犛牛產業一體化開啟青藏高原高效畜牧業之路

2021-01-08 環球網

新華社西寧10月8日電(記者王大千)犛牛一年一產繁殖效率提高37%以上,牧民收入大幅增加;適度補飼提高天然草場利用效率,相關技術入選2016年農業部將在全國推廣的技術名錄;在犛牛肉與乳的營養特性研究中不斷推出新產品,產業鏈不斷延長……

記者7日從青海高原犛牛研究開發中心了解到,經過長達13年的技術攻關,作為我國犛牛主產區的青海省已經形成「天然草地與栽培草地互補,犛牛繁殖、營養補飼、疾病預防、產品加工、信息化技術支持」的犛牛產業一體化集成技術,全程精細、高效的科學生產方式正在突破傳統養殖瓶頸助牧民增收。

青海省是我國五大草地畜牧業基地之一,有4.74億畝可利用草場,牲畜存欄量約2200萬頭(只)。其中,犛牛存欄近500萬頭,是我國犛牛頭數最多、質量最好的省份。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院長劉書傑介紹,在青藏高原高寒氣候和原始放牧條件下,犛牛呈現「夏壯、秋肥、冬瘦、春乏」的體重變化規律和兩年一胎的繁殖規律。為平衡草需矛盾實現「少養養好」的生態效益,科研人員充分利用品種雜交優勢,整合以往「單項化」「碎片化」的技術展開犛牛產業全程科學化管理研究,大幅度提高乳肉生產質量,推動犛牛產業發展。

經過多年攻關,2015年,國內外首例試管犏牛在青海產生,犛牛一年一產的繁殖比例持續提高,打破了業內「犛牛繁殖率低」的傳統印象,而犛牛適度補飼技術的推出,則解決了天然草場資源不足和提高犛牛生產性能的難題。此外,信息化技術突破了青海牧區地域寬廣,畜牧業管理與服務跟不上的難題,低殘留防治藥物的使用技術推廣保障了畜產品的質量安全。

從單項技術到集成技術,從重點關注到全鏈條投入,青海實施犛牛產業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據了解,在三江源頭的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科研人員向牧民、合作社、企業提供「菜單式」選配技術,2013年至2015年,當地牧民通過3年的營養補飼,母犛牛繁殖性能提高了5%至20%,相當於每年每頭母牛多增加收入500元以上。

