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誕生後的120年,沒有人真正懂他

2020-12-22 中科院物理所

在1958年出版的《物理學與哲學 : 現代科學中的革命》一書中,維爾納·海森堡講述了他與尼爾斯·玻爾進行的那些徹夜長談後,他是如何不斷地對自己說:「自然真的有可能如此荒謬嗎?」

馬克斯·普朗克1900年12月14日創立量子理論以來,物理學家一直對量子力學中的種種發現感到困惑。因為量子世界看起來是如此的不合常理,以及如此的有違直覺,以至於半個多世紀後的1964年,理察·費曼說出了關於那句著名的:「沒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學。」

觸發量子革命的線索並非來自於對物質的研究,而是來自於輻射的一個問題。回到19世紀末,當時物理學家無法解釋從熱物體輻射出光的模式。我們都知道,熱物質會光,越熱就越亮。光的光譜很寬,隨著溫度的升高,其峰值會從紅色變成黃色,最後變成藍色。物理學家試圖通過結合熱力學和電磁理論的概念來理解光譜的形狀,但所有的嘗試都失敗了。然而,只要假設能量是量子化的,就會得到一個與實驗完美符合的表達式。

普朗克定律正確的描述了黑體輻射。

普朗克推導的結果表明,能量不可以取任何值,而只能是一個常數(即後來的普朗克常數)的倍數。然而,能量具有離散的值在當時是難以被接受的。甚至連普朗克自己對他的發現也表示不解。他用了多年時間,試圖將的這個常數應用到經典物理學中,但都沒能成功。儘管這個想法在當時很荒謬,但事實證明,來自其他研究的數據完美地與量子理論相符合。

愛因斯坦是最早領略到量子力學的奧妙的人之一。1905年,他寫了一篇論文,將普朗克的理論應用到光電效應中。光電效應是海因裡希·赫茲在1887年描述的一種光從金屬中剝離電子的現象,經典電磁學並不能解釋為什麼這種現象只發生在特定的頻率。愛因斯坦則選擇利用普朗克的「量子」視角來看待光,即光並不像一個連續的波,而是像一束粒子流,這些光的粒子——光子——有著離散的能量。

有意思的是,普朗克駁斥了愛因斯坦的假設。羅伯特·密立根也是如此,並且他開始試圖全力通過實驗來駁斥愛因斯坦的理論……但實驗結果卻意外地為這一理論提供了驗證。之後的故事相信很多人也都聽過了,當其他研究人員的工作將量子物理學帶入了一個更加「奇幻」的領域時,連愛因斯坦自己也開始對量子理論表示懷疑。

玻爾是首個用量子力學來描述原子的人。原子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構成的。電荷相反的粒子會相互吸引。所以,根據電磁理論,電子會很快就陷入原子核中。然而,我們看到原子是穩定的。

為了解釋原子穩定性的問題,1913年,玻爾基於歐內斯特·盧瑟福在更早些時候的模型,提出了一個與之前完全不同的原子模型。在玻爾所提出的原子模型中,當電子在離散的圓形軌道之間躍遷時,原子會發射或吸收能量。1915年,阿諾爾德·索末菲用橢圓軌道取代了圓形軌道,使得玻爾模型得到了進一步推廣。

玻爾模型。

1925年,海森堡、馬克斯·玻恩帕斯庫爾·約爾,開始以玻爾和索末菲的工作為起點,用矩陣代數創建了量子力學的數學公式。沃爾夫岡·泡利將這種矩陣力學應用到玻爾的原子模型中。但在1926年,這種方法就被埃爾溫·薛丁格提出的波動方程所取代。在這一裡程碑式的進展中,路易斯·德布羅意也做出了基礎性的貢獻,從某種意義上看,是德布羅意扭轉了我們看待量子世界的方式:如果光能表現出粒子的行為,那麼電子也能表現出波的行為。後來,保羅·狄拉克展示了海森堡和薛丁格的圖景看起來不同,其實是等價的(擴展閱讀:《如何成為理論學家中的理論學家》)。

在薛丁格的波動方程中,量子系統的狀態是由波函數描述的。在經典物理學中,牛頓力學可以精確地預測物體的位置和速度;但在量子物理學中,玻恩對波動方程的解釋卻將電子的軌道變成了一種難以想像的事物——概率密度雲。這意味著一個電子在同一時刻可佔據它的整個軌道。

