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犛牛「一年一胎」繁殖技術獲重大突破

2021-01-08 中國政府網

青海犛牛「一年一胎」繁殖技術獲重大突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3-17 17:48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西寧3月17日電(記者 王大千)記者日前從青海省科技廳獲悉,一項歷時5年的高原犛牛高效養殖科研項目獲重大突破,實現犛牛「一年一胎」的高效繁殖,為實現犛牛產業減畜增效提供了新路徑。 

青海省是我國五大草地畜牧業基地之一,有4.74億畝可利用草場,牲畜存欄量約2200萬頭只。其中,犛牛存欄近500萬頭,是我國犛牛頭數最多、質量最好的省份。但長期以來,犛牛繁殖性能低下、牛犢生長發育緩慢等問題嚴重製約畜牧業高效發展。為此,青海省啟動犛牛高效養殖技術的科技攻關,希望能突破傳統養殖瓶頸助牧民增收。

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副研究員於明勝介紹,5年來,項目組通過建牛舍、枯草季補飼等精細化養殖技術,為犛牛生長發育關鍵期提供舒適的環境和足夠的營養,同時為犛牛肉、奶產品量身定製加工環節,大幅度提高犛牛產值。

實踐結果表明,2歲的母牛即可產犢產奶,一年一胎,兩年實現繁殖率88%-94%;30個月大的公犛牛體重可達到290公斤,母犛牛215公斤。而傳統方式犛牛繁殖兩年僅一胎,4歲犛牛繁殖率只有50%左右,30個月大的公犛牛體重僅有160公斤。

「以上數據有力證明了項目技術成果,不僅大幅提高犛牛生產效率,同時也為解決草畜矛盾提供了有效途徑。」於明勝說,在此基礎上,項目組還探索出養殖加工一體化的現代技術模式,能縮短產奶周期並讓產奶的母牛創造更高產值。這一技術成果有望在青藏高原大力推廣,將對高寒牧區生態畜牧業發展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

