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離子電池用金屬錫電沉積層的儲鋰性能

2021-01-08 hc360慧聰網

    王慧娟1,方文斌1,王建明1,萬輝1,沈宸1,張鑑清1,2,曹楚南1,2

    (1.浙江大學化學系,杭州310027;2.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腐蝕

與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瀋陽110016)    

摘要:

以銅箔為基體,採用電沉積法製備錫電沉積層,並將其製成鋰離子電池用錫電極。採用掃描

電子

顯微鏡、X射線能量分散分析、X射線衍射、循環伏安和恆流充放電等對錫電極的物理性質和電化學性能進行表徵。結果表明:調整電沉積時間可以有效地改變錫沉積層的表面形貌;電沉積5 min獲得的網狀多孔結構的錫沉積層具有較大的不可逆容量和較好的電化學循環性能;電沉積較長時間製得的緻密顆粒狀金屬錫電沉積層具有相對較大的可逆儲鋰容量,但其在電化學循環過程中會出現容量衰退現象;錫顆粒尺寸的降低有利於改進顆粒狀金屬錫電沉積層的儲鋰性能;電沉積15 min製得的錫沉積層由粒徑較小的顆粒組成,經30次充放電循環後其可逆儲鋰容量為400 mA·h/g。    

關鍵詞:

錫電極材料;鋰離子電池;電沉積;形貌;容量    

中圖分類號:

TM 912.9

文獻標誌碼:

A    

文章編號:

1004-0609(2010)06-1155-06

    鋰離子電池具有輸出電壓高、比容量大、放電電壓平穩及安全性好等優點,已成為新型二次化學電源領域研究與開發的熱點之一,其性能的改進主要依賴於正、負極活性材料性能的提高[1—2]。目前,商業化應用的負極材料主要是石墨類材料,其理論比容量相對較低(372 mA·h/g),同時存在首次充放電效率低、有機溶劑共嵌入等缺點。隨著對高容量鋰離子電池需求的增加,人們開始尋找能代替碳材料的高容量負極材料[3?7]。金屬錫能與鋰形成Li22Sn5合金,其理論比容量可達993 mA·h/g,遠高於石墨類材料的,且該合金的充放電過程中不存在溶劑的共嵌入,不會發生類似石墨材料的剝層現象,對溶劑選擇性友好。錫的加工性能和導電性能良好,對環境的敏感性沒有碳材料的明顯。因此,錫基負極材料在鋰離子電池研究領域受到較廣泛關注[8—13]。

    鋰離子電池錫基負極材料的製備方法較多,主要有化學還原法、物理法和電沉積法等[14]。與粉末材料相比,電沉積法製備的電極材料可以不必使用導電劑和粘結劑,所得的鍍層和基體的結合力更好,且操作簡單、成本低[15—16]。目前,在採用電沉積法製備金屬錫負極材料方面已有一些研究[7,15],但是關於電沉積條件對錫沉積層物理性質和電化學性能影響的報導相對較少。本文作者採用改進的電沉積工藝,以銅箔為基體,製備了金屬錫沉積層。通過改變沉積時間得到了不同形貌的電沉積層,進而探討不同沉積層的電化學儲鋰性能。

    1·實驗   

    1.1錫電沉積層的製備

    採用鹼性

鍍錫

工藝在厚度為100μm的紫銅箔上電沉積金屬錫。銅箔先在稀

鹽酸

(濃鹽酸與水的體積比為1:10)中浸泡幾分鐘以除去表面的

氧化

物,然後分別用丙酮和去離子水清洗。

電鍍液

的組成見表1,對電極採用石墨電極,溫度控制在(80±2)℃,電流密度為0.5 A/dm2。電沉積5、15和30 min所獲得的電極分別標記為S1、S2和S3電極。            

    1.2充放電性能測試

    將不同錫電極在充滿氬氣的手套箱中分別組裝成電池,以金屬鋰為對電極、聚丙烯微孔膜為隔膜,電解液為LiPF6(1 mol/L)+EC-DMC(體積比1:1)的混合溶液。恆電流充放電性能測試採用多通道武漢力興PCBT—138—320型電池程控測試儀。電流密度為100mA/g,控制電位在0.05~2.00 V之間。活性材料的質量通過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ICP—MS)測得。

