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實幹在一線】
今年53歲的宋仁德在玉樹草原遠近聞名,被牧民群眾親切地稱為「牛博士」。一是因為他是玉樹僅有的有著10年留學經歷的博士,二是因為他是紮根玉樹34載研究犛牛的權威專家。如今,在美麗的玉樹草原,因為有了他,犛牛產業發生了巨變,牧民的生活狀況今非昔比。
牧民桑旦松說:「是『牛博士』手把手教會我如何種草補飼,如何引導反季節出欄,我家收入大幅提高。」
牧民拉巴才仁掰著手指頭算了一筆帳:過去家裡300畝草場養80頭犛牛,每年只有七八頭牛出欄,如今其中40畝變成了種草基地,草量翻番。近幾年,在春季市場行情最好的時候出欄10頭左右犛牛,近3年年均純收入增加上萬元。
「我是土生土長的牧區人,對草原有著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懷。非常想用自己的學識幫鄉親們過上好日子。」宋仁德說。30多年來,宋仁德成功完成生態畜牧業多項國家級重大課題,成功推廣犛牛高效養殖新模式,破解草畜矛盾,幫助牧民增產又增收。他說,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讓牧民生活如意,把三江源最好的草地留給子孫後代。
青海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犛牛頭數佔到全國犛牛總數的35%,而玉樹的犛牛又佔了青海犛牛總數的三分之一。1986年宋仁德從青海畜牧獸醫學院畢業後,主動要求到青海最為偏遠又艱苦的玉樹地區工作。當時,三江源頭核心區生態問題日益嚴重,傳統畜牧業舉步維艱,牧民的牛羊越養越多,出欄率卻越來越低。
在最初的10年,他幾乎跑遍了玉樹的山山水水、草原牧場,採集草種、記錄數據、登記犛牛品種、收集牛糞樣品……他用心傾聽牧民心聲,用腳步苦苦著力為百姓和草原尋找一條和諧共生的發展道路。他先後完成了「中國青藏高原放牧犛牛硒營養狀態的研究」「玉樹生態畜牧業研究與示範」等重點科研項目。
他還選取犛牛體系綜合試驗研發示範點,以減畜反而增收的事實來引導部分牧民改變傳統養殖觀念,通過多年的調查、測定,成功申報了「玉樹犛牛」「扎什加羊」兩個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地方品種,並通過現場鑑定。「現在我場每年能提供1500頭優良的後備種公犛牛,幫助貧困牧戶增加了收入。沒有宋站長多年的努力,這些是不可能實現的。」因這些項目而受益的曲麻萊縣黃河源良種繁育有限公司董事長諾巴仁青激動地說。
「要想為牧民服務,首先要知道牧民需要什麼,不跟牧民打成一片,就無法理解牧民之所急。」宋仁德意識到,三江源生態畜牧業要持續發展,一定要走「上聯專家引技術,下達牧民見實效」的新路子。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11年,宋仁德被遴選為「十二五」期間國家肉牛犛牛產業技術體系玉樹綜合試驗站站長。該體系工作集動物疫病防控、畜牧技術研發推廣和產業化於一體,這給宋仁德直接服務牧民群眾搭建了絕佳的平臺。
當談及國家肉牛犛牛體系對養殖戶的幫助時,雜多縣莫雲鄉巴陽村扶貧對象扎西才旦激動之情溢於言表:「2014年冬天,玉樹下大雪,我的十幾頭牛餓死了,加上大兒子做生意虧得厲害,也沒有錢買太多的飼料,就想把牛全賣了。正在我左右為難的時候,玉樹犛牛站及時提供補飼料技術,幫助我家渡過難關,現在我家的犛牛生產形勢喜人。」
多年來,在宋仁德的帶領下,玉樹州創建了10多個以高原犛牛疫病綜合防控技術、犛牛養殖技術、補飼技術、繁殖技術為核心的高原犛牛高效配套養殖技術示範基地和上百個示範戶,設置了劃區輪牧、放牧強度實驗圍欄,輻射帶動牧民萬餘戶。
「牛羊是草原的希望,僅靠苦幹很難有大的變化,科技服務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引進新技術新模式實現傳統畜牧業轉型升級是必走的路。」宋仁德說,「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牧民群眾富裕起來,同時,把三江源生態保護好,留給子孫後代。」
(本報記者 萬瑪加)
來源:光明日報