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氮化銅納米線在鋰金屬表面「織網」來抑制枝晶

2020-12-06 騰訊網

【工作介紹】

近年來,高比能可充電鋰金屬電池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是枝晶生長、體積效應等問題阻礙了金屬鋰負極的實際應用。漢陽大學Ungyu Paik教授(通訊作者)等人在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題為「Copper Nitride Nanowires Printed Li with Stable Cycling for Li Metal Batteries in Carbonate Electrolytes」的文章,通過一種簡便輥壓法將氮化銅納米線(Cu3N-NWs)碾壓在鋰金屬表面,同時在鋰金屬表面發生反應形成氮化鋰納米線(Li3N@Cu-NWs)層。有Li3N@Cu-NWs層保護的鋰金屬電池在酯類電解液中表現出優異的電化學性能。

【研究背景】

由於具有極高的容量(3860 mAh/g)和最低的負電化學電位(-3.04 V vs SHE),鋰金屬作為「聖杯級」負極材料近年來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儘管鋰金屬電池(LMB)具有許多優點,但由於鋰金屬負極的電化學性能較差,阻礙了其實際應用。固體電解質界面層(SEI)被認為是鋰金屬電極表面的鈍化層。然而,在電沉積過程中,由於鋰/電解液界面上電流和鋰離子流量的不均勻,SEI層的物理化學不均勻形成會導致鋰枝晶的生長,電解液的連續消耗分解和死鋰的產生,導致低庫侖效率、容量損失和大體積變化。因此,有必要採用高鋰離子導電率、低導電率、化學/電化學性能穩定的鋰保護層來抑制鋰枝晶的生長,並使其電沉積更為緻密。此外,合理的鋰保護層結構設計對於鋰金屬電極上鋰離子流量的均勻性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將氮化銅納米線(Cu3N-NWs)輥壓在鋰金屬負極上,得到Li3N@Cu NWs-Li電極。Li3N具有高的Li離子導電性、低的導電性和對Li金屬的熱力學高穩定性,在抑制枝晶形成的同時增強了金屬鋰沉積/溶解過程的可逆性。此外, Li3N@Cu NWs層具有三維開放的溝道結構,有利於金屬鋰與電解液界面處鋰離子的均勻流動。由於Li3N@Cu-NWs保護層的化學成分和結構獨特性的協同作用,Li3N@Cu-NWs保護層對Li對稱電池、Li-LiCoO2(LCO)和Li-Li4Ti5O12(LTO)電池的電化學性能有顯著的改善。

【文章詳情】

圖1 (a)用銅箔合成Cu(OH)2納米線和Cu3N納米線的示意圖;SEM圖為(b)銅箔(c)Cu(OH)2納米線(d)Cu3N納米線的形貌圖;e) XRD圖譜;f)相應的PDF卡片與和光學照片。

圖1a為用銅箔製備Cu3N納米晶的方法。將乾淨的銅箔浸入過硫酸銨和氫氧化鈉溶液中10分鐘,隨後,通過Cu(OH)2NWs在350℃下在Ar/NH3混流下氮化反應1.5h合成了Cu3N NWs。銅箔具有平坦的表面形貌(圖1b)。Cu(OH)2NWs均勻生長在直徑約為300nm、長度為幾十微米的銅箔上(圖1c)。Cu(OH)2NWs的形貌和銅箔的顏色隨銅箔和溶液反應時間的不同而不同,在20分鐘內形成了5μm的大的聚集顆粒,其中Cu3N NWs的形貌與Cu(OH)2NWs相同。氮化處理後,一維結構形態和尺寸保持不變(圖1d)。XRD圖譜清楚地揭示了Cu、Cu(OH)2NWs和Cu3N NWs的結構變化(圖1e)。Cu、Cu(OH)2NWs和Cu3N NWs的XRD圖譜分別與立方結構的Cu相、正交結構的Cu(OH)2和立方結構的Cu3N的參考峰匹配良好(圖1f)。在光學圖像中也可以觀察到銅箔的明顯顏色變化(圖1f的插圖)。

