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一輛輛輕型卡車載著肥壯的犛牛駛入紅原縣城郊的犛牛交易市場。通過消毒、登記、過磅、競價交易等環節後,一頭頭犛牛就從這裡賣往全國各地。
「今天就交易了1000多頭犛牛,主要是產自紅原、若爾蓋和阿壩縣的犛牛。」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犛牛交易市場負責人向白說,犛牛交易市場建立以來,最多的一天曾賣過3000多頭犛牛。
為構建健康有序的交易環境,幫助牧民把犛牛賣出好價格,2015年,紅原縣投資220萬元,建立了川西北最大的犛牛交易市場,實現了犛牛從草原到市場的直銷。2018年,該市場線上線下交易犛牛17萬頭,交易額達7.65億元。
公開價格 犛牛買賣公平合理
每年的9月到11月,是犛牛交易的旺季。
9月19日一大早,紅原縣瓦切鎮瓦切五村牧民德波拉了20多頭犛牛,來到交易市場。
「來這裡賣牛,價格很公道。」德波說,通過一番競價比價,不到半天時間,他家的犛牛分別被湖南和甘肅的商人買走了,共賣了10多萬元,「價格比預想的要好很多。」
德波告訴記者,以前賣犛牛隻有兩種方式:一是等牛商販上門收。由於信息閉塞,很多牧民無法了解到真實的市場價格,又沒有選擇和講價餘地,只能依從牛商販給出的價格,會遭遇「家門口就被商販宰」的現象。二是租車把牛拉出去賣,有時候會遇到一些「牛串串」串通起來惡意壓價,如果不賣給他們,把牛拉回去,光是運費就要浪費幾千元錢,如果賣給他們,又根本賣不到應有的價格,時間耽擱太長,還容易引起犛牛的非正常死亡。
「養了四五年的犛牛賣不出合理的價。」紅原牧民英機足曾深有體會,特別是一些老種牛、瘦牛根本沒人來買,只能等自然死亡或淘汰。這對脫貧奔康的牧民來說,損失很大,苦不堪言。
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犛牛交易市場勢在必行。在向白看來,這既可以給牧民和商販提供一個公平交易的平臺,又可以讓牧民了解到最新的價格行情,掌握交易中的主動性。
「目前,建好的犛牛交易市場佔地131畝,分消毒區、競價區、交易區、存放區等區域,輻射阿壩州紅原縣和周邊牧區12個縣。」向白介紹,為防止偷盜、生病的犛牛進入市場,紅原犛牛交易市場還立下規矩:要入市銷售的犛牛等牲畜必須在鄉鎮辦理產地檢疫證,保障畜肉品質。現在,只要犛牛是健康無病的,不管大小、肥瘦,都能賣。
這個交易市場也加快犛牛交易的頻率與速度。阿壩州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到2022年,阿壩州將實現月均上市犛牛8000頭以上,犛牛出欄率將提升至26%。
集合競價 一頭犛牛賣出1.78萬元高價
在紅原犛牛交易市場內,一塊巨大的LED屏上顯示著肉類品種和價格,包括在成都、拉薩、昌都、瑪曲及周邊地區犛牛肉的市場價格。
一旁,幾十名牛商販與前來賣牛的牧民談著生意,不時有一兩位談好生意的商販把車開到卸牛臺前把犛牛趕進交易市場的牛圈裡。
「紅原犛牛都是吃草長大的,肉質好又健康,我們湖南人很喜歡。」湖南湘潭市商販譚建軍說,他上個月就來到紅原買犛牛,主要用於做犛牛火鍋,每年要買上千頭犛牛回湖南。
「以前賣犛牛,都是以最肥最好的牛來定價,現在是以各個商家的需求來定,自由競價。」向白說,特別是建立競價系統後,在外地不能來市場的商家,還能在網上參與競買,就像買賣股票一樣。
據介紹,今年,紅原犛牛小牛一公斤賣23元,大牛一公斤賣25元,和去年相比,一公斤均漲了6元左右。
「要在以前,這是完全不可能的。」德波告訴記者,通過紅原犛牛交易市場的競價交易,去年,紅原縣瓦切鎮一個牧民家的一頭400多公斤重的犛牛賣出了1.78萬元的高價。
「犛牛交易市場就是牧民和商販之間的橋梁。」向白說,下一步交易市場將在完善犛牛交易市場競價系統的同時,把馬、羊、藏香豬等也一同納入競價系統進行銷售。
紅原縣科技和農業畜牧局幹部王書科說,下一步,紅原縣還要建立大資料庫,通過交易數據,分析出什麼地方的犛牛賣得多、價格好,受消費者歡迎,並據此來發展相應品種的犛牛,提高牧民養犛牛的經濟收入,助力紅原脫貧攻堅。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