責任編輯: 陸茜

相關焦點

  • 減畜增效:青海省犛牛繁育實現革命性突破
    原標題:減畜增效:我省犛牛繁育實現革命性突破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作為全國五大牧區之一的青海,鎖定了一條成功有效、有美好前景的草地生態畜牧業之路。 實現這條路,既要減畜減壓保護草原生態,又要增加牧民收入、保障市場供給。
  • 犛牛產業一體化開啟青藏高原高效畜牧業之路
    新華社西寧10月8日電(記者王大千)犛牛一年一產繁殖效率提高37%以上,牧民收入大幅增加;適度補飼提高天然草場利用效率,相關技術入選2016年農業部將在全國推廣的技術名錄;在犛牛肉與乳的營養特性研究中不斷推出新產品,產業鏈不斷延長……記者7日從青海高原犛牛研究開發中心了解到,經過長達13年的技術攻關,作為我國犛牛主產區的青海省已經形成「天然草地與栽培草地互補,犛牛繁殖、
  • 中國瀕危物種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重大技術突破
    中國瀕危物種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重大技術突破 2014-10-28 16:51:38來源:新華網作者:責任編輯:吳濤 10月下旬,位於長江之濱的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傳來好消息: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重大技術突破,子一代中華鱘首次實現連續繁殖。  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是中國首個因大型水利工程興建而設立的珍稀魚類科研機構,設立於1982年。而後,中華鱘研究所持續開展中華鱘的研究與保護工作,並先後藉助野生中華鱘成功實現人工繁殖子一代中華鱘,以及由子一代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
  • 世界首個無角犛牛品種誕生——走近阿什旦犛牛
    日前,世界首個無角犛牛——阿什旦犛牛通過了國家畜禽新品種審定,成為犛牛育種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犛牛,是高寒牧區特有的牛種資源。它們不僅可以適應嚴寒、缺氧、缺草等惡劣的自然條件,還能提供肉、奶、毛、絨、皮革、役力等,是牧民們的忠實夥伴。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獸藥研究所與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合作開展犛牛新品種的育種工作。
  • 青海高原藏羊養殖技術研究首次突破傳統養殖
    青海高原藏羊養殖技術研究首次突破傳統養殖 2014-12-09 15:34:30青海大學高原動物生產團隊學科帶頭人侯生珍9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稱。  青海牧區地處高寒地帶,獨特的氣候條件和極其嚴酷的自然環境致使該地區牧草生長期短,枯草期長達9個月,冬春枯草季節天然草場營養物質供給的匱乏,導致藏母羊繁殖性能低下、羔羊生長發育緩慢,嚴重製約著該地區畜牧業的發展。藏系羊作為中國三大原始綿羊品種之一,因毛量高、毛質優、皮質佳和肉質好等特點深受市場青睞。
  • 第六屆國際犛牛大會暨第一屆青海犛牛產業大會在西寧召開
    8月28日,第六屆國際犛牛大會暨第一屆青海犛牛產業大會在西寧召開。省委副書記、代省長劉寧發來賀詞,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王予波致辭。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全國畜牧總站、農民日報社相關負責人出席會議。  劉寧在賀詞中說,值此第六屆國際犛牛大會暨第一屆青海犛牛產業大會舉行之際,受省委書記王建軍委託,我謹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大會的順利召開表示熱烈祝賀!
  • 世界首個無角犛牛在青海培育成功
    星辰在線7月5日訊 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西寧7月4日電(記者張蘊)近日,經過20餘年科研攻關和自主創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共同培育的世界上首個無角犛牛——「阿什旦」犛牛在青海培育成功。
  • 2018青海犛牛產業發展高峰論壇舉辦
    6月26日,美麗的夏都氣候宜人,正值2018年青洽會召開之際,由青海省農牧廳、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農民日報主辦的2018年青海犛牛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如期舉辦。本次論壇邀請了國內犛牛育種、產品加工、品牌營銷等各個領域的頂級專家,為我省犛牛產業發展、生態畜牧業發展提出了指導性、操作性很強的新理念、新成果、新建議。
  • 青海省打出組合拳宣傳推介青海犛牛品牌
    「野生野長、營養美味,青海犛牛——天地精華、高原野味。」11月25日,一段展現青海省區域公用品牌「青海犛牛」的10秒廣告片,在中國中央電視臺CCTV-1綜合、CCTV-13新聞兩頻道中午12:00-12:30的《新聞30分》欄目,及CCTV-17農業農村頻道中同時播出。這是「青海犛牛」首次登上央視,拉開了我省在全國宣傳推介青海犛牛品牌的序幕。