圖2(a)用簡易輥壓法將Cu3N NWs輥壓在鋰箔上的示意圖;(b)裸鋰表面(c)Li3N@Cu NWs-Li表面和(d)Li3N@Cu NWs-Li截面的SEM圖像及相應的光學圖像(插圖);(e)鋰箔和Li3N@Cu NWs-Li的XRD圖譜;鋰箔和Li3N@Cu-NWs-Li表面(f)Cu2p(g)N 1s峰的高分辨XPS譜。

圖2a為通過簡易輥壓機方法將Cu3N-NWs印刷到到金屬鋰上的過程。在金屬鋰箔和Cu3N-NWs箔一起滾壓後。裸露鋰的光滑表面被厚度為3μm的Cu3N-NWs層覆蓋(圖2b-d)。在這一過程中,鋰金屬的顏色變化為深灰色,這清楚地表明Cu3N納米晶被轉移到裸露的鋰表面(圖2b,c插圖)。XRD和XPS結果證實了通過Cu3N與Li的轉化反應生成Li3N(圖2e-g)。Li3N@Cu NWs-Li呈現出與立方結構的(111)和(200)銅以及六角結構的(001),(101),(002)和(102)Li3N對應的尖銳衍射圖案,這清楚地證實了Cu3N與Li通過滾壓接觸轉化為Li3N/Cu的反應。用XPS分析進一步研究了印刷Cu3N-NWs層在鋰金屬上形成Li3N的過程。Cu 2p1/2和Cu 2p3/2分別在953.0和933.0eV處出現峰值,這可歸因於Cu3N NWs轉移後出現的Cu3N還原(圖2f)。在圖2g中,Li3N的形成是由位於N 1s中398.0eV處的峰值證明的。上述結果證實了當Cu3N NWs輥壓到金屬鋰箔上時Li3N@CuNWs層立即形成。Li3N具有高的鋰離子導電性和低的導電性,這表明了金屬鋰表面穩定化的巨大潛力。此外,Cu3N-NWs層的親鋰性使Cu3N向Li3N自發轉化。Cu3N-NWs層的親鋰表面有助於Cu3N-NWs向鋰表面的轉移以及Cu3N向Li3N的轉化。

圖3在1.0 mA/cm2條件下鋰電極表面沉積/溶解的SEM圖像。(a-d)鋰箔和(e-f)Li3N@CuNWs-Li在以5%FEC in EC/DEC(3/7vol%)中使用1.3M LiPF6在Li| | Li對稱電池中進行鋰沉積/溶解反應。i)Li3N@Cu NW-Li電極的電化學沉積/溶解行為示意圖。

眾所周知,對於鋰金屬電池體系,在醚類電解液中比在酯類電解液具有更好的電化學性能。鋰枝晶在EC和DEC等酯類電解質中的生長更為嚴重。本文探討了用酯類電解質對Li3N@Cu NW-Li負極電化學性能的影響。圖3顯示了Li和Li3N@Cu NW-Li電極在電鍍電流密度為1.0mA/cm2時的鋰沉積/溶解行為。在沉積0.5mAh/cm2的金屬鋰後,在裸鋰電極中觀察到顯著的鋰枝晶生長(圖3a)。當Li進一步鍍至1.0mAh/cm2時,鋰枝晶生長更嚴重,並且鍍鋰層具有不均勻和多孔結構(圖3b、c)。截面SEM圖(圖3c)清楚地顯示了鋰金屬表面的局部電鍍。以1.0mAh/cm2的相同容量溶解金屬鋰。在鋰金屬表面觀察到針狀的鋰枝晶和多孔表面形貌(圖3d),這導致了鋰枝晶生長的加速、高彎曲度的鋰離子擴散路徑的增加和電解液的分解等電化學性能的下降,當在Li3N@Cu NW-Li電極上沉積0.5mAh/cm2的Li時,Li從Li3N@Cu NWs層的底部沉積(圖3e)。在進一步電鍍到1.0mAh/cm2時,鋰覆蓋了Li3N@CuNWs層的整個表面,而沒有鋰枝晶生長(圖3f)。在截面SEM圖上觀察到均勻緻密的鋰沉積行為(圖3g)。鋰溶解後,Li3N@Cu NWs層清晰可見,表明Li3N@Cu NWs層上的Li鍍層/剝離穩定且可逆(圖3h)。圖3i為Li3N@Cu NWs-Li電極的鋰電化學沉積/溶解行為示意圖。在鋰沉積的初期,在Li3N@Cu NWs層中填充Li,形成平坦均勻的鋰金屬表面。即使在鋰溶解後,Li3N@Cu NWs層仍能保持在沒有機械損傷和溶解的鋰金屬表面的狀態。Li3N@Cu NWs-Li電極鋰沉積行為的改善歸因於Li3N@CuNWs層、化學成分的協同作用和Li3N@Cu NWs保護層的結構獨特性。高導鋰和電絕緣的Li3N和納米線結構產生的3D溝道結構使鋰離子通量均勻,局部電流密度降低。

