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資源優勢,盯緊犛牛做文章…四川省九龍縣闖出致富「牛路子」

2020-11-23 中國西藏網

  四川省甘孜州九龍縣湯古鎮湯古村犛牛基地內,37歲的土登來讓呼喚犛牛前來進食。隨著悠長的口哨聲,10餘頭犛牛從林中奔來,爭先恐後舔食摻了鹽巴的玉米面。

  「九龍犛牛體格壯碩,比其他品種的犛牛大30%左右。」8月9日當我們來到湯古村的犛牛基地時,九龍縣農牧和科技局高級畜牧師甘萬華介紹,九龍犛牛是生長速度最快的家犛牛,也是海拔分布最廣、垂直距離最大的家犛牛,海拔2200-4400米均有分布。九龍犛牛擅長翻山越嶺,被列為我國五大犛牛品種之首。

  立足資源優勢,九龍縣盯緊犛牛做文章,2018年成立隆之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牽頭打造九龍犛牛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該產業園覆蓋全縣所有鄉鎮,惠及全縣所有農牧民群眾,包括種質生產基地、種公牛基地、飼草飼料基地等。目前,九龍已養殖犛牛7萬餘頭,建成3家犛牛深加工企業和1個九龍犛牛種質資源場,犛牛產業初顯規模。

  湯古鎮伍須村牧民羅甲瑪是受益者之一。這幾天,羅甲瑪每天一早就開始在圈舍裡擠犛牛奶,「一天能擠六七十斤犛牛奶,做成酸奶一斤能賣到20元。」羅甲瑪家養著近80頭九龍犛牛,每年能出欄8頭。「加入產業園後,不愁銷路,平時還有技術指導。」羅甲瑪說,「犛牛的肉、內臟、角都能賣,一頭犛牛能賣到1萬多元。」

  在呷爾鎮扎日村橋棚子組,九龍犛牛屠宰基地項目正快速推進。該項目總投資達4100多萬元,建設用地面積約38畝。該項目建成後,將改變九龍縣無標準化屠宰場的歷史,帶動規模養殖戶300戶,解決當地農牧民群眾就業3000人次,為村集體12個入股村分紅30萬元,直接帶領180餘人脫貧致富。