    1.3循環伏安測試

    利用Arbin BT—2000測試儀對三電極模擬電池進行循環伏安測試。掃描速率為0.5 mV/s,掃描範圍為0~2 V。先從2 V掃到0 V,然後回掃。

    1.4結構表徵   電沉積層的結構通過X射線薄膜衍射分析(XRD,Rigaku D/Max 2550)測定。以Cu靶Kα線為輻射源,管電壓為40 kV,電流為30 mA,步長0.02u,每步時間0.1 s,掃描範圍為10u~85u。表面組成通過X射線能量分散分析儀(EDAX,GENE IS 4000)測定,電沉積層表面形貌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SEM,Philips modelXL30)表徵。為了測定錫沉積層的厚度,電極樣品除了一側面外

其他

面用環氧樹脂塗封,未塗封的側面經2000#砂紙打磨和

拋光

處理後,採用SEM觀測電極側面,測量錫沉積層的厚度。

    2·結果與討論

    2.1表面與結構表徵

    圖1所示為電沉積不同時間而得到的沉積層的SEM像。由圖1可見,電沉積時間能夠明顯改變沉積層的表面形貌。電沉積5 min獲得的沉積層S1呈現網狀多孔結構,沉積顆粒呈條形且結晶度相對較低,不同顆粒之間以及顆粒與基體之間的電接觸較差。而較長時間(15 min或30 min)電沉積得到的鍍層呈現結晶度較高的緻密顆粒狀沉積,沉積顆粒呈球形。電極樣品側面的SEM觀測結果表明,隨著沉積時間的延長,錫沉積層顆粒明顯增大。S1、S2和S3電極的錫層厚度分別為3.35、5.75和9.30μm。            

    圖2所示為沉積層S2的EDAX譜。由圖2可見,沉積層主要由錫元素組成,EDAX譜中代表銅元素的峰是由銅基體引起的。在電沉積層S2的XRD譜(見圖3)中,分別在2θ為30u、32u、45u、55u和65u處出現了金屬錫的特徵衍射峰(PDF No.04?0673),表明所製備的沉積層為四方晶型的金屬錫。在2θ為50u和75u附近的兩個峰是銅基體的特徵衍射峰。強度較高且峰形尖銳的衍射峰表明金屬錫沉積層S2具有較高的結晶度。

    2.2電化學性能

    圖4所示為3種錫電極在不同電化學循環時的充放電曲線,相應的循環性能曲線和充放電電流效率曲線分別如圖5和6所示。電沉積5 min製得的錫電極S1首次循環的不可逆容量較大,庫侖效率很低,只有8.4%;在第2次循環時庫侖效率升至66%,之後隨著循環次數的增加,庫侖效率略有增加並逐漸趨於穩定;30次循環後庫侖效率接近90%。金屬錫電極的不可逆容量一般是由固體/電解質相界面膜(SEI)的形成和電解液的分解引起的[17—19]。由不同電沉積層的SEM像(見圖1)可知,錫電極S1為具有高比表面積的網狀多孔結構,這會引起大面積SEI膜的形成和較大量電解液的分解,從而導致S1電極在初始電化學循環過程中高的不可逆容量。而活性物質錫較低的結晶度、不同顆粒之間以及顆粒與基體之間較差的電接觸[17],則導致S1電極在充放電過程中的較大極化,因而可逆容量較小(低於100 mA·h/g)。            

    電沉積15 min製得的錫電極S2的第一次放電(嵌鋰)容量為950 mA·h/g,接近理論容量,第一次充電(脫鋰)容量為500 mA·h/g,庫侖效率為53%;在第二次循環放電(嵌鋰)曲線中出現了1.20~1.10 V、0.50~0.35 V和0.30~0.20 V 3個電壓平臺,對應於金屬錫的不同嵌鋰階段,在1.4 V附近不太明顯的電壓平臺可能起源於SEI膜的形成[19]。S2電極第二次循環的庫侖效率為82%,之後庫侖效率保持在95%左右。電沉積30 min製得的錫電極S3顯示出與S2電極相似的電化學行為,但其嵌/脫鋰容量顯著低於S2電極的。S2電極表面的金屬錫顆粒粒徑明顯小於S3電極的,即S2電極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因此,S2具有較多的嵌/脫鋰位置,在充放電過程中極化較低,嵌/脫鋰容量相對較大。

    錫電極在電化學循環過程中主要發生如下可逆嵌/脫鋰反應[8]:

    Sn+xLi++4e=LixSn(0≤x≤4.4)(1)