圖4 Li對稱電池和Li3N@Cu NW-Li對稱電池的電化學性能(a)1.0mA/cm2(b)3.0 mA/cm2(c)5.0 mA/cm2,容量為1.0 mAh/cm2;(d)在5.0 mA/cm2的高電流密度下進行對稱鋰電池測試,容量為5.0mAh/cm2;e) 電流密度為5.0mA/cm2的連續鍍鋰的電壓曲線,以驗證Sand’s時間。以5%FEC in 1.3M LiPF6/EC(3/7vol%)為電解質。

圖4為不同電流密度下鋰和Li3N@Cu NW-Li電極對稱電池循環曲線。在電流密度為1.0mA/cm2時,Li3N@CuNW-Li電極的對稱電池在1000小時內表現出低電壓滯後的穩定循環。相反,在電流密度為1.0mA/cm2時,鋰對稱電池在35圈後顯示出持續增加的過電位,在40圈後出現短路。隨著電流密度的增加,Li3N@Cu NW-Li對稱電池表現出穩定的循環性能(圖4b,c)。在3.0mA/cm2和5.0mA/cm2的電流密度時Li3N@CuNW-Li對稱電池的過電位在200h內也保持穩定,而裸鋰對稱電池的過電位顯著增加。為驗證在高電流密度和高容量下的循環穩定性,使用酯類電解質在5.0mA/cm2和5.0mAh/cm2條件下測試鋰對稱電池(圖4d)。Li3N@Cu NWs-Li電池在100h內表現出穩定的循環性能。在5.0mA/cm2的高電流密度下的鋰沉積行為進一步證實了Li3N@CuNWs-Li電極均勻的鋰離子流量可以解決局部電流的不均勻性,並通過均勻的鋰沉積降低「尖端效應」(圖4e)。遵循Sand's模型,鋰枝晶出現的時間為Sand’s時間。電壓分布的開始意味著鋰枝晶生長的演變。在電流密度為5mAh/cm2時,Li3N@CuNWs-Li電極顯示出比裸Li電極長三倍的Sand's時間,這證明了Li3N@Cu NWs-Li電極在沒有鋰枝晶生長的情況下具有穩定的循環行為。

圖5 (a)循環前Li | | LCO和Li3N@Cu NWs-Li | LCO電池的電化學阻抗譜;(b)低頻區對應的Warburg圖;(c) Li | LCO和Li3N@Cu-NWs–Li | LCO電池的倍率性能;(d)Li | LCO和Li3N@CuNWs–Li | LCO電池在0.5C(≈1.7 mA/cm2)下300次恆電流循環的循環性能;(e)Li | LTO和Li3N@Cu NWs-Li | LTO電池在4C(≈2.0 mA/cm2)下1000次恆電流循環的循環性能。以5%FEC in 1.3M LiPF6/EC(3/7 vol%)為電解質。

