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是連續的:普朗克首次提出量子概念,動搖了經典力學的根基

2020-12-04 量子探索

量子講堂第十二期:世界不是連續的,普朗克首次提出量子概念,動搖了經典力學的根基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世界不是連續的及量子等相關概念,這篇文章會採用較為通俗的語言為大家講解,儘可能少使用讓大家頭疼的數學公式。

在物理學晴朗的天空中飄著兩朵小烏雲

在19世紀末,隨著經典力學與電磁學的完善,一些保守的物理學家認為目前的物理理論已經趨於完善,剩下的只是對於現有物理理論的裝飾與修補工作,只不過還有兩朵小烏雲飄在上面,第一朵小烏雲指的是經典力學的以太論受到了麥可遜-莫雷實驗嚴重挑戰,這朵小烏雲導致整個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被動搖,後來被愛因斯坦的相對時空觀所取代,這篇文章重點講一講第二朵小烏云:關於在黑體輻射問題中遇到的困境,這朵烏雲直接引發了量子革命,黑體輻射原本是熱力學研究的對象,如果一個物體呈現的是黑色,那麼說明它吸收了所有頻率的光波,於是物理學家假設了一個完美吸收電磁波的模型—黑體,即能將所有電磁波全部吸收且不向外反射的物體。

黑洞輻射中長波與短波的矛盾

關於熱力學計算黑體輻射的問題會涉及到很多複雜公式與人物,這裡就不多介紹了,直接給大家講一講結果:經過了物理學家幾十年的研究,物理學家總結出來了兩套公式,分別是維恩分布公式、瑞利—金斯公式。

維恩分布公式是從經典力學的粒子角度為基礎建立的公式,維恩分布公式可以很好的解釋黑體在短波輻射中的問題,但是在長波輻射中,維恩分布公式就徹底失效。

瑞利—金斯公式是從電磁類波動為基礎建立的公式,瑞利—金斯公式可以很好的解釋黑洞在長波輻射中的問題,可相同的是:瑞利—金斯公式在短波輻射中就失效了。

這兩套公式處於一個無比尷尬的處境,雖然它們都能解釋黑體輻射中不同波長的問題,但是卻無法變成一個真正「正確」的適用理論,這證明兩個理論都並不是完全正確的,一場物理學的革命即將爆發。

量子力學奠基人:普朗克一次偶然的數學嘗試,撼動了整個物理學界

1900年,物理學家普朗克已經在黑體輻射領域研究了六年之久,但始終沒有進展,面對維恩分布公式、瑞利—金斯公式無法相容的問題,普朗克相信一定有一個可以滿足所有波長的公式來解釋所有黑體輻射現象,而真正的答案一定蘊含在這兩個公式之中,於是普朗克利用內插法將兩個公式不斷的整理、變形、合併,最後普朗克通過數學的方法強行拼湊出來了一個公式,結果這個強行拼湊出來的公式卻可以很好的解釋所有波長的問題,普朗克一次偶然的嘗試竟然成功了!但普朗克卻不能解釋這個通過數學方法得出的公式到底代表著什麼?

普朗克首次提出量子概念

對於這樣一個完美的公式,普朗克卻不能給出一個理論解釋,這是十分荒誕的,普朗克發現:只有假設能量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是連續不斷的,不存在無限小的單位,而是必須被分成一段、一段的,能量傳播必須有一個最小單位,這個完美的公式及黑洞輻射的問題只有使用這種假設才能被解釋的通,可一旦這個假設成立,那麼便意味著由伽利略、牛頓所建立的經典力學的根基就要被動搖,因為在經典力學中,時間、空間、能量都是連續不斷的,可以無限被分割的,普朗克的這個假設就意味著經典力學的根本就是錯誤的。

不能被無限分割代表什麼呢?這裡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溫度計想要從28度上升到29度,則必須要經過28.5度這個單位,但不能被無限分割意味著溫度計中不存在28.5度這個值,1度就是溫度計的最小單位,溫度只能從28度跳躍到29度再跳躍到30度。

雖然這個觀點看似違背了人們的常識,但普朗克的公式卻表明不能被無線分割才是世界的本來面目,於是普朗克提出在能量傳遞中:能量的最小單位是能量子,後來更名為量子,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提出量子概念,量子概念是與經典物理學的一次徹底訣別,後來普朗克從公式中很輕易的推導出普朗克常數:h=6.62606957(29)×10-34 J·s,代表能量最小單位的數值。