    由圖5可見,在電化學循環過程中,錫電極S2的可逆儲鋰容量為400~500 mA·h/g,顯示出良好的電化學性能。在金屬錫嵌鋰過程中,金屬晶格會發生較大膨脹。這會導致錫顆粒的粉化和崩裂[1],引起活性顆粒之間以及顆粒與基體之間的電接觸變差,進而造成電極極化的增大和電化學容量的衰減。錫電極S2和S3在循環後期的容量衰減即是由上述原因引起的。在圖5中還發現了一個現象,即儘管S1電極在充放電循環過程中,可逆儲鋰容量較低,但隨著電化學循環的進行,其可逆容量不僅沒有衰減,反而有所增加。S1電極的網狀多孔結構可以為錫顆粒在嵌鋰過程中的體積膨脹提供空間,能夠有效避免其粉化,因而顯示出良好的電化學循環穩定性。上述現象表明,通過製備具有多孔結構的鋰離子電池金屬負極材料,可以提高其電化學循環穩定性。應該指出的是,較薄的錫層在嵌/脫鋰過程中的絕對體積變化相對較小,有利於其晶格結構的穩定[3,8],這也是S1電極的電化學循環穩定性明顯優於S2電極的原因之一。             

 

     圖7所示為S2電極的循環伏安曲線。在第一次嵌鋰過程中,在1.00~1.50 V之間有一個寬而低的不可逆峰,對應於電解液的分解和SEI膜的形成[19—20]。在第一次嵌/脫鋰後,錫電極體積膨脹,表面出現裂紋,使電極比表面積增大,電極與電解液的接觸面積增大,SEI膜的形成反應更易進行,因此,在第二次嵌鋰過程中,在1.4 V附近出現明顯的不可逆峰。在之後的循環中,電解液分解形成的SEI膜完整覆蓋於電極表面,阻止了電解液的進一步分解,該不可逆峰逐漸消失[21],在第五次嵌鋰過程中,未發現對應於SEI膜形成的不可逆峰。錫電極S2在嵌鋰過程中分別在0.64、0.38和0.20 V附近出現3個還原電流峰,在脫鋰過程中分別在0.80、0.63和0.54 V附近出現相應的氧化電流峰。這分別對應於錫電極的不同嵌/脫鋰階段[8]。上述錫電極的循環伏安實驗結果與其充放電特性基本是一致的。            

 

    3·結論

    1)採用電沉積法,通過控制沉積時間,在銅基體上分別製得網狀多孔結構較薄的錫沉積層和較厚的緻密顆粒狀錫沉積層。

    2)網狀多孔結構的較薄錫沉積層顯示出較大的不可逆容量和較低的可逆儲鋰容量,電化學循環穩定性良好。多孔結構特性和較小的厚度是其循環性能改進的主要原因。

    3)緻密的顆粒狀金屬錫電沉積層具有相對大的可逆儲鋰容量,但由於嵌鋰導致的晶格膨脹,其在電化學循環過程中會發生容量衰退現象;而錫顆粒尺寸的降低,有利於其可逆儲鋰容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略