為了證明Li3N@Cu NWs-Li電極在鋰金屬電池中的實際應用,製備了裸Li | LCO和Li3N@CuNWs-Li | LCO電池。電化學阻抗譜(EIS)證實,由於Li3N@Cu NWs-Li電極保護層,Li3N@Cu NWs-Li電極電池的電荷轉移電阻(34.88 Ω)(由高頻半圓Rct表示)低於裸Li電池(99.02 Ω),計算得到的Li3N@Cu-NWs-Li的擴散係數DLi高於裸鋰電池,進一步證明了Li3N@CuNWs-Li保護層的高離子導電性(圖5b)。圖5d給出了0.5C下裸Li |LCO和Li3N@Cu NWs-Li |LCO電池的恆電流測量結果。裸鋰電池的放電容量持續下降,然後在90個循環後突然下降,鋰枝晶的反覆生長和死鋰的形成導致了多孔鋰鍍層的形成,增加了鋰離子的擴散長度和高彎曲度,導致容量衰減。相反,Li3N@Cu NWs-Li電池在0.5C下的循環性能非常穩定,達到300次循環,庫侖效率(1-50次循環時為99.81%)高於裸Li電池(1-50次循環時為98.58%)。圖5c顯示了裸Li|LCO和Li3N@Cu NWs-Li|LCO電池的電池倍率性能。Li3N@CuNWs-Li電池不同倍率下表現出更高的放電容量,Li3N@Cu NWs-Li的放電容量增加歸因於較低的過電位。為了觀察長期循環性能,Li|LTO和Li3N@Cu NWs–Li|LTO電池在1000個循環中以4C的高倍率循環曲線,如圖5e所示。在Li|LTO電池中,放電容量逐漸減小,電池在200個循環後失效。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Li3N@Cu NWs–Li|LTO電池顯示出優異的循環性能,提供穩定的≈125 mAh/g的克容量而不會出現明顯的衰退。

【結論與展望】

採用簡單、低成本的輥壓方法製備了Cu3N-NWs印刷在金屬鋰上。轉移過程中,Cu3N納米線可以形成Li3N@CuNWs,XRD和XPS結果證實了這一點。Li3N@CuNWs層具有高的鋰離子導電性,對鋰金屬具有較高的熱力學穩定性和良好的親鋰性,具有三維離子通道導向的納米線結構。在促進鋰離子均勻流動和降低局部電流密度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Li3N@CuNWs層能阻止鋰枝晶生長和死鋰的形成,有均勻的電化學鋰沉積/溶解過程。在對稱電池試驗中,Li3N@Cu NWs-Li電極在5.0mA/cm2、容量為5.0mA/cm2、循環時間為100h時仍表現出非常穩定的循環性能。Li3N@Cu NWs-Li|LCO全電池在0.5C至300次循環時使用碳酸鹽電解質表現出更好的循環性能。此外,Li3N@Cu NWs-Li|LTO全電池在1000次循環中以4C的高倍率表現出超長循環性能。結果表明,Li3N@Cu NWs層對LMBs的無枝晶電化學沉積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Dongsoo Lee, Seho Sun, Jiseok Kwon, Hyunjung Park, Minchul Jang, Eunkyung Park, Byoungkuk Son, Yeongil Jung, Taeseup Song, Ungyu Paik, Copper Nitride Nanowires Printed Li with Stable Cycling for Li Metal Batteries in Carbonate Electrolytes,Adv. Mater., 2020, DOI:10.1002/adma.201905573

