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牛博士」

2020-12-05 中國青年報

【奮鬥實幹在一線】

今年53歲的宋仁德在玉樹草原遠近聞名,被牧民群眾親切地稱為「牛博士」。一是因為他是玉樹僅有的有著10年留學經歷的博士,二是因為他是紮根玉樹34載研究犛牛的權威專家。如今,在美麗的玉樹草原,因為有了他,犛牛產業發生了巨變,牧民的生活狀況今非昔比。

牧民桑旦松說:「是『牛博士』手把手教會我如何種草補飼,如何引導反季節出欄,我家收入大幅提高。」

牧民拉巴才仁掰著手指頭算了一筆帳:過去家裡300畝草場養80頭犛牛,每年只有七八頭牛出欄,如今其中40畝變成了種草基地,草量翻番。近幾年,在春季市場行情最好的時候出欄10頭左右犛牛,近3年年均純收入增加上萬元。

「我是土生土長的牧區人,對草原有著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懷。非常想用自己的學識幫鄉親們過上好日子。」宋仁德說。30多年來,宋仁德成功完成生態畜牧業多項國家級重大課題,成功推廣犛牛高效養殖新模式,破解草畜矛盾,幫助牧民增產又增收。他說,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讓牧民生活如意,把三江源最好的草地留給子孫後代。

青海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犛牛頭數佔到全國犛牛總數的35%,而玉樹的犛牛又佔了青海犛牛總數的三分之一。1986年宋仁德從青海畜牧獸醫學院畢業後,主動要求到青海最為偏遠又艱苦的玉樹地區工作。當時,三江源頭核心區生態問題日益嚴重,傳統畜牧業舉步維艱,牧民的牛羊越養越多,出欄率卻越來越低。

在最初的10年,他幾乎跑遍了玉樹的山山水水、草原牧場,採集草種、記錄數據、登記犛牛品種、收集牛糞樣品……他用心傾聽牧民心聲,用腳步苦苦著力為百姓和草原尋找一條和諧共生的發展道路。他先後完成了「中國青藏高原放牧犛牛硒營養狀態的研究」「玉樹生態畜牧業研究與示範」等重點科研項目。

他還選取犛牛體系綜合試驗研發示範點,以減畜反而增收的事實來引導部分牧民改變傳統養殖觀念,通過多年的調查、測定,成功申報了「玉樹犛牛」「扎什加羊」兩個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地方品種,並通過現場鑑定。「現在我場每年能提供1500頭優良的後備種公犛牛,幫助貧困牧戶增加了收入。沒有宋站長多年的努力,這些是不可能實現的。」因這些項目而受益的曲麻萊縣黃河源良種繁育有限公司董事長諾巴仁青激動地說。

「要想為牧民服務,首先要知道牧民需要什麼,不跟牧民打成一片,就無法理解牧民之所急。」宋仁德意識到,三江源生態畜牧業要持續發展,一定要走「上聯專家引技術,下達牧民見實效」的新路子。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11年,宋仁德被遴選為「十二五」期間國家肉牛犛牛產業技術體系玉樹綜合試驗站站長。該體系工作集動物疫病防控、畜牧技術研發推廣和產業化於一體,這給宋仁德直接服務牧民群眾搭建了絕佳的平臺。

當談及國家肉牛犛牛體系對養殖戶的幫助時,雜多縣莫雲鄉巴陽村扶貧對象扎西才旦激動之情溢於言表:「2014年冬天,玉樹下大雪,我的十幾頭牛餓死了,加上大兒子做生意虧得厲害,也沒有錢買太多的飼料,就想把牛全賣了。正在我左右為難的時候,玉樹犛牛站及時提供補飼料技術,幫助我家渡過難關,現在我家的犛牛生產形勢喜人。」

多年來,在宋仁德的帶領下,玉樹州創建了10多個以高原犛牛疫病綜合防控技術、犛牛養殖技術、補飼技術、繁殖技術為核心的高原犛牛高效配套養殖技術示範基地和上百個示範戶,設置了劃區輪牧、放牧強度實驗圍欄,輻射帶動牧民萬餘戶。

「牛羊是草原的希望,僅靠苦幹很難有大的變化,科技服務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引進新技術新模式實現傳統畜牧業轉型升級是必走的路。」宋仁德說,「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牧民群眾富裕起來,同時,把三江源生態保護好,留給子孫後代。」

