-15 上觀

光子科學與產業論壇,是今天在上海滴水湖畔拉開帷幕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重頭戲。

 

這一選擇蘊含深意。去年9月,在上海成立的張江實驗室,初期擬採取「1+2+1」布局,其中第一個「1」代表的正是光子大科學設施群及相關基礎研究。

 

從試運行至今近10年的上海光源,到今年4月開工建設的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一個光子大科學設施集聚地,已成為上海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科學地標。

 

光子大科學裝置,產生新的研究手段 

 

二十世紀初,26歲的愛因斯坦首次提出光量子概念,隨後113年裡人們對光的研究孜孜不倦。1960年,雷射器研製成功,這是光的研究發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從此,光、電子學、光量子學等相關學科進入迅猛發展階段。

 

我們平常說的「光」時,多指可見光。其實,「光」是一個很大的家族,依波長的不同,可分為無線電波、微波、紅外、可見光、紫外、真空紫外、軟X射線、硬X射線和伽馬(γ)射線等。探測宇宙,可以選用無線電波;跟蹤飛機,可以選用微波(雷達);要「看清」病毒、蛋白質分子甚至金屬原子等微觀物體,必須選用與這些微觀物體大小相近或更短波長的光束。

 

從國際上的先進經驗來看,包括歐洲核子中心在內的大科學裝置都有兩種以上的光子設施,從而可以滿足多領域不同的研究需求,最關鍵的是能夠產生新的研究手段。

 

基礎科學的創新和前沿問題的探索,離不開核心技術的突破。到2030年,張江實驗室將努力躋身世界一流國家實驗室行列,發展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集聚地,湧現一批標誌性式原創成果,解決一批國家急需的戰略核心技術問題,為上海建成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提供強有力支撐。

 

高瞻遠矚的一次部署

 

集聚科技資源,舉全市之力建設光子大科學設施,是上海高瞻遠矚的一次部署。

 

「以世界同類裝置最少的投資和最快的建設速度,成為國際上性能指標領先的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之一,是我國大科學裝置建設的一個成功範例。」這是 2010年1月19日上海光源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時得到的一致評價。上海光源亦不負眾望,不管是從用戶數量還是裝置性能來說,不僅領跑全國,同時也處於國際上同類裝置的第一方陣。藉助上海光源,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團隊探索出天然氣直接轉化利用的有效方法;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丁洪研究員發現隱藏了80餘年的「幽靈粒子」外爾費米子等。上海光源現有13條光束線站投入運行,預計到2020年,將有近40條線站建成並向用戶開放。

 

軟X射線有一個重要的波段被稱為「水窗」,是目前唯一可以對生物活體細胞進行無損傷三維全息成像和顯微成像的「第四代光源」。上海軟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用戶裝置,是我國第一臺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用戶裝置,目前正在進行工藝設備的加工、採購,預計2019年底建成和開放使用;作為國內迄今為止投資最大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計劃在2025年建成,承建單位是上海科技大學,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為項目共建單位。整個裝置總長約3公裡,位於地下30米的隧道中,主要建設內容包括一臺能量為8GeV的超導直線加速器,3條波蕩器線、3條光束線以及首批超過10個實驗站。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具備超高的峰值亮度、超短的脈衝和極好的相干性,將與上海光源互補,成為探索自然奧秘和發展高新技術的最先進研究平臺,使人們從拍「分子照片」進入到拍「分子電影」的時代,有助於解決人類面臨的一些迫切問題。

 

去年10月24日晚,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和上海科技大學超強雷射光源聯合實驗室傳出喜訊:上海超強超短雷射實驗裝置的研製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實現了10拍瓦雷射放大輸出,這是目前已知的最高雷射脈衝峰值功率,達到國際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超強超短雷射,一般是指峰值功率大於1太瓦(1太瓦=1萬億瓦),脈衝寬度小於100飛秒(1飛秒等於1千萬億分之一秒)的雷射。超強超短雷射能在實驗室內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超強電磁場、超高能量密度和超快時間尺度等綜合性極端物理條件,這是之前只有在核爆中心、恆星內部、黑洞邊緣才能找到的極端物理條件,可用於研製雷射質子刀以治療癌症;製造臺式化電子加速器和產生超快X射線源對蛋白質探測成像;研究天體物理和宇宙起源,將來還可能用於真空結構和暗物質的探測等。

 

過去,許多科學家耗費數年才解析一個蛋白質分子結構,如今為蛋白質分子拍一張照只需0.1秒,看清一個蛋白質結構,不再以年為計時單位,最短只需2分30秒。作為當今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家綜合性大科學裝置,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設施於2015年7月正式面向國內外用戶開放,截至目前,已累計服務超過23960人次,吸引了近300家國內外科研單位的研究人員來開展前沿科學研究,其中包括來自美國、英國、法國、西班牙、日本等國家的優秀科學家。就在幾天前,中科院院士饒子和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該團隊利用蛋白質設施質譜系統等設施,揭示了生命體內一種新的醌氧化與氧還原相偶聯的電子傳遞機制。幾年來,設施用戶、設施科研和技術團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其中在《自然》《科學》《細胞》上發文33篇,在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中的科技支撐作用日益凸顯。