相關焦點

  • 基於鋰金屬負極的水平應力釋放以消除枝晶
    到目前為止,解決這些問題的努力主要集中在通過使用優化的電解液、改性隔膜、鋰表面改性、人工負極表面塗層、納米和微結構多孔集流體來解決枝晶生長延遲和抑制策略等,儘管人們已經做了大量的努力來抑制枝晶的形成,但在長時間的循環過程中,尤其是在電池過充或在低工作溫度下運行時,鋰枝晶的出現是無法完全避免的。
  • 河南大學趙勇教授團隊Angew: 液/液電解液界面抑制鋰金屬電池中鋰...
    以鋰對稱電池和鋰氧氣電池為模型電池,系統研究了PFTOS和液/液界面對鋰金屬的腐蝕和枝晶生長的抑制能力。在該電解液體系中,PFTOS對鋰金屬具有超強的潤溼性(接觸角:0°,圖2a),這將有利於鋰離子在鋰負極表面的均勻沉積。同時,PFTOS對鋰金屬也具有較好的化學穩定性(圖2b-d)。
  • 環醚基高分子保護皮膚用於抑制鋰金屬負極的「火爆脾氣」
    大量不穩定的電解質界面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SEI)在鋰金屬表面形成(放電過程)復又崩壞(充電過程),進而誘發鋰枝晶(Li dendrite)快速生長。充放電一定時間後,形成的枝晶將戳破隔膜並與正極連通造成短路。
  • 日本東麗公司開發鋰金屬電池無孔隔膜 可抑制鋰枝晶生長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日本東麗工業公司(Toray Industries)開發了一種鋰金屬電池使用的無孔隔膜,可以顯著提高電池安全性,並有望應用於可穿戴電子設備、無人機和電動汽車。
  • 軟固體電解質材料可有效抑制鋰電池陽極上的枝晶生長
    通過將鋰電池陽極中的石墨材料換成純鋰金屬,其有望在能量密度和充電速度上實現新的突破。此外由軟質和固態材料製成的新型電解質,能夠有效抑制對電池性能造成嚴重損害的枝晶的生長。表面平滑的電池陽極 X 光圖像(來自:Berkeley Lab)由於具有出色的能量密度,鋰金屬在能源界被寄予了厚望。
  • 新型自組裝化學層可防止鋰金屬電池因枝晶生長而失效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表示,其開發的一種將鋰金屬摻入陽極的技術,有望將鋰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到全新的水平。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藉助「自組裝層」來解決困擾研究人員已久的一個問題 —— 幫助鋰金屬電池保持正常的工作。此外通過將銅和石墨換成純鋰陽極,不僅能夠催生 10 被容量的電池、還可極大地改善充電速度。
  • 長循環壽命鋰離子電池用鋰金屬上堅固雙相表面層的原位構建
    長循環壽命鋰離子電池用鋰金屬上堅固雙相表面層的原位構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3 15:31:06 河南大學趙勇團隊開發了長循環壽命的鋰硫電池用鋰金屬表面堅固雙相表面層的原位構建策略。
  • 日本東麗公司開發鋰金屬電池無孔隔膜 可抑制鋰枝晶生長_科技_行業...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日本東麗工業公司(Toray Industries)開發了一種鋰金屬電池使用的無孔隔膜,可以顯著提高電池安全性,並有望應用於可穿戴電子設備、無人機和電動汽車。
  • 天津大學羅加嚴教授綜述:鋰枝晶的抑制、誘導與消除
    從熱力學界面能和機械力的角度,對抑制枝晶、誘導枝晶生長和消除枝晶的幾種方法進行了探討。抑制枝晶生長是物理阻止枝晶生長的最基本策略,可在小電流密度和小容量下得到廣泛應用。但是在高電流密度和高鋰負載下,枝晶仍會生長並刺穿隔膜,通過控制鋰的成核位置、鋰離子擴散通道和枝晶生長方向來誘導光滑形貌的枝晶。最後從機械力的角度探討了枝晶的消除。
  • 如何獲得無枝晶金屬鋰負極
    近日,清華大學的Xin-Bing Cheng(第一作者)和Qiang Zhang(通訊作者)通過在金屬鋰表面增加一層玻璃纖維的方式,有效的抑制了枝晶的生長,從而大幅改善了金屬鋰電池的循環壽命。電解液添加劑是抑制鋰枝晶生長的有效方法,人們已經嘗試了多種電解液添加劑來改善SEI膜的穩定性。
  • 改善新一代鋰金屬電池性能的新技術