由此,玻爾和海森堡提出了量子力學中的「哥本哈根詮釋」。根據這個詮釋,當對一個系統進行測量時,這種不確定性就消失了;只有這時,波函數才會坍縮,疊加的狀態才會變成粒子的一個位置。也就是說,是觀察者的觀測改變了這個系統。

進行觀測後,波函數會坍縮。

這種說法引發了薛丁格提出著名的思想實驗——薛丁格貓,這是一隻被藏匿於密閉盒子中、同時處於既死又活的狀態的貓,這種生與死的疊加狀態會一直持續,直到盒子被打開。在薛丁格方程中,粒子的位置和速度無法被同時精確地知道,這一點反映也在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中。

1928年,雖然量子力學的基礎已經基本完善,但辯論從未停止過,尤其是愛因斯坦與玻爾之間持續了一段長時間的論戰。爭論的一個中心問題是,波函數是否包含了關於一個系統的所有可能信息,或者說,是否有潛在的因素——隱變量——決定了一個特定測量的結果?

根據量子力學,對於兩個「糾纏」的全同粒子,觀察者對其中一個的影響可以瞬間傳遞到另一個粒子之上,即便這兩個粒子在空間上是彼此相距甚遠,愛因斯坦將其稱之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愛因斯坦認為,我們可以利用隱變量來解釋這種效應,而不必訴諸於概率——「上帝不擲骰子」,他在一封寫給玻恩的信中如是說道。

愛因斯坦在1935年提出的思想實驗如今被稱為「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佯謬」(EPR佯謬)。這個實驗產生了量子糾纏的概念,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1964年,約翰·貝爾受到了另一個量子理論詮釋的啟發,這個詮釋是由大衛·玻姆在德布羅意的導波理論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它驅散了哥本哈根詮釋中的概率性迷霧,支持獨立於觀測的確定性視角。貝爾證明,如果隱變量存在,實驗觀察到的概率就必須低於一定的極限,這被稱為「貝爾不等式」。之後的許多實驗都表明,不等式被違反了,這表明並不存在隱變量。

儘管量子力學已經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它的預測能力,但這並不能削弱這樣一個事實:這些自1900年由普朗克開啟的所有這些奇怪現象,已經累計成了對量子理論的諸多詮釋,比如多世界詮釋等(詳見:《量子力學的8種詮釋》)。

在上個世紀20年代中期的量子力學狂熱歲月裡,另一場革命正在進行中——量子場論正在奠定基礎。量子場論結合了量子力學、狹義相對論和經典場論,它有著曲折的歷史,其發展一直延續到今天。量子場論將基本粒子視作為更基本的場的激發態。擴展閱讀:《你是什麼粒子?》。

儘管量子力學是為了描述一個遠離日常經驗的抽象原子世界而創造的,但它對日常生活的影響體現在方方面面。如果沒有量子力學,那麼化學、生物學、醫學以及其他科學領域就不會取得驚人的進展。如果沒有量子力學,給我們帶來計算機時代的電子革命就不會發生。如果沒有量子力學,給我們帶來資訊時代的光子技術革命亦不會誕生。

從第一個電晶體到今天的科技社會,再到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能成為現實的量子計算機,我們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於普朗克的開創性工作。我們不能完全理解它並不要緊,因為物理學家自己也不能完全理解它。我們能做的就是聽從費曼的建議,「放鬆心情,盡情享受」。

