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紅原犛牛,社社聯合再造老產業
編者按:相比於單個合作社存在的小而分散、勢單力薄,合作社聯合社的優勢在於將數個合作社聯合起來,規模更大,實力更強,能更好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和農業產業鏈的延伸。那麼合作社聯合社如何去激活當地傳統支柱產業?請看本報記者發自四川紅原縣的報導——
本報記者張豔玲文/圖
草原面積15萬畝、各類牲畜1萬餘頭、參社社員1萬餘人……這是紅原縣更攀農牧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下稱聯合社)聚攏的生產資料和生產者。去年8月,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44個合作社抱團成立聯合社,被賦予改變紅原犛牛產業「小散弱」格局,帶動貧困農牧民增收脫貧的雙重任務。更攀聯合社將如何運作?將對紅原犛牛產業產生怎樣的影響?如何助力貧困農牧民增收?記者進行了深入採訪。
粗放經營——
生態好產品卻無好收益
「肉可食,乳可飲,毛皮可用,連糞便都能生火取暖……」說起高原之舟犛牛的好,聯合社社長八寶停不下來。
資料顯示,犛牛是青藏高原上僅存的冰期動物,與企鵝、北極熊並稱為世界三大源種動物,至今仍然以原始自然狀態生產,擁有超強的免疫力、抗寒性、抗缺氧和抗紫外線的能力。全球僅存1700萬頭犛牛,其中95%生長在我國青藏高原地區,以紅原為中心的四川、青海、甘肅三省11個縣是全世界犛牛集中度最高、可形成犛牛乳製品產業化生產的地區。
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紅原縣,草原遼闊,水草豐茂,獨特的自然生態條件孕育出了犛牛的優良品種——麥窪犛牛,被譽為「犛牛之鄉」。犛牛產業一直是紅原的支柱產業,是全縣牧民日常收入的主要來源。
在當下綠色生態、有機等健康理念受到社會推崇的大背景下,業內對犛牛產品十分看好。「青藏高原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放養方式保障了犛牛產品天然、綠色的品質。」紅原犛牛乳業董事長謝劍告訴記者。
然而,「看到發展前景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意識到紅原犛牛產業仍處於低收入、低產出的粗放經營階段,犛牛產品單一、產業化程度較低、精細加工能力較弱、市場拓展不夠廣等諸多突出問題。」紅原縣縣長嘉央羅薩說。
紅原犛牛酸奶產業曾面臨的困境很能說明問題。在紅原縣,犛牛酸奶作為餐後甜點深受人們喜愛。在國內酸奶市場不斷做大的背景下,犛牛酸奶卻始終藏於「深閨」,不為外界知曉。
「犛牛酸奶加工工藝簡單,牧民像蒸饅頭一樣在家裡自己製作。也正因為如此,過去很少有人考慮犛牛酸奶走產業化發展之路,縣裡僅有的幾個酸奶小作坊也是無生意可做。」八寶介紹說,酸奶加工方式長期處於粗放狀態,產品包裝再簡單不過了,很難保證產品質量,且保質期短,對外出售也很廉價。
形成合力——延伸產業鏈打造紅原犛牛品牌
2016年8月,紅原縣44個合作社抱團,成立更攀農牧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聯合社擁有草原面積15萬畝、牲畜1萬餘頭,覆蓋全縣11個鄉鎮34個村。
「聯合社將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進行聯合和合作,通過統一的企業產品標準、統一品牌體系、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產品包裝、統一產品營銷,有效提升犛牛產業組織化程度,加大原產地產品保護力度,打造優質高端犛牛品牌。」紅原縣農業畜牧和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寬敞明亮的廠房、琳琅滿目的展廳……日前,記者跟隨八寶社長走進了佔地4.2萬平米的聯合社工廠。八寶告訴記者,廠房於今年6月6日開工建設,8月6日主體工程全部完成,現在只等生產設備入場。
按照生產計劃,更攀聯合社將主要圍繞犛牛產業,以奶類製品和肉類產品生產加工為主。其中,奶製品將包括鮮奶、酸奶、牛奶冰糕、牛奶冰激凌、黃油、酥油、奶渣、奶酪、乾酪素等9個品種,年生產奶類達450噸;肉類產品包括精品分割犛牛肉、犛牛肉食品、風乾犛牛肉、血腸、肉腸、犛牛雜類火鍋等6個品種,年生產肉類達180噸。除此之外,還包括地毯、唐卡等工藝類產品,蔬菜、蘑菇等農產品類以及貝母、蟲草、大黃等野藥材類三大業務板塊。
在聯合社步步推進的同時,科技攻關團隊傳來好消息:經過1年時間對120多個批次的奶粉樣品進行比對試驗,犛牛乳中的苯甲酸含量降至最低,突破了長期面臨的技術瓶頸,極大提升了產品品質,解決了犛牛乳粉的技術提升和大眾口味問題。
依託於聯合社,下一步紅原還將建立統一的犛牛肉類、奶類食品安全信息平臺,突出優質、安全、綠色,讓廣大消費者吃上安全放心的青藏高原優質生態畜產品。
股份運作——
利益共享貧困戶享受到分紅
發展壯大支柱產業是增強區域經濟實力的「發動機」,也是搞好精準扶貧的新引擎。除可解決近10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到聯合社就業務工外,要如何建立起完善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幫助貧困戶脫貧「摘帽」呢?
更攀聯合社的做法是:以股份制運作,量化至股份合作的每一個成員。聯合社建設用地、廠房、機器設備、附屬工程、項目資金、援建項目等都進行清產核資形成股份,其中全縣136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以政府扶貧資金1500萬元入股,持股比例為20%。
紅原縣扶貧移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這樣的方式,將經濟組織合理「捆綁」,建立貧困對象與經濟實體利益聯結扶貧鏈,通過利益鏈的牽引和連結,就能夠打通貧困對象產業扶貧利益鏈的「毛細血管」,增強吸收營養和「造血」功能,形成直接受益、合作受益、綜合受益、全面受益的利益聯結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聯合社還將探索建立「脫貧轉股」機制,即到2020年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後,貧困戶所持有的20%股份將轉到34個村村集體名下,成為村集體的重要收入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