    哥倫比亞大學開發了一種防止枝晶生長的技術,其是鋰金屬陽極(負極)的主要課題。鋰硫電池、鋰空氣電池、全固態鋰電池等新一代鋰電池有望作為輕量、持久且低成本的儲能設備,為電池行業帶來革新。為實現這些電池的商業化,枝晶在鋰金屬陽極上的生長是必須解決的課題之一。精細結構的枝晶在電池運行時形成,會引起短路,從而造成起火或爆炸,極具危險性。
  • 研究發現添加鉀離子可防止金屬鋰電池枝晶的形成
    導讀:哥倫比亞工程公司的研究人員發現鹼金屬添加劑,如鉀離子,可以防止電池使用過程中的鋰微結構生成。 雖然現在也出現了一種新型的金屬鋰電池,具有輕質、長效和低成本的特性,但也還是存在一些問題阻礙了其商業化。一個主要的問題是,鋰金屬陽極在電池使用過程中,極易生長出樹枝狀的微結構,也就是枝晶,這些微結構會導致短路、起火甚至爆炸。
  • 人造快離子導體SEI膜,助力高性能鋰金屬負極
    為了抑制鋰枝晶的生長,近日,華中科技大學的Shun Tang(第一作者)和Weixin Zhang(通訊作者)等人通過在金屬鋰負極表面生成一層Li3N和聚合物電解質複合柔性快離子導體界面膜,有效的抑制了鋰枝晶的生長,並減少了電解液與金屬鋰負極的副反應,從而有效的提升了金屬鋰二次電池的循環壽命。
  • 鋰金屬陽極的新型凝膠聚合物電解質
    感興趣的領域是一種新型的凝膠聚合物電解質系統,該系統具有抑制鋰金屬陽極電池中枝晶生長的潛力,並最終縮短了全固態鋰金屬電池的上市時間。「 Goodenough和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Hadi Khani博士致力於為鋰金屬電池開發獨特的凝膠聚合物電解質,以具有競爭力的成本提供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好的安全性。」
  • 低成本鋰電池性能提高一倍 斯坦福團隊用納米金剛石薄膜穩定鋰金屬...
    據外媒報導,儘管鋰金屬陽極能推動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電池系統的開發,但由於金屬鋰對液體電解質反應大、實際應用中具效率低和有安全隱患的缺點,進而阻礙了該材料的實際應用。為解決此矛盾,史丹福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展示了使用納米金剛石薄膜來保護鋰金屬的表面,鋰可以在薄膜下方完成電鍍並防止與電解液產生寄生反應。
  • 鋰離子電池鋰枝晶生長:影響因素和抑制方法
    鋰金屬電池低的庫倫效率可以通過增加鋰的用量來解決,早期常用的方法就是額外增加3倍 的鋰金屬用量。但鋰金屬在循環過程中的枝晶生長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因此,平穩鋰的沉積、抑制鋰的枝晶生長是可充電鋰金屬電池研究的關鍵問題。
  • :辛苯基聚氧化乙烯-Li+絡合物穩定鋰金屬負極
    然而,金屬鋰負極在電化學沉積-剝離過程中存在著不受控的枝晶生長、無限的體積膨脹以及不可逆的界面副反應等棘手的問題。常見改善金屬鋰負極-電解質界面穩定性的方法包括構建人工SEI膜、使用三維集流體等,但是這些方法要麼會一定程度上犧牲全電池的能量密度、要麼就是很難在實用性方面取得突破。
  • 壽命可達500次:矽烷處理提升金屬鋰長期循環穩定性
    文/憑欄眺金屬鋰的電位僅-3.04V(vs標準氫電極),理論容量高達3860mAh/g,是一種理想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但是金屬鋰負極在反覆的循環過程中存在枝晶生長的問題,從而造成庫倫效率低、循環性能和安全性能差等一系列的問題,極大的制約了金屬鋰負極的應用。表面處理工藝能夠促進電流的均勻分布,金屬鋰的均勻成核,從而提升金屬鋰負極的循環穩定性。
  • Ed.報導鋰金屬電池新進展
    鋰金屬負極因其十倍於傳統石墨負極的理論容量和最負的化學電勢,而受到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在電池循環過程中,由於高活性的鋰金屬對於大多數電解液組分(溶劑、多硫化物、添加劑等)具有熱力學不穩定性,導致嚴重副反應和枝晶不可控生長,造成鋰金屬電池的低庫倫效率和循環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