相關焦點

  • 「犛牛專家」巴桑旺堆:把論文寫在高原大地
    「總書記的回信,更加堅定了我對犛牛健康養殖等科研攻關的信心和決心。科學養殖犛牛、發展壯大高原特色畜牧業,助力農牧民群眾脫貧、增產增收,是時代賦予基礎畜牧業科技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 青海省玉樹州:犛牛馱起致富路
    畜牧業是玉樹的命脈產業、母體產業、支柱產業。犛牛在玉樹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社會、經濟地位,犛牛產業是玉樹藏族自治州畜牧業經濟的基礎支撐。全面推進犛牛產業發展,建設具有高原特色、玉樹特點的現代犛牛產業體系,實現犛牛產業提質增效,加快推進玉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
  • 世界95%以上的犛牛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擁有犛牛種群和數量最多的國家,全世界95%以上的犛牛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地區。記者從近日召開的第四屆國際犛牛大會上獲悉,目前全世界共有犛牛大約1470萬頭,其中有1400萬頭分布在中國喜馬拉雅山、崑崙山、阿爾金山及祁連山所環繞的青藏高原地區,即海拔3000米以上的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四川、雲南等省區。蒙古共和國是世界上第二個犛牛較多的國家。
  • 青海犛牛「一年一胎」繁殖技術獲重大突破
    青海犛牛「一年一胎」繁殖技術獲重大突破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3-17 17:48 來源: 新華社新華社西寧3月17日電(記者 王大千)記者日前從青海省科技廳獲悉,一項歷時5年的高原犛牛高效養殖科研項目獲重大突破,實現犛牛「一年一胎」的高效繁殖,為實現犛牛產業減畜增效提供了新路徑。
  • 高原犛牛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隨著畜牧業產業化的不斷發展,西藏拉薩當雄縣傳統畜牧業生產科技含量低、草畜矛盾突出、牧民群眾受傳統觀念束縛商品意識淡薄等問題日漸凸顯。  2017年2月,自治區黨委書記吳英傑在當雄縣調研時指出,「衡量一個農牧業產業化項目好不好,不僅要看規模,還要看項目帶動能力強不強、群眾錢包鼓不鼓。
  • 世界首個無角犛牛品種誕生——走近阿什旦犛牛
    目前,大通牛場飼養了約5000頭阿什旦犛牛,還每年向全國各地提供1000多頭犛牛犢。牧民們普遍反映,阿什旦犛牛更適於圈養,而且經濟效益更高。  藏族人民生活離不開犛牛,犛牛是高原人民的重要生活和經濟來源。青藏高原有長達7個月的枯草期,放養犛牛在此期間掉膘嚴重,影響出欄;犛牛肉也會季節性斷供,影響牧民收入。
  • 果洛:生態畜牧業連起廣袤草原與廣闊市場
    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內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由於海拔高、氣候寒冷、信息閉塞等因素制約,目前果洛是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中經濟總量最小、發展水平最低的特殊欠發達地區。但同時,這裡卻擁有青藏高原純淨無汙染的高原草場和多個高原犛牛、藏羊優良品種。近年來,果洛州利用自身畜牧業資源優勢,探索出了一條具有果洛特色的生態畜牧業之路。
  • 四川高原犛牛奶粉瞄準國外嬰幼兒市場
    「一頭母犛牛一天能產一斤多到兩斤的奶,一斤奶現在收購價格能到3塊錢了。」羅一說,他的兩個兒子在40公裡外的遠牧點賣得更多,「犛牛有好幾百頭,一個月下來光賣犛牛奶的收入就有七八千塊錢。」  班佑村牧民的牛奶通過設在定居點上的採奶中心和遠牧點上的移動取奶平臺,運到縣城郊區的西藏高原之寶犛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若爾蓋基地,在這裡,生產出來的全脂奶粉、奶酪、酸奶等銷往全國各地。
  • 減畜增效:青海省犛牛繁育實現革命性突破
    如何在「兩難」中實現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三贏」目標,惟有發展現代高效的科學養殖和加工技術,突破畜牧業發展的技術瓶頸,才能平衡草畜,做到減畜不減產,從而大幅提高草地生態畜牧業的三重效益。 2011年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副研究員於明勝負責的三人科研團隊,以「青藏高原犛牛現代養殖與生態協調技術組裝模型研究」為課題,從生產到加工,經過4年的研究探索,實現了母牛24月齡即可投入產犢產奶生產,且一年一胎,繁殖率高達88%至94%。 「這一模型在世界犛牛產區屬首創,生產效率屬領先水平。」
  • 抱上犛牛這條「大腿」,人類才得以在青藏高原立足
    抱上犛牛這條「大腿」,人類才得以在青藏高原立足犛牛,被稱作「高原之舟」和「全能家畜」。野犛牛的歷史分布區遍及整個青藏高原。圖片:山子一天天,一年年,一代代,無論風和日麗還是雨雪風霜,人類獲得了犛牛的所有給予,也為犛牛付出全部。幾千年來,人類和犛牛就這樣在青藏高原上互相依存。
  • 四川省紅原縣紅原犛牛 社社聯合再造老產業
    粗放經營——生態好產品卻無好收益「肉可食,乳可飲,毛皮可用,連糞便都能生火取暖……」說起高原之舟犛牛的好,聯合社社長八寶停不下來。資料顯示,犛牛是青藏高原上僅存的冰期動物,與企鵝、北極熊並稱為世界三大源種動物,至今仍然以原始自然狀態生產,擁有超強的免疫力、抗寒性、抗缺氧和抗紫外線的能力。