 

我國第一條矽光子研發中試線將建成

 

上海的未雨綢繆,不僅表現在對光子科學大科學設施群及相關基礎研究上,還有相關產業的布局上。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近日獲悉,由張江實驗室牽頭承擔的矽光子市級重大專項在工藝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具備了光晶片流片能力,預計今年年內,我國第一條矽光子研發中試線將在上海建成。

 

小小晶片,為何光傳輸要比電傳輸更為先進?原來,大量電子在高密度電路裡運動時,不僅會使器件發熱,還會產生電磁損耗,這就影響了晶片的速度等性能。而光的「步伐」不僅更為輕快,其運動時不產生熱量,而且多路光能在同一個時空裡運動並保持各自的獨立性,從而大大節省了信號傳輸通道。

 

去年,上海市政府將矽光子列入首批市級重大專項,布局了矽基光互連晶片研發和生產。此舉,正是為了在上海打造矽光子晶片全產業鏈,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力爭使上海成為矽光子這一戰略領域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對量子概念的堅守
    」從1905年,提出光量子概念完美解釋光電效應以後,愛因斯坦還持續20多年將量子概念拓展到固體性質和輻射性質的研究。這裡給出1907年和1909年他發表的4篇主要文章的思想。 對愛因斯坦來說,這並非問題的全部,他繼續寫道:「如果輻射理論接觸到了事物的核心,那麼我們必須期望在其他熱學理論領域中也可以發現現代分子運動論和經驗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可以用這裡所採取的方法來消除。」愛因斯坦將量子化的概念應用於固體原子的振動,這是理解熱特性,特別是比熱的溫度依賴性所必需的。
  • 雷射技術的產生和發展,愛因斯坦對雷射的見解,提出受激輻射概念
    愛因斯坦以他極其深刻的洞察力在二十世紀一系列重大物理課題上進行了開創性和奠基性的工作,輻射 問題就是其中之一。他對輻射問題的許多大膽而深刻的見解,都被後來的科學技術發展證明是正確的。但愛因斯坦從未放棄對輻射本質更深入的探索,他曾說:「只要我活著,我還要思素,光究竟是什麼?」為完滿解決黑體輻射理論問題回,普明克於1900年提出「量子」假說。愛因斯坦看出了「量子」概念的深遠意義,並把它加以發展。
  • 物理學的革命,愛因斯坦的光量子論的產生,以及光的波粒二象性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愛因斯坦的光量子論的知識。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第一個把量子概念認真貫徹下去,並努力加以發展,使物理學家們認識到它的重要性的是愛因斯坦。他意識到,量子概念帶來的,將是整個物理學的根本變革,需要建立新的理論基礎,而不是某些定律的局部修改。
  • 世界不是連續的:普朗克首次提出量子概念,動搖了經典力學的根基
    量子講堂第十二期:世界不是連續的,普朗克首次提出量子概念,動搖了經典力學的根基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世界不是連續的及量子等相關概念,這篇文章會採用較為通俗的語言為大家講解,儘可能少使用讓大家頭疼的數學公式。
  • 全球首次!上海交大光量子晶片實現二維空間的連續量子行走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實現了大規模三維結構集成光量子晶片,並演示了首個真正空間二維的連續時間隨機行走量子計算,其成果最近發表於期刊《科學·進展》上。該團隊使用飛秒雷射直寫技術,製備了節點數為 49×49 的二維光量子計算晶片,這對於推動量子模擬機的發展,解決特定棘手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
  • 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化,標誌著量子時代的開始
    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了「量子化」的概念。像這樣以某種最小單位作跳躍式增減的,就稱這個物理量是量子化的。這是量子化概念的首次提出。三.愛因斯坦光子量子假說由於受普朗克的啟發,愛因斯坦於1905年提出,在
  • 「鸚鵡螺」裡孵出夢想 上海光源點亮科技之光丨浦東30年財經30人
    第一財經:對於很多朋友來講,光源這個詞兒似乎很熟悉,但是光源大科學裝置這裡面的光源指的是什麼?趙振堂:通常大家講的光源,是我們可見光這一個波段的光源。那麼上海光源的波長比可見光更寬,目前這個階段是從紅外到硬X射線,包括我們做CT、做人體透視都算在這個光源的範圍之內。
  • 大連化物所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吳凱豐研究員團隊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並基於該概念將量子裁剪應用到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上,製備出的新型太陽能聚光板原型器件效率比傳統器件提高一倍。相關成果發表於《納米快報》(Nano Letters)上。
  • 全球首次!上海交大光量子晶片實現二維空間的連續量子行走,中國光量子計算或將成為量子霸權強力候選者
    2017 年由中國科學院所提出的 10 量子比特架構已經是極大的突破,但相較超導量子計算方案最高已經達到 72 量子比特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國外主要大企業也因為其節點的擴張難度較高,因此都以超導量子為主要的研究方向。
  • 中國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全液態量子器件與計算技術概念