後來物理學家們在理論研究與實驗中發現:不單單能量存在著最小單位,空間、時間、長度、角動量、自旋等等物理量都是一段、一段的,它們也都存在著最小單位,量子化是量子力學的基礎。普朗克的發現證明了:原來世界是不連續的。

參考文獻: 楊志勇,侯洵.再論時域的量子化及其物理本質《 光子學報 》1998年

相關焦點

  • 深度科普:量子力學中量子究竟是什麼?與分子原子根本不是一回事
    大家好,歡迎收看量子科普第96期,我是常常,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關於量子力學中提到的量子究竟指的是什麼?量子是研究微觀粒子世界的量子力學中十分重要的物理概念,可能說起量子,大家會常識性的認為:量子與分子、原子、中子、電子一樣,也是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但實際上量子與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完全就不是一個概念,下面就給大家深度科普一下:微觀世界中提到的量子究竟是什麼?
  • 想要學好量子力學就必須明白此概念:量子不是粒子,而是一種概念
    量子講堂第一期:量子力學中的量子並不是一種實在粒子,而是一種物理概念量子力學的誕生絕非是一種偶然,而是物理學發展的必然結果,因為在19世紀末期,由伽利略、牛頓構建的經典力學物理體系趨於完善,物理學家一度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使用經典力學去解釋
  • 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化,標誌著量子時代的開始
    二.普朗克主要研究熱力學普朗克主要從事熱力學的研究,不過在研究過程中他發現一切物理量的變化都可看作連續的。例如,一個物體所帶的電荷是e的極大倍數。所以一個一個電子的跳躍式增減可視為是連續的變化。但在微觀領域中的離子,所帶電荷只有一個或幾個e,那麼,一個一個電子的變化就不能看作是連續的了。
  • 不愛套路的宇宙精靈:普朗克量子常數
    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Max Planck,1858-1927年)雖然思想保守,卻在量子力學的誕生史上充當了一次革命者。但普朗克並沒有提出光量子的思想,直到1905年,26歲的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的貢獻才真正使人們看到了量子概念所閃現的曙光。愛因斯坦認為,光線的能量不是連續的,而是以一個一個光量子的形式存在。
  • 量子力學創始人普朗克,一開始不相信自己發現的理論
    導讀:本章摘自獨立學者靈遁者量子力學科普書籍《見微知著》。此文旨在幫助大家認識我們身處的世界。世界是確定的,但世界的確定性不是我們能把我的。不管你信不信,量子力學創始人普朗克一開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理論!這值得我們深思。
  • 科普:量子力學中的量子指的是什麼?量子比電子、夸克還要小嗎?
    首先來說,雖然原子、原子核、中子、電子、夸克等等這些粒子與量子一樣都是量子力學的研究範疇,但是這些原子、原子核、中子、電子、夸克等等粒子與量子並不屬於同一個範疇,首先來說,原子、原子核、中子、電子、夸克等等這些粒子是客觀存在的,是一種物質,而量子本身並不是一種實際存在的粒子,而是物理學家們人為定義的一種物理概念。
  • 關於量子力學幾大問題的解答:量子不是粒子,而是一種物理概念
    答:量子力學是一門研究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物理學理論,研究對象(微觀粒子)包括: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光子、夸克、電子、中微子等),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礎之一,經典力學是主要解釋宏觀低速物質的運動規律,相對論是主要解釋宏觀高速世界物質的運動規律,量子力學主要解釋微觀世界粒子的運動規律。
  • 量子力學誕生的奧秘,從經典到量子,物理學究竟遭遇了什麼?
    如果把物理學比喻成生物,那麼量子力學的「基因」是怎樣從經典物理學中誕生的呢?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裡,物理學究竟是遭遇了怎樣的變化,產生了什麼樣的突變,最終誕生了量子力學這個「新物種」。
  • 黑體輻射叛逆經典 普朗克釋放量子妖精
    誰能想到,其中的一朵竟引發了一場顛覆經典物理學的量子革命。在這場至今仍未完成的革命中,多少英雄前僕後繼,為量子大廈夯實根基、添磚加瓦……從去年11月開始,「賽先生」特邀美國理論物理博士、科普作家張天蓉,開設「量子群英傳」專欄,通過一個個生動的人物故事,將量子物理的百年歷史娓娓道來。本文為「開天闢地」的第一回:黑體輻射叛逆經典 普朗克釋放量子妖精。
  • 量子之父——普朗克
    因此,人們常說他是一個「不情願的革命者」普朗克很早就投入到對黑體輻射的探索,在用經典物理理論無論如何都解付經典物釋不了採索結果的情況下,他對理理論進行了否定,提出嶄新的量子假說新概念,並據之得出了公式,把輻射能量與輻射光譜統一了起來,解決了黑體輻射問題普朗克的量子假說認為,輻射是由一份份的能量組成的,就像物質是由一個個原子組成的樣。輻射中的一份能量即是一個量子。