參考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289/5481/893

https://space.mit.edu/home/tegmark/PDF/quantum.pdf

https://www.bbvaopenmind.com/en/science/physics/understand-quantum-physics/

來源:原理

原標題:120年了,它依舊神秘

編輯:dogcraft

相關焦點

  • 量子力學誕生後的120年,沒有人真正懂他
    在1958年出版的《物理學與哲學 : 現代科學中的革命》一書中,維爾納·海森堡講述了他與尼爾斯·玻爾進行的那些徹夜長談後,他是如何不斷地對自己說:「自然真的有可能如此荒謬嗎?」自馬克斯·普朗克在1900年12月14日創立量子理論以來,物理學家一直對量子力學中的種種發現感到困惑。
  • 量子力學誕生120年了,它究竟說的什麼,五分鐘帶你搞懂
    1873年麥克斯韋出版了科學名著《電磁理論》。系統、全面、完美地闡述了電磁場理論。這一理論成為經典物理學的重要支柱之一。他還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電磁波的存在也正式敲開了現代無線通信的大門。1888年赫茲經過反覆實驗,發明了一種電波環,發現了人們懷疑和期待已久的電磁波。
  • 費曼何以確信「無人能懂量子力學」?
    費曼是上世紀有名的物理學家,他開創了量子力學的路徑積分方法,因在量子電動力學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獲得了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費曼還是一位有名的老頑童,比起他建立起的理論,人們更了解他的軼事。
  • 沒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學,包括你
    是時候重新審視一個早已被遺忘的解決方案:超決定論(Superdeterminism),即宇宙中沒有哪兩個部分是真正相互獨立的。這個方案讓我們對量子測量有了物理上的理解,並有望藉此改進量子理論。修正量子理論將成為物理學家們努力解決物理學中其他問題和尋找量子技術新應用的驅動器。
  • 量子力學究竟「可怕」在哪?科學家的懷疑或許是對的
    important}作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石理論之一,量子力學如今正慢慢被普通人所熟知,甚至還誕生了一句非常詼諧幽默的話:「遇事不決、量子力學」。他所以現在我們可以說愛因斯坦錯了,事實證明上帝不僅擲骰子,並且它還擲得非常熟練。有科學家曾指出,只要你懂一點量子力學,那麼你就比90%的同齡人更能看清縹緲的未來。
  • 量子力學究竟「可怕」在哪?科學家的懷疑或許是對的
    作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石理論之一,量子力學如今正慢慢被普通人所熟知,甚至還誕生了一句非常詼諧幽默的話:「遇事不決、量子力學」。 他所以現在我們可以說愛因斯坦錯了,事實證明上帝不僅擲骰子,並且它還擲得非常熟練。有科學家曾指出,只要你懂一點量子力學,那麼你就比90%的同齡人更能看清縹緲的未來。
  • 細思極恐的量子力學,量子真隨機與機械論的世界
    量子力學這要對一門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態物質,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結構、性質的基礎理論,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是越研究越糊塗,量子力學的大師,哥本哈根學派的創始人玻爾都稱自己不懂領子力學,在學習量子力學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上完本科時你好像完全懂了,上完碩士你又迷糊了,上完博士你基本上是完全不懂了,量子力學就是這麼讓人匪夷所思,與我們的宏觀世界截然不同。
  • 如何自學量子力學?學習方法是關鍵!
    文/研途風景雖然,由於量子理論的反常識性,存在著許多爭議。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去學習和了解量子力學的數學框架和基本理論。想要自學量子力學,學習方法是關鍵,秘訣在於科學方法。一直以來,學界流傳著一句話:不要自學量子力學,簡稱不自量力。
  • 沒有人真正懂得量子力學,物理學家費曼說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
    任何想要用我們熟悉的經典經驗去理解量子力學,這些嘗試都是徒勞的。美國物理學家費曼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是以以往的那一套經典物理經驗是無法理解微觀層面之下的量子力學的現象的,你如果嘗試想用,那只能碰得一鼻子灰。
  • 量子力學誕生100年了,為什麼還得不到普及?
    1900年,普朗克首先敲開了量子的大門,給出了量子的概念。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量子力學比較完善的建立了起來。今天我們能夠享受著資訊時代給我們帶來的各種便利,離不開以量子力學為基礎的半導體物理、凝聚態物理等的發展。可是今天你問別人理解量子力學嗎?
  • CIS背景提升:真的猛士,敢於擁抱量子力學!