(本報記者 萬瑪加)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玉樹草原上的牛博士有多牛?
    【玉樹草原上的牛博士有多牛?】今年53歲的宋仁德在玉樹草原遠近聞名,被牧民群眾親切地稱為「牛博士」。一是因為他是玉樹僅有的有著10年留學經歷的博士,二是因為他是紮根玉樹34載研究犛牛的權威專家。如今,在美麗的玉樹草原,因為有了他,犛牛產業發生了巨變,牧民的生活狀況今非昔比。
  • 草原上的「牛博士」 ——記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動物疫病控制中心...
    今年53歲的宋仁德在玉樹草原遠近聞名,被牧民群眾親切地稱為「牛博士」。一是因為他是玉樹僅有的有著10年留學經歷的博士,二是因為他是紮根玉樹34載研究犛牛的權威專家。如今,在美麗的玉樹草原,因為有了他,犛牛產業發生了巨變,牧民的生活狀況今非昔比。
  • 推薦|草原上最忠實的守護者——牛
    說起牛,有的人會想起童年,有的人會想到牛頓,有的人則會聯想到餐桌的牛肉或牛排,當然,也有的人會說「牛人」……而我要說的,是內蒙古大草原上的牛——真牛。攝影/婁世東「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攝影/劉運澤讓我忍不住想起了小時候唱的一首歌「牛兒還在上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道哪兒去了……」,此時牛兒們正悠然地舔啃著草原上翠綠翠綠的小草,有時也抬頭看看遠方。牛跟我們人一樣,也是有自己的性格和特點:有的矜持莊重,有的帶點稚氣,有的性子暴烈,有的又特別溫馴。
  • 草原上一場奇特的動物對峙,野牛怒視牛椋鳥,大眼瞪小眼!
    在動物世界中,非洲野牛是一種食草動物,但野牛的脾氣是最為暴躁的物種,攻擊性非常強,一般動物都不敢輕易靠近野牛群,只是野牛對牛椋鳥是既友好又憤怒。在坦尚尼亞的草原中,就拍攝到野牛怒視牛椋鳥,這是一場奇特的動物對峙,野牛大眼瞪牛椋鳥小眼,最後都友好相處。
  • 把作物秸稈製成牛羊美食的「牛博士」
    張衛憲與專家對肉羊秸稈飼養效果進行測評    □本報記者田明文/圖    「按照常規糧食與秸稈1∶1.3的比例,以近年全省糧食產量7500多萬噸計算,我省年產秸稈近1億噸,將其轉化為優質飼草,產量規模遠超內蒙古大草原
  • 通過非洲草原典型鳥類:牛椋鳥,認識鳥類與其他動物的共生關係
    但隨著對生物了解的加深,後來才知道原來不只有牙籤鳥這種為其他動物服務的鳥類,也知道原來牙籤鳥和鱷魚的關係並非嚴格意義上的「互利共生」。在非洲草原水源附近,還有這麼一種神奇的鳥兒,它們和大象犀牛長頸鹿作伴,一方面給它們提供「服務」,一方面又偶爾「禍害」這些非洲精靈——這種鳥類就是機靈的牛椋鳥。
  • 世上最牛的5篇博士論文
    相信很多人被論文煩惱過,一想起選題、開題報告、答辯等等環節就頭痛,誰知,在這世界上,還有這樣一些「牛」博士,他們的牛人經歷,確實佩服得五體投地。 ▋第五牛博士論文 論文在還沒答辯之前已經發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鑑於論文很長,該期刊必須像小說一樣連載。 實例:張五常博士論文《佃農理論》,當年在 JLE 上連載四期。
  • 非洲大草原著名的角馬,到底是馬還是牛?
    角馬和斑馬都是非洲大草原上其名的食草動物,每到乾旱和溼潤氣候相交替的時節,成群的角馬和斑馬都會浩浩蕩蕩地長途跋涉,場面十分壯觀。這兩種動物的名字中都有「馬」,但卻與我們熟知的馬之間的關係有遠有近。斑馬和馬親緣關係很近,而角馬實質上不是馬,而是牛,為什麼這麼說呢?
  • 《草原上的母獅子》跳澗虎-協助拍攝
    草原上的母獅子【第1幅圖】此作品由貴陽攝影愛好者藍先生在著名的馬鞍山地區拍攝草原上的母獅子【第2幅圖】此作品由青島攝影愛好者嵇先生在著名的嶽陽地區拍攝草原上的母獅子【第4幅圖】此作品由鎮江攝影愛好者翁先生在著名的銀川地區拍攝草原上的母獅子
  • 世界上四大草原排名!中國佔了3個,呼倫貝爾大草原榜上有名
    草原屬於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一種,分為熱帶草原、溫帶草原等多種類型,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植被類型。我們中國是世界上草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草原總面積將近4億公頃,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40%,為現有耕地面積的3倍。世界四大草原三個在中國,是不是很自豪呢!藍天白雲,低頭現牛羊,這或許就是草原最大的魅力,對遊客最大的嚮往吧!