相關焦點

  • :調控鋰離子溶劑化層,增強鋰金屬電池穩定性
    :調控鋰離子溶劑化層,增強鋰金屬電池穩定性 【引言】新能源電動汽車和可攜式電子設備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社會對安全的、高比能的儲能體系的需求。在眾多的負極材料中,金屬鋰由於理論比容量極高(3860 mAh g?
  • 鋰金屬電池和鋰離子電池在使用方面存在著怎樣的差別
    鋰離子電池具有循環壽命高、比能量大、自放電小、電壓高等特點,因而被廣泛應用於各類消費類電子產品中,比如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等,鋰離子電池在動力汽車領域也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 從電化學原理區分:只要是使用鋰金屬單質作為電極的電池就是鋰金屬電池。鋰金屬電池主要以電子傳遞產生電流,是一種一次性電池,無法完成二次充電功能,且易於爆炸,所以不在應用範圍內。
  • 鋰電池:鋰金屬電池和鋰離子電池的區別
    鋰電池是一類由鋰金屬或鋰合金為負極材料、使用非水電解質溶液的電池。鋰電池並非是單一的種類,而是鋰金屬電池和鋰離子電池的統稱。 鋰金屬電池 鋰金屬電池是以二氧化錳作為正極材料、用金屬鋰或合金金屬作為負極材料,使用非水解電解質溶液的電池。
  • 餘桂華團隊AM實現鋰金屬顆粒可逆沉積的超共形可拉伸石墨烯薄膜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鋰金屬被認為是發展高能量密度二次電池最理想的負極材料,但是鋰枝晶與死鋰的形成嚴重阻礙了鋰金屬二次電池的產業應用。不均勻的鋰沉積溶解會導致固體電解質界面膜(SEI)下的鋰金屬表面非平面的形態變化。所以,不可變形的常規SEI膜不斷出現高鋰離子導通的裂縫,促發新的鋰枝晶生長,進而引發起火甚至爆炸。
  • 【乾貨】鋰離子電池vs鋰金屬電池:未來屬於誰?
    鋰是元素周期表中最輕最具負電性的金屬,是負極的最佳選擇。 然而,由於鋰金屬具有很強的反應活性,在上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逐漸銷聲匿跡,並被鋰離子電池逐步取代,在鋰離子電池中,不含鋰金屬。隨著電解液方面的最新進展,鋰金屬實現了強勢回歸。
  • 改善新一代鋰金屬電池性能的新技術
    哥倫比亞大學開發了一種防止枝晶生長的技術,其是鋰金屬陽極(負極)的主要課題。鋰硫電池、鋰空氣電池、全固態鋰電池等新一代鋰電池有望作為輕量、持久且低成本的儲能設備,為電池行業帶來革新。為實現這些電池的商業化,枝晶在鋰金屬陽極上的生長是必須解決的課題之一。精細結構的枝晶在電池運行時形成,會引起短路,從而造成起火或爆炸,極具危險性。
  • 同濟大學黃雲輝ESM一種用於高容量鋰金屬電池的「吃枝晶」型隔膜
    1970-80年代就有在二次電池中使用鋰金屬的嘗試,但是事實證明這是非常危險的。鋰金屬具有在電解液-鋰界面上形成枝晶狀電沉積的本徵傾向,並且尖銳的鋰枝晶可能會刺穿鋰離子隔膜,造成電池短路,從而導致安全隱患。此外,由於失去電接觸的鋰(「死鋰」)和含Li的固體電解液中間相(SEI)的不斷形成,電化學過程中鋰的損失是不可避免的,這會導致電池壽命變短。
  • 用氮化銅納米線在鋰金屬表面「織網」來抑制枝晶
    儘管鋰金屬電池(LMB)具有許多優點,但由於鋰金屬負極的電化學性能較差,阻礙了其實際應用。固體電解質界面層(SEI)被認為是鋰金屬電極表面的鈍化層。然而,在電沉積過程中,由於鋰/電解液界面上電流和鋰離子流量的不均勻,SEI層的物理化學不均勻形成會導致鋰枝晶的生長,電解液的連續消耗分解和死鋰的產生,導致低庫侖效率、容量損失和大體積變化。
  • 鋰電池、鋰離子電池、鋰金屬電池關係辨析
    鋰元素在我們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我們日常都離不開的手機、電腦上所用的鋰電池。因此,我們耳邊經常會聽到「鋰電池」、「鋰離子電池」、「鋰金屬電池」等概念。它們是同樣的東西嗎,不是的話,它們之間又是什麼關係呢?
  • 化工系張強團隊在鋰金屬沉積規律認識與調控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新聞網11月11日電 為了解決鋰金屬負極存在枝晶生長的安全隱患,清華大學張強教授研究團隊通過研究提出了金屬鋰沉積擴散-反應競爭機制,引入親鋰共價有機骨架以降低鋰離子的界面擴散能壘,獲得了無枝晶生長的複合鋰金屬負極。這為新體系二次電池提供了關鍵能源材料化學基礎。
  • 新裝置可改善鋰金屬電池性能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一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超聲波裝置,可有效改善鋰金屬電池的性能。研究人員18日在《先進材料》雜誌上介紹了相關研究成果,並稱該裝置可應用於任何電池,而無須考慮其內部的化學成分。鋰金屬電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而被認為是下一代技術。與當前被廣泛使用的鋰離子電池相比,相同重量下,鋰金屬電池容量可達鋰離子電池的兩倍。但目前這種電池卻沒能被廣泛商用,其主要原因是電池壽命太短,在充電過程中,電解質中的鋰消耗嚴重,沉積時會形成孔隙和枝晶,使得電池性能下降,甚至出現短路,導致火災、爆炸等事故。