    其實,這都是量子力學。有些人感覺這玩意兒神秘遙遠反直覺,其實它也不是什麼猙獰大怪獸。量子力學究竟是什麼鬼?量子力學也是自然科學史上被實驗證明最精確的一個理論,但是量子的觀念,沒有人能夠理解。不僅是普通人,而是連世界上最頂尖的五位量子物理學家之一的理察·菲利普斯·費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也是自認「不真正理解」量子力學的。1964年11月,費曼在康奈爾大學開展的系列講座「The Character of Physical Law(物理定律的本性)」中說:「我想我可以有把握地說,沒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學。」為什麼呢?
  • 量子力學新思考(5)—困境與希望
    愛因斯坦就寫信給他說:「量子力學是很不錯,但我內心的聲音告訴我,它不是事物真正的本質。在1964年物理學家理察·費曼還在康奈爾大學的講座上說:「我想我可以有把握地說,沒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學「。一個不好的信號是即使那些只適應量子力學的物理學家們也無法就它的意義達成共識。這種分歧主要產生於量子力學中測量的本質……如果我們忽略其他關於電子的一切而只考慮自旋,那它的波函數跟波動性其實沒什麼關係。3、把概率引入物理學原理曾困擾物理學家,但是量子力學的真正困難不在於概率。
  • 為什麼物理學家費曼說,世界上沒有人懂得量子力學?
    連事物的成因都不明白,能說懂嗎?而量子就是這麼一群,我們還無法確定具體成因的事物,這就是費曼的原意。首先,沒人懂量子。雖然1900年普朗克就提出了量子的概念,即一份一份傳遞的能量。但這樣的描述僅僅是給量子的概念開了個頭。
  • 量子力學描述的「隨機」是宇宙中唯一真正的「隨機」嗎?
    因為我們無法想像什麼是真正隨機的。我們認為,隨機性是因為我們用太少的信息來推斷為什麼是這樣。  事實上,這個問題已經被問過很多次了。答案總是一樣的,因為作為一個數學模型,量子力學是以概率為解釋,它不同於經典概率。但在某種程度上,如果量子力學是一個隨機近似理論呢?那麼真相在哪裡呢?
  • 上海書評︱孫珷:誰說給孩子講量子力學,一定要懂了
    時至今日,真正的量子計算機怎麼建,用什麼建,是否能建出來,沒有人能講清楚。所以,看到李淼專門用一講的篇幅給九至十二歲的小學生講量子計算機,我既好奇又期待,其實我的要求不高,哪怕小學生接受不了,我這樣受過數理專業高等教育、已經讀了大量這方面科普資料的讀者,如果能有所啟發,也就心滿意足了。
  • 物理學的革命,量子力學的建立,以及波動力學的誕生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量子力學的知識。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繼德市羅意之後,從另一個方面對微觀物理理論作出根本性突破的是直接受到玻爾影響的23歲的海森伯。海森伯是德國人,曾受業於慕尼黑的索末菲和哥延根的玻恩,1923年取得博士學位後成為玻恩的助教。
  • 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水火不容之際,弦理論誕生了
    水火不容的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大自然的四種基本力中,相對論統一了引力,量子力學統一了電磁力、弱核力、強核力。但物理學家試圖將引力也納入量子力學時,卻得到無窮大的災難性結果。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什麼會如此的水火不相容呢?廣義相對論的核心是光滑與彎曲的幾何結構,除了在超微尺度下,時空結構都很平坦,所以廣義相對論也能用的很好。然而,當來到超微觀尺度下時,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和廣義相對論引力的幾何模型變得水火不容。
  • 他把「量子力學」講成了「大白話」
    一次「悟空問答」引發的科普熱潮1976年,戴樹璽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1994年,他考入河南大學,從此人生一路「開掛」——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此後又拿到了中科院博士學位,赴日本東京理科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相繼在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香港科技大學做訪問學者。
  • 量子力學
    繼馬克斯·普朗克於1900年解決了黑體輻射問題(1859年報導)之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基於量子的理論來解釋光電效應(1905年,1887年報導)的想法。大約在1900-1910年,原子理論和光的微粒理論 第一次被廣泛接受為科學事實;後一種理論可以分別視為物質的量子理論和電磁輻射的量子理論。
  • 量子力學誕生的奧秘,從經典到量子,物理學究竟遭遇了什麼?
    如果把物理學比喻成生物,那麼量子力學的「基因」是怎樣從經典物理學中誕生的呢?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裡,物理學究竟是遭遇了怎樣的變化,產生了什麼樣的突變,最終誕生了量子力學這個「新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