  「因為品種優良,所以資源保護格外重要。」甘萬華介紹,為有效保存九龍犛牛品種屬性,該縣近年來多次開展九龍犛牛公牛選調,將品質高的幼年公牛調離「原籍」,安排到離「家」遠的縣內鄉鎮,避免「近親結婚」導致品種退化。「今年的公牛選調涉及灣壩、洪壩、湯古、呷爾和乃渠等5個鄉鎮,有效調節全縣犛牛養殖畜群結構,減輕草場載畜壓力。」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四川省理塘縣近2萬頭犛牛系上「保險栓」 牧民致富更牢靠
    謝臣仁 攝冬日的雪山草地裡,強悍的藏族小夥正扭住犛牛的兩隻角,趁機,技術人員迅疾在牛耳打上電子晶片,掃碼器一掃晶片,這頭犛牛的信息「歷歷在目」。22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奔戈鄉拉扎村的高寒牧區,犛牛保險的信息跟蹤電子晶片植入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 青海省玉樹州:犛牛馱起致富路
    玉樹最美的季節來臨了,犛牛最喜歡的季節也來臨了。廣闊無垠的巴塘草原上,犛牛們正在悠閒地吃草,就像一顆顆黑珍珠鑲嵌在綠色的「絨毯」上,整個畫面顯得和諧、美麗、靜謐,就像一幅油畫般美麗動人。動人的畫面背後,記者不禁想知道,玉樹要全面推進犛牛產業發展,它的資源稟賦是什麼?發展犛牛產業的意義具體是什麼?又將怎麼去發展犛牛產業?
  • 立足優勢,讓犛牛產業「牛」起來——青海農業產業強鎮走訪記之四
    2018年,祁連縣率先納入全省犛牛產業振興發展先行先試縣,祁連縣以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為契機,依託全省犛牛產業政策扶持優勢,不斷強化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撐,加大設施配套力度,犛牛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進一步優化,已然成為產業引領新引擎。
  • 高原犛牛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要處理好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與家庭承包經營的關係,結合實際、科學規劃,分清緩急、重點推進,創新農牧業生產經營方式,培育壯大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高原特色農牧業。」「一個牛舍可容納60頭基礎架子牛,這些牛在牛舍裡被精心飼養,平均每天可以增重4斤,經過3個月短期育肥體重達到500斤後就可以出欄。」該場負責人阿旺多吉介紹說,「通過短期育肥,不僅實現了犛牛規模化飼養,提高了犛牛肉供給能力,同時也減少了天然草場放牧量、有利於草畜平衡。」  飼草不鮮、本地牧草資源薄弱是影響犛牛育肥的一個重要因素。
  • 中國犛牛暨柴達木福牛產業發展大會召開
    為了提升犛牛產業價值與經濟效益,為畜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加快實現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打造「千億元」特色生物產業集群目標。10月22日至25日,由中國畜牧業協會主辦、海西州人民政府和中國畜牧業協會牛業分會承辦的以「創新發展思路、振興犛牛產業、加強精準扶貧、促進綠色發展」為主題的中國犛牛暨柴達木福牛產業發展大會在德令哈市召開。
  • 犛牛產業發展活起來 藏區群眾腰包鼓起來
    四月春風送暖,但浙江省溫州市對口支援的四川省阿壩州紅原縣依然天寒地凍。近日,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紅原縣更攀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八寶帶著紅原縣諾爾納格犛牛協會一起,踏著紛飛的大雪,赴當地各鄉鎮為17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送上來自溫州的認購捐贈資金17400元。
  • 四川壤塘犛牛直送溫州人餐桌
    壤塘犛牛在樂清市上市銷售。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工程,將西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為東部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能,東西部實現共贏。近年來在阿壩州壤塘縣與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間啟動的「西牛東送」工程,則開啟了產業扶貧之道。4月23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從壤塘縣扶貧開發局和有關方面了解到,「西牛東送」已帶動569名貧困人口增收。2019年,「西牛東送」工程共拉運犛牛2500多頭,實現產值2067萬元。2020年,預計將調運犛牛4000到5000頭。
  • 四川省阿壩州建立川西北最大的犛牛交易市場 最多一天交易量逾3000頭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犛牛交易市場負責人向白說,犛牛交易市場建立以來,最多的一天曾賣過3000多頭犛牛。  為構建健康有序的交易環境,幫助牧民把犛牛賣出好價格,2015年,紅原縣投資220萬元,建立了川西北最大的犛牛交易市場,實現了犛牛從草原到市場的直銷。2018年,該市場線上線下交易犛牛17萬頭,交易額達7.65億元。
  • 讓青海犛牛真正「牛」起來——專訪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馬清德