  • 一文看懂準固態鋰金屬電池中的鋰枝晶及SEI形成過程
    但鋰金屬電池在鋰離子沉積/脫出過程中會遭受不可控的鋰枝晶生長及嚴重的體積膨脹。同時,不穩定的固體電解液界面膜(SEI)造成了大量的不可逆鋰消耗,導致鋰金屬電池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且循環壽命過短。目前,採用固態電解液(SSEs)及凝膠態聚合物電解液(GPEs)取代傳統電解液是解決這類問題的主流策略,此外,更換新型電解液添加劑和構建穩定的SEI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案。
  • :調控鋰離子溶劑化層,增強鋰...
    :調控鋰離子溶劑化層,增強鋰金屬電池穩定性 【引言】新能源電動汽車和可攜式電子設備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社會對安全的、高比能的儲能體系的需求。在眾多的負極材料中,金屬鋰由於理論比容量極高(3860 mAh g?
  • 華中科大孫永明教授團隊在快速充放電特性鋰金屬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鋰離子電池在電子設備、通訊傳輸、交通工具、軍事武器領域等具有重要應用。然而,鋰離子電池的進一步發展正面臨重大挑戰。當前電池研究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是如何使電池同時實現高的電池能量密度和快速充放電能力。金屬鋰具有最高的理論比容量和最低的電化學電電位,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下一代高比能鋰電池負極。但是受限於電極(鋰箔)緩慢的界面鋰離子擴散,很難實現鋰箔負極高倍率應用。
  • 長循環壽命鋰離子電池用鋰金屬上堅固雙相表面層的原位構建
    長循環壽命鋰離子電池用鋰金屬上堅固雙相表面層的原位構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3 15:31:06 河南大學趙勇團隊開發了長循環壽命的鋰硫電池用鋰金屬表面堅固雙相表面層的原位構建策略。
  • 專家研發新型電解液:大幅提升鋰金屬電池性能
    本文轉自【快科技】;6月22日,據外媒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上的一項新研究,展示了一種全新的電池電解液技術如何提高鋰金屬電池的性能。鋰金屬電池相比鋰離子電池更輕,並且相同的重量下能夠帶來兩倍於鋰離子的能量。因此,鋰金屬電池是一項對電動汽車及其他設備更有前途的電池技術。但鋰枝晶生長是影響鋰金屬電池安全性和穩定性的根本問題之一。
  • 史丹佛推出全新液態電解質,鋰陽極電池終於有機會成真
    鋰離子電池之所以能順利運作,負責在陽極與陰極之間傳遞鋰離子的電解質功不可沒,但同時電解質也是電池的致命弱點,傳統的碳酸鹽電解質具備易燃燒缺點,在電池安全性埋下隱形炸彈,而最近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發出的全新電解質或許能解決這問題,還有助鋰陽極電池發展。
  • 鋰電池的聖杯:崔屹課題組揭示金屬鋰在二次電池中的循環機理
    固體電解質膜(SEI)是在鋰金屬沉積過程中的獨特且關鍵的因素。 文章用X射線光電子能譜和IR光譜分析鈍化膜的化學成分,發現不同電解質中SEI成分有差異,卻無法解釋鋰金屬織構的形成。抑制劑是一種吸附在電極表面,通常具有雙層或中擴散層結構的化學物質。由於它們阻礙了陰極反應的進行,因而被稱為抑制劑。在電鍍工業中,抑制劑廣泛應用於生成緻密且光滑的金屬塗料。
  • 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介紹,制約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的因素
    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介紹,制約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的因素。鋰離子電池自商業化以來,以壽命長、比容量大、無記憶效應等優點,獲得了廣泛應用,以往對鋰離子電池的循環壽命和安全性關注較多,隨著應用領域不斷拓展,鋰離子電池的低溫性能低劣帶來的制約愈加明顯。
  • 雷射誘導氧化矽用於無負極鋰金屬電池
    這有幾個方面的影響,例如未來能源應用中的性能不足,這些應用需要更高的功率、更低的成本和更輕的電池。在鋰離子電池中,負極活性材料石墨在充電過程中充當主體來容納鋰離子;在電池放電過程中則相反。在沒有石墨負極的情況下,Li+可以充當鋰金屬可逆地鍍到集流體上並從集流體上剝離,使其重量比容量提高到3860 mAh g−1,是石墨負極的10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