  • 文化名人普朗克與量子力學,將兩個半經驗公式組合成普朗克公式
    文化名人普朗克與量子力學,將兩個半經驗公式組合成普朗克公式量子論這個概念是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來的。普朗克少年時就酷愛科學和藝術,中學畢業後,對於本活道路的選擇舉棋不定,究竟是為物理學奮鬥終身呢,還是獻身於音樂王國?
  • 量子力學那點事長路漫漫之三:黑體輻射——普朗克的重大發現
    基爾霍夫還提出了基爾霍夫輻射定律,就是在熱平衡狀態的物體所輻射的能量與吸收率之比與物體本身物性無關,只與波長和溫度有關。 物理學家們都喜歡理想狀態,這是物理學的一個優良傳統,例如牛頓爵爺在理想狀態 下提出了牛頓力學,克拉伯龍提出了理想狀態下的氣體方程,那麼這個輻射也應該由一個理想狀態,這個理想狀態就是黑體。
  •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量子究竟是什麼?一文搞懂,拒絕被坑
    原子、質子、電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實物粒子,可量子卻不是粒子,它是一種物理概念,不是實物。這個世界並沒有像數學中描述的那樣,具有無限小、無限可分的概念。事物只能分成有限個部分,並且存在最小的單元,這個世界不是連續的。一堵看似密不透風的牆,實際上是有許許多多的微粒構成的,並且存在一些很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
  • 量子力學簡史
    經典力學、經典電動力學、經典熱力學和統計力學形成了物理世界的三大支柱。它們緊緊地結合在一塊兒,構築起了一座華麗而雄偉的殿堂。        人們也許終於可以相信,上帝造物的奧秘被他們所完全掌握了,再沒有遺漏的地方。
  • 量子理論之父——普朗克,顏值爆表,還獲諾貝爾獎
    馬克斯·普朗克(英文名: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出生於德國荷爾施泰因,畢業於柏林大學,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重要創始人之一。圖片來源:高品圖像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物質中振動原子的新模型。
  • 量子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場革命,例如光的行為像是擴散和連續的波!
    在18~19世紀的啟蒙運動期間,科學知識的大爆炸催生了牛頓力學、電磁學與熱力學,並向世人展示,從炮彈到鐘錶,從風暴到蒸汽火車,從擺錘到行星,只要物理學的這三個領域合力,就能成功地描繪這個世界上所有日常宏觀物體與現象的運動與行為。
  • 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
    量子力學是在經典力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微觀世界為主要對象。「量子」說的是離散性,20世紀前後有一系列直接的實驗證據顯示微觀世界的量子性。不好說離散性是量子世界最本質的特徵,但是,它的確觸發了量子力學的發展。量子的概念由普朗克提出,而量子力學的創立則歸功於海森堡和薛丁格。
  •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到底什麼是量子力學
    一、什麼是量子力學很多小夥伴第一次聽到這個詞,都會感覺太科幻了,簡直就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代名詞。其實,量子力學在我們身邊是非常常見的。我們知道,物理學分為兩大部分。以牛頓、伽利略為代表的,我們已經研究透徹的經典物理。
  • 量子力學
    1913年,彼得·約瑟夫·威廉·德拜(Peter Debye)進一步發展了尼爾斯·玻爾的原子結構理論,引入了橢圓軌道,這一概念也是由阿諾·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提出的。 這個階段被稱為舊量子論。普朗克謹慎地堅持認為,這只是輻射吸收和發射過程的一個方面,與輻射本身的物理現實無關。 事實上,他認為他的量子假說只是一個獲得正確答案的數學把戲,而不是一個相當大的發現。
  • 量子力學誕生120年了,它究竟說的什麼,五分鐘帶你搞懂
    一旦這個假設成立,那麼便意味著由伽利略、牛頓所建立的經典力學的根基就要被動搖,因為在經典力學中,時間、空間、能量都是連續不斷的,可以無限被分割的,普朗克的這個假設就意味著經典力學的根本就是錯誤的。後來玻恩更是提出概率幅的概念,成功地解釋了薛丁格方程中波函數的物理意義。玻恩認為,由於觀測精度有限,有些物理現象尤其是微觀物理現象要像經典物理那樣精確是不可能的,只能以概率解釋。即使是經典物理,也不能做到絕對的精確,只是有些誤差可以忽略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