    2019年12月7日,「青海犛牛」公用品牌新聞發布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青海向全國宣傳推介青海犛牛品牌。從廣袤的草原到莊嚴的人民大會堂,這是青海犛牛的一小步,也是「青海犛牛」的一大步。馬清德說,打造「青海犛牛」品牌,我們有資源、產業、政策三大優勢。首先是資源優勢。
  • 四川省紅原縣紅原犛牛 社社聯合再造老產業
    原標題:紅原犛牛,社社聯合再造老產業編者按:相比於單個合作社存在的小而分散、勢單力薄,合作社聯合社的優勢在於將數個合作社聯合起來,規模更大,實力更強,能更好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和農業產業鏈的延伸。那麼合作社聯合社如何去激活當地傳統支柱產業?
  • 滄州鹽山縣王文興鹽鹼地上種水稻闖出致富新路
    這不僅為當地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闖出一條新路徑,也為鹽山縣「三點三線」城鄉一體化架構增添了一道靚麗風景。這個人就是鹽山農夢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文興。    河北新聞網訊(張海健)做鋼材生意的大老闆,跨行要做農民,鹽鹼地裡種水稻,是否真能闖出一條致富路?帶著疑問,筆者來到了鹽山這片以「鹽鹼地之鄉」而出名的土地上。    說起鹽山的土地,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旱了收螞蚱,澇了收蛤蟆,不澇不旱收鹼嘎巴。」
  • 3000米以上高寒地區,成就每一頭青海犛牛
    是的,這便是我們今天的主角——青藏高原特有牛種,犛牛。以沉默中不斷積聚的頑強和深沉,在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稀氧地區生生不息,並成為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高原人不屈的精魂象徵。
  • 抱上犛牛這條「大腿」,人類才得以在青藏高原立足
    抱上犛牛這條「大腿」,人類才得以在青藏高原立足犛牛,被稱作「高原之舟」和「全能家畜」。目前主流的分類方法將野犛牛和家犛牛視為不同物種,也有部分學者將野犛牛作為家犛牛的一個亞種——誰叫林奈老爺子1766年就命名了家犛牛,而野犛牛直到1883年才由戰鬥民族的普熱瓦爾斯基(Nikolay Przhevalsky)採集到模式標本並命名。
  • China 牛!中國培育出世界首個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近日,「世界犛牛之都」的青藏高原青海省又幹了一件「牛」事,經過20餘年科研攻關和自主創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共同培育的世界上首個無角犛牛——「阿什旦」犛牛培育成功。
  • 草原上的「牛博士」
    【奮鬥實幹在一線】今年53歲的宋仁德在玉樹草原遠近聞名,被牧民群眾親切地稱為「牛博士」。一是因為他是玉樹僅有的有著10年留學經歷的博士,二是因為他是紮根玉樹34載研究犛牛的權威專家。如今,在美麗的玉樹草原,因為有了他,犛牛產業發生了巨變,牧民的生活狀況今非昔比。牧民桑旦松說:「是『牛博士』手把手教會我如何種草補飼,如何引導反季節出欄,我家收入大幅提高。」牧民拉巴才仁掰著手指頭算了一筆帳:過去家裡300畝草場養80頭犛牛,每年只有七八頭牛出欄,如今其中40畝變成了種草基地,草量翻番。
  • 【海南州】打造農牧品牌樣板 創建青海省犛牛產業聯盟海南示範區
    立足實際、審時度勢,海南州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的總要求,緊緊抓住我省出臺《關於加快推進犛牛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的有利時機,積極融入全省犛牛產業發展戰略,在全省率先做出以加快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全鏈條增值、形成犛牛產業發展新優勢為目標,以建立健全犛牛養殖體系、加工體系
  • 青陽縣立足資源稟賦引導貧困戶發展縣域優勢特色產業,助推精準扶貧...
    青陽縣扶貧開發局副局長姜永紅告訴記者,除了培育養殖大戶外,去年該公司還積極帶領貧困戶增收致富,為98戶貧困戶免費提供雞苗和飼料,帶動更多貧困戶從事養殖業,當年就幫助他們增收80多萬元。百花村60多歲的貧困戶陶立新,看到自家房前屋後的土地資源閒置,很早就有養殖生態土雞的想法,但又怕沒有技術沒有銷路。得知他的想法後,扶貧專幹餘婷幫他申請了富源畜牧養殖有限公司的扶貧項目。
  • 世界首個無角犛牛品種誕生——走近阿什旦犛牛
    日前,世界首個無角犛牛——阿什旦犛牛通過了國家畜禽新品種審定,成為犛牛育種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犛牛,是高寒牧區特有的牛種資源。它們不僅可以適應嚴寒、缺氧、缺草等惡劣的自然條件,還能提供肉、奶、毛、絨、皮革、役力等,是牧民們的忠實夥伴。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獸藥研究所與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合作開展犛牛新品種的育種工作。
  • 新品犛牛上線!無角+舍飼,容易管理產肉多!不掉膘,生長發育快!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會同青海省大通種牛場,經過20年的辛勤付出,培育出了世界上首個無角犛牛新品種——阿什旦犛牛。它外表最大的特徵就是不長牛角,性格溫順。  2019年4月28日,「阿什旦犛牛」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獲得國家畜禽新品種證書,這標誌著我國在大動物育種領域再次取得了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