  • 草原——我心中的天堂
    坐在駛向草原的車上,映入眼帘的就是滿地的綠。無邊無際,深入到天的盡頭。草原的路不是明顯的,綠綠的草原上有隱隱的路,隱隱的路上更有隱隱的草。車在草原的路上穿梭,一群一群的牛和羊從車窗飄過,像白色的浪一朵接連一朵,像黃色的麥堆一座緊挨一座。
  • 世界上最好的牛,太牛X了!
    奧布拉克牛,這是一個古老的品種。牛肉鮮嫩多汁,在法國享譽盛名。奧布拉克地區不算是傳統意義上的法國旅遊區,但這裡擁有廣闊的草原,世世代代的牧民們在這裡放牧牛羊。奧布拉克草原海拔1000多米,地域遼闊。自然開闊的景致,為奧布拉克牛提供了自然環保的成長場所。
  • 真正的草原上牧民的家,看上去就是這樣簡陋不堪
    其實,隨著時代發展,如今很多牧民早已經捨棄了帳篷,大部分草原上以牧牛馬羊為生的牧民,都會蓋些簡單的磚瓦房,畢竟又結實又耐風雨。在蘇尼特右旗,為了問路,我們找到了這家牧民,主人真實而樸素。不過他家的牧羊犬可不太友好,一直追著我們的車咆哮不已,雖然個子不大,卻相當盡責。
  • 在牛屁股上畫上眼睛能防止牛被獅子吃掉嗎?
    在牛屁股上畫畫?還一邊屁股畫一個?這是人幹的事?!沒錯,這是人幹的,還是科學家幹的。在牛屁股上畫畫是為了保護它?說起來有些難以置信,但其實在牛皮股上畫畫是對牛的一種保護。據此推測,科學家在牛屁股上畫眼睛很可能也是出於保護的想法。科學家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保護牛?屁股被畫眼睛的這群牛,住在波札那。波札那位於非洲南部,是一個擁有大片草原的內陸國家。
  • 世界上最好的草原在哪?不在國外,原來藏在中國
    作為地球上最「軟」的一片生態系統,草原,歷來也是旅遊者嚮往的天堂!那麼,世界上最好的草原在哪?今天,我們百家號:一起走遍世界將帶你一起來瞅瞅!上圖中你看到的這片美麗的草原,即為我們今天所要講述的這片美麗境地!
  • 世界上最牛的5篇博士論文,其中一篇鑑於很長,期刊只能像小說一樣連載
    還有這樣一些「牛」博士,他們的牛人經歷,確實佩服得五體投地。 01.第五牛博士論文 論文在還沒答辯之前已經發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鑑於論文很長,該期刊必須像小說一樣連載。 實例:張五常博士論文《佃農理論》,當年在 JLE 上連載四期。
  • 呼倫貝爾大草原
    呼倫貝爾草原位於中國內蒙古草原的背部地區,和蒙古還有俄羅斯搭界的地方,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場,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美的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夏天的草原綠草如茵,深呼吸一口,清香的草木味撲鼻而來,讓人心曠神怡、如痴如醉。
  • 在牛屁股上畫眼睛,可以保護牛不被獅子攻擊
    研究人員在683頭牛屁股上畫了眼睛,543頭牛屁股上畫了十字,另外835頭牛屁股作為對照什麼也沒畫。在4年的時間裡,那些屁股畫了眼睛的牛,一頭都沒丟;那些屁股畫了十字的牛,丟了4頭;那些屁股光溜溜的,丟了15頭。這個實驗結果還是很明顯:屁股上畫眼睛對「牛身安全」確實有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在牛屁股上畫畫?哪個人這麼無聊?
  • 張掖山丹「燒盒子」:草原上的芳香美食
    早在上世紀50年代,生活在馬場的職工們,為了放牧攜帶方便和儲存,就開始利用草原上豐富而獨特的燃料羊糞或馬糞燒制日常食品燒盒子。燒盒子除了好吃外,還便於攜帶,並可以長久存放,因而又被稱之為「草原麵包」。將裝了發麵團的的鏊子一個個扣好埋入馬糞的餘火和灰燼中,再在上面撒上一層馬糞末,等到20——30分鐘後,撒在上面的幹糞末燃燒完,就可以起鍋,燒制出焦黃噴香、外焦裡嫩的大饃饃來。  鏊子,即製作燒盒子的專門工具,也叫燒鍋子,圓形,用生鐵鑄造,每個直徑大約20——25公分,厚約7公分,分上下兩半,有點象餅鐺。把發好的麵團就放在中間,放進馬糞的餘火和灰燼中煨燒。
  • 呼倫貝爾大草原——世界上最美的草原
    呼倫貝爾草原擁有著1126.67萬公頃,大約一億四千九百萬畝,利用草場面積833.33萬公頃,這裡也是世界上四大草原之一,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上著名的天然牧場,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還是全國旅遊勝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