  • 青海為犛牛、藏羊辦理「身份證」
    青海為犛牛、藏羊辦理「身份證」 2020-05-22 15:58:00 中國新聞網 作者:姜雨薇 責任編輯:姜雨薇   中新社青海海北
  • 立足優勢,讓犛牛產業「牛」起來——青海農業產業強鎮走訪記之四
    餵食犛牛。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祁連山下好牧場,風吹草低見牛羊。風光壯美的祁連縣境內有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各類資源富集,是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牧業示範基地。優質的天然草原,孕育了享譽海內外的祁連犛牛和藏羊。其中的祁連犛牛,肉質鮮美,富含蛋白質和胺基酸及多種微量元素,脂肪含量低、熱量高,被譽為「牛肉之冠」。2017年,「祁連犛牛」獲農業部地理標誌認證。  龍頭企業「以大帶小」  9月的祁連草原,天高雲淡,草色漸黃。色彩斑斕的秋日美景,如詩如畫。
  • 3000米以上高寒地區,成就每一頭青海犛牛
    而作為全國五大牧區之一,青海是犛牛養殖大省和犛牛資源大省,存欄近500萬頭,佔世界犛牛的38%,居全國首位。 在地球上最接近天空的制高點,號稱 「世界屋脊」 的青藏高原上,刻畫了青海省72萬平方公裡的疆域。青海犛牛主要分布在玉樹、果洛、海南、海北、黃南州等以 「三江源」 為中心輻射的周邊草原牧區,放牧區域佔青海總面積的一半。
  • 「犛牛專家」巴桑旺堆:把論文寫在高原大地
    談起習近平總書記回信,作為代表之一的「國家肉牛犛牛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西藏自治區農科院畜科所所長巴桑旺堆難掩激動。 在高原從事畜牧業科技工作近30年的巴桑旺堆,接受記者採訪時顯得不善言辭,謙虛、樸實是他留給人的最大印象,也是他數十年如一日對待畜牧業科技工作的態度。出生於西藏日喀則薩迦縣一個農民家庭的巴桑旺堆,對犛牛再熟悉不過了。
  • 通訊:藏系羊「兩年三胎」點亮青海牧民致富夢
    通訊:藏系羊「兩年三胎」點亮青海牧民致富夢   中新社青海海晏3月5日電 題:藏系羊「兩年三胎」點亮青海牧民致富夢  作者 羅雲鵬  3月的青海湖北岸草原,依然乍暖還寒,春寒料峭。
  • 濟源仿生態大鯢繁殖技術在河南取得重大突破
    上世紀80年代始,野生大鯢數量迅速減少,加之其對水質等自然環境的要求苛刻,且繁殖成功率極低,部分地區的野生大鯢已瀕臨滅絕。濟源市濟水大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韓太國興奮地說:「這標誌著仿生態大鯢繁殖技術在河南省取得重大突破。」 大鯢俗稱娃娃魚,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濟源市王屋山銀魚溝一帶是河南省野生大鯢較為集中的區域之一。上世紀80年代始,野生大鯢數量迅速減少,加之其對水質等自然環境的要求苛刻,且繁殖成功率極低,部分地區的野生大鯢已瀕臨滅絕。
  • 讓青海犛牛真正「牛」起來——專訪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馬清德
    據統計,世界現有犛牛頭數約1500萬頭,中國有犛牛1400多萬頭,佔94%以上。而作為全國五大牧區之一的青海,犛牛存欄近500萬頭,居全國首位。多年來,青海省委、省政府圍繞打造「世界犛牛之都」的宏偉藍圖,堅持將其作為牧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不遺餘力推進犛牛產業的現代化升級。轉方式、精加工、闖市場、促增收……成為了青海近年來發展犛牛產業最熱門的詞彙。
  • 青海:電合成重鉻酸鈉清潔生產關鍵技術研究獲得重大突破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供圖中新網西寧1月18日電 (李江寧)1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以下簡稱青海鹽湖所)了解到,近日,由青海鹽湖所董亞萍、馮海濤研究團隊承擔的「電合成重鉻酸鈉閉路循環工藝關鍵技術及5萬噸產業化」項目在青海省甘河工業園區青海博鴻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試車成功,標誌著青海電合成重鉻酸鈉綠色循環新工藝關鍵技術研究獲得重大突破。
  • 柴達木盆地大風山構造帶西部油藏評價獲重大突破
    柴達木盆地大風山構造帶西部油藏評價獲重大突破 2019-09-23 13:44:0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中國首次在青海鑽獲200攝氏度乾熱巖勘大突破
    記者從青海省國土資源廳獲悉,近日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院在共和盆地鑽獲溫度達到236攝氏度以上的乾熱巖。中國地質調查局專家認為,這是我國首次發現溫度超過200攝氏度的高溫優質乾熱巖體,實現了乾熱巖勘查重大突破。
  • 青海省玉樹州:犛牛馱起致富路
    犛牛在玉樹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社會、經濟地位,犛牛產業是玉樹藏族自治州畜牧業經濟的基礎支撐。全面推進犛牛產業發展,建設具有高原特色、玉樹特點的現代犛牛產業體系,實現犛牛產業提質增效,加快推進玉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