  • 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
    中國大力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持走文明發展之路,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對推動高原可持續發展、促進中國和全球生態環境保護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將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作為關係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大事。
  • 世界屋脊好奶 高原之寶犛牛乳製品開始進軍海外
    活動上,高原之寶介紹了犛牛乳製品相關生產和銷售情況,以及產品諸多優秀的特質。  高原之寶董事長王世全表示,高原之寶立足青藏高原1700多萬頭犛牛資源,在四川、青海、拉薩、甘肅等犛牛資源集中區域建立了四大犛牛奶加工養殖示範基地。
  • 犛牛產業發展活起來 藏區群眾腰包鼓起來
    紅原縣委書記廖敏說,圍繞犛牛全產業鏈培育,溫州支持紅原創新幫扶模式,助力犛牛企業和犛牛產業活起來,通過犛牛產業發展,有效帶動了全縣13個貧困村1354戶5157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增收。  紅原縣是川西北高原高寒純牧業縣,畜牧業是當地的主導產業和牧民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
  • 我在青藏高原放犛牛:看犛牛爭霸,藏獒驅趕狼群
    2018年8月,他離開了自己生活了6年的多巴高原體育訓練基地,回到家鄉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開始了自己在青藏高原上放犛牛的生活。多傑的鏡頭下,是藍藍的天空,碧綠的草原或白茫茫的雪原,清澈的河水,自己騎著馬兒或摩託車去放犛牛,身邊還有陪伴自己的藏獒……除此之外,多傑還拍下了草原真實生活的另一面,犛牛爭霸和草原藏獒。多傑說,我不希望自己身在城市心在草原。
  • 【中國夢•黃河情】麥窪犛牛為這座黃河邊上的縣城帶來農牧業高...
    中國網阿壩22日訊(記者 宋柏霖)「紅色草原、綠色發展、領跑青藏高原現代草原畜牧業」,21日下午,記者來到紅原縣更攀農牧民專業合作聯合社,映入眼帘的便是展示廳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標語。更攀犛牛酸奶 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紅原縣地處「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是阿壩州唯一的以藏族聚居為主的純牧業縣。這裡有悲壯的紅軍長徵史詩和深宏博大的宗教文化、浪漫古樸的草原藏鄉風情,這裡獨特的自然條件養育了青藏高原獨有的資源品種--麥窪犛牛。
  • 【海南州】打造農牧品牌樣板 創建青海省犛牛產業聯盟海南示範區
    環湖犛牛高效養殖區,利用2年時間,建設2個萬頭犛牛標準化養殖基地和1個萬頭犏牛養殖基地,建設50個千頭以上半舍飼和高效養殖犛牛生產基地。沿黃犛牛產業融合區,利用3年時間建成50個500頭以上舍飼和半舍飼犛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基地,形成犛牛養殖體系大聯盟。  ——加快推進犛牛倉儲加工體系建設。每個縣建立1個犛牛產品初加工基地,並逐步壯大基地規模,提升犛牛產品加工能力。
  • 第六屆國際犛牛大會暨第一屆青海犛牛產業大會在西寧召開
    8月28日,第六屆國際犛牛大會暨第一屆青海犛牛產業大會在西寧召開。省委副書記、代省長劉寧發來賀詞,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王予波致辭。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全國畜牧總站、農民日報社相關負責人出席會議。  劉寧在賀詞中說,值此第六屆國際犛牛大會暨第一屆青海犛牛產業大會舉行之際,受省委書記王建軍委託,我謹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大會的順利召開表示熱烈祝賀!
  • 青海省打出組合拳宣傳推介青海犛牛品牌
    「野生野長、營養美味,青海犛牛——天地精華、高原野味。」11月25日,一段展現青海省區域公用品牌「青海犛牛」的10秒廣告片,在中國中央電視臺CCTV-1綜合、CCTV-13新聞兩頻道中午12:00-12:30的《新聞30分》欄目,及CCTV-17農業農村頻道中同時播出。這是「青海犛牛」首次登上央視,拉開了我省在全國宣傳推介青海犛牛品牌的序幕。
  • 青藏高原曾經是熱帶動物的天堂?基因指紋說出的秘密
    這一切,還要從青藏高原的畜牧傳統說起。 擁有4000年畜牧傳統的青藏高原 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擁有近21億畝的高寒草場,為牧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天然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