    不久前,我國一個研究小組發表了一項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基於液態金屬的全液態量子器件技術的概念,並明確指出這一超越傳統的可變形柔性器件,有望助推新一代量子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系統的發展。相關論文近日公布在美國物理學預印本網站上。  量子計算機被普遍認為是新一代計算機的重大發展方向,其計算能力主要基於對微觀量子態的操縱。
  • 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提出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吳凱豐研究員團隊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並基於該概念將量子裁剪應用到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上,製備出的新型太陽能聚光板原型器件效率比傳統器件提高一倍。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納米技術領域權威刊物《納米快報》上。
  • 量子力學英雄譜|玻爾茲曼|量子力學|費米-狄拉克|粒子|愛因斯坦
    這就是說,是頻率為的輻射的基本能量單位。此一假設被看作是量子力學的開端, 而普朗克常數h也成了量子力學的標誌。普朗克被譽為「把一生獻給熱力學的人」。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德國人1905年,愛因斯坦利用是頻率為的輻射的基本能量單位的假說,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
  • 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四大貢獻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但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貢獻卻並非所有人都理解 愛因斯坦無疑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他的相對論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但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貢獻卻並非所有人都理解,甚至有人認為愛因斯坦是極力反對量子力學的。那麼,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貢獻究竟有哪些?
  • 愛因斯坦、玻爾和量子力學
    5年以後的1905年,愛因斯坦指出,電磁波本身就是由一份一份的量子組成的,叫做光量子。20年後被簡稱為光子。這是愛因斯坦本人唯一自稱具有革命性的工作。這與普朗克的量子假說並不一樣,就好比,普朗克說,從水缸裡舀水時,一勺一勺地舀;而愛因斯坦說,水本來就是由一勺一勺組成的,不存在半勺水的概念。
  • 從愛因斯坦的好奇心到量子信息科技
    但是單次實驗當中出現的是一個點,這就引出了所謂的單光子概念。後來的科學告訴我們,其實光是由很多小顆粒組成的;這些小顆粒就是光能量的最小單元,叫做光量子。量子的概念最早是普朗克提出來的,普朗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應該算是舊量子力學的「祖父」,愛因斯坦和玻爾是舊量子力學之父,他們又是新量子力學的「祖父」,海森堡、薛丁格和狄拉克等則建立了新量子力學——真正有方程去求解的量子力學。
  • 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後,牛頓的定律是錯的嗎?
    其他的幾個力是:控制著電力、磁力和光的電磁力,以及在原子核內的微小距離上有效的一對核力。似乎可能違背直覺的是,萬有引力是這些力中最弱的一個。一個小小的冰箱貼足以從桌子上吸起一枚回形針,即使整個地球的質量都在向下拖拽這枚回形針。圖解:引力作用於形成銀河系的恆星。
  • 量子力學誕生後的120年,沒有人真正懂他
    因為量子世界看起來是如此的不合常理,以及如此的有違直覺,以至於半個多世紀後的1964年,理察·費曼說出了關於那句著名的:「沒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學。」愛因斯坦則選擇利用普朗克的「量子」視角來看待光,即光並不像一個連續的波,而是像一束粒子流,這些光的粒子——光子——有著離散的能量。有意思的是,普朗克駁斥了愛因斯坦的假設。
  • 量子力學誕生後的120年,沒有人真正懂他
    因為量子世界看起來是如此的不合常理,以及如此的有違直覺,以至於半個多世紀後的1964年,理察·費曼說出了關於那句著名的:「沒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學。」觸發量子革命的線索並非來自於對物質的研究,而是來自於輻射的一個問題。回到19世紀末,當時物理學家無法解釋從熱物體輻射出光的模式。我們都知道,熱物質會光,越熱就越亮。光的光譜很寬,隨著溫度的升高,其峰值會從紅色變成黃色,最後變成藍色。
  • 光的故事(八)終局之戰,量子力學的出現讓我們的故事塵埃落定
    不同的金屬效果也不一樣,鉀鈉鎂鋁這類活潑金屬更容易失去負電。1897年,湯姆遜在研究了陰極射線後發現了電子,人類開始使用電子的概念,來描述之前的負電。這一天,普朗克拋出了他那篇名垂青史的《黑體光譜中的能量分布》一文,提出了能量子的概念,後來被改名為量子,這一天後來被認為是量子物理的誕生日。
  • 上海市長今天講到的軟X射線、活細胞成像平臺,是什麼科研利器?
    在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面,報告提出,加快組建國家實驗室,建成並開放軟X射線、活細胞成像平臺等大科學設施。目前,國家實驗室組建進展如何?軟X射線、活細胞成像平臺的科學原理是什麼?有哪些應用領